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砥临古·小楷篇(一)
元常古淡
![]() |
白砥,1966年生,山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大展中参展、获奖,出版有《白砥书法艺术》等。
作为第一代书法博士,白砥有今天的成就,全靠对书法的热爱和勤奋。1987年,白砥被浙江美术学院录取,成为沙孟海等导师的硕士研究生。此后,他又成为章祖安先生的博士生。白砥对书法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把字写好看”这点上。白砥认为,书法并不是仅此而已,它承载的是中国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体悟和理解,是一门载“道”的艺术。白砥对书法和现代的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说,古人和今人都言书法创新,但书法的本质不会变。书法的“传统”和“现代”,决不是矛盾对立的。她是同条河流,或平缓、或汹涌。只有源头充足,河道通畅,才不至于使她走向干涸、走向死亡。
白砥作为新时期在创作领域最引入瞩目的书法家之一,自1996年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一反以往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深居简出,潜心研究与探索。其先后著述有:《书法空间论》、《历代书法大师风格批评》、《王羲之作品解析》、《中国书法艺术图典》等;在创作上继《白砥书法艺术》之后,又出版有《白砥小楷集》及《白砥行草书二种》,可谓成果喜人。正是这种踏实的作风及义无反顾的探索精神,使白砥作品在林立的字画藏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懂行的收藏家们宝爱的对象。
书法史上有些现象是颇为奇怪的,往往一种书风(体)的始创者就是这一书风(体)在历史上的最高峰,后世学者倾其毕生精力,都很难超越之。钟繇如是,王羲之如是,张旭怀素亦如是。
按理说,小楷在三国尚未完全定型,属初创书体,现存真迹几无,可信书家亦仅钟繇而已。这种尚未定型的字体怎能成就一位盖世书家?但事实就是事实:在钟元常身后的诸多小楷书家中,似乎很难找到真正能与其相匹的绝代人物。钟繇的那种放意,那种古淡,那种颇有艺术美感的结构形式,令后世小楷书家尽折腰。即使被后世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其临钟楷,规矩多于性情,似亦难望其项背。
其实,这种世不可及的品质,往往附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之下。钟繇之变数,亦在于此——由隶及楷,既存隶之古朴凝重,又见楷之灵活善变。身处由旧变新时代,旧意尚未丧失,新法未见成式的历史背景使那些运筹帷幄的大师能并兼数体之美,故其创作意境高古超远,且新,形式常常出人意料。这种由古及新,入古出新的理念及探索,多使他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撇除了成见与迂腐,也避免了只能令人一时畅悦的新奇。
故钟繇的古淡,在于那份漫不经心的收敛之中,在于那份畅适的肃穆之中,在于那份古意盎然的新奇之中。
《荐季直表》与《贺捷表》堪为钟楷典范。
白砥临《荐季直表》
临写要求:
一、对汉碑楷书有一定的基本功,懂得什么是古意、古法。
二、用笔绵实而不死板。《荐季直表》起讫宜藏不宜显,中截运笔要缓。《贺捷表》用笔实中宜活,但不能过于跳荡,跳荡易伤雅致。
三、结字知巧守拙,不可故作新奇,否则会失之怪诞。
四、字与字之间应上下左右相呼应,不可以一字之完整充全局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