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为何在美国连遭恶评?《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由张艺谋导演,筹备4年,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投资最多(6亿元人民币)的巨作。在国内热映,目前已经接近收回成本。片子被申报13项奥斯卡奖,要再现《藏龙卧虎》的辉煌。国内媒体也大唱赞歌,似乎离奥斯卡不远了。但是,在美国此片却招致多家媒体的恶评,想当初,媒体对张艺谋导演的奥运开幕式可是节节称道。散粉思考者看《十三钗》获奥斯卡根本没戏。虽然我很想让张艺谋获得个奥斯卡,但是说真话我觉得张艺谋这辈子恐怕都不可能了。他跟李安没有可比性。后者毕竟在美国生活过多年,更了解好莱坞。 《好莱坞报导者》批评称,在好莱坞只有最愚钝的制片人才会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灾难中注入性的成份,但这却成了《金陵十三钗》的核心元素,整部影片做作而缺乏说服力。 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manuel Levy在《电影》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批评《十三钗》影片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灵感,而是张艺谋制造的一个杂混乱、严重缺少平衡、过度炫耀某些场景的电影大杂烩 (a hodgepodge of a movie),是张艺谋发迹以来最糟糕的一部电影。 《纽约邮报》干脆以“枯萎的战利品 ”(The Wilted Spoils of War)来讽刺这部影片,并称张艺谋在这个圣诞节之际应该得到的礼物就是惩罚坏孩子的大大的一堆煤炭。邮报的评论并将这部影片称作是一部“极端荒唐的肥皂剧(ludicrous soap opera)”。 《纽约时报》评论认为张艺谋最大的败笔在于对整个南京大屠杀采取了一种疏远的、甚至是轻描淡写的手法,全部故事都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欧式教堂里,而且影片在一个日军屠城的大背景下却处处充满了性的暗示(虽然床戏很短,但整个剧情的核心就是日本兵对于13个女学生的凯觎)。 《好莱坞报告》的评论文章则称,如果华纳兄弟娱乐公司(Warner Bros.)在1942年导演《十三钗》片这样一部电影,也许可以成为一部有效的反日宣传片,而且博得好效益。但是今天,它(《十三钗》)扮演的不过是低级噱头 《金陵十三钗》内热外冷,为何在美国连遭恶评? 纵观电影史,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题材有不少,获奥斯卡的也有几个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师》等。这和犹太人的大肆宣传是分不开的。在美国犹太人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传媒。人们确信犹太人被虐杀。人都是感情动物。当他们去看和评论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电影时,会带着同情心,很容易有共鸣,对屠杀的残酷性不怀疑。同样是一个种族屠杀另一个种族,日本人屠杀中国人让中国人看得泪流满面,美国却给个冷脸。散粉思考者认为关键是在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度上的差距。日本人到现在都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杀死30万人。美国人,有点知识的知道中日有过节,但是南京大屠杀到底是什么样的没有概念。张艺谋导演南京大屠杀题材,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是有正面意义的。但在一个战争片中卖弄性元素,虽然让影片对国内观众来说多了些看点,但好莱坞从习惯上难以接受。让妓女们在12月份还穿旗袍扭来扭去。将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安置在电影中,像肥皂剧的恶作一样,这样就连带把电影中日本人的残酷屠杀也变得虚假,造作起来。试想,当外国人怀疑你描素的屠杀的真实性时,还会有同情心和共鸣吗? 另外中外对生命的认知也有所不同。军人们排成队向前冲,迎着子弹,一个个倒下,最后一个炸敌人的坦克,这种表现手法,在我们看来是英雄气节,但在外国人眼中,生命是第一位的,这样去白白送命的做法,是愚蠢和不可信的。另外两个妓女回去取琴弦和耳环结果惨死,其中一个被日军奸杀,也显得做法太愚蠢。难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ike Hale 指出,《十三钗》片似乎唯一向人们证实的是“每一个生命的无意义的牺牲换来了廉价的眼泪,它的代价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被轻率地淡化了”。 张艺谋虽然是个名导,但是他改不了摄影出身的痕迹,在电影中爱用画面去表现,“讲故事"的能力以及故事里要反映出的“灵魂”就欠缺了。电影《英雄》也是重画面轻故事。虽然《十三钗》在故事情节上有些进步,可惜一些情节安排的不合理,让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在美国人眼里变成了虚假,造作。有了这样的感觉,能不对电影有恶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