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需要更高层面上的反思

 浪潮之巅 2012-01-15

 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学”,其实也是常识,没有必要把它复杂化,更不可走向形式主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有价值的反思也就开始了。这是一名合格教师走向职业自觉的必然过程。需要说的是如何“知困”,及如何走出困境。近年来,经常有机会看到一些老师的“教学反思”,这些文字多是就课堂教学的不足而引发的思考。有些课的确存在备课设计上的缺陷,有的则是对教学文本的理解有误,有的是对课堂生成问题缺乏足够的预想,教师的专业背景构成不太理想……总体上看,多是教学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有意思的是,很多作者已经是资深教师,仍然不免犯这样那样的低级错误,而且还会这样没完没了地在教学细节上“反思”。这令我想到,“为反思而反思”,我们很可能一直纠缠在不可避免的技术失误上,而难以有思想的飞跃。

 教学行为、教学技术上的失误,反映出的往往是教育教学理念上的偏差,因而可能应当从更高的层面去作反思。比如,我多次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不读书,不认真对待写作,不重视语文学习,言辞激烈。他们所反映的,也许是事实。只是教师能不能对自己的教育观作些反思呢?有些教师,讲课时经常关照学生“这个一定要记住,会考到的”,有的则苦着脸告诉学生“这次我们班‘统测’掉到年级第八名了”,和学生谈话,动辄拿高考中考吓唬学生……这样的“教学境界”,能让学生爱上你任教的学科么?有位学生回忆,他的语文教师公开对学生说“我来教书不过是为混口饭吃”,致使每节语文课他都无法忘掉老师曾经的猥琐庸俗。——这类教师的“反思”,能有什么价值呢?教师没有职业理想,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不明白教育的意义,所谓“专业成长”也许只能是自欺欺人。

 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质疑需要勇气,反思则可能比较痛苦,有些问题甚至会长期困扰自己。到了退休,我才大概知道语文教育是怎么一回事,而很多困惑至今仍然没有想明白。回忆自己的教学,有些环节,本来可以有些智慧的;有些问题,本该早些发现的。总之,如果当时思想立足点能高一些,思虑能缜密一些,也许会少一些遗憾。

 我有时甚至觉得,把一名青年教师培养到“能把课上好”的程度,或是成为“经常上出好课”的技术能手,可能只需要三五年时间;但要想成为一名有思想有风格有创新的教师,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他必须去关注一些大问题,同时必须长时间地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反思”可能是他的起点,然而那些问题远远不是这类“反思”所能涵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