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四大名鱼”走上“复兴”之路 抗击物种入侵

 榆杨 2012-01-09
云南“四大名鱼”走上“复兴”之路 抗击物种入侵

http://www. 2006年5月29日10:56 滇池晨报http://fishery./news/2006/5/29/10562087.shtml
 

  人工驯养:云南“四大名鱼”走上“复兴”之路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杨君兴听说白邑黑龙潭一片山林已经被人买下了,十分担忧:不知是出于何目的,但对这些原生土著鱼的生存状态就十分危险了,一不小心,一个珍稀物种就有可能灭绝,将永远不能再生。

  “我在嵩明县白邑的黑龙潭发现了几乎已经见不到的云南土著鱼,而且是4种,这个发现让我欣喜若狂!”

  在5月22日“2006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杨君兴在演讲时兴奋起来。这个一向理智和严谨的科学家至今还激动不已,为着发现了这种几乎认为消失了的土著鱼。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个日子在云南的意义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东喜马雅地区的核心区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生物遗传物质的天然基因库。

  然而,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正在成为当前生物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大的例子是外来鱼的引进让云南的土著鱼面临灭绝(土著鱼指一个地区土生土长、自然分布的鱼)。我们许多人就有可能不知道滇池、洱海里曾经游着多少种鱼,它们又是什么样子的。那当然不是鲤鱼或者草鱼。

  此外,“臭名昭著”的水葫芦和紫茎泽兰也是我们熟悉的外来生物入侵的佐证。

  因此,杨君兴的激动不是毫无来由。

  目前,杨君兴正在着手这些土著鱼的人工驯养,一旦成功,对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效益都是巨大的。一个可喜的消息是,抚仙湖的抗浪白鱼目前已经驯养成功,这种鱼目前的市场售价大约是每公斤1000元。

  告危的“土著鱼”

  专家们在论坛上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除了生境退化、环境污染、过度捕杀等原因外,外来物种入侵是影响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日益增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陆地密布紫茎泽兰,滇池水面为水葫芦所覆盖,土著鱼类资源锐减,外来鱼类成为优势种,俨然已成为一个外来种世界。

  而杨君兴他们的目标就是要保护和繁衍这些土著鱼。

  在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的支持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承担了“滇池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项目。该项目对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广泛的考察,专门设立对湖区水质的改善进行监测,并使用特有物种的丰富度作为评价生态系统环境质量优劣的指标之一,提供滇池水生生物适宜的繁殖地,开展公共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对湖区特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确保滇池流域特有物种的存活,从而使滇池成为一个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示范点。

  在云南民族村的“滇池湿地保护教育中心”,我们可以看到水生植物、软体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这是滇池生物多样性的一个丰富展示。其中,最为严峻和备受老百姓关注的是土著鱼处于濒危的现状。

  据介绍,过去滇池流域有土著鱼25种,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种群在滇池水体中下降。到80年代中期,这25种土著鱼基本见不到。到90年代末,科学家、当地渔民以为大部分的土著鱼已经灭绝。滇池特有的云南四大名鱼之一的金线鱼(科学名为金线),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中国淡水湖中为数不多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这个现状不仅仅存在于滇池,在洱海、抚仙湖、泸沽湖等高原湖泊的土著鱼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分别产自上述湖泊的金线鱼、弓鱼、抗浪鱼、裂腹鱼等“云南四大名鱼”也无不例外地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早在2000年,云南土著鱼频频告危的报道就见诸于媒体。2004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就指出,由于外来鱼种的入侵,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云南土著鱼正濒危,湖泊鱼类中濒危物种已占了总种数的三分之二。被列入濒危物种的数十种湖泊土著鱼,包括抚仙湖抗浪鱼、泸沽湖裂腹鱼、以及滇池旁溪流中的几种鱼类。

  驯养:土著鱼的生路

  在杨君兴题为“云南外来生物入侵现状与对策”的演讲中表示,洱海弓鱼、滇池金线鱼、抚仙湖的抗浪鱼等土著鱼的日渐减少,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由此带来的环境等其他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杨君兴告诉记者,3年前他在白邑黑龙潭发现的四种土著鱼分别为滇池金线鱼、云南盘鮈、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其中后三种鱼在昆明几乎已经寻觅不到。在这3年中,他正在争取人工驯化养殖,希望能把这些物种广泛繁衍下去。

  而与此同时,一个可喜的消息是,去年抚仙湖抗浪鱼、江川大头鲤、云南高背鲫鱼、澜沧江叉尾鲶、云南裂腹鱼等10多种云南特有土著鱼,在云南人工驯养获得成功,其种群数量正在增加,其中一部分已进入商品化生产。

  目前,玉溪市开展对抗浪鱼、江川大头鲤等的驯养获得成功,抗浪鱼驯养、繁育水面达50多亩,已培育鱼苗400万尾,投放抚仙湖后增加了抗浪鱼种群数量,并已进行商品化生产;江川大头鲤已具备年繁殖能力过百万,向市场提供商品鱼1500公斤的能力;西双版纳对澜沧江叉尾鲶驯养成功后,已形成了500-600亩的规模养殖水平;云南省水产研究所开展的云南裂腹鱼和小裂腹鱼等开始进行商品养殖。而石屏乌鳢、陆良鲶鱼等近年来已成百姓餐桌的美味佳肴。此外,金沙江鲈鲤、保山四须、金线、大刺鳅、巨胚等几个云南特有珍贵土著鱼的人工驯养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杨君兴希望,如果对这几种土著鱼的驯化成功,然后通过渔民们购买土著鱼的鱼苗来养殖,既有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外来物种,可谓是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用“土著部队”抗击入侵者

  杨君兴在演讲中指出,除了充分了解外来物种的危害程度外,应该制定和完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建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从生物多样性安全的角度加强边界检疫和控制,依法拦截和阻止已知的或可能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有不利影响的外来种的引入。

  其次是建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在巩固已实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制度”,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大到一切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和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并开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本身的影响评价。对于拟引入的外来物种,特别是引入到一些孤立的生态系统如湖泊,不论其作何用途,必须组织包括生态学家、动植物检疫人员、环保专家等在内的专家组的充分论证,并实施实行生物多样性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度,以防盲目引种带来灾难性后果。此外还要对这些外来生物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找出它们的“弱点”,来有效控制。同时预警机制。

  杨君兴说:“比如滇池上的水葫芦,现在主要是通过人工打捞来控制其繁殖,但我始终认为这是个很笨的办法,我想有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消灭这个外来物种呢?”在土著鱼保护上,如果是通过土著鱼种群数量的增加来对付外来物种,这应该是个很好的办法。他说通过人工繁育和鱼种放流等手段,增加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使物种的繁衍得以延续,将促进其种群的恢复和发展。

  杨君兴有一个理想,他相信总有一天滇池的水会很清,他希望在碧蓝清澈的滇池里,一条条金线鱼在水中畅游。他说,为着这个美丽的愿望,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的。

  发现幸存的土著鱼是兴奋的,然而杨君兴也有十分担忧的一面:他听说白邑黑龙潭一片山林已经被人买下了,十分担忧:不知是出于何目的,但对这些原生土著鱼的生存状态就十分危险了,一不小心,一个珍稀物种就有可能灭绝,将永远不能再生。他希望有关部门能把这片土地设为自然保护区,让这些最后幸存的鱼类繁衍下去。

  背景资料

  “可怕”的物种入侵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均占有重要地位。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雨林、滇西北玉龙雪山、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滇中地区的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等都是中国最具特色的物种保护区之一,受到国家及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呈现3个特点。一是丰富性。云南省总面积占全国的4%,而各类物种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药材、花卉、菌类的种类居全国之首,珍稀物种资源占了全国的67.5%,居全国第一位,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独特,堪称世界生态类型的缩影;二是独特性。云南省也是我国特有属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拥有一大批物种子遗种、独特种和古老种;三是脆弱性。云南野生物种繁多,但数量少,分布区域狭小,遇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绝灭,一旦灭绝,则永远不可能恢复。

  专家介绍,外来物种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自然状态或人类作用下,在异地获得生长与繁殖的现象。由于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没有天敌,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其种群密度能迅速增强并蔓延成灾,与本地物种竞争养分、水分、生存空间等,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本地物种数量大量减少或灭绝。入侵种已严重威胁到本土的动植物物种、种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地方的经济。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在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据介绍,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产生危害的现象在全世界已非常普遍,它不仅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威胁着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入侵种的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家、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张雁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