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平中见奇的蓄势诗
2012-01-15 | 阅:  转:  |  分享 
  
平中见奇的蓄势诗



在诗歌的海洋中,有一种较为另类的诗,它在行文上有其鲜明的特色:诗的前一部分语言上故意显得平白如话,甚至不像是诗歌的语言;而后一部分却在前一部分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异峰突起,化腐朽为神奇,卒章显志,给人以极强的审美享受。这类诗姑且称之为蓄势诗。



《登山》即可作为这类诗的典范,相传为北宋司马光暮年登山时所作,全诗如下:“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乾坤只在掌拿中,四海五湖归一望。”



这首绝句的前两句只是写了自己低着头十分吃力地爬山的情态,应该说是极平常的诗句,但是到三、四两句一转,境界顿然开阔,显得极有气魄,告诉我们,经过辛勤的磨砺后,人的思想会达到一个高尚的境界。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金鸡报晓》也有一首优秀的蓄势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前两句笨拙之至,而三、四句则如沉闷的天宇突然亮出一道闪电,爆发一声惊雷,真可谓境界全出,诗意盎然,尽显帝王之气象。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诗词上以“怪”著称。有一次他应好友李某之请,赴宴祝寿,但见高朋满堂,觥筹交错,可惜天不作美,大雨滂沱,甚煞风景。酒后主人捧出文房四宝,众客相继献词贺寿,最后轮到郑板桥。郑板桥舒纸提笔,不假思索地写下了“奈何”两字。但见满座皆惊,因为凡即席贺寿多属应景、应酬之作,离不开恭维之词,少不了吉庆之言,而今板桥以“奈何”起句,纵有回天之力,也难以“续貂”。众客正纳闷,郑板桥又写下了第二个“奈何”,接着又添了“可奈何”。众客面面相觑,暗暗称怪。郑板桥微微一笑,挥毫写下了第四个“奈何”。顿时众客骚动,顾不得礼仪而忖度纷纭。不料郑板桥龙飞凤舞,一挥而就,随即拂袖而去,留在纸上的原来是一首绝妙的贺寿诗——《雨中祝寿》:“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郑板桥巧用顶针、反复和比喻等手法,众人为之折服。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诗句:“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此诗用数字描写了雪由小到大,由疏到密,纷纷扬扬,最后与芦花融为—体的情景,意味清醇,描写逼真,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东边一棵杨柳树,西边一棵杨柳树,南边一棵杨柳树,北边一棵杨柳树。任凭柳丝千万条,怎能系得离人驻!”前四句运用互文,让读者置身于由繁茂的杨柳营造的盎然春意之中,借助谐音“留”表达了不忍“离人”别去之情,后两句一转,纵有千万条柳丝,也难挽留住离人,离别之苦,沦落天涯之恨,溢于言表。



此类诗,正因为有了前面的“平”,才能够衬托出后面的“奇”,“平”中转“奇”,使后面的奇显得更奇,确实能够使极为平常的诗句焕发出耀人的光彩,产生点铁成金的效果。

















































献花(0)
+1
(本文系wgs900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