分享

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究

 行在今天 梦在明天 2012-01-05

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通常都知道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与时俱进,把“结果教学转变成过程教学,把知识转变成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和新高考所考查的重要能力内容。这里的创新思维能力空间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何进行培养呢?这就是我们需要探究的内容。

一、什么是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各种思维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所谓创新思维能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际经验,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这种能力叫做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创新性思维品质

1、流畅性

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来得快,且流畅,不是有许多障碍,使思维活动慢。这一品质可以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反映。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看谁想出答案快,快者思维就流畅、慢者思维就不流畅,或不太流畅。流畅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情境面前反应的速度快还是慢,这对创新是很有关系的。要表现出创新性,就需要以流畅性做基础。此外,这一品质还可以用测量学方法来反映,如教师给学生出一系列问题,限定时间去解答。在相同时间内做题多的学生其思维的流畅性就比做题少的学生强。一些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就是依据这一方法来编制的,如托兰斯文图形创造性思维测验等。

2、变通性

是指思维灵活,能够从多视角、多维度、多类型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品质可从课堂反应来体现,如学生的一题多解,一个故事的多种结尾,一个事情多种写法等。也可以通过标准化测验来鉴定,如让学生说出一个事物的用途,说出越多越好,然后对所说出的用途进行整理分类,分类越多,表明思维灵活性越强,分类不多,只能表明重复性大。美国吉尔福特的创造力测验及明尼苏达大学的创造力测验,关于思维变通品质,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编制的。

3、精密性

是指思维严谨,缜密、细致周到。从数学角度看,学生解题思维清晰、逻辑环节齐全,一环扣一环,无懈可击;从语文角度看,学生说明或描述一件事情,详细、有条理,不仅轮廓、脉络清晰,而且情节细致,让人了解的信息多。对于这一品质的标准化测验,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作文描述,即让学生都观察一件事,然后分头作文描写,描写详细、周到者得高分。即思维精密性强。二是画图,给学生提供基本的作图构架,如三条线段,或一个图形,或一个三角形,或一个长方形等,让学生以这些构架为基础,画出有意义的图形,画图越细致,得分越高,意味着思维精密性强。

4、独创性

是指学生的思路或思维结果在现实中罕见的程度,越罕见,独创水平超高.这一品质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境界。从日常思维来看,凡是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学生,其思维独创性水平就高。从标准化测验来看,学生给出的答案或画出的图形,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如一千人或一万人,相同的越少,其独创性水平超高。

思维的独创性和思维的变通性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独创性的东西往往是在变通性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前提是提出的尽可能很多,但其中个别是少见的,因而有独创性。但可不是所有的独创性都需要先从面上展开,再产生出来。德国数学王子高斯一下子想到了一个崭新的解法,令人震惊。这个独创性的解法就是一下子产生出来,并不是先想出或用了许多解法之后才产生出来的。变通性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思维的扩散能力,而独创性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思维的超越能力,即超越常规、出奇突破。

三、创新性思维的方法

1、发散思维方法——多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就是要变换思维角度,充分发挥大脑想象力,使思维像旋转水龙头一样,由一点向四面八方辐射,从而产生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

例如,有一道过去的小学数学题,树上有10只鸟,打死1只,树上还有几只鸟?传统教育下,可能只有一种答案,学生也不再怀疑。但在素质教育下,孩子的答案就是五花八门。甲说树上一只鸟也没有,枪响鸟吓跑了,乙说树上还有一只,它是这只鸟的妈妈。丙说,树上还有无数只,悼念自己的同伴。丁说树上还有9只,因为那9只都是聋子等等。这就是发散思维的结果。

2、逆向思维方法——从反面思考

这是指探究者沿着事物相反方向探索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我们小时候都听过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一见小朋友掉进大水缸,他冷静思考,从水缸里把小朋友救出来,是不可能的,因因为自己力量小,于是他从另一方面想,把水放出来,小朋友就脱离水了,小朋友生命就可保住了。于是,在紧急关头,司马光急中生智,抱起一块石头朝水缸下边砸去,水缸被砸开一个大洞,水哗哗往外流,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这故事就是教我们逆向思维。

3、迂回思维方法——拐个弯思考

这是指避开障碍,拐个弯达到目标的思维方法。

这里有个故事可以说明什么叫迂回思维方法。这个故事叫《智取九龙杯》,有一次,有一位外宾访问回国,取道上海回国,去上海一家大饭店举行的欢送宴会上,使用的酒杯是极其珍贵的九龙杯。这位外宾爱不释手,可能有些醉意,顺手拿了九龙杯放进包里。陪同人员请示了周总理,他说“不能伤害客人,又要巧妙取回,必须讲究策略。”

周总理了解情况后,知道今晚有个杂技魔术表演,他把任务交给了魔术师。魔术师通过变魔术让外宾打开包,取出九龙杯。周总理巧妙取回国宝——九龙杯,他运用的就是迂回创新思维方法。

4、机遇思维方法——抓住机会思考

这是指在观察实验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现象,并善于从中捕获机会的思维方法。

有一种人工合成染料就是说明机遇思维方法的结果。1856年,非洲流行疟疾,需要大量奎宁,当时奎宁是用金鸡纳树的皮提炼出来的。这种天然奎宁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

英国皇家化学学校的学生柏琴,试图用煤焦油中的几种万分与奎宁性质相近的物质进行化学处理,以获得奎宁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多次实验没有成功,结果产生了一种赤褐色黏性沉淀物,它究竟是什么?柏琴把这种沉淀物放到酒精中,沉淀物呈现紫色——苯胺紫产生了,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级染料。这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就是运用了创新思维方法。

5、联想思维方法——浮想联翩

这是指从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法。

我国著名科学家郭景坤,一天在喝茶时发现,茶杯上的金镶边与陶瓷结合得很好,由此他联想到陶瓷的铂金属化,试以黄金为焊料来解决特殊的陶瓷金属封接件,并详细做了研究与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郭景坤发明了特殊的陶瓷金属封接件,他运用了联想思维方法。

6、形象思维方法——大脑充满图景

它是指利用某事物的形象帮助说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诗人骆宾王小时候,一天家中来了位有学问的客人,客人带小骆宾王在湖边玩,看到湖中的鹅,要小骆宾王以“鹅”为题作一首诗。

小骆宾王看到湖中的鹅,有的伸脖子,有的洗刷羽毛,小骆宾五在脑海中构思,脑海里的形象浮现出来,没有多大功夫,一首好诗便写出来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客人说,好诗!此后,小骆宾王的名声传遍了家乡一带。小骆宾王写出了优美名诗,它就是形象创新思维的运用。

7、求异思维方法----相同中的不同

这是指从类似而又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原因的思维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满载军用物资的货轮,秘密地从日本某港口出发,准备台币泰国,最后去缅甸供给那里的日本侵略者。

这艘船装的是从我国东北三省掠夺的大豆,我方特工伺机要炸沉这艘船。他们混入日军货轮,既不用炸药,也不用枪炮,他们用智慧让日轮沉入大海。他们用了什么智慧呢?他们运用了求异思维方法,即根据大豆吸水膨胀体积为干大豆的三倍这一特性,我方特工偷偷向货内灌水,使大豆浸泡膨胀、货轮、货舱爆裂进水,使日军货轮沉入大海。

8、直觉思维方法----一眼看穿

这种方法是指直接领会和认识事物的本质的思维方法。

爱迪生制造出第一只灯泡以后,继续研究如何提高灯泡的质量、处长使用寿命,有一次,他研究灯泡的体积问题,看看多大的灯泡最合理。他让助手算一下灯泡的体积,因为灯泡形状不规则,用了很长时间也算不出来。

爱迪生怎样测出灯泡的体积的呢?他觉得这个问题不难,他拿起灯泡往水里一浸,灯泡浸满了水,把水倒在量杯里,灯泡的体积就测出来了。这是爱迪生一眼看出来的方法。

因为灯泡的体积和储存在灯泡里的水的容积是等量的。

9、灵感思维方法----脑中一闪念

这是指当久思一问题;不得其解时,突然受某事物的启发,问题一下子得以解决的思维方法。

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理,就是通过脑中一闪念获得了。古希腊的希罗王叫工匠用黄金制作了一顶王冠,王冠制成后,希罗王怀疑王冠掺进了白银,就叫阿基米德去检验一下。阿基米德为此绞尽脑汁,无济于事。洗澡时都在想。

一天,阿基米德又去澡堂洗澡了,当他走进澡盆,身子泡入水中时,盆里的水溢出来了,望着溢出的水,阿基米德忽然醒悟,它所排出的水,在体积上和他的身体相关。同样重的合金体积要比同样重的纯金体积大,因而会比同样重的黄金排出的水多。就这样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理。

10、梦境思维方法----梦中想

梦境思维是指对问题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由于做梦,受到梦境启示,从而有所突破的思维方法。

1994年11月,我国挪楼专家高继良,在他精心设计,组织和指挥下,居民不迁出、水、电、气不中断供应,一幢完整300多万元兴建、仅使用六年的七层大楼,沿着他的指挥棒平移14米,这一壮举震憾中国,从此搬楼如船在水中航行。

高继良挪楼成功,是受他的梦境启示,这就是梦境创新思维的结果。

四、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中央领导一再指出、培养创新人才是“全党全社会的战略性任务”,这无论在我们国家历史上,还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都是第一次,意义十分重大,它说明创新已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成了国家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殷切期盼。

第二,面对新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本国国民的创造性,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会见部分院士说“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最为艰巨的使命。优秀人才,必然是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内涵之一就是较强的思维能力。教育能否圆满地完成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使命,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一个需要首先解决的前提性的问题,也是目前仍有很多人表示疑虑的问题,即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第三,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为它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的,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精确性,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相信它不仅能够解释过去,而且能支配未来,对于知识性质的这种理解,决定了传统的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必作为评价的标准,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模仿、操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所以,这样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2008年1月7日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 号),是各省份制定与调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指导意见明确规定:2009年后有高中新课程毕业生省份的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须上报教育部核准。

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指导意见》指出,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一个“衔接”、三个“贴近”、一个“能力”)

各地高考方案在考试内容上的亮点之一是:  

体现新课程教学要求,注重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考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重点,也是亮点。新课程高考普遍表现了对二者的高度重视。http://wybooks.blog.163.com/blog/static/9616406920105275129552/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体现了个体思维的水平和差异,培养思维品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教学中抓住了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乃至创造精神都会循序发展。

(1)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思维敏捷性指的是思维的速度,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适应各种变化进行积极思维、周密思考,从而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这是培养敏捷性的前提。常言道,熟能生巧,只要熟练,才会有敏捷性。这里说的“熟”就是指基础知识扎实。因为知识既是能力的载体,又是能力的构成部分。能力源于知识又高于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水之木。

第二,抓好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渗透是知识间的联系,迁移是知识间的灵活运用。联系实际,多举实例,久而久之,也就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

第三,对重要的内容,要进行整理、归纳,做到有序储存,方便提取,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2)思维整体性的培养。思维的整体性表现为思维的广度和综合度。培养思维的整体性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加强综合训练。具体做法是:

第一,要引导学生抓住各知识点的共性与差异去寻找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归纳、综合,使知识网络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第二,要通过让学生做一些综合性强的习题,或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广度和综合度。

(3)思维严密性的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体现在思考问题时的精确性、科学性、逻辑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其中,逻辑性是最本质的特征。教学中要注意做到:

第一,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这是思维精确性和科学性的基础。

第二,重视分析和把握知识的逻辑关系,通过一定的思路组织,训练学生多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第三,注意加强解决“结构不良问题”能力的训练。在科学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结构不良” 问题。例如,问题并未明确提出,需要我们发现问题;已知条件也没有完全限定,需要我们去挖掘。这类“结构不良” 问题,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4)思维创造性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的开阔、灵活、新奇、独特。创造性是当今时代最重要、最可贵的一种思维品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爱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想象和联想,鼓励多思、多解,开阔思路,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自己总结知识规律,多练,多用。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委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提出问题,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例如,物理学中讲授“动量定理”一节时,教师先通过一个演示实验:让粉笔从一定高处落下,先后掉在垫有纸屑的盒内与地板上,粉笔第一次没有断裂,第二次断裂了,以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第二步师生共同做实验:将铅笔盒放在纸条上,让学生观察快抽与慢抽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第三步教师通过一个周密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把探索得到的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推导出本质的、规律性的定理。第四步诱导启发学生运用定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创设问题情境技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掌握的新知识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原则是:第一,问题要小而具体;第二,问题要新而有趣;第三,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第四,问题要有启发性;第五,问题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针对学生学习实际。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渴望了解事物,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这时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之中。

3、传授思考问题的方法,训练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一贯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并对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过程进行知指导,特别要进行思维策略的传授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技巧,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思考问题时,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1) 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2) 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

(3) 这个问题应丛何处着手分析?

(4) 解决这个问题可用哪些方法?

(5) 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是什么?

(6) 最后得出什么结论,它的意义及其应用范围与条件如何,尚待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等等。

思考问题的过程又叫思路。教师重视思路教学,可以为解决学生思路不清、层次混乱等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迅速、正确的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研究学生的思路,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创新人才,教育必须尽快改变旧的教育教学理念,着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才有可能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时俱进的创造性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