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奇才对奇对①
①据《史》、《湘素杂记》、《墨庄漫录》、《西湖佳话》、《坚瓠集》、《冷斋夜话》及民间传说。 北宋时,我国文坛上升起了一颗耀眼的巨星,他就是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1036—1101 年)。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年间中进士,是宋朝一代文坛领袖,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苏轼幼年时即天资聪颖,加之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属对,因而极受人们称赞。一天,苏轼就读的学堂寿昌院里,既懂史书又通诗词,学识广博的塾师刘微之在课堂上吟诵了他自己的一首得意之作《鹭鸶》诗,然后让苏轼等学生评论、提意见。大多数学生都提不出什么意见,惟独苏轼敢于对老师自鸣得意之佳句提出修改意见,使老师又惊又喜又愧,感慨地对他说:“你真是神童,我已经当不了你的老师了!”11 岁那年,苏轼写出了有名的《黠鼠赋》。 由于他幼时聪慧异常,才智过人,又得到以文章著称于世的父亲苏洵的指教,熟读了不少书籍,学识很是渊博。在四周一片称赞声中,年幼的苏轼不免有些春风得意,飘飘然起来,浮骄之情时有显露。 有一年过春节时,苏轼的父亲苏洵让他给家里大门上写副对联。苏轼非常高兴。但写什么好呢?想了想,他便写了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看了这副对联,苏轼的父母都很担心。因为联中“遍”、“尽”二字,活画了苏轼当时的骄傲情态,以为自己读了不少书,又天资聪明,已“天下无双”了。怎样才能引导儿子克服“骄”字,尽快成长、进步呢?一连几天,也没想出个好办法。 数天后,有一老者,白发银须,清癯精神,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气,来到苏轼家门前,口称“专程来向苏轼请教”。苏轼一听是一“老翁”来向自己“请教”,感到非常自豪,将老者让进自己的书房。老者并不推辞,从怀中取出一副对联,请苏轼帮他认认字。 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联在手,定睛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来这副对联,苏轼连一个字也认不出。年少气盛的苏轼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只笑不语,翩然而去②。 ②据说这位老者让苏轼认字的对联共14 字。曰: ;。此联由于难认,故有“天书”之称。现在陕西省周至县终南山的石刻上可以看到此联。此联大意为:玉炉炼烧延年药;真道兴修益寿丹。可见此联乃道家所撰。 此事深深地刺痛了苏轼。他深为自己的骄傲自满和口大气粗而羞愧。当即取来文房四宝,在大门上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变成: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境界立时为之一新。苏轼的父母亲看了儿子改过的对联,才放下了心。 从此以后,苏轼学习更加刻苦,一拿起书来,简直是入了迷,手抄心记,进步很快。 少年显奇才,长大成名家。苏轼后来果然成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天下奇才”,在文学艺术几乎所有领域里,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散文方面,他主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反对“太学体”,与欧阳修一起领导诗文革新运动,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其诗清新雄放,善于夸张比喻,独具一格,后世言诗,必称苏黄;其词豪气四溢,开创豪放词派,后世论词,言必称“苏辛词”;书法方面,他长于行、楷,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方面,善绘竹,喜作枯木怪石。他还善烹饪,有东坡肉、东坡酒等美食传世。他对对联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曾先后与刘、佛印、黄庭坚、秦少游、苏辙、苏洵、苏小妹、王安石、张三影等许多名人斗对,被赞为“对联天才”。他巧对克辽使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 苏轼8 岁即入乡校读书,老师是天庆道观张易简。张易简在他的近百个学生中,独独赏识苏轼一人。 宋仁宗嘉元年,20岁的苏轼和17岁的弟弟苏辙到当时的京城开封(汴梁)赴考。苏轼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交卷。他那平易流畅的文笔,光彩夺目的才华,深为当时的文坛领袖、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所激赏。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30 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经过宋仁宗的“御试”,苏轼考中进士,苏辙同进士及第。宋仁宗高兴地对曹皇后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这样一来,苏轼兄弟的名字,遍播中原。当时到京城办事的王安石,听到人们的议论,心中一动。待和欧阳修交谈后,也非常喜欢苏轼,深爱其才。 一天,王安石便道到苏轼家拜访,和苏轼谈古论今,非常投机。他已隐隐感到苏轼恃才傲物,认为很不利于苏轼的成长和进步,便有意要开导开导。临走时,他以当年有两个立春节气又闰8 月为题,出句让苏轼对。出句是: 一年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轼知道王安石是文坛巨匠,不敢轻视。经过仔细推敲,他发现上联巧妙地运用了“一”“二”“双”“两”“八”共5 个数量词,实在不好对。他虽然才华过人,也费了不少脑筋,还是对不出来。一联未曾对出,王安石又出半联命对: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来,苏州闾门外至虎丘这一段路,人称“山塘”,约有七里路程,中间有地名“半塘”。苏轼前不久去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句诘难,他无言以对,又被难住了。 容不得苏轼进一步思考,王安石再出半联道: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这“铁瓮城”乃镇江古名,面临长江,有金山、玉山、银山3座名山,山上有佛殿僧房,苏轼也曾到此地游览过。但仍无法属对。 王安石连出3比出句,苏轼均默然无对,心甚歉疚,深深感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无止境,初学三年剑,泰山不可当;再学三年后,不敢试锋芒。这不禁使他联想到12岁那年写对联后碰到的那个老翁请他辨认对联字句的事,深深懊悔自己的骄傲自大。从此越发虚心好学了。 直到好几年后,经过长时间的勤思苦想,仔细推敲,苏轼在金陵重会王安石时,才对出3 比出句的对句。第一比出句,他对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③ ③④⑤据民间另一传说,苏轼至死也未对出这三比出句的对句。其中④句中的“溶洞”原作“蛮洞”,盖因当时将边疆少数民族的居洞称作“蛮洞”故也。近代有人易之为“溶洞”。民间又有传说称,此对句乃明代神童才子于谦对钱塘太守出句。 第二比出句,他足对为: 九溪溶洞,经过中洞五溪中。④ 第三比出句,他对作: 华夏国中,孔、孟、墨子一圣人。⑤ 诗钟,是古代文人文娱活动的一种方式。即在短暂的时间内,限定的条件下,创作七言对联。它自何时开始,至今尚无人研究。但到今天,它却成了对联中一种濒于失传的优秀种类与样式,因而显得极为珍贵。这一活动的时间限定,是在出题之后,参与比赛的人构思联句时,把点燃了的一寸长的香头,系在一根棉线上,在线的另一端坠一枚铜钱,铜钱下放一个盘子。香头烧完时,必然将棉线烧断,铜钱就会落入盘中,“ 啷”一响,声如钟鸣。这就表示限定的时间已到。在此之后作出的对联,再好也不能算数,故名“诗钟”。因为古时候尚没有今天我们用的定时闹钟,所以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因为诗钟是要求对一副对联,所以往往不是限于写一个主题,可以上下句各写各的主题,双管齐下,因而别具一格,妙趣横生。加之汉语语法多变,联句又讲究对仗,故诗钟虽仅两句共14字,却能创作出不同色彩、不同风格的对联来。或飘逸、或豪放、或叙史实、或发议论,千姿百态,皆尽其妙。 一天,苏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及胞妹苏小妹4 人围坐一起,由父亲出句,对起诗钟来。苏洵所出题目,是限以“冷”“香”2字为题,要求用“雁足格”联对。雁足格是嵌字格对联中的一种。即在两联句末嵌入限定的两个字。因为在嵌字对联中,因所嵌文字的位置不同而有很多名目。从嵌第一字到嵌第七字,依次起名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有时因所嵌文字的字数不等及位置不同,故又有“魁斗”、“蝉联”、“辘轳”、“卷帘”、“鼎峙”、“鸿爪”、“碎流”、“碎联”、“五杂俎”等格;有时则因不用嵌字但却限定主题,故又有“合咏”、“分咏”等格,门道甚多。 父亲“老苏”出题后,首成一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轼兄妹3 人一齐上前,为父亲敬酒。一杯美酒下肚,铜钱才落入盘中。 稍顷,“大苏”苏轼也吟成一联: 拂石坐来夜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辙上前,为哥哥斟了一杯酒。苏轼举杯在手,一饮而尽。许久,铜钱才落入盘中。 苏小妹性子最急,她见苏辙想先出句,怕自己落在人后,赶忙上前点燃香头,赶在铜钱落盘之前,吟成一联: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吟毕,不待人让,也满饮了一杯。苏辙早已想好了联句,只是不愿与苏小妹相争。轮到他时,他故意慢吞吞拖延时间,看看铜钱即将坠盘,方才吟出自己早已想出的好句: 隔院风疾紫燕冷;卷帘人瘦黄花香。 苏小妹以为苏辙真的文思迟缓,硬要罚苏辙吃酒。可苏洵与苏轼早已看出苏辙是故意装出来引逗苏小妹的,禁不住大笑起来。 北宋嘉年间,宋辽两家还未公开敌对时,两国文化界常有交流。但辽国此时已萌觊觎大宋之心,每次派使者到北宋京城汴京,都要设法嘲弄宋朝,企图逐步打消中原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一年,辽邦使者又来汴京。苏轼被朝廷任命为宋朝代表,带了两个副手去会见辽使。辽邦使者早就风闻苏轼大名,心中暗忖,苏轼乃中原一大名士,但却年轻。若能设法难倒苏轼,让他当众出丑,岂不可大灭宋人之志气,大长我辽邦之威风? 于是,他们不怀好意地书一比下联,口称向苏轼“讨教”。下联是: 三光日月星。 苏轼一听,已知其用心何在。仔细一琢磨,深感此联句虽只5字,但却不大好对。因为它以数字开头,用了加法析数,属于对联修辞格中的“用数换算格”。若用别的数字对上联,必会出现字数或多或少的现象,岂不被外邦人耻笑?难,非常之难。可苏轼早已成竹在胸,只见他微微一笑,悄悄对一个副手说:我能对,若你俩不能对,有损我大宋威名。你可对: 四诗风雅颂。 副手按苏轼所授以对,在场人无不惊愕。原来《诗经》中的“雅”又可分为“大雅”“小雅”,故通常称为“四诗”。用的也是“用数换算格”属对。辽邦使者大失所望,又不能不连声称颂时,苏轼不慌不忙,又对上句: 四德元亨利。 失望了的辽使闻句,仿佛见了救命的稻草,以为年轻的苏轼缺乏经验,一时疏忽,把《易》辞中“四德”的“贞”丢掉了,便得意地责问苏轼。苏轼冷笑道:“我们是国礼往来,言谈岂能不避双方皇讳?我朝当今皇上名'祯’,焉能不避?何无知如此耶?” 辽使万万没有料到苏轼的文思及口才如此敏捷而犀利,更没有想到苏轼以守为攻,抓住他们的把柄,奚落他们不懂国礼,无知之至。可又无力还口,只好打掉牙齿往肚里吞,还不得不连声赞颂。 值此,正巧门外雷雨大作,苏轼看着辽使脸红窘迫的样子,借题发挥,又对半联: 一阵风雷雨。 辽使更是惊叹。但颂辞尚未出口,苏轼再对半联道: 两朝兄弟邦。⑥ ⑥据岳珂《史》。另,古吴墨浪子所辑《西湖佳话·六桥才迹》与此说法有异。称苏轼在杭州作了3 年知府,政绩卓著,奉旨回京供职期间,辽邦遣使者面见大宋皇上,所呈文书上有出句,要宋朝答对。满朝文武百官苦思半天,俱各默不作声。皇上不知所措,心急如焚。苏轼见状,俯伏金阶奉献对句,为国扬威。又,明代吴闻之认为“'风雅颂’是假借。另从天文类分析,以'一阵风雷雨’为对,见者谓为神助。又张幼于以'六脉寸关尺’为对,亦善。”中医以腕后一寸为寸脉,肘前一尺为尺脉,居中突关骨之下为关脉,凭脉象决断病情。左、右手各三脉,合称六脉。“六”为“三”之倍数,十分巧妙。 辽使听罢,简直把苏轼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敬畏异常,再也不敢狂言了。 苏轼接任杭州通判后,赶忙起程走马上任,在路晓行夜宿,不久就到了浙江莫干山。但见山清水秀,别是一番景致,便决定休息一下,上莫干山游玩一番。 苏轼本来穿的是官服,腰佩玉带。但为了不惹人注意,便在官服之上套了件布衣。当他健步登上莫干山,远远看见山上有一座寺庙,便信步朝寺庙走去。寺里的住持和尚,名叫了空,是当时有名的高僧,法号佛印。佛印见苏轼衣着简朴,以为是一般游客,并未把他放在眼里。又见苏轼进寺东瞧西看,便用手指着寺内一个座位,冷冷地说:“坐!” 苏轼坐在佛印指给自己的座位上。佛印见苏轼并未言语就落了座,便按照惯例,向小和尚挥挥手道:“茶!” 不一会,小和尚托着茶盘到苏轼跟前递茶。苏轼仍不言语,接杯在手,品了两口,才与佛印答话。他先问了这座寺庙的历史,接着评点了寺中保存的几通石碑和碑铭。佛印渐渐觉得这个游客见多识广,心想可能来历不寻常,便延请苏轼进厢房叙话。 到了厢房,佛印对苏轼谦让道:“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接着,问苏轼“高姓大名”。 当佛印得知来客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赫赫名士苏轼时,惊得啊了一声,忙请苏轼到客厅里去长叙。 一进客厅,佛印抢上一步,用衣袖拂去桌椅上的微尘,立正打躬,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座!”又直起脖子,高声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二人一经深谈,都为对方过人的才华和渊博的知识所倾倒。苏轼深识佛印有经世之才,便劝佛印入仕为官,佛印一眼看见苏轼穿的便服内有一物,状似玉带,便有了主意,说:“我有一比上联,你若对得下联,入仕为官之事,尚可再议。若对不出,请赠随身所佩玉带,以镇山门。”苏轼这才暗暗佩服佛印的眼力,慨然应允。佛印遂出句道: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内翰欲于何处坐? 苏轼吟哦良久,不能脱口成对,只好赠以玉带。佛印唤小和尚近前,将苏轼所赠玉带悬于山门。尔后,佛印又取出自己的一袭袈裟,赠给苏轼。从此,这个“带裟互赠”的经历,使佛印和尚这位身入空门的佛门弟子和高僧与文坛领袖苏轼,结下了毕生友谊,传为青史佳话。由于时间过久,苏轼怕误了路程,便起身告辞。佛印知道挽留不住,连称“机会难得”,恭请苏轼为寺庙题副对联,以便方木镌刻,挂于门边。苏轼并不推辞,命捧来文房四宝,微笑着提笔濡墨,一挥而就。原来写的是: 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⑦ ⑦关于此联来历,民间传说众说纷纭。有说苏东坡,有说纪晓岚,有说郑板桥。文史掌故学家徐珂则指为阮元事。联作:坐,请坐,请上座;茶,泡茶,泡好茶。关于苏东坡的这则对联故事,民间又称不是苏东坡与佛印事,而是苏嘲一势利僧时所书。 佛印看罢,心中有愧,连连向苏轼赔礼、道歉,苏轼却宽厚地大笑不止。 此后,佛印与苏轼频频往来,谈诗论文。苏轼又曾多次劝佛印入仕为官。但这个看透凡尘的佛印,无心做官,只想在佛门之内找点精神寄托。苏轼见佛印矢志难移,便放弃了自己的念头,对佛印更加敬佩。 一天,适值大雪,苏轼独自一人在书房里一边填词,一面吃鱼喝酒。为了推敲一个词句,他停下筷子,眺望着窗外雪景,忽然发现佛印不声不响地踏雪朝自己的书房这个方向走来。“残渣余肴,杯盘狼藉,怎好用它来招待朋友?”想到此,苏轼赶忙把鱼、菜盘子和酒放到一个书架顶上,又连忙藏起酒具,装出一副一心一意推敲词句的样子。 谁知这佛印和尚脚快,眼快,鼻子尖,进门一见苏轼的神色,又嗅了嗅书房内的气味,看看房内的摆设,已猜出了苏轼的秘密,但又不直接说出来,便向苏轼请教“苏”字的写法。苏轼当时并未认真想,便随口道:“草头下面,左边是鱼,右边是禾(苏字的繁写:)”。 佛印却笑着说:“把草头和鱼字换个位置行不行?”苏轼还是没有觉察出佛印的话里有话,只是又摇头又摆手。 佛印知道苏轼已上了自己的“小圈套”,微笑着指指苏轼书架顶上的盘子,说:“那就把鱼从上边挪下来吧!” 苏轼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佛印的心思。二人抚掌大笑,便用那些残鱼剩菜,在书房里开怀畅饮起来。 第二天,苏轼到佛印的住处去回访佛印。刚进门坐定,一股鱼肉的香味和淡淡的酒香便冲鼻而来。苏轼四下里望了望,没有发现什么痕迹,房内除了一只大罄外,别无可以藏鱼藏酒之处,心中便有了主意。 佛印看见苏轼进屋后东张西望,像猫找耗子似的神情,明知他已发现了秘密,却故意装作没看见,不露神色地等待着。 苏轼见佛印没有什么反应,便说:“今天请你对对联。”“请先出句!”佛印不知这是苏轼的一计。苏轼笑着说:出句是 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一听这是一副人们常用的对联,人人皆知,便不加思索地顺口对道: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轼见佛印果然中“计”,大笑道:“哈哈!既然罄(庆)里有鱼(余),为何还不拿出来让我尝尝?” 佛印这才发觉上了当,笑道:“真是一报还一报,敢情你还没忘昨天那码事呀!”说完,笑盈盈地从罄里端出鱼和酒,关了房门,与苏轼举杯同饮。 饮酒毕,苏轼与佛印出外踏雪赏梅,二人又即景对出一副妙联。佛印先出上联道: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苏轼目视一丛翠竹,应声对道: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相传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有一次独自去游天目山,走得又累又渴,便在山中一个寺庙中小歇,势利的老和尚见他衣着简朴,便很冷淡,后来得知他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顿时毕恭毕敬,格外殷勤,并拿出纸笔恳请苏轼题字留念。苏东坡当即疾书一联: 日落香残,免去凡心一点;火尽炉寒,务将意马牢拴。⑧ ⑧民间另有传说称,此联乃一文士讽某寺住持僧之作。 和尚看了,并未解出其中含义,只是连声称赞道:“出家人理应如此!”他为了自我炫耀,把这副对联悬于庙堂之中,一些有学问的文人们看后,个个捧腹大笑,和尚莫名其妙。原来,这是一副用“增损”修辞格写成的对联,上下联各隐一字,谜底是“秃驴”。 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常喜作慢词,他的词作以描写男女之情见长,曾因“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3 句名作,文名大振。因这3 句均奇在一个“影”字上,故当时人雅称他为“张三影”。 张三影晚年迁居乡间,仍以赋诗填词自乐。有一次,苏轼去拜访他,临别时,苏轼以张先年近八十,尚在家中蓄养歌妓为题,赠给张先一副对联儆之。联曰: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联句引用唐代诗人元稹《莺莺传》(元代发展为曲剧《西厢记》)的故事,将张先比作拈花惹柳的秀才张珙。联意风趣诙谐,别有妙韵。张先得联,忙为自己辩白: 愁似鳏夫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不仅为自己洗刷名声,而且辞韵俱佳,深为苏轼所赞赏。 北宋元四年中秋之夜,苏轼为自己就任杭州知府,在西子湖中的小瀛洲上大宴宾朋,许多人即席填词作赋,对苏轼的政绩大加颂扬。苏轼属下法曹毛滂,为人耿直,看不惯这种官场丑态,便提笔写了半联: 此生尚不会无病呻吟,游戏文学。 大家一看,十分尴尬。苏轼看罢,则反唇相讥,续对下联: 来世亦仅能有案可稽,捉提笔刀。 联语一出,引得在场众人哄堂大笑。毛滂闻句,拂袖而去。 一年后,苏轼又在中秋佳节宴朋赏月。有个名叫楚琼芳的歌女,弹唱了一支《惜分飞》的曲子,听得众人如痴如醉,流下泪水。当苏轼得知这支《惜分飞》曲是自己的下属毛滂所写时,才发觉自己小看了这位下属,差点埋没了人才。后来,他不仅大力推荐毛滂的作品,还帮助毛滂和楚琼芳结为夫妻。苏轼与刘交往甚密。刘,字贡父,是北宋时著名史学家。 有一天,刘设家宴招待文坛史苑的诗朋书友,苏轼当时也应邀前往。 正当大家兴致勃勃、对酒当歌之时,苏轼的门人前来传话,说府上有急事,请他速归。刘半是挽留、半是开玩笑,幽默地吟出一比绝妙而工整的上联: 幸早哩,且从容。 这比上联字数虽只有6个,含义却甚为复杂。从字面看,是说时间尚早,劝苏轼从容饮酒,不必着急。但字音却谐了3 种水果、一味中药:“幸”谐“杏”,“早”谐“枣”,“哩”谐“梨”“李”,“从容”谐“苁蓉”。苏轼机敏地应声对下联道: 奈这事,须当归。⑨ ⑨据《谭史》。此联上下联末字均为平声,不合联律。但它们属于口头巧对,而且含义较为复杂,故不可视之为“犯规”。 这比下联,从字面看,是说事出无奈,必须回去,字音亦谐3种水果和一味中药:“奈”谐“萘”(一作柰)”,“这”谐“蔗”,“事”谐“柿”,当归即中药“当归”。在场的文朋诗友们无不赞叹此联奇绝无双。 佛印和尚有一次与苏轼一起出游金山寺,同行的还有苏轼的弟弟苏辙。当他们游至巫山时,佛印出上联道: 无山得似巫山好。 出句中“巫”与“无”音同义不同,又因切合当时情景,难度较大,但这对对联天才苏轼来说,简直是轻车熟路,唾手可得。只听苏轼不假思索,随口对道: 何叶能如荷叶圆? 走在一旁的苏辙只静静地聆听,一言不发。经过一番思考,苏辙对哥哥说:“兄长所对下联尚不甚工。”苏轼很了解自己的胞弟,便鼓励弟弟继续说下去。苏辙对下联道: 何水能如河水清?⑩ ⑩据《湘素杂记》。 苏轼与佛印听了,齐声叫好。 由于苏轼一时匆忙,以“叶”对“山”,字面上稍欠工整。而苏辙尽管才华不如哥哥,却善于思考,这半联到底胜过其兄一筹。 有人认为苏辙的意见是不正确的。 一日,苏轼回家后见弟弟苏辙低头不语,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忙问其故。苏辙说,今天他在街上听见算卦人说: 课演六爻,内卦三爻,外卦三爻。 是一比很好的下联。可他想了很久,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句,正在发愁。苏轼一听,放了心。笑着说,事也真巧,我回家时,在街上碰见一个卖艺人,一边舞弄花棒,一边高声嚷嚷: 棒长八尺,随身四尺,离身四尺。 据民间传说。 苏辙一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说:“这不是天赐巧对吗?” 有一次,苏轼在一个港口乘船外出,碰见一个船家因船价与一名顾客争执不休,船家不认识苏轼,见他文质彬彬,举止不凡,就搭讪着说:“先生,我出一上联,请你对下联,好吗?”一名普通的船家出对句考大文豪,对苏轼来说,自然算不了什么,苏轼便欣然同意了。船家随即出上联道: 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 乍一听,船家的出句平淡无奇,非常通俗,并不难对,可仔细一品,却大有妙处,是不大容易对的。因为“港口”在当地口音中同“讲口”谐音,再加上用了“因”、“而”两个虚词,难度确实不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想不到普通船家的出句,竟把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苏轼一时给窘住了。苏轼一时答对不出下句,默默无语,非常难堪。 到了目的地,苏轼步上岸来,见前面有一座砖瓦窑,几个顾客正和主家摇头晃脑争议着什么,苏轼灵机一动,豁然开朗,方才向船家答对下联道: 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 民间另有传说,称唐代诗人李群玉赴京赶考,遇一船家,二人斗对的联句与此联近似。 “窑头”与“摇头”谐音,“为”、“以”两字同为虚字,实对实,虚对虚,一个是讲船钱,一个是争瓦价,两相对仗,工稳自然,实属联中上品。 秦观秦少游久慕苏东坡大名,便远道赶到苏家,要拜苏轼为师。苏轼非常喜欢秦观的才华,两人谈诗论文,说古道今,十分投机。 一天,二人携手在汴京城外漫步,当他们走近湖边时,秦观提议到湖上的湖心亭饮几杯酒,苏轼欣然同意。 从湖心亭下来,苏轼又同秦观登舟游湖,在游船上继续开怀畅饮。苏轼看见湖岸上有一醉了酒的汉子歪歪扭扭地骑着一头毛驴赶路,心中好笑,便和秦观商议,以对对联助兴取乐,秦观表示同意。于是,苏轼先出上联: 醉汉骑驴,摇头晃脑算酒账。 秦观一听,知道这比出句很不好对,便用心琢磨,可一时又想不出好句来,直到二人游湖下船,向船夫付钱时,秦观因目睹船夫作揖打躬讨船钱的神态,灵机一动,才脱口对出了下联: 艄公摇橹,打躬作揖讨船钱。 苏轼听罢,连称绝妙。 有一次,苏东坡与王安石同行,偶抬头见一栋房屋的根基已动,一面墙已向东边倾斜。王安石即以此为题,出半联道: 此墙东坡斜矣! 意在以此巧嵌苏轼大号又语带双关的联句,戏谑苏东坡。苏东坡闻句,心领神会,略一沉思,也如法炮制半联回敬道: 是置安石过也! 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人构陷入狱,后多亏王安石、王安礼、曹太后等从中说情,其弟苏辙也上书“乞纳在身官以赎兄”,才被减罪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自此,苏轼才取名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某年春节,苏轼在年节前夕去拜访好友王文甫,见王文甫正在方治桃符,遂戏题其桃符一联: 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 据《调谑篇》。 一天傍晚,他偕好友佛印和尚泛舟于赤壁长江之中,船小风轻,随波逐流,二人在船上开怀痛饮,谈笑风生。 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酒过半酣,佛印向东坡索句。俄顷,苏东坡挥手往大江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循指望去,只见岸上农夫罢耕而去,游人踏月而归,不解东坡用意何在。正疑惑间,只见河岸上有一只大黄狗正在狼吞虎咽地啃骨头吃,顿有所悟,欲言又止,只哈哈一笑,将自己手中那柄题写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江水之中。苏东坡起初不解其意,稍一定思,方知佛印用意之所在。此时二人心照不宣,乃相对抚掌大笑。 原来,他们两人这一系列动作、手势的含意,是一副精妙绝伦的谐音双关哑联,如将其“译”成文字,意即: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 诙谐、幽默、风趣、自然。苏轼此时虽遭贬谪,仍性情开朗如此,足见其襟怀之宽阔,每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无不散发着他那生动活泼的性格。 苏东坡被贬黄州,慕名者便鱼贯而来,使黄州成了当时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他还开了一个学馆,教几十名学生读书。对此,专门找苏轼岔子的人心里很不痛快,便奏明神宗皇帝,要求派一名钦差奉诏到黄州去考察苏东坡有无越轨言行。 钦差大臣到黄州后,明查暗访,始终未能抓到苏东坡的任何把柄,他觉得不好回京交差,便想在苏东坡的学生身上找点把柄,也好借题发挥,借此压一压苏东坡的名气。于是,他来到苏东坡讲学的地方。 当他见到苏东坡时,又装作正人君子模样,故作姿态道:“苏学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名师自然出高徒嘛!想必你的这些学生也很有学问了!本钦差想当面试试他们的才学!”苏东坡点头同意,当即召集众学生应考。 钦差当着苏东坡和众学生的面说:“本钦差今天不考别的,只考对对联,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说罢,他手指黄州城东南方向那座高塔,阴阳怪气地出了上联: 宝塔尖尖,七层四方八面。 接着,大睁着贼溜溜的眼睛,逐个察看这些学生的表情。众学生原以为钦差要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之类,心里根本没把这考试当回事,谁也不曾想到要考对联,一听这比上联中嵌有“七”“四”“八”3 个数目字,又切合宝塔特点,一个个心情紧张,生怕对得不好有损老师名声,所以,谁也不愿开口。 静默了一会,钦差怕学生们思索过久对出好句,使自己失算,便急匆匆走近一个学生,问他能不能对。这个学生不敢回答,只伸出一只手,摇了摇。待钦差问其他学生时,学生们也只是伸出一只手,摇一摇。钦差好不得意,心想,好,这下总可以说你苏东坡为了沽名钓誉,误人子弟了。想到此,他眼含讥讽地对苏东坡说:“苏学士,你的这些学生……” “都不错!”苏东坡镇静自若,微微一笑。 “还不错?”钦差一阵冷笑,不住地摇头,以为自己稳操胜券,苏东坡是睁着眼睛不认输,胡搅蛮缠。 “是不错嘛!你出的对子,他们都对出来了嘛!”苏东坡肯定地说。 “他们一个个只是摇手,何曾对出?”钦差蛮横地吼了起来。 苏东坡朗然一笑,道:你出的上联是“宝塔尖尖,七层四方八面”,他们全都伸出一只手摇一摇,意思是说: 玉掌摇摇,五指两短三长。 有关此联的传说甚多,流传甚广。有说宋时高丽使者出句,问一老人,老人听罢摆手而去,苏东坡代解“哑联”。作:独塔巍巍,七级四方八面;只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有说明代云南某官出句考杨升庵的学生,诸生搔首作难,杨升庵代为解释。联为:孤塔高耸,四面八方一座;众首频搔,五指两短三长。有说纪晓岚对杭州一友人夸口说北方遍地是才子。友人不以为然,说他曾出一对,人人摆手不语。纪晓岚为之释对。联作: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有说阮元向乾隆皇帝夸口说扬州人皆可吟诗斗对,无不出口成章。乾隆不信,出句试所乘船之艄公。艄公摇手不语。阮元为之解释。联为:一塔峨峨,七层八方四面;只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有说清代诸生送试官,试官出句,刘任之代频频挥手之学生作答。联作:孤塔耸耸,七层四方八面;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有说清代何绍基代诸生答某校理出句。联为:宝塔尖尖,一耸七层八角;玉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有说清代李调元代诸生对考官。联作: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双峰隐隐,七层四面八方。据《巧对补录》载,“旧有一绝对,久无人能对者,后为徐青藤所属。为: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和插地,七层四面八方”。又,明代朝廷文官商辂在同僚面前夸说自己家乡文风极盛,士民皆善对。一同僚不信,微服私访其乡,遇农夫出对云云。联作:孤塔矗矗,七层四方八角;双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此联民间亦传作:巧手尖尖,五指三长两短;宝塔圆圆,六角四面八方。 钦差像针刺了的气球,一下子泄了气,但仍不肯罢休,继续质问:“既然会对,何不用口说出?” “考试嘛,就不许任何一个应考者公开自己的答案,以避免互相因袭。这么多学生应考,如果一个人说出答案,那不等于说明了,还考什么试。他们一个个只用动作作答,用的是哑联对,想来该不是钦差大人不懂哑联,也不懂考试的规矩吧!”苏东坡的回答软中带硬,绵里藏针。至此,这位自作聪明的钦差才哑口无言。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煞费苦心一场,不但没能抓住苏东坡的任何把柄,反倒被苏东坡当众奚落为“不懂哑联”,甚至连试都不会考,心情沮丧,只好两手空空,回朝挨骂去了。 据传北宋庆历年间,韩康公(绛)得解,过省试、殿试,皆第三名;后为相四迁,均在辅宁中(即在熙宁年间先后出任枢密院副使、参知政事和宰相等职)。苏东坡在韩康公死时书联挽之云: 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辅宁四府中。 《石林燕语》载此联为与苏东坡同时代的天文学家苏颂(字子容)所作。 苏轼有侍女朝云、暮雨等。朝云死后,苏轼亦手书一联挽之: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其中分别嵌入朝云、暮雨两个侍女的名字,格外恰切,感人肺腑。 苏东坡之爱对联,一如他的爱诗、词、书、画、文章,而且每每信手拈来,无不浑然天成,精妙绝伦,以至后人不得不称赞他是“斗对天才”。 传说苏东坡某日食炒栗,见炒栗绽缝裂壳得现栗黄,遂以此为题即席出句云: 栗绽缝黄见。 之后又食藕,见折断了的藕茎仍藕丝飘飘,遂得下句: 藕断露丝飞。 《古今谭概》说此联系妓女朱云楚对知府赵某出句。可能属实。《坚瓠集》则说此联系苏小妹出句,苏东坡未能答对,后佛印为之足对,又成一说。另,《锡金识小录》载有与此相类似的对联故事。说有宾客食鳖,因鳖有卵,口占出句“雌鳖腹中龙眼蛋。”王础臣指席间食品为对“雄鸡头上荔支冠。” 此联信口分咏席间美食之平凡所见,似平淡无奇,实则大有法门。原来它以谐音暗寓的修辞手法,以“绽”、“断”、“见”、“飞”4 个动词,分置于名词之后,以果实对果实,以飞禽对飞禽,描形述态,动静结合,巧妙非常。若取其谐音,联即为: 栗绽凤凰见;藕断鹭鸶飞。 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学识渊博,造诣极深,又独具慧眼,爱惜人才,奖掖后进,因而深得后代人的赞赏。 有一次,苏东坡去江苏宜兴。途中,他看到一个小孩读书很用功,便停下来询问这个小孩学的是什么功课。小孩回答说:“正学对课,望大人赐教!”苏轼见这孩子勤奋好学,又有礼貌,十分高兴。又问:“既学对课,我出一上联,你敢不敢对?”“为何不敢?对不出时再请大人指教就是了。”小孩回答得既坚决又委婉。见孩子应允,苏东坡便出上联道: 衡门稚子器。 语出《诗·陈风·衡门》。句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衡门,即以横木为门。用以指简陋的房屋。稚子,即幼儿。杜甫《江村》有句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两种美玉。《法言·寡见》有句曰:“玉雕, 不作器。”苏东坡所出此句的意思是:出身贫穷的子弟也可以成为稀世之才。 小孩听了,明白是眼前这位和善的大人在激励自己,更加谦恭地说:“倘若对得不工,尚请大人当面赐教。”说毕,吟对下联道: 翰苑仙人锦绣肠。 据《墨庄漫录》。 “翰苑”是翰林院的别称。“翰苑仙人”指的是才学优异好似神仙谪降人间的那些学者文豪。苏东坡因诗文高绝,不同凡响,被尊为文坛之冠,美名为仙。《王方直诗话》说:“子瞻文章议论,独出当世,风格高迈,真谪仙人也。”“锦绣肠”,语出李白《冬日于龙门送从弟问之淮南序》:“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小孩所对这比下联,既有称颂苏东坡之意,又有抒发壮志之用心。苏东坡听罢,欣喜地抚摸着小孩的头,赞扬说:“真也!” 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观进士孙觌(1081—1169 年)。孙觌字仲益,别号鸿庆居士,历官翰林学士,吏、户二部尚书。 苏东坡不仅善于识才,爱才重才,视才若宝,而且对自己的门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对那些相知尚浅或从不认识的后辈,也同样满腔热情地予以帮助。 钱塘(今浙江杭州)有个书生,名叫王琪( 一作王祈、王淇) ,年轻时十分自负。有一次,他 在竹园赏玩,见青竹丛丛,枝叶挺秀,触景生情,写了一副对联: 叶攒千口剑;茎耸万条枪。 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作: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 写成此联后,他自己很得意,拿给朋友们看,并悬挂在墙上,扬言“有能挑剔一字者,愿以十金相奉。”3天过去了,没有人挑毛病。又过了3 天,仍然没有动静。因他久闻苏东坡大名,倾慕不已,便带着对联,找到苏东坡,希望得到苏东坡这位大文豪的指点。 苏东坡接过对联一看,并未嘲讽王琪,也没有摆自己的架子,而是和蔼地笑着问王琪:“你写的竹子,叶子何以如此之少?只是十竿一叶。”王琪一听,有些紧张,一时无言以对。苏东坡便耐心地开导他说:“你掐指头算算,你写的竹子是一万根,但却只有一千片叶子,岂不是十竿共一叶吗?走遍天下,怕也见不到叶子如此之少的竹子吧!”王琪听了,顿觉脸红。苏东坡又耐心地对他说,写诗填词作赋为文,描绘世间千事万物,均须顾及生活和事物本身的真实性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万不可顾此失彼。不然,就会像你作的对联这样,让人看了不可信,甚至惹人发笑。书生听罢,若有所悟,无限感激地走了。 参见《中外文学艺术家创作故事》。 这个王琪,就是后来文坛上很有名气的诗人王琪。据说王琪喜欢即兴题诗,有一回,宋代著名词人晏殊路过维扬,憩大明寺,看见壁上题的一首诗是王琪所作,便请他来一起用饭,饭后一起到池边散步。时值晚春,落英遍地。晏殊说:有时想起一佳句,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句子相对。比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罢,应声对道: 似曾相识燕归来。 后来,这副妙联被晏殊写入《浣溪纱》词和一首七律诗中,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苏东坡后来被流放儋耳(今海南省儋县),仍不忘结撰对联。《冷斋夜话》的作者惠洪和尚,曾在儋耳见过苏东坡赠姜唐佐联: 颜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爪;张睢阳生犹骂贼,嚼齿空龈。 据《冷斋夜话》。同此。 苏东坡还曾在儋耳望海亭楹柱上题写擘窠大字联: 贪看白鸟横秋浦;不觉春林没暮湖。 据说广东真武庙和武昌黄鹤楼,均有苏东坡手书楹联。真武庙联是: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武昌黄鹤楼联云: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民间传此联一作: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恨;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苏东坡还说,“天下无语不成对”,“世间之物未有无对者”。他曾举了唐朝的两个例子以为佐证。其一是刘被斥,士人不平。苏东坡为之对作: 刘下第;我辈登科。 表示内心不安。而在此之前,西汉时曾有人说过: 雍齿且侯;吾属何患。 正好是一副联语。 苏东坡举的第二个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我见魏征常妩媚。 后来德宗又说:人言卢杞是奸邪。二者对起来也很合适。 话虽如此说,就连大文豪苏东坡自己,也真还有对不出对句的时候。 相传苏东坡任杭州地方官时,有一年清明节,一些达官贵人、文人学士请他登舟游西湖,吟诗作对,苏东坡欣然应邀前往。正当苏东坡与同僚以及当地文人学士一起泛舟西湖之上,赋诗唱和,兴致勃发之时,急匆匆走来一位歌女,手提一把锡酒壶,给苏东坡等人斟酒。当歌女斟完酒转身欲走时,不慎将锡酒壶掉进西湖之中。当即有人以此为题出了半联: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另据民间传说,半联难倒苏东坡之事传至民间后,为之足对者甚众,但无佳作,成了“绝联”。传朱熹在福建时,曾路经南平,买过景泰蓝瓶子。有人据此对半联为:过南平,买蓝瓶,蓝瓶得南平,难逢蓝瓶。惜其未工。近年又有曹有法、郭鸿分别试对。曹对为: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逢甲子,佳姿家子。郭对作:进山宅,携膳斋,膳斋放山宅,善哉膳斋。似仍不称。 当时此句一出,满船叫绝,但却无人应对,大家你看看我,我望望他,最后都把目光和希望寄托在苏东坡身上。然而,斗对天才苏东坡虽左思右想,反复试对,也无法对出妙句,只好佯装醉酒,游玩不欢而散,成了一直认为“天下无语不成对”的对联天才苏东坡终生未能足对的“绝联”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