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凤凰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发扬张家港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古镇保护工作,连跨三个台阶,于2010年进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行列。 一、凤凰镇的基本情况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吴歌之乡——素有“桃花故里,山歌摇篮”之称的凤凰镇位于张家港市南大门,文化底蕴深厚,是长江中下游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区域面积78.7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和3个居委会,常住人口6.56万人,外来人口5.85万人。2010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亿元、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入库税金12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2.17亿元,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4.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985元和15761元。 凤凰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在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在此繁衍生息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春秋时地属吴国之北境;秦时属会稽郡吴县;西汉至唐代属吴郡;元明已成集市,当时称河阳;清代中期成为“虞西四大名镇”之一。千年的历史演变,吴文化的传承熏陶,造就了境内重教兴学、处处弦歌的风尚,培育了凤凰人民敬宗睦族、积德行善之习俗;江尾海头的特殊位置,造就了百姓不畏强暴、刚烈忠勇、保家卫国的精神。 近年来,在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文化立镇、经济强镇、旅游兴镇”的发展定位,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全力保护、传承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实力、活力、魅力”新凤凰。通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先后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吴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山歌)艺术之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千强镇、国家级卫生镇、江苏山歌之乡、苏州市十大魅力旅游乡镇等荣誉称号。 二、古镇保护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积极宣传,营造古镇保护的良好范围 凤凰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古镇保护工作。近年来,始终把名镇保护工作纳入全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名镇保护职责,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方式,实现名镇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1、强化领导,成立名镇保护领导小组。自2008年起,为加强古镇保护工作,我镇就专门成立了古镇保护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分管副书记、宣传委员、副镇长等组成,每年召开两次以上领导小组会议,专门讨论古镇保护工作。特别是2010年来,每月都有加快古街区保护工作的专题部署。三年多来,虽然主要领导有人事调整,但古镇保护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始终坚持,为我镇名镇保护奠定了良好的领导基础。 2、加强管理,建立名镇保护专门机构。为维护古镇保护的日常管理,我镇在古镇保护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下设古镇保护管理办公室,成员由文保所、建管所、文体中心、动迁办、旅游办等部门组成,作为常设机构,在古镇区有专门办公场所,负责古镇保护的日常管理工作。他们能深入古镇一线,加强巡视检查,沟通百姓联系,及时了解古镇保护动态,对违反古镇保护的行为给予制止,甚至处罚,有力地加强名镇保护工作。 3、积极宣传,营造名镇保护的良好氛围。为加强古镇保护工作,我镇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全民动员,营造古镇的良好氛围。充分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底蕴,编写科普读物及中小学校本教材,先后开展“河阳文化三进工程”;通过河阳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学生了解古镇历史;通过河阳文化进家庭活动,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实现河阳文化普及、传承的全覆盖;通过河阳文化进社区,举办节庆活动、培训活动,增进家乡美誉,提高全民古镇保护意识。 (二)科学规划,认真调研,启动名镇保护的规划编制。 名镇保护,规划先行。在古镇保护工作方面,我镇十分重视古镇保护规划的制定。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前,我镇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对古镇的保护、规划、修复进行论证。2009年聘请江苏省规划设计院、苏州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张家港市凤凰镇总体规划》、《张家港市凤凰古镇保护规划》,倾听专家意见,规划确定建立镇域、古镇区、核心保护区、历史遗存四个层次的保护体系,为古镇保护提供方向指导。另外,从2005年起,聘请苏州专家进行各项专项规划编制,包括一期三处古建筑恢复、整治,二期恬庄中街、孙家后花院等立面整治规划,三期恬庄北街,204国道沿线,恬庄古街整治规划,四期玉带河、碑刻馆、核心区整治规划正在编制中。 2010年12月,我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面对更高的要求,我镇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与苏州市规划设计院联系,启动凤凰古镇区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对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等,再次进行科学规划,多方听取专家意见,确保保护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项目组已入驻我镇,名镇保护的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三)加大投入,严格保护,提升名镇保护的工作力度 古镇凤凰是一个真实地保存着相当规模历史信息的物质实体,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我镇拥有省级文保单位1处、市级文保单位7处、历史建筑36处(含控保建筑3处),另有千年古红豆树、古井、古桥、古遗址、古祠堂、历史河道等多处环境要素;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河阳山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河阳宝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历史上还曾出现取得钦赐进士功名者36名,其中有状元4名、榜眼和传胪各1名。 为严格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古镇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在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我镇加大投入,对历史建筑实施更严格的保护。自2009年以来,我们启动了杨氏宅第古建筑群申报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的工作,目前已通过国家文保局组织的专家论证;实施了一批历史建筑的挂牌保护,并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予以颁布,努力提升名镇保护的工作成效。三年来,市镇两级财政先后落实保护维修资金6290万,按照保护规划落实各项措施,分三期对古镇区进行保护维修,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实施古镇基础设施改造。为保护古镇整体格局和风貌,维护古镇功能的延续,按照古镇保护规划与整治方案,我镇对古镇基础实施改造,对恬庄中街、恬庄南街、恬庄北街进行道路修缮,对妨碍历史景观、对历史建筑存在安全隐患的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进行三线入地,保持恢复历史街巷的原真性;对古桥、古河道展开保护,修缮恬庄中桥,加固古河道奚浦两侧驳岸及绿地,优化人居环境。同时改造建设了南北两个停车场,进行了路灯等照明设施的建设。 2、开展历史建筑修缮保护。为严格保护古镇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我镇按照古镇保护规划与整治方案的要求,对古镇区实行整体保护,对文保单位、控保建筑、历史建筑进行分类保护。本着保护古镇区建筑风貌和空间格局,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保持原样,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对其进行定期的修缮;对一般历史建筑,原有建筑结构不动,局部维修,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厨卫等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对与传统风貌有一定冲突的一般建筑,对外观加以整修改造;对一些临时搭建的违章建筑,坚决予以拆除。 3、进行环境整治与绿化美化。配合古镇区基础实施的改造,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我镇还对古镇区进行环境整治,整治了榜眼府、杨氏孝坊等文保单位周边环境空间,保护文物古迹的完整性,保持视线的通透性;还利用现有空地及拓宽街巷所拆除的空地,设置街头绿地,美化环境。 (四)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名镇保护的管理水平。 凤凰镇顺利申报成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是对我镇古镇保护工作的认可;更是一种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体现凤凰镇历史文化价值的真实的历史遗存,打响名镇品牌,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效益的统一,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为切实做好名镇保护管理工作,我们从完善制度入手,规范管理,提高名镇保护的管理水平。 1、加快完善有关法规、规章和制度。为加强古镇保护,我镇在2008年通过了《凤凰古镇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去年我镇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后,对古镇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规划局、市文广新局的指导下,我们对原有的《凤凰古镇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并拟提请张家港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力争从制度上入手强化古镇保护,严格进行科学管理,明确各级保护范围内所有建设活动均要求按法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 2、做好历史建筑的调查、公布、建档、设立标志等工作。历史建筑是古镇保护的重要内容,为保护历史建筑,我们在市文广新局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历史建筑的测绘、设立标志和建档工作。古镇区内3处文保单位、3处控保建筑、29处历史建筑都完成了上述工作,建档率100%。建立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建立详细的保护档案,分等定级,运用计算机进行跟踪管理,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严格把好古镇保护管理关。为保护古镇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我们古镇保护办公室严格按照保护规划,把好古镇保护管理关,古镇区内所有建设活动必须经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审批同意。一是在古镇综合整治过程中,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建立保护规划及修复建设公示栏,听取群众意见;二是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巡视检查,了解群众心态,及时制止古镇保护违规行为;三是加强社会监督,组织热心保护古镇的原居民,建立社会监督员队伍,制定坊规民约,约束自发无序的建设行为,提高居民保护和热爱遗产的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