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氏历史起源

 艺海无涯XJ888 2012-01-08
一、辛氏历史起源


辛[辛,读音作xīn(ㄒㄧㄣ)]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启之庶子的风衣封地,由莘氏所改,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广韵》等记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今陕西合阳),建立了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辛氏即莘氏也。”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字头为辛氏,称辛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裔,由高辛氏所改,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有辛氏,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后裔,后有人改单字辛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有赐项氏为辛氏,其后裔皆显贵于唐朝,此支为天水辛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时期满洲人有辛氏,世居锦州。

清朝时期高丽有辛氏。

清朝时期的甘肃碾伯(今青海乐都)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

今土族、藏族、土家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辛氏。

辛氏 得姓始祖:启。

启:父大禹,母涂山氏。夏朝开国君主。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出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其儿子启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了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地,其后代就以封地为氏。因“莘”和“辛”在古时同音,后人去掉“艹”字头,称辛氏。辛氏族人尊启为辛氏得姓始祖。

辛氏略考-辛姓-迁徙分布





二、 辛氏聚集地: 迁徙分布


三. 辛氏迁徙分布:

辛氏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

商朝时期,辛氏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氏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

两汉之际,辛氏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氏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人(今河北)辛垣平。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氏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氏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氏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氏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氏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氏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当为辛氏入迁江南第一人。

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氏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氏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辛氏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氏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氏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氏人家,并且已有辛氏入闽。

元朝时期,有辛氏迁居新疆。

明朝初期,山西辛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以后,辛氏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氏繁衍最胜。

清朝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氏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氏为中坚力量。

如今,辛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氏约占全国汉族辛氏人口的71%。

辛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四十四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09%。

三:辛氏历史名人


  辛 甲:

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后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

  辛 攀:

字怀远,陇西狄道人。父?amp;#93;,尚书郎;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知名。秦雄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辛 秘:

陇西人,唐代官吏。举五经,历河东司马。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开源节流,使泽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却无厚产,为时所称。

  辛文子:

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班固等都认为文子是老子弟子,并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认为"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三》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家雎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钘,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

  辛庆忌:

字子真,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西汉将领。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战退歙侯,拜为侍郎,迁校尉。后补金城长史,举茂才,复迁郎中车骑将军,又任光禄大夫、左曹中郎将、执金吾等职。后迁左将军。

  辛公义:

又名辛亚,隋代狄道人,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辛公义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医药还不普及。当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里的人就会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灭。辛公义为了改变当地的风俗,就让有病的人用车辇送来衙门听事厅的廊上,以至于廊上都睡满了病人。辛公义自己设了一个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边。并且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治病的药品,免费给得病的百姓服用。于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愈。等病人痊愈以后,辛公义就将病人的家属召来,劝说他们要事亲至孝,友爱同胞,诸病家子弟也都惭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称辛亚是"慈母"。

  辛云京:

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唐代大臣。初为北京都知兵马使,后迁代州节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赏罚分明,将士不怠,使所辖之境没有烽警之虞。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茂将:

陇西狄道人,唐代大臣。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后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审长孙无忌案。不久死于任上。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为邛州刺史,八年后改任润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京杲:

兰州金城人,辛云京从弟,唐朝将领。曾从李光弼出井陉、战嘉山、督战甚力,肃宗赞其与黥、彭、关、张一样勇猛。累迁鸿胪卿,英武军使。唐代宗时,封为肃国公,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工部尚书致仕。

  辛弃疾:

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后南下归宋。最高职任过枢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壮志难酬。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壮烈感情。词风继承苏轼豪放风格,二人并称苏辛,但更纵放自如,冲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仲甫:

汾州孝义(今属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时,免岁输铜钱,为蜀人赞誉。后任开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为参知政事。因病罢为工部尚书,出知陈州,后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彦博:

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擢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山东浙江按察使。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应乾:

山东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长治县令,雁门关提督,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

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海宁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少卿、应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职。卒于工部尚书任上。


中国人民解放军辛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辛国治少将

  辛国治(1921---),河北省黄骅市人。1937年参加新海县抗日救国会。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黄骅县抗日救国会第11分会秘书,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6支队连政治指导员、支队政治处宣教股股长,115师教6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长、组织科科长,渤海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处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2军分区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山东兵团渤海纵队11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上海警备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青年部部长。文革时期曾在全军文革小组工作。后担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北海舰队舰队副政治委员,南海舰队舰队副政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辛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辛明中将

  辛明(1924-2006),原名罗大新,江苏省(今属安徽省)萧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萧县抗日游击队文化教员,新四军淮海军分区《战旗报》编辑。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师政治部股长,第四野战军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广西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广西民兵报》社社长,空军空降兵第15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1956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历任空军空降兵第15军政治部副主任,《空军报》社社长,北京市仪表局党委副书记、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空军学院政治委员,空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2006年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四. 辛氏郡望堂号:


1. 辛氏郡望:

陇西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代县一带。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2. 辛氏堂号: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为国家保持节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要拜辛勉为光禄大夫,叫他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用毒酒逼他说:“你不答应,就要你自杀。”辛勉端起酒来要喝,被刘聪一把拉住说:“算了,我特意试你的。”从此,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还有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俘虏了辛恭靖,羌姚兴想请他做官。辛恭靖厉色说:“我宁愿做国家的鬼,不做羌贼的臣!”羌姚兴把他关到监狱里三年,结果辛恭靖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五龙堂:

陇西堂:

雁门堂:

永思堂:

泰来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