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我——求我——忘我——健康人格发展过程的标志

 Athenauknow 2012-01-13

吴义昌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在论述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是人格发展水平标志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童年期健康人格的标志是无我,它促使童年期个体快乐而勤奋地获得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和技能,并增强主体意识;青年期健康人格的标志是求我,它促使青年期个体勇敢而理智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以而坦然面对现实社会生活;成年期健康人格的标志是忘我,它促使成年期个体不仅生活得更加高尚,而且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

【正文】

健康的人格是人身心健康和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条件,它不仅使个人生活得更快乐和幸福,而且使社会得到更多的和有价值的个人回报。本文试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探讨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自我意识与人格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生理状况的认识和态度,二是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识和态度,三是对自己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有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控制等。心理学把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种。主我是和客观事物相对应的具有知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自我;客我是和主我相对应的可供自己观察、体验和调控的客体自我。自我意识中被意识到的自我是客我,不是主我。

人格是个体内部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相对稳定的动力结构组织,它决定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成熟的人格具有以下特征:1.稳定性。人格形成之后具有跨越时空的稳定性,虽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速度很慢,难度很大。2.整体性。成熟的人格有统一的人生观或价值观,它指导着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等心理倾向。3.独特性。人格是一个人在独特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主动的选择而获得的,因而必然与众不同。4.动力性。在人格形成之前,个体的行为受机体驱力和外界诱因驱使;在人格形成之后,个体的行为则为人格所控制。

人格是一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的综合物。客观环境包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自身条件包括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所有这些主客观因素要整合到个体的人格中去,不是自然的过程,也不是外部强制的过程,而是个体主动选择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主体自我必须对自身条件以及自身与外界事物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作切身的体验,从而提供一种内在动力,促使自己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将如何成为这样的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人格的自我塑造过程。因此,自我意识是人格整合的组合者和核心力量,自我意识发展的状况是人格发展水平的标志。在健康人格形成过程的不同时期,自我意识各有其明显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指导自己以及年轻一代较为顺利地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童年期的无我

我们把从出生到青春期之前这一人生阶段称为童年期。在这一时期,个体虽然学会了越来越多的技能,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但是还不能把自己作为客观对象进行观察,不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监督自己和控制自己,客体自我还没有得到发展,因此我们把它称为无我时期。

乳儿期的个体不能把自我从客观世界中分离出来,不认识自己,人物不分,物我不分。在婴儿期,个体学会了爬、走、推、拉、把握、放开和说话等许多技能,认识了作为主体的自我的存在及其力量,出现了自主性感觉。这一把自我作为主体同外界事物分离出来的过程,心理学家称之为“第一次心理诞生”。从这一次心理诞生一直到青春期之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题是主体自我作用于外界事物的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幼儿期,个体活动更灵活,语言更准确,想象更生动,这些技能使他们萌发出各种幻想和行为,主动性或创新性得到明显发展。在儿童期,个体处在小学阶段,当通过集中精力和刻苦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就会进一步认识主体的能力,并产生勤奋感。在整个童年期,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指向于外部世界,在满足自身的机体需要以及好奇心、求知欲的同时,不断增强着主体意识。虽然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看法或评价,但是这些自我意识不是他们自己主动内省获得的,而是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们评价的翻版。他们对这些有关自己的评价体验不深,很容易忘记。由于不能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所以童年期的个体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在小学阶段,个体的道德行为还不能离开外部的检查和监督。

童年期自我意识的无我特点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不易使个体心理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伤害。当童年期个体笨拙的言行受到他人的嘲笑或者不合规范的言行遭到他人的责难时,他们可能会暂时感到痛苦,但不会有深刻和持久的体验,他们会很快去寻找新的满足需要的事物。快乐总是童年期个体情绪体验的主要部分。其次,它使个体能够自发地和全神贯注地探索客观世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主体意识,为青春期人格的统整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和经验基础。因此,无我是童年期健康人格的标志。童年期的个体天真、好奇、好动、爱幻想、无忧无虑……,所有这些这一时期健康人格的特点都与他们的“无我”有直接关系。如果受到他人过多的限制和否定评价,他们便会心理“早熟”,过早地形成客观自我意象,过早地关注和体验自我,因而极容易出现羞怯、内疚和自卑等具有反省性的消极人格品质。

三、青春期的求我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时间约为从12岁到20岁。在这一时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又发生一次质变,即客体自我与主体自我分离开来,个体能把自身作为客观对象加以分析和评价,并努力按自己的愿望塑造自己,指导自己发展。心理学家把客我的发现称为“第二次心理诞生”,这一次心理诞生标志着个体从无我状态进入求我状态。青春期个体开始追求独特的自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随着生理发育迅速成熟并接近成人,个体出现成人感,要求得到成人的权利和他人的尊重;二是个体出现反省思维,能够进行自我观察和评价;三是个体面临朋友、理想和职业等诸多需要自己选择的社会问题。这一切就使得青春期个体能够并且必须正视自我、了解自我、追求自我。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注: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32页。)为此,个体必须充分发展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形成良心和自我理想,并以此监督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人格特质论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青春期是“统我”形成的时期,是本体奋力浮现的时期,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形成自己的未来目标,“创造、筹划和形成长远的目标作为自己生活的目的和自我的结构”(注:陈仲庚、张雨新编著《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212页。)。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青春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性,他把自我同一性描述为“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注:[美]赫根汉著,何瑾、冯增俊译《人格心理学导论》,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2、164、161页。)。从以上各派人格心理学理论我们能够总结出,青春期健康人格发展的标志是求我,是努力获得自我发展的理想和生活的信念,是求得独特而统整的自我。为此,个体常常进行着艰辛的探索,他们不仅要寻找到独一无二的理想自我,而且还要与损害或干扰自我完整和稳定的外部环境力量作抗争。艾里克森说过,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生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的确,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注:[美]赫根汉著,何瑾、冯增俊译《人格心理学导论》,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2、164、161页。)。青春早期个体的“反抗心理”或“叛逆精神”就是他们艰辛地求我的表现。为了帮助他们求得理智的和积极的自我,成人社会应为他们提供较为宽松的选择环境和丰富而正确的选择内容。

在青春期,如果个体不去求我,或者不能求得自我,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形成不健康的人格。不去求我就是不思考自己的人格问题,不去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这些人虽然很少焦虑,但是很容易“成为一位因循守旧的人,成为他自己的技术和可能利用他的技术的那些人的毫无思想的奴仆”(注:[美]赫根汉著,何瑾、冯增俊译《人格心理学导论》,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2、164、161页。)。青春期的个体不能求得自我是指他们在追求自我的时候,不能勇敢地和理智地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自我结构,不能在社会生活中作准确的自我定位,不能找到自己明确的社会角色。这些人在面对需要自己抉择的社会问题时,内心充满矛盾和困惑,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不敢面对现实。

四、成年期的忘我

成年期是个体真正独立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时期。个体的人格是否健康主要在成年期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把成年期健康的人格定义为“爱和做建设性工作的能力”(注:武斌著《人格选择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页。)。奥尔波特把具有健康人格的成人称为“成熟者”。他认为“成熟者”的主要特征是:主动地、直接地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兴趣和活动之中,有各种技能,能专注于工作,并对任何人都有温暖、理解和亲密的意义。(注:[美]达阿尼·P·舒尔兹著,李德伟、金盛华、宋合义译《心理学应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137、131页。)威克多·弗兰克尔把具有健康人格的成人称为“自我超脱者”,他认为“我们必须超脱自我,必须超出对自我的专注,同某个人、某种理想或某种工作联系在一起”(注:[美]达阿尼·P·舒尔兹著,李德伟、金盛华、宋合义译《心理学应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137、131页。)。艾里克森认为,在成年早期个体应形成“爱”的美德,他把“爱”定义为“永远抑制内在分裂机能的互相献身”;在成年中期个体应形成“关心”的品质,发展进行生产和创造等有效工作的能力。(注:陈仲庚、张雨新编著《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212页。)在关于成年期健康人格的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把具有健康人格的成人称为“自我实现者”,他认为“自我实现者”能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都有令自己专注和着迷的工作,都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注:[美]达阿尼·P·舒尔兹著,李德伟、金盛华、宋合义译《心理学应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137、131页。)

统观以上各派人格心理学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成年期健康人格的标志是忘我。忘我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指个体致力于自己所选择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忘记自我的存在。只有如此,个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二是指个体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和感官享受,而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利益。只有如此,个体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在成年期,健康人格与道德品质和事业成就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个体如果不能忘我,而是过分地关注自我,那么,他就会由于人际关系缺乏而陷入孤立的境地;就会由于经常从别人的角度反省自己而使人格难以统整;就会由于不能投入地进行创造性的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而感到自卑。因此,在成年期过分关注自我,最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生活目标、信念及存在意义,从而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成年期的忘我虽然与童年期的无我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自然、乐观、如实接受世界、着迷于外部事物等,但是二者也有质的区别。童年期无我的行为是为己的和自发的,而成年期忘我的行为是为人的和自觉的,成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和方向,只不过是在具体工作中有意识地忘记自我罢了。因此,要达到忘我这一健康人格的境界,成年期的个体应不断加强自己的人生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自我理想和价值观,以使自己在勤奋工作中既忘记自我,又不迷失自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