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如何落地(二)

 热带咖啡 2012-01-09
“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如何落地(二)
2011年10月27日 14:38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如何落地(二) 
  ——访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局长、研究员刘铸 

  文/本刊

  在上期的访谈中,本刊围绕如何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采访了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局长、研究员刘铸,本期我们继续刊出其他采访内容。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高校合作模式开展情况? 

  刘铸: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校企合作模式现状,二是校地合作模式开展基本现状。 

  (一)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1.以高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 

  以高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质上是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这种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按照合作的深度,校企合作可分为浅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的模式: 

  (1)浅层次合作模式即“企业配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任务。学校按企业所需确定专业方向,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2)中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3)深层合作模式即“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以立足于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创新为目的,主动与学校相互渗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这种合作模式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2.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 

  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质上是以经济效益为驱动的校企合作。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开展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并使研究成果快速商业化而获取收益。按照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模式下,校企合作可分为四个层面的模式: 

  (1)校企合作平行线模式。平行线模式即是说学校与企业在研究阶段是独立发展,只是在研究结果的处理阶段,企业通过技术市场买入科技成果。企业通过国家部门、地区或行业的各种形式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会、洽谈会、难题招标会等购入技术成熟较高、市场需求量大面广的成果,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2)校企合作研发模式。校企合作研发模式是指由企业提供经费、高校出人力和部分设备,在高校建立“研发中心”,中心的工作纳入双方的工作计划,按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研究或超前研究,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使得研究成果尽快商业化。 

  (3)“政、产、学”三位合一模式。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国家产学研工程”,按各自的优势组合,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协调下,共同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现在,这种模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它不但解决了技术研发所需的资金投入问题,而且也为未来技术的运用提供了重要而核心的保障,确保计划的顺利高效完成。 

  3.基于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校产合作模式 

  产业集群中的校企合作弱化了企业和高校的边界,加速了知识、信息、技术的流动,解决了普通模式中高校科研动力不足的问题,使集群中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高校地位有较大提升。许多学校与众多企业相互协作,共同组成产业群体,使得众多资源融合为一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产业集群下的校企合作把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与学校之间提升到更大的群体之间,重塑了竞争形态。产业集群下学校与企业的分工协作不仅可以提高单个个体的生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创造出一种在非集群状态下不能得到的集体生产能力。学校与企业间的有效协作使其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规避不利因素,增强获利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 

  (二)校地合作模式开展基本现状 

  1.与地方政府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如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于2003年提出与我国部分经济较发达城市共同设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合作模式。目前,已经与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17个城市(区)设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
 
  2.学校重点科研成果落户地方。如清华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大型集装箱检查项目在地处北京中关村的同方威视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这些重点科研成果的转化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积极参与校地科技合作基金运作。一种是“地方政府主导、企业直接受益”的合作基金,如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等;一种是“校地联合主导、校企共同受益”的基金。如鞍山清华研发种子基金、铜陵清华产学研合作基金等。

  记者: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是一件大工程,您认为在宏观上我们要有怎样的把握? 

  刘铸: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坚持科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 

  高校要根据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国家及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区域经济社会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立足校情,加强对专业结构现状的调查研究,特别要在完善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校专业发展方向,围绕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要积极与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强力推进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校产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增强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部分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前些年较热门的一些专业,由于布点过多、增量过快,导致毕业生就业难。所以,要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到辽宁省,经过多年特别是经过“十五”时期的努力,我省在优化区域布局和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渐形成了6个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区域经济板块日趋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同时,省内陆区间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经济合作,辽宁与东北其他地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双边合作日趋紧密,对全省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今年6月,我省下发《2011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提出省发改委在安排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探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评估机制,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省科技厅、省中小企业厅、省经信委、省卫生厅、省农委等部门发挥本系统、本行业主管部门职能优势,在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投资建设中,把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重要因素和前提条件。同时,为更好地引导高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省教育厅与省发改委还专门设立“辽宁发展规划”网站,把省、市及各行业发展战略及时传递给高校,真正引导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此外,在辽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现有基础上,配合国家及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形成若干发展重点各有侧重的主导高校群。如针对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经济区,重点发展为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商贸物流业服务的相关学科和主导高校群,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辐射相关领域;针对以大连为中心的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重点发展为构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服务的、与建设辽宁省重要的石化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造船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关的学科专业和主导高校群,注重打造品牌与特色,在服务“黄海经济区”的同时,辐射东北亚;针对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沿海经济区,重点发展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石化工业、临港工业、纺织工业、造船与配套、汽车零部件,以及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绿色有机食品、物流等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有关的学科专业和主导高校群,在服务辽西与“环渤海经济区”的同时,发挥与京津唐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连接带作用,成为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重要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基地。 

  所以,高校要紧密结合我省三大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工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总体结构和实际情况,主动调整本校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要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加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律性研究。要建立完善职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继续完善就业状况预警机制和专业预警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建设为基础,不断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继续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努力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 

  如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宝马公司合作建立宝马培训基地,在为宝马北区经销商和附近的华晨宝马工厂的员工提供系统培训,全面提升其售后服务技能和水平以及生产质量的同时,该培训基地还将成为高水准的职业教育培训场地,以进一步促进辽宁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与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沈阳中航黎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等多家大中型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共同组建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在600多个企业建立了顶岗实习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习与就业实习相结合,取得显著成效。 

  充分发挥大项目带动就业的能力,不仅能够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而且也能成为毕业生就业新的增长点,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真正实现高校与政府、企业间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