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十二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昵称4735378 2012-01-10
 

十二五”时期,浙江产业结构变动,面临“老”和“新”的带动作用都较弱的微妙局面。一方面是纺织服装传统产业强化产业内提升,包括产业链延伸、工艺技术改进、组织结构优化等,但其在浙江产业结构中的份额将是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是高新产业加快发展,包括生物医药保健产业、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等的发展都较快,但因份额较低,带动作用有限。

然而,浙江“十二五”产业结构变动有两个比较乐观的趋势。一是服务业发展加快,其作为产业优化升级“催化剂”的作用大大增强。二是企业向外投资经常化,产业结构向外延伸,对省内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将有所弱化,但对浙江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要素优化配置,则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在这一整体判断中,还必须考虑到机械装备、电子电气、有色和黑色冶金等产业,在“十二五”将是一个较好的发展趋势。所以总体而言,浙江“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是喜大于忧,总体向好的趋势。

一、“去轻型化”趋势:但传统产业仍居主要地位

“十二五”期间,在传统行业这一块,总的是一个去“轻型化”和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并重的趋势,传统产业在浙江工业中的比重将持续有所上升。

1985200820多年间,浙江纺织服装皮毛等传统产业虽然一直占居工业领头地位,但其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由1985年的25.9%下降到2008年的17.2%。轻纺日用等行业比重下降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也是浙江重工业化趋势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十二五”期间,我们判断纺织业等传统产业份额将进一步下降。

——世界贸易较难在短期内恢复到危机前的较快增长局面,且在发达国家进口需求结构中,纺织服装所占比重将逐步下降。同时,虽然国内消费需求总量加快增长,但消费结构高级化将使得对于服装纺织等的消费弹性变小。

——国内汽车、住房、耐用消费品需求不断提升,将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玻璃、石化、建筑等工业的大幅增长,服务业也增长较快。同时,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也以极高的经济效益迅速增长,省内需求推动下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这就进一步压低纺织服装等产业的比重。

——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省内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将进一步升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将逐步弱化,很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国内中西部地区,正在以更低廉的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挤占浙江轻纺产品的海外市场。

——纺织等传统产业经济效益普遍不高。2008年纺织业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分别为7.92元、15.58元和6.35元,同2008年浙江工业领先前10位的其他行业相比,纺织业的经济效益是最低的。

图表 1  2008年浙江按行业分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元)

 

 

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

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

纺织业

7.92

15.58

6.35

化学原料及制品

11.22

20.95

8.13

金属制造业

10.47

29.92

7.24

通用设备制造业

11.94

30.40

8.9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9.28

25.61

9.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11.87

36.46

7.83

食品制造业

15.10

27.64

10.71

塑料制品业

10.52

23.22

7.44

通讯、电子设备及计算机

10.27

24.16

7.21

  

 面对新兴产业的快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加快,纺织等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是任何一个地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不过,即使在发达国家,传统产业也并未被完全抛弃或替代。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一方面继续发挥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使之适应新经济的发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陷于困境的传统产业,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策略:一是制定适当的产业保护政策;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

从纵向产业链看,目前省内纺织服装的整体架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即在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较为明显,而在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能力相对薄弱。此种产业优势结构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属于利润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层次,其市场竞争激烈,很容易为其他国家取代, 引起“微笑曲线”的下移,也就是利润率呈现下降。

浙江企业在纺织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中已崭露头角。很多纺织类企业向产业链上游的原料生产经营推进,大力发展粘胶短纤维、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等附加值相当高的面料上游原材料产品。还有一些已初步集聚的纺织类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产业链,形成轻纺原料生产、销售、印染、定型、包装以及托运一条龙服务的经济格局,发挥了良好的集群效应。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我们分析,未来浙江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在产业链的延伸中将进一步加强以下几种趋势。

——产业链纵向延伸加快。市场需求萎缩的现实迫使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另辟蹊径”,在“穷则变、变则通”的市场竞争驱使下完成自身转型和优化。对于不舍离开其长期奋斗的纺织业阵地的省内大量企业来说,向产业上下游转移寻求突破,无疑是适合这些企业家的知识结构和市场人脉的。

——产业链源头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加强。省内利用高新技术及生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化纤品种和规模化生产企业数量将逐步增多,很多高档纺织原料逐渐实现进口替代。

——产业链中游整体技术装备将进一步更新。纺机装备制造业的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将有所提高。产业链下游的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将提升。

——以产业链为依托的传统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省内纺织服装业的产业集聚状态相对突出,如绍兴、杭州等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集聚区,但是很多集聚区只停留在地理扎堆状态,在产业价值链上没有组成有序的系统和合作关系,随着产业链延伸的加快,原有产业集聚区的集群效应将进一步强化。

“去轻型化”的另一面,就是重工业化,这也是浙江“十二五”产业结构变动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省内就出现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产值逐步上升的趋势。到2004年,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2008年省内重工业比重达到58.5%,轻工业只有41.5%

在“十二五”时期,虽然省内重工业发展也面临成本加大、兄弟省份竞争压力等,但总体来说,重工业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这里有四点分析。一是纺织服装等传统轻工业产值比重持续走低,工业产业空间进一步释放;二是从需求角度来看,未来一个阶段将是大众高消费时代的开始,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增加,住房消费支出持续较快增长,这将有效拉动建材、化工、钢铁、机械装备等行业的发展;三是从区位角度分析,省内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优势明显,石化产业、船舶工业以及海洋装备业发展迅速,很有可能成“十二五”时期浙江工业增长亮点;四是相关行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也将加快此类重工业行业技术改造的深入,为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所以在“十二五”期间,轻工业比重持续走低,重工业化趋势加强,整个传统产业总体平稳较快发展,产值份额将持续上升。

图表 2

 

 

二、高新产业加快趋势:但推动作用尚有限

省内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有其内在和外在的有利因素。国际产业转移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新技术外溢是高新产业发展的外部契机;国内外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潜在消费需求是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长期以来省内的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自主创新是其发展的内在可能性。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6000美元阶段后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西欧、特别是日本就是在这一时期将产业政策转向以尖端技术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从而在机器人、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优势,带动其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2008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报告显示,浙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8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2868个,新产品产值6300亿元,获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47项,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浙江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有着更长远的目标:到201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500亿元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超6000亿元,均比2007年翻一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

我们推断,在未来一段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将延续高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将迎来“井喷”发展期。浙江未来高新产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生物医药、保健产业。居民医疗模式和健康观念发生改变,健康需求日益多样化,医疗保健消费增长迅速。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分析,21世纪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疗用品市场。浙江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有适宜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良好的自然环境;衢州、湖州、临安等市生物医药企业已具有较大规模,并形成集聚效应;2008年第四届中国国际生物医药发展峰会于杭州举办,无疑为浙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台。

——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对于浙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浙江是能源消耗大省,省内96.7%以上的石化能源依赖省外调入,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与环境治理具有密切关系的城市改造必将带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与污染治理相结合的资源回收处理与再利用等将有效带动新产业发展。20085月以来,浙江已有27个企业申请立项,项目总投资14.7亿元,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将成为省内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更加突出。经过多年的筹划和建设,浙江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的集聚发展作用日益凸显,并开始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基地为支撑”的产业发展布局。2008年,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429.58亿元,园区和基地实现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经占全省高新技术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浙江将在杭州、宁波、绍兴等高新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加强集聚区的综合管理和信息服务,形成浙江高新产业集群的自主品牌,变“产业集群”为“创新集群”。

目前,浙江高新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其占工业规模比重仍然不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大、风险高,每一项新技术从投入到产出都要经历比较长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时期。二是对于新兴产业的乐观预期,往往造成投资增长过快,但相应的市场扩张却很有限,产品普及度低,经济泡沫产生,最终导致高新产业的“断层期”出现。所以在短期,高新技术产业对浙江整个产业结构提升的带动作用应该是有限的。

但高新技术产业进入“调整期”和“高速增长期”后,其产业的发展速度将大大超过整个产业系统的平均发展速度,产业的技术进步迅猛而日益成熟,其市场的需求量将明显扩大,占产业的整体比重将上升,进而变成整个产业系统的主导。正如库兹涅茨所认为的,源于技术创新的变革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经济结构和社会的巨大连锁影响,是漫长和不可测的。汽车在最开始的时候仅仅作为农场主使用的资本商品,但它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变成大量生产的消费产品,甚至成为若干国家经济腾飞的主导产业。所以,高新产业未来的作用不可忽视,一定要全力支持,防止未来产业的空洞化和边缘化。

三、服务业加快趋势:尤其是产业催化剂功能强化

2000年以来省内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2236.1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8811.2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8.7%;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36.4%上升到2008年的41.0%,高于全国水平0.9个百分点。

浙江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省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目前处于成长阶段,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潜力巨大。从总量上来看,改革开放之初,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约7亿元,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6%和第三产业的30%。到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已经达到3961.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1.1%和第三产业的51.8%,其增加值超过了消费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在服务业中已占绝对优势。

从内部结构来看,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如批发业、运输业等优势减弱,20042007年间,浙江生产服务业中金融业增长最快,2007年金融业已经超过批发零售业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中比重最大的行业。其他一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技术研究和服务等,其增长速度也超过了交通运输和批发业等传统行业。省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趋于优化。

图表 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大量低成本、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使企业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企业优势项目的生产制造上来,大大提升制造业企业专业水平和要素效率;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活动外置又带动了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是浙江重要的经济特色,这给省内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未来省内生产性服务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取得优势:

——信息产业及数字服务。信息产业是现代服务业最为重要的行业。随着社会高度信息化,网上购物、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消费形式正风靡全球,数字产业的发展正是适应了社会消费方向转移的结果。在发达国家,人们在文化娱乐、通信服务的支出早已超过用于服装的支出。国内信息消费在家庭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也得到迅速提高。信息需求将产生巨大市场拉力,并拉动信息产业尤其是数字内容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会展业。会展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正成为浙江服务业中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前景最为看好的行业之一。据浙江省国际会展业协会初步统计,2007年浙江会展业展览面积居京沪穗之后,排名全国第四,而办展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初步估算,会展业占全省GDP1%左右,形成了东、北、南、中四个会展区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会展经济快速崛起,成为浙江经济重要增长点,并迅速拉近了浙江与世界的距离。

——服务外包。近年来,浙江服务外包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不少民营企业已成功涉足生产外包、管理外包、设计外包、物流外包等领域;杭州被列为第二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拥有高新软件园、东部软件园、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开发区及浙江大学等高校支撑,在软件开发、动漫游戏、工艺设计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力。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加强。浙江各地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块状经济特色,现代服务业行业聚集步伐加快,已产生良好的集聚示范效应。如杭州市大力发展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做强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宁波市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金华―义乌全力打造现代物流枢纽。在未来,各类生产性服物业集聚区将进一步扩大整合,凸显特色。

随着国内服务型消费需求的增长,各种消费性服务业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加之浙江文化积淀深厚,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教育产业、创意文化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等,将越来越朝向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快于制造业,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加大,整个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趋向“三二一”模式。同时,服务业自身内部结构将有较大提升,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趋势不断加强,这将有效带动制造业产业内升级和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提升的“催化剂”功能将进一步凸显。

四、浙江产业结构向省外延伸

对省外投资是浙江产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跳出浙江来研究产业结构问题,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总部经济进程以及产业空心化问题。

1、企业对外投资较快增长

我们对20062008上证和深证上市的浙江公司(A股)对外投资情况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近几年浙江上市公司对省外投资呈现较快增长趋势。

20062008年,在100多家上市公司中,分别有9198108家企业有对外投资行为,有对外投资行为的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近90%。三年来,这些上市公司在省外参股投资的企业总数也不断上升,由2006年的405家增至2008年的637家,年均增长25.4%。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对外投资的企业数也由2006年的4.5家上升到2008年的5.9家。2008年,报喜鸟、新湖中宝、浙江龙盛分别向省外投资了23家、30家及33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中对外投资企业数目最多的公司。

图表 420062008浙江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情况

 

2006

2007

2008

上市公司总数

102

109

130

有对外投资行为的上市公司数

91

98

108

对外投资到制造业的企业数

64

64

71

承接省内对外投资的省外企业总数

405

551

637

承接省内投资的省外制造业企业数

191

223

258

对外投资总额(亿元)

101.3

191.1

259.8

全年对外投资新增额(亿元)

    

89.8

68.7

对外投资总额占所有者权益的比重(%

12.5

14.0

17.0

 

截至20062008年,浙江上市公司累计对外投资总金额分别为101.3亿元、191.1亿元和259.8亿元,20072008全年新增投资分别为89.8亿元和68.7亿元。其中20062007年增长速度最快,2007年全年新增投资额相当于截至2006年累计投资总额的88.6%。受金融危机影响,20072008对外投资有所放缓,但新增投资仍高达68.7亿元,是2007年累计投资总额的35.9%

在对外投资总额不断高速增长的同时,企业对外投资金额占其所有者权益的比重也不断提高。20062008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2.5%14.0%17.0%2008年比2006年上升了4.5个百分点,对外投资占所有者权益比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浙江企业“去本土化”倾向。

2、制造业和服务业跨区域并重发展

浙江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情况显示,省内企业对外投资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区域。

20062008年,在有对外投资行为的企业中,投资到制造业的企业占2/3以上。在承接浙江对外投资的省外企业中,有40%以上是制造业,其余除了极少数的海洋渔业投资之外,全部都是服务业企业。20062008年,浙江对外投资中,投入到制造业的总金额为39.2亿元、71.8亿元和98.1亿元,分别占各年对外投资总额的38.7%37.6%37.8%,其余大部分投资额也基本投入到服务业。

省内上市公司对制造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纺织、电器、电子、化工、医药等领域。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经验显示,在国内经济达到一定阶段后,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对外直接投资和制造业产业向外转移趋势将加强,日本、韩国分别在6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开始向外转移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寻求国内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对于浙江来说,某些制造业向外省转移将给浙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好处:一是省外发展制造业可以充分利用其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相对优势,以突破省内要素的制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某些低端制造业的转移可以为省内新产业的发展带来空间,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契机。

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浙江一面承接着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一面向省外转移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要素、技术在更大的区域间加速流动,省内产业结构将加快提升。随着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双向加速发展,浙江不仅仅是一个制造业基地、也不仅仅是产业承接地和资本输出地,浙江的制造业将逐渐成为一个跨区域的概念。

除了制造业外,省内对外投资基本都集中在服务业,投向服务业的资金金额甚至高出了制造业。省内上市公司对服务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以及金融业等领域,消费性服务业较少,生产性服务业居多。

从对外投资的承接地来看,制造业的承接地多是西部和中部省份,对外服务业投资的承接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香港,一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类投资还涉及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3、跳出省内视野分析浙江产业结构新特征

浙江经济从本质上就具有很强的开放进取心态和精神,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浙江都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一大步。在省内企业对外投资进入加快增长的新阶段,浙江经济和产业结构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省内产业的空心化趋势。

当前有关产业空心化的定义,学界尚存歧见,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对概念涵盖范围的不同理解上。我们这里所说的产业空心化是指资金大量流向省外,省内投资持续低迷,产业发展滞后于现金流增长,产业竞争力下降。通常认为产业空心化趋势将给本地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对于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阶段、要素制约加剧的浙江来说,产业空心化的趋势给省内经济发展带来的将是一种“一弊两利”结果。

“一弊”显而易见。对外投资的加剧,将使得省内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迅速的转移到省外,使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放缓,产业结构升级滞后。目前,浙江省内投资低迷而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局面已持续若干年份,省内工业增长持续回落和制造业结构升级缓慢与此不无关系,产业空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初见端倪。如果不能很好的规范引导,在长期将易出现制造业在省内经济中地位明显下降,且省内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比例关系失衡的局面。

“两利”之一,即对外投资带来的跨省区要素配置对于省内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人均GDP6000美元阶段浙江省内要素资源对产业和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对外投资为省内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强化了浙江企业竞争力。在研究浙江产业结构时,必须越来越多的考虑到浙江企业在省外的延伸部分,否则就是不完整的。

“两利”之二,即对外投资带来的总部经济兴起对省内产业结构及经济社会的优化提升作用。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浙江制造业对中部、西部省份及长三角的投资呈现出典型的总部经济发展趋势,同时由于未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和产业集聚的形成,以及浙江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浙江省内总部经济趋势将愈发明显。

综合考虑,浙江当前对外投资加快发展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对省内产业和经济的影响将是利大于弊”。

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弊处尚不足忧。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果实体经济比重的下降,是建立在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三大产业良性循环这样的基础上,就无所谓产业空心化的危害。美国产业结构中实体经济所占比重不足30%,但这并没有改变美国整个工业面貌,其制造业仍然有着比较雄厚的基础,在科学技术和某些工业领域,美国仍居于领先地位。

另外,产业空心化是一个长期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浙江产业空心化趋势还远远没有积累到质变的程度,况且这种空心化很可能是阶段性的,随着要素配置的优化、产业结构的提升、省内新型人力资本的成长以及新产业的崛起,或许若干年以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又会恢复到曾经有过的高速增长状态。

     (作者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研究人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