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施治纲要(三)

 淄水渔夫 2012-01-16
辩证施治纲要(三)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86)
实则泻子:这也是按母子相生规律制定的另一种治法,就是某脏的病,是因子实引起的,则可以用实则泻其子的方法来治疗。此外,如某脏病实,一方面补益被克之脏,一方面泻其所生之脏,台肝邪实,治疗要补脾土,以防肝木强乘脾土,又要泻心火,则是泻其子。 还有作曲种生克关系结合起来运用的治法。如肺金与肝木的关系是一个制约的关系,若肺金不足肺虚不能克制肝木,而肝木就会出现反克即相侮的现象,出现胁痛,口苦、咳嗽、咳血等症,这又叫八木火刑金,同时,又因肝木过旺,影响脾土的健运,出现胁痛吞酸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泄泻等症状,因此,在治疗时要运用培补益土的方法,培土补脾即可生金肺,金旺肺气足又可制木,并防止木旺克土,这种治法多用于证候复杂的疾患,古人称之为 隔一隔二的治法。
八法的运用
汗法 :本法是开泄肌腠,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驱逐袭击体表的外邪。1 、适用范围,汗法除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期外,还适用天水肿和疮疡病的初起,以及麻疹将透末透的阶段。2、运用方法,汗法主要适用于一切病邪在表的病证,而表证又有表寒,表热的不同,因此汗法的具体运用原则又分两类。(1)辛温发汗,适用于恶寒甚,发轻热的表寒证。(2)辛凉发汗,适用于发热甚,恶寒轻的表热证。 上述方法是汗法应用的基本大法。如因患者的体质不同或本有宿疾,以致内因和外因互相结合而使病情复杂化,治疗时就不能局限于上述的两种方法,而必须采取变通法则。例如:(1)滋阴发汗:适用于体质素属阴虚,又外感表邪者。(2)助阳发汗,适用于体质素属阳虚。又外感表邪者。(3)蠲饮化痰发汗,适用于素有痰饮,又外感表邪者。除此之外,还有理气,消食等与发汗并用的方法,也可称为表里双解法,等等。 3,注意事项(1)凡剧吐下之后,以及淋家,疮家,亡家等,原则上都要在禁汗之例。但如必须使用汗汗法时,则应配合益气,滋阴,养血等其它方法进行治疗。(2)发汗应以出汗出邪为度,不宜过量,了防止津液过度消耗,因此,凡在使用汗法时必须注意季节与气候的变化,不同地区环境的特点以及体质强弱等。在选用药物和考虑剂量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处理。(3)凡用发汗剂时,必须告诉患者,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油腻厚味等物。
吐法:吐法即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使之从口涌吐而出的一种治法。其主要作用是使停滞在上焦胸脘部分的有形之物,从口中吐出,从而达到及时排除的目的,是一个急救的方法。1。适用范围,吐法适宜于痰涎壅盛,食积停滞胃脘不化,欲有上涌之势。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疾病。此外,吐法还可以代替升提法,如癃闭等病,在适当的范围内亦可使用。2。运用方法:吐法多用于病情严重迫急,必须迅速吐出积滞的实证,但其邪有寒热之分,又有邪实正气未伤和邪实正气已伤的不同。因此,吐法的具体运用一般可分为四类:(1)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症。(2)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症。(3)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症。(4)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而必须采用吐法的病症。 上述方法是吐法应用的一般原则,但可用于吐法的药物,其药性有辛甘苦咸寒热温凉等药,均能引吐,同时在引吐药中还有大毒,小毒,无毒的区别,所以在治疗时不能局限于上述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变通使用。3注意事项:(1)吐法是一种急救方法,用之得当,收效迅速,用之不当,最易伤正。所以,凡有下列情况均不得施用吐法:病势危笃,老弱气衰者;诸失血者;诸喘息不安者;脚气上冲患者;妊娠或产后。(2)凡服用吐剂,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得反复使用。(3)服催吐药后,应用手指或消毒压舌板探喉使速吐。(4)凡给予催吐剂时,应告诉患者,在得吐后需片刻后再进糜粥,禁食一切生冷硬物,且要谨避风寒。
下法,下法是攻逐体内结滞销,通泄大便的一种治法,具有排除蓄积,推陈致新的作用。1适用范围,下法适用于邪在胃肠,燥屎停结,热结于里,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病。2、运用方法。下法主要适用于里实症,而里实证又有寒热水血痰虫以及新久缓急等不同,因此,下法有以下几种:(1)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及肠垢结滞的痢疾等疾患。(2)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脾胃冷积,寒实结胸,以及大便不通等疾患。(3)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 (4)润下——适用于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症。(5)通瘀——适用于蓄血,瘀血内结证。(6)攻痰——适用于痰滞胶结证。(7)驱虫——适用于较严重之虫积。 以上虽都属下法,但通瘀,攻痰,驱虫均有其对症的主药,而下法只用以为佐。除此,上述各法又皆有缓急之分:*峻下法:必须在病势急迫,病人体质尚强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缓下法:是在病势轻缓,或病有体质较弱的情况下使用的。3、注意事项:(1)下法如用之不当,流弊很大。因此,运用下法时必须注意下列几点*邪在表的不可下;*邪在半表半里的不可下;*阳明病腑未实的不可下;*高年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和阳气衰微的人,以及新产营血不足而致大便艰难的患者,皆不宜用峻下法;*妊娠或行经期间皆应慎用。(2)下法应以邪去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正气受伤,因此,在使用下法时必须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量。(3)在使用下剂时,必须告诉患者服药时间,服后如大便已通,应停服二煎,并告诉他应忌的事项和食物等。
和法 和法就是通过和解的方法,求达到祛除邪扶助正气的目的。1、适用范围。和法应用范围很广,如少阳证太阳少阳及少阳阳明合病肝胃不和,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以及肝木乘脾的腹痛泄泻等等。2运用方法:和法适用于邪气在光表半里,或表里同病而汗吐下等法又不适用的情况,根据其病情的偏表、偏偏寒,偏热,以及邪正的虚实情况斟酌处理。一般可分以下几种方法:(1)和而兼汗——适用于病情偏表而又需要和解法的病症。(2)和而兼下——病情偏于里实而又需要和解法的病症。(3)和而兼温——病情偏寒但需和解法的病症。(4)和而兼清——病情偏热又需和解法的病症。(5)和而兼消——偏于积滞又需和解法的病症。(6)和而兼补——病情偏于正气虚而又需和解法的病症。除上述各法外,其它如调和荣卫、表里双解、补泄合施,古人也称之为和,但因其作用有主次之分,故不可概括在和法的范围内。3、注意事项:和法虽然是治法中比较缓和的方法,运用范围也比较广范,但如果用之不当,亦能助邪或损伤正气。因此,不能将和法视为法疗中的通法。凡有下列情况者,应禁用和法/(1)病邪在表未入少阳者(2)邪已入里的实证。(3)三阴寒症。
温法 温法是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法,其主要作用是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从而达到消除陈寒痼冷,补益阳气的目的。1、适用范围:温法适用于寒邪直中三阴,或由热症转变为寒症的疾病。2运用方法:温法主要运用于里寒证,但里寒患者多有阳虚现象,所以祛寒补阳亦多合用,其运用方法一般可分两类:!(1)回阳救逆——适用于真阳不足,寒邪直中三阴,或热汗下清凉太过,以致邪入三阴,证候较急的情况。(2)温中祛寒——适用于素体阳虚,以致寒邪内侵,证候较缓的情况。3、注意事项:温法本为里寒证所设,凡有下列情况的应该禁用或慎用:(1)热伏于里,热深厥深,形成内真热外假寒者。(2)内热火炽而见吐血者。(3)素体阴虚,舌质红,咽喉干燥者。(4)挟热下利,神昏气衰,形瘦面黑,状台槁木,阴液将脱者。(5)大热药对于孕妇应慎用。
清法 清法是治疗热性病的一种治法,具有清热降火保津,除烦解渴的作用。1、适用范围:凡热病无论热在气分、营分、血分、只要表邪尽解,而里热炽盛而无结实者,皆可使用。表里俱热者也可酌情使用。2、运用方法:由于热证有在气、在营、在血的不同,故清法一般可分六类:(1)清热生津——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炽津伤的证候。(2)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3)清营透热——适用于热入营分的证候。(4)清热凉血压——适用于热入血分的证候。(5)养阴清热——适用于热灼伤阴,水不制火的证候。(6)清热开窍——适用于高热不退,神志昏糊的证候。 除上述方法外,尚有清心火、清肝火清肺火、清胃火等清热降火的方法/总之,清法的适用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临床时尤须变通使用。3、注意事项:清法如用之不当,易于损伤阳气,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下列几点:(1)表邪不解,阳气被郁而发热的禁用。(2)体质素虚,脏腑本寒而有寒象的禁用。(3)因气虚或血虚的而引起虚热的禁用。(4)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命门火衰的阳虚上浮证,皆不可误用。除此,在应用时还应注意热的部位层次,以防引邪深入。
补法 补法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或补益某一脏的虚损的一种治法。它的作用在于扶助人体气血不足和协调阴阳的偏胜,使之归于平衡。除此以外,要正气虚弱不能清除余邪的情况下,使用寿命补法不能使正气恢复,而且还有利于肃清余邪,能收到间接祛邪的效果。1、适用范围补法适用于正气不足,体力虚弱患者,如气虚,血虚、阳虚、以及正气虚弱而无力逐邪者。2、运用方法:补法是运用益气强筋、补精益血等强壮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可分补气、补血、补阳、补阴四大类,还应根据不同病情决定选用峻补、平补、缓补、等不同方法。(1)补气法——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体懒怕动,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例如,中气下陷,脱肛,疝气,妇女子宫下垂,中风虚脱等皆可用补法。大失血的患者应先补气,或重用补气药物,因为补气能生血,即阳生阴长的道理。(2)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面色萎黄,口唇指甲苍白,头晕耳鸣,嘈杂心悸,月经愆期,色淡不鲜,甚则闭止不行等症。补血时还应看其血热血寒、血热证。宜补敛血以清之,血寒之证,宜温经养血以和之。(3)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如形瘦色瘁,口干咽燥,肌肤枯涩,耳鸣目眩,怔忡怵惕,虚烦不寐,盗汗遗精,呛咳咯血,消渴等。通常可分两方面:*补精:用于肾虚不足的证候。*增补津液:用于热盛伤津的证候。(4)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疾患,如腰膝下冷,腰膝酸痛,下肢软弱,不任步履,膝下不仁,少腹时痛,泄泻,小便频,阳痿早泄等。 除以上四类外,在运用补法时还应注意其虚在何脏。即应直补其脏。3、注意事项:运用补法首先必须照顾脾胃。因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如果脾胃不能运化,则任何补剂都不能起以补益作用 。这是使用补法的一个重要关键。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下面几点:(1)在大实有赢状(实证而表现虚象——假像)的情况下,绝对禁补,否则就犯了误补益疾的错误。(2)在邪势较盛的时候,虽有虚象禁用纯补法,以防因补而留邪之弊。(3)在运用补剂时,为了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应在补药中少佐理气药。
消法 消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其作用与下法似乎相类而有区别。消法适用于慢性 瘕积聚而又不宜攻下者,以渐消缓散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1、适用范围:适用于气、血、食痰、所形成的积聚痞块凝滞等疾病。2、运用方法:消法的运用针对病因病机,病证的不同而分别选择使用,通常可分为下列几种:(1)消坚磨积——适用于 瘕积聚的病症。(2)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的病证。(3)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节,脾胃不运,以致饮食停滞的病症。(4)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各积的病症。(5)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症。 此外,如虫积内外痈肿等病,也可采用消法治疗。3、注意事项:消法是临床常用法之一,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害身体,因此,在临床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气滞中的鼓胀及土衰不能制水的肿满,禁用。(2)阴虚热病见口渴不食,或因脾虚而有腹胀便泻完谷不化者,禁用。(3)脾虚生痰或肾虚水泛为痰者禁用。(4)妇人血枯而月经停闭者禁用。(5)积聚症瘕有初、中、末的不同,因此应根据正气的情况,采用消散、消和、消补等法。
关于八法的配合运用 八法的运用应随病情的变化而互相配合使用,不应泥于一法。因为单纯用某一种治法,是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病情的。通常的配合运用,可分以下几点:1汗下并用:既有表症又有里症的,如为内外壅实,表里俱急的情况,就不应拘于先表后里的常规,必须采用汗下并用的方法。2、温清并用:寒热错杂的病症,用单纯的温法或清法,皆会偏于一面而引起不良的变化,因此必须温清并进,才能使寒热错杂的情况趋于协调。但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必须分析寒热的熟多孰少及其病位加以适当的处理。(3)攻补并用:正虚而邪实的病症,如单纯用补,则能使邪气更加锢结,如单纯用攻,则恐正气不支造成虚脱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先攻后补,也不能先补后攻,必须采用攻补并施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用之不当亦能留邪损正,因此必须详审虚实程度,攻补要妥善的配合,以使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4)消补并用:正气素弱,复患积滞之病或积聚日久,正气衰弱,须缓图而不宜急遽攻伐的,皆可采用消补并用的方法。但在疾病的初期而邪正 俱实和病久体衰而无积聚的情况下,就不能使用。
六、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治疗时,还应注意下列情况:1气候: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人体的腠理开泄,此时温燥药不宜多用。以免重伤津液。秋冬气候,由凉渐寒,人体的腠理致密,阴气潜藏,凡属寒凉药,辛燥的药,不宜多用,以免耗散人体阳气。2、地区:地区的环境生活习惯等各有不同,有的地区还有地方性疾病,治疗时应注意这些特点,给予适应处理。3、年龄:小儿脏腑柔弱,老人血气衰少,且各有其常见疾患,在治疗时必须加以留意。4、性别:男女各有其生理特点,也各有其特殊疾患,因此,在治疗方面,就必须掌握不同特点进行治疗。5、体质:人的体质除年龄、性别之外,还有素强素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等情况。军些情况在用药时均应加以留意。6、性情:人的情志往往是不同的,如有的善怒、有的善忧,善思等。与情志抑郁有头关的病,除用药物外,还应说服安慰做其思想工作,才能达到治疗效果。7、职业:职业的不同与疾病也有密切联系,如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以及某些特殊职业等。皆与发年某些疾病有关。
常用治病方法
一、 风的治法
(一)外风治法
1、辛平疏解法:用于伤风轻症,外感寒邪,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等。方用葱豉汤1 2、宣肺疏风法:用于外感风邪初起,症见头痛,发热微恶风,咳嗽等。方用宣肺疏风法方2 3、搜风祛邪法:用于真中风初起有六经形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发热微恶风寒等。方用小续命汤3 4、疏风攻里法:用于真中风兼有里证,症见目赤睛痛,咳嗽上气,腹满等。方用防风通对圣散4 5、辛温散邪法:用于重伤风寒之证,症见头痛咳嗽,发热恶寒,脉浮紧等。方用香苏饮10 6、辛凉散邪法:用于风温证初起,症见头痛,发热,微渴,咳嗽等,方用银翘散11 7、清疏风热法:用于风热证,症见目赤,口干耳聋,方用黄连上清丸12 8、疏化风湿法:用于伤风挟湿证,症见发热恶寒,呕吐,胸脘闷满,身重体怠。方用霍香正气散13 9、蠲痹和络法:用于风湿痹痛证,,症见身重,关节疼痛等。方用痛风丸14 10、祛风消肿法:用于风水证,症见脉浮,烦躁,面目浮肿等,方用越婢汤15 11、凉肝熄风法:用于温邪引动肝风,症见壮热神昏,少汗,手足搐搦,牙关紧闭,舌质紫绛。主用羚角钩藤汤101
(二)内风治法
1、逐风除痰法:用于真中风初起,症见卒然昏愦,痰涎上壅,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等。方用三生饮5 2、养血熄 风法:用于 血虚津伤。水虚木强,症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昏体怠,脉虚大,目闭痉厥等。方用加减复脉汤6 3、滋阴潜阳法:用于血虚肝阴不足,肝风内动,症见神倦瘛 脉气虚弱,舌绛苔少等。方用大定风珠汤7 4、 温养肝肾法:用于火不归源,虚风上扰,症见厥遂,语不出声,足废不用等。方用地黄饮子。8 5、镇肝熄 风法:用于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肝风上潜,症见头目眩晕 ,目胀耳聋,心中烦热等。方用镇肝熄风汤9 6、导痰定志法:用于风痰证,症见神昏,痰涎壅塞等。方用导痰定志法16
二、暑的治法
1、芳香开窍法:用于中暑证,症见头目眩晕,不省人事。方用行军散17 2、清疏暑风法:用于暑令感冒,症见皮肤蒸热,恶寒,头重头痛等,主用香薷饮18 3、却暑调元法:用于暑热伤气,症见胸满气促,口渴恶寒等。方用清暑益气汤19 4、清凉涤暑法:用于暑温症,症见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吐泻等。方用雷氏清凉涤暑法方。20 5、生津益气法:用于暑热伤气,伤津,症见心热口燥,溲赤,脉伏等。方用生脉散21 6、清热熄 风法:用于暑热引起肝风,症见卒然昏倒,牙关紧闭等,先与至宝丹83 、清营汤98。 7、清暑除秽法:用于暑夹秽浊,症见身热恶寒,身重,吐泻下利等。方用加减叶氏方23 8、辛温解表、芳淡疏里法:用于先受暑邪,后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呕吐等。方用霍香正气散加减24 9、清暑和中法:用于暑湿伤脾,症见胸闷不饥下利等。方用六和定中丸25 10、 清化中上法:用于暑邪内伏,湿浊迷漫中上两焦,症见身热咳嗽,呕吐,胸闷,不思食等。方用甘露消毒丹26 清募原暑邪:用于暑结募原,症见往来寒热无定时,胸闷发呕等。方用达原饮27 11、清凉暑热法:用于暑热盛,症见身热口渴,溲赤,小便不利等。方用玉露散28 12、清里泄热法:用于暑温化热,症见身热咳嗽,口渴心烦等。方用清里泄热方29 13、清宣湿热法:用于湿热证,热处湿中,症见身热咳嗽,身重肢怠等。方用清宣湿热法方30 14、芳香淡渗法:用于暑湿证,而偏于湿者,症见头目晕眩,身热口渴,身重肢怠等。方用芳香淡渗法方31 15、苦辛通降法:用于暑湿证偏于热者,症见头目晕眩,身热口渴,溲赤身重等。方用苦辛通降方32
二、湿的治法
1、清化表湿法:用于雾露雨湿,外乘于表,症见无汗,身重,体痛等。方用羌活胜湿汤33 2、蠲痹通络法:用于寒湿偏重的痹症。症见身疼重,不能转侧等。方用蠲痹通络法方34 3、除寒祛湿法:用于寒湿伤阳,症见恶寒身重等。方用除寒祛湿法方35 4、温化湿痰法:“用于湿痰多,症见咳嗽痰色白稀等。方用二陈汤36 5、芳香化浊法:用于湿伏中焦,症见胸闷泛恶,苔腻纳呆等。方用藿朴夏苓汤37 、或加减正气散38 6、通阳利水法:用于水湿内停,下焦不利,症见发热恶寒而渴,小便不利等。方用五苓散39 7、苦温燥湿法:用于内湿重,症见大便濡泄,四肢困倦等。方用平胃散40 8、辛开淡渗法:用于湿温症,偏于湿重者,症见头痛身重。胸闷不饥等。方用三仁汤41 9、清热除湿法:用于湿温症,偏于热重者,症见身热口渴,身重体怠等。方用苍术白虎汤42 10、清利湿热法:用于湿热下注,症见小便不能通,淋浊等。方用八正散43 11、辛开清解法:用于中焦热重于湿,症见身热口燥,下利,肛门热痛等。方用连朴饮44 12、清化湿热法:用于湿热在气分,症见身热肢酸,无汗神烦等。方用甘露消毒丹26、黄岑滑石汤45 13、疏中解表、芳香渗利法:用于暑湿,湿重于热,症见体怠胸闷,不饥,微热,口渴等。方用藿朴夏芩汤37 14、利湿泄热法:用于湿遏热伏,证见身体发热,便秘烦渴等,方用茵陈五芩散46 15、清热燥湿法:用于湿热并重,症见身热口渴,身重胸闷等。方用清热渗湿汤47 16清热荡积法:用于湿热夹食,症见腹痛下利等。方用香连丸48合凉膈散49。
四、燥的治法
1、苦温散寒、辛甘润燥法:用于凉燥犯肺,症见恶寒发热,咳嗽咽干等。方用香苏葱豉汤加减50 2、辛凉解表、佐以润肺法:用于温燥,燥伤上焦气分,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等。方用清燥救肺汤51 3、辛凉解表、化气开泄法:用于秋燥夹暑,而从湿化,症见干咳无痰胸闷不舒,舌红苔白等。方用桑杏汤52 4、甘凉清润、滋燥坚肠法:用于肺燥肠热,秋燥夹暑,已从火化,症见下利,灼热肛门等。方用阿胶黄芩汤53。 5、甘寒救液、清润胃燥法:用于胃燥肝热,症见目赤口苦,食谷即饥等。方用清燥养营汤加减。54 6、清燥润肺法:用于燥在肺,症见干嗽无痰口渴等。方用沙参麦门冬汤55。 7、清胃润燥生津法:用于燥在胃,症见口干烦燥等。方用消渴主方56 8滋燥养营法:用于血虚生燥,病有血脉,症见皮肤皱揭,筋急爪枯等。方用滋燥养营汤57。 9润肠通幽法:用于燥在大肠,症见口中和,不大便等。方用五仁丸58 10增液润燥法:用于温热病后,津液枯竭,症见口燥作渴,便秘不通等。方用增液汤59 11甘寒生津法:用于邪在中焦,津液耗伤,症见肤燥,溲赤,不思饮食等。方用益胃汤60。 12、咸寒增液法:用于热邪深入,真阴耗伤,症见心中怛怛,脉细促等。方用三甲复脉汤61
五、寒的治法
1、辛温发表法:用于伤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脉紧等。方用麻黄汤62 2逐寒通阳法:用于寒邪盛,阳气不通,症见下利脉微等。方用白通汤63 3、辛热逐寒法:用于寒邪中于三阴,症见四肢厥逆等。方用四逆汤64 4、抑阴敛阳法:用于真寒假热,症见肢寒肢厥,面红如妆等。方用白通汤加入人尿、猪胆汁65 5、温中扶脾法:用于虚寒症,症见下利肢泠等。方用理中汤157。 6、温暖命门法:用于虚寒重症,症见手足冷,腰重等。方用附子汤66。 7、逐寒祛湿法:用于寒湿伤阳,症见恶身重等,方用桂枝姜附汤67 8、宣通胸阳法:用于胸痹,阳为寒遏,症见胸痛,心痛彻背等。方用栝蒌薤白白酒汤68。 9、回阳救逆法:用于亡阳虚脱,症见恶寒,自汗,脉微等,方用通脉四逆汤69 10、温化痰饮法:用于寒痰症,症见痰黑而稀等。方用胡椒理中丸70。 11、温肾化气法:用于肾寒证,症见腰痛,小便不利等。方用桂附地黄丸加减71
六、火的治法
1、苦寒泄火法:用于温邪化火,燔灼三焦,症见身大热,烦渴,发狂等。方用黄连解毒汤72 2、滋阴降火法:用于肾阴不足,相火妄动,症见虚热骨蒸等,方用知柏地黄丸73 3、甘寒清热法:用于阴分不足的虚热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方用表蒿鳖甲汤74、 4、凉膈散热法:用于风火上炎,中焦燥实,症见目赤口渴,腹满便闭等。方用凉膈散49 5、泻下积热法:用于热盛证,症见腹满,坚硬拒按,大便秘结等。方用大承气汤75。 6、甘温除热法:用于脾胃虚,心火太盛,症见渴喜热饮,懒言恶食等。方用补中益气汤76 7、引火归源法:用于浮阳上越,症见面时赤,呃逆等。方用都气丸加肉桂77。 8、清心降火法:用于心火亢盛,症见烦燥,小便赤涩等。方用导赤散78 9、清肺泄火法:用于火郁于肺,症见喘嗽,皮肤蒸热等。方用泻白散79、 10、清脾泄火法:用于火伏于脾,症见口燥唇干,烦渴易饥等。方用泻黄丸80 11、清肝泄火法:用于火郁于肝,症见脉弦数,目赤口苦等。方用泻青丸81 12、芳香宣窍法:用于热入心包,及湿浊蒙芘清窍,症见神昏谵语,抽搐等。方用牛黄丸82、至宝丹83
七、疫疠的治法
1、辛香透邪法:用于瘟疫证,表重于里,症见发热微恶风,咽肿口渴,舌痛等。方用清热解毒散84 2、清毒降火法:用于瘟疫,里重于表,症见头痛如劈,烦躁若狂等。方用清瘟败毒饮。85 3、表里双解法:用于瘟疫表里俱盛者,证见头痛,发热恶寒,口渴目赤等。方用双解散86 4、透泄募原法:用于瘟疫,湿浊极重者,症见寒热往来,无有定时,胸满头痛等。方用达原饮27 5、清瘟解毒法:用于温毒发姬,症见头面漫肿,焮红,发热恶寒等,方用普济消毒饮87 6、清热解毒法:用于烂喉痧中期,症见咽喉痛烂等。方用清咽栀豉汤88 7、清热化湿舒筋法:用于热霍乱,症见吐泄过度,筋脉失养,引起转筋等。方用蚕屎汤89 8、温阳散寒法:用于寒霍乱,症见舌淡脉迟。方用附子理中汤90 9、芳香化浊法:用于疫虐,初起在表,症见寒热头痛,胸膈满闷等。方用霍香正气散13 10、避疫解秽法:用于疫虐,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等。方用紫雪丹、91至宝丹83 11宣窍导痰法:用于疫虐,热邪挟秽浊,蒙闭清窍,症见神昏,不识人,喉中漉漉作出了响等。方用卧龙丹92、 12、清热解毒表散法:用于疫痢,症见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等。方用荆防败毒散93、白头翁汤94、神犀丹95
八、卫、气、营、血治法
卫:1、辛凉解表、轻清宣肺法:用于邪在卫分,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方用银翘散11、桑菊饮96 2、辛温发汗法:用于邪在卫分,恶寒重于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者。方用麻黄汤62
气:1、清热救津法:用于邪在气分,症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方用白虎汤97 2、荡涤实热法:用于里热实证,症见潮热,谵语,手足汗出,便秘。方用大承气汤75 营血:1、清气凉血法:用于温邪入营,症见烦躁不宁,口干唇燥,舌质红绛。方用清营汤98 2凉血化斑法:用于温邪在血分,症见吐衄便血,癍疹透露,舌色深绛。方用化斑汤99犀角地黄汤100 3、养血熄风法:用于温邪伤津耗血之症,症见热不甚壮。手足蠕动,瘛从,筋惕肉润,舌卷囊缩,舌质绛而干、少苔。方用大定风珠7、小定风珠102、三甲复脉汤61
九、三焦的治法1、轻清宣透、使邪外达法:用于温邪在上焦手太阴肺经,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脉动数。方用桑菊饮96、银翘散11 2、辛开香窜、清心利窍法:用于温邪逆传手厥阴心包,症见舌质红绛,神昏谵语,舌蹇肢厥。方用清营汤98、牛黄丸82、紫雪丹91 3宜于达上、清阳明经热法:用于中焦热甚之证,症见但恶热不恶寒,口渴自汗,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脉洪数。方用白虎汤97 4、清荡天中、泄阳明腑热法:用于中焦实热之症,症见便秘,潮热或热结旁流,纯利稀水,方用大承气汤75 5、芳化湿浊、清利湿热法:用于湿热交蕴之证,症见身热不渴,午后较甚,胸痞身重,腹满呕逆,便溏溲赤。苔滑腻,脉缓或濡滑。方用三仁汤41 6、外泄壮火、内坚真阴法:用于温病末期,阴虚阳亢,真阴欲竭,壮火复炽,症见身热面赤,甚于手足背,烦躁不寐,唇裂舌苔焦燥,脉细。方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103 7、育阴潜阳熄风法:用于温病后期,病达下焦,足厥阴肝经为病,热深厥深,手足蠕动,痉厥交替,神倦脉虚。方用三甲复脉汤61、大小定风珠7-102
十、痰饮的治法
1、宣肺化痰法:用于伤风咳嗽痰饮有表证。方用杏苏散104 2、温化湿痰法:用于咳嗽痰多,色白痰稀。方用二陈汤36 3、清化热痰法:用于肺有伏热,症见咳嗽痰粘而黄。脉滑数。方用清气化痰汤105 4、温化痰饮法:用于痰饮证,症见咳嗽,胸肋支满,目眩。方用芩桂术甘汤106 5、开窍涤核法:用于中风昏仆,痰涎壅塞。方用稀涎散107 6、消磨痰核法:用于七情郁结,发为瘰疠,症见项下痰核积聚。方用四七汤108消核丸109 7、降气化痰法:用于痰气搏结,气为痰滞,痰因气结,症见痰涎壅盛,喘咳,胸膈噎塞。方用苏子降气汤110 8、降气涤痰法:用于肺气不降,症见痰涎壅盛。咳嗽气喘。方用宣白承气汤111 9、蠲饮行水法:用于水停胁下之悬饮证,症见咳唾引痛胸胁。方用十枣汤112 10发汗逐饮法:用于溢饮证,症见干呕,发热而渴,面目四肢浮肿,身体疼痛。方用大青龙汤114 11、泻肺逐饮法:用于支饮证,症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115
十一、食滞的治法
1、消导和中法:用于伤食证,症见腹痛痞满,吐酸恶食等,方用保和丸116 2、消补兼施法:用于食停中脘,脾虚不能运化,症见胸腹痞胀,食入不化,方用大安丸117 3、探吐法:用于食在膈间,恶心欲吐。 4、攻下消导法:用于食入已久,病在下脘,症见腹满,大便不通。方用枳实导滞丸118
十二虫积的治法
1、苦辛酸安蛔法:用于胃寒生蛔,症见吐蛔厥逆。方用乌梅丸119 2、攻逐驱虫法:用于虫症急骤,正气不衰,症见腹痛急迫。方用牵牛丸120 3、健脾胃佐驱虫丸法:用于脾胃虚弱,疳各积,消化不良,兼有虫积,症见腹痛纳呆,方用肥儿丸121 4、杀虫攻坚化积法:用于虫积,气血不畅方症,症见腹胀,积坚,有硬块,拒按,大便秘,脉沈实,方用万应丸122 5、杀虫祛寒法;用于寒滞虫积,症见腹痛,四肢冷,面白,唇红,舌有白点,方用椒梅丸123 6、杀虫清热法:用于胃热虫积,症见腹痛,好食异物,方用连梅安蛔汤124 7、杀虫理气法:用于虫积,气滞不舒,症见胸脘满闷,气滞不舒。方用追虫丸125 十三、脏腑治法
(一)肝证治法1、疏肝理气法:用于肝气自郁本经,症见胸腹痞满,两胁刺痛。方用木香顺气汤126 2、柔肝养血法:用于血液不足,肝失柔养,症见喉嗌干燥,舌无津液,脉反细弱。方用一贯煎127 四物汤128加减。 3、温通肝经法:用于疝气,症见小腹冷痛,坠痛。方用导气汤129 4、平肝潜阳熄风法:用于肝阳上扰,肝风内动工,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聋,心是烦热,昏不知人,方用镇肝熄风汤9 5、疏肝散郁 法:用于肝郁不达,气机不舒,症见两胁疼痛,方用逍遥散130加减、柴胡疏肝汤131 6、补肝养血法:用于肝虚血燥,症见胁下筋急,过劳则甚,忍饥则发,方用滑氏补肝散132 7、平肝镇逆法:用于肝气上逆,症见呃逆,声高而促。方用旋复代赭石汤133加减。 8、清泻肝火法:用于肝经实火,症见胁痛口苦,耳肿耳聋。方用龙胆泻肝汤177 、当归龙荟丸134 9舒肝和络法:用于肝气郁滞,络脉不和,症见胁痛身胀。方用旋复花汤135、平肝舒络丸136。 10、调理肝脾法:用于肝脾气滞,症胁痛脘胀,方用逍遥散加减130 11、培土泄木法:用于肝气乘脾,症见脘腹作痛。方用痛泄要方137 12泄肝和胃法:用于肝气乘胃,胃失和降,症见脘 痛呕酸,方用二陈汤36合左金丸138 13、育阴柔肝、扶正和胃法;用于肝胃阴虚,肝风扰胃,症见呕吐,舌光红,脉细弦数。方用育阴柔肝扶正和胃方139 14、苦辛酸以泄肝法:用于肝气上冲于心,症见心腹胁肋诸痛。方用金铃子散140、合左金丸138加减肥 15、抑肝泄肺法:用于肝气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症见胁痛而喘嗽。方用抑肝泄肺方141。 16调肝宁血法:用于肝木偏旺,木火刑金,症见胁 痛咳血。方用加味逍遥散142 17、养肝清火宁神法:用于肝胆不宁,症见夜寐不安。方用酸枣仁汤加减143 18、清宁肝胆法:用于肝胆虚风,症见惊悸不寐。方用真珠母丸144 19、滋阴降火法:用于肝肾阴虚,气滞不运,症见胁肋攻痛,胸腹胀,舌无津。方用一贯煎127
(二)心证治法1、养心宁神法:用于心血衰少,症见怔忡失眠,方用天王补心丹145 2、补心气安神法:用于病后心气衰弱,症见心悸短气。方用养心汤146 3、安神固气法:用于心气不足,症同怔忡健忘,盗汗,方用辰砂妙香散147 4、清火安神法:用于心火亢盛,症见少时即醒,睡眠不安,方用朱砂安神丸148 5、益气安神法:用于心脾气虚,症见心悸,饮食不振。方用加味六君子汤149 6、补养心脾法:用于心脾损伤,症见气短不寐,形色憔悴,方用归脾汤150 7、交通心肾法:用于水火不济,症见失眠难寐。方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103 8、导痰定志法:用于心胆俱虚,症见惊悸不寐。方用导痰定志法方16 9、活血行瘀和络法:用于瘀血阻络,症见痛楚不安,指甲表紫,方用血府逐瘀汤204 (三)脾证治法1、补中益气法:用于脾虚心弱,中气下陷,症见短气纳呆。方用补中益气汤76 2、补中健脾法:用于泻泄经久不愈,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症见食入即泄,经久不愈,脉缓小无力,舌苔白腻。方用参苓白术散151 3温运脾阳法:用于脾脏虚寒,症见下利不渴,厥冷腹痛。方用附子理中汤90 4、补气和中法:用于脾衰肺损,阳气虚弱,症见饮食少思,体瘦而黄,方用四君子汤152 5、升阳补气法:用于胃气不和,脾气下陷,症见脱肛下利。方有用升阳益胃汤153 6、温养脾阳法:用于脾胃虚弱,症见气虚中满之虚胀,按之得缓,方用参术健脾汤154 7、培土生金法;用于脾虚之证,症见食少便溏,咳嗽多汗。方用加味五味异功散155 8、益火培土法:用于命门火衰,症见脾虚纳呆久泄,方用四神丸156、八味丸71、理中汤157 9、扶土泄木法:用于肝旺,脾弱,症见腹痛泻泄。方用痛泄要方137 10清热利湿法:用于脾有湿热,症见身重发黄,方用茵陈蒿汤159(四)肺证治法1、清火利咽法;用于风邪化热,上灼肺金,症见身热咳嗽,咽痛音哑。方用清咽宁肺汤160 2、泻肺火热法:用于火邪在肺,症见咳嗽,口干,气逆而喘。方用泻白散79 3、益肺散寒法:用于肺气虚寒。症见咳嗽见血,方用钟乳补肺汤161。 4、温肺散寒法:用于寒哮,症见遇冷哮剧。方用冷哮丸162 5、散寒清肺热法:用于寒邪包热,壅阻于肺,症见喘而汗出,咳嗽。方用麻杏石甘汤163 6、清肺散陈寒法:用于寒邪入肺,寒伏化热,症见咳嗽气逆,口干,痰中带血。方用麦门冬汤164合人参泻肺汤165 7、保肺清金法:用于咳嗽伤肺,症见咽痛咳嗽,痰中带血,方用百合固金汤166或咳血方167 8、清肺疏风法;用于风热束表,症见发热微恶风,咳嗽。方用桑菊饮96 9、甘寒清肺法:用于肺阴不足,肺热叶焦而成痿,症见咳嗽吐涎沫。方用甘寒清上法168 10、泻肺行痰法:用于痰饮内阻,肺气不降,症见喘不得卧,喉有痰响。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115 11、温补肺胃法:用于肺胃虚寒,症见胸胁逆满,牵引背痛。方用温肺汤169 12、清化肺胃法:用于浊痰阻于肺胃,症见久嗽不愈,痰多粘稠。方用小萝皂汤170 13、金水相生法:用于肺肾两虚,症见潮热颧红喘嗽,方用生脉散加减21 14、养肺阴补气血、清金降火法:用于肺痿证,症见劳热久嗽。吐痰,吐血,方用紫苑汤加减172
(四)肾证治法
1、滋阴益肾法:用于肾阴不足,腰痛脉数无力。方用六味地黄丸172 2、固摄精关法:用于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泄。方用金锁固精丸173 3、补肾益气固精法:用于肾气虚,遗精,白浊。方用茯菟丸174 4、固摄肾气、温暧下元法:用于下元虚寒,肾不摄水,小便色白,频数而多。方用八味丸71 5、温补元阳法:用于老年滑脱不禁,腰以下有冷感,腰痛。方用鹿茸大补汤175 6、温阳化水法:用于肾阳亏耗,水邪泛滥,水肿心悸,咳嗽短气,方用济生肾气丸205或真武汤206 7、凉心摄肾法:用于肾阴内损,心阳暗炽,症见寐时神游于外,遗精肢倦。方用黄连清心饮176 (五)胆证治法1、泻胆实热法:用于胆实热症,症见口苦易怒,呕吐苦水,头侧及步目皆痛。方用龙胆泻肝丸177 2、清胆安神法:用于胆热证,症见心烦,神思不安,昏闷。方用茯神散178 3、温胆安神法:用于胆精虚冷,不能独卧,心下怛怛,如人将捕,头昏,遗精,方用远志汤179 4、养心温胆法:用于心虚胆怯,触事易惊,寐多恶梦,病后胆寒,方用清胃散180
(六)胃证治法
1、清胃泄火法:用于胃有积热,症见牙痛,头痛,颊腮肿痛。方用清胃散181 2、温胃散寒法:用于胃寒证,症见胃脘疼痛,遇热则减,遇寒则增,肢痛,脉细迟。方用高良姜汤182 3、消积和中法:用于食滞胃痛,症见吞酸嗳腐,恶心恶食,痛外拒按,脉滑,苔黄。方用保和丸116 4、扶正止呕法:用于胃病久虚,脾阳虚弱,症见饮食稍多即吐,疲乏无力,喜暖恶寒,便溏。方用六君子汤183 5、温胃理中法:用于肝逆,胃寒呕吐,四肢清冷,遇寒即呕,方用吴茱萸汤184 6、温中降逆法:用于寒证呃逆,胃脘胀满,气失升降,脉迟细或细小,方用丁香柿蒂汤185 7、清胃火降逆法:用于胃火不冲,症见内热口渴,形不虚,脉实。方用泻心汤186 8、甘凉生津法:用于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耗伤,烦热口干,脉象细数。方用益胃汤加减60 9辛香化湿法:用于气阻湿滞,症见霍乱吐泻,食积,食欲不振,下利,方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187 10、破血逐瘀法:用于胃有瘀血,痛如刀刺,定处不移,或大便色黑,脉涩。方用桃仁承气汤188
七、大肠证治法
1、厚肠收脱法:用于久泄不止,大肠虚弱,脾虚不固,脱肛不收,虚寒腹痛。方用真人养脏汤189 2、润肠通便法:用于虚极,新产血去过多,大肠枯燥,便坚困难。方用五仁丸58 3、清泄热结法:用于面赤身热,口燥唇焦,苔黄便秘,方用凉膈散49 4清化湿热法:用于脏毒下血,血色紫暗混浊,肛门肿痛流血,脉濡滑或弦缓,苔薄白或微黄。方用赤小豆当归散190、脏连丸191 5、益气养营润肠法:用于老年精血不足,病后无气未复所致的便秘。方用益血润肠丸192。 6、顺气通便法:用于因气滞而大便不通,心腹痞满,胁肋腹胀,多噫。方用六磨饮193 7、祛逐瘀血:用于肠痈 ,腹痛,脓未成,脉象迟紧。方用大黄牡丹皮汤194 8、气血双补法;用于肠痈溃后,气血两虚,神疲不振。方用八珍汤加减195 9、理气排脓法:用于肠痈,脓成溃后,脓排未尽。方用排脓散158 10、活血散法:用于体虚脉细,不任攻下之肠痈。方用活血散瘀汤196
(八)小肠证治法
1、凉血泄小肠热法:用于小肠火盛,尿血,虚烦不寐。方用导赤散。 2、温通小肠法:用于小肠虚冷,小腹如刀割,绕脐痛,出冷汗。方用吴茱萸散197 3、温肠散寒法:用于小肠受寒,腹痛下重,便痢脓血。方用厚朴散198 4、清利小肠实热法:用于小肠实热,心胸烦闷,小便赤涩,小腹中急痛。方用木通散199 (九)膀胱证治法1、活血去瘀法:用于太阳病热结膀胱,小腹硬满,如狂,方用桃供过于仁承气汤188 2、逐血去瘀法:用于太阳病膀胱蓄血证,证见小腹硬满,发狂,小便自利,脉沉结。方用抵当汤200 3、清利湿热法:用于湿热下注膀胱,症见少腹急满,小便不通,或淋痛尿血。方用八正散43 4、温化利湿法:用于水蓄膀胱,气利不化,微热消渴。方用五岑散39 5、逐散膀胱之寒法:用于寒结膀胱,症见少腹肿硬,下部痒痛,阴汗不止,方用逐寒散201 6、润肺燥以滋水源法:用于燥在上焦,膀胱气化不及,症见口干舌燥,干咳,小便短涩不利。方用生脉散加减21 7、清肺热以滋化源法:用于燥在上焦,膀胱气化不及,证见口渴小便不通,或小便点滴色黄。方用黄芩清肺饮202 8、益气固脬法:用于膀胱虚寒,症见小便频数,或遗尿,方用桑螵蛸散203
附:方剂萦引
1、葱豉汤 : 葱白、香豉 2、宣肺疏风法: 薄荷叶、炒牛蒡、桔梗、贝母、前胡、橘红、桑叶 3、 小续命汤:麻黄、防已、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芎穷、杏仁、附子、防风、生姜、 4、防风通圣散: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黑山栀、大黄、芒硝、生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 5、三生饮:生南星、生川乌、生附子、木香、生姜 6、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 7、大定风珠:麻仁、甘草、生地、麦冬、阿胶、芍药、五味子、鸡子黄、牡蛎、龟板、鳖甲 8、地黄饮子:熟地、巴戟天、山萸药、苁蓉、石斛、附子、五味子、茯芩、薄荷、菖蒲、远志、肉桂、麦冬、生姜、大枣 9、镇肝熄风汤: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龟板、杭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麦芽、茵陈、甘草、10、香苏饮:香附、苏叶、陈皮、甘草、11、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荆芥、桔梗、薄荷、牛蒡子、淡豆豉、竹叶、鲜芦根、甘草 12、黄连上清丸: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白菊花、当归尾、桔梗、葛根、薄荷、玄参、花粉、川芎、姜黄、连翘、大黄 13、藿香正气散:厚朴、陈皮、桔梗、白术、半夏、白芷、茯芩、苏叶、藿香、甘草、生姜、大枣、大腹皮、14、痛风丸:羌活、苍术、桂枝、红花、川芎、桃仁、黄柏、南星、神曲、龙胆草、白芷、威灵仙、防已、15、越婢汤:麻黄、生石膏、甘草、生姜、大枣、16、导痰定志法:天麻、蝎尾、半夏、胆草、胆星、橘红、菖蒲、枳实、茯芩、竹茹、17、行军散:西牛黄、当门子、真珠、梅片、蓬砂、明雄黄、火硝、飞金、18、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19、清暑益气汤:西洋参或沙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甘草、知母、粳米、西瓜翠衣、20、雷氏清凉涤暑法:飞滑石、粉甘草、青蒿珠、净连翘、云茯苓、川通草、白扁豆、西瓜翠衣、21、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22、苏合香丸:苏合香、安息香、犀角、冰片、香附、木香、熏陆香、白术、沈香、丁香、麝香、朱砂、诃子、毕拨、檀香、23、加减叶氏方:鲜石菖蒲、广郁金、炒山栀、连翘、卷心竹叶、滑石、菊花、银花、粉丹皮、竹沥、生姜汁、紫金片、牛蒡子、灯心、24、藿香正气散加减:厚朴、陈皮、桔梗、白术、半夏、白芷、茯芩、苏叶、藿香、甘草、生姜、大枣、腹皮、槟榔、25、六和定中丸:藿香、苏叶、香薷、扁豆、木香、檀香、赤芩、枳壳、桔梗、木瓜、广皮、山楂、厚朴、生草、麦芽、谷芽、神曲、26、甘露消毒丹:藿香、菖蒲、豆蔻、茵陈、滑石、木通、黄芩、连翘、贝母、射干、薄荷、27、达原饮:黄芩、白芍、厚朴、草果、知母、甘草、槟榔、28、玉露散:生石膏、滑石、寒水石、甘草、天花粉、29、清里泄热法:生石膏、知母、元参、山药、竹叶、焦栀、鲜芦根、30、清宣湿热法:香青蒿、白蔻仁、杏仁、生苡米、苍术、厚朴、杷叶、滑石、31、芳香淡渗法:白蔻仁、广藿香、香佩兰、大豆卷、生苡米、通草、鸡苏散、枇杷叶、32、苦辛通降法:藿香梗、焦山栀、黄芩、川连、鲜芦根、化橘红、枳实、滑石、33 、羌活胜湿法:羌活、独活、蒿本、川芎、炙甘草、防风、蔓荆子、34、蠲痹通络法:独活、威灵仙、桂枝、当归、桑寄生、海风藤、千年健、防风、没药、细辛、川乌、生黄耆、风胜加羌活、寒胜加乳香、湿胜加苍术、35、除寒祛湿法:茵陈、茯芩、白术、苍术、甘草、干姜、附片、36、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芩、甘草、(生姜、乌梅)37、藿朴夏芩汤:藿香、厚朴、半夏、茯芩、杏仁、生苡米、白蔻仁、猪芩、泽泻、香豉、38、加减正气 散:藿香、厚朴、广皮、茯芩、大腹皮、谷芽、苍术、39、五苓散:白术、泽泻、猪苓、桂枝、茯苓、40、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41、三仁汤:杏仁、苡仁、蔻仁、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42、苍术白虎汤:苍术、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43、八正散:车前子、木通、瞿麦、扁蓄、滑石、甘草稍、栀子、大黄、灯心、44、连朴饮:黄连、厚朴、山栀 、半夏、菖蒲、豆豉、芦根、45、黄芩滑石汤:黄芩、滑石、苓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猪苓、46、茵陈五苓散:茵陈、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枝、47、清热渗湿汤:黄柏、黄连、茯苓、泽泻、苍术、白术、甘草、48、香连丸:黄连、吴茱萸、木香、49、凉膈散:大黄、芒硝、甘草、山栀、薄荷、黄芩、连翘、竹叶、蜜、50香苏葱豉汤:香附、陈皮、葱白、紫苏、豆豉、炙草、51、清燥救肺汤:人参、甘草、枇杷叶、生石膏、阿胶、杏仁、麦冬、芝麻、桑叶、52、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贝母、香豉、栀皮、梨皮、53、阿胶黄芩汤:陈阿胶、生白芍、小川连、鲜生地、青子芩、54、清燥养营汤:鲜生地、知母、归身、新会皮、生白芍、花粉、生草、梨汁、55、沙参麦门冬汤:沙参、玉竹、生甘草、桑叶、麦冬、生扁豆、花粉、56、消渴方:黄连、天花粉、生地、藕汁、牛乳、姜汁、57滋燥养荣汤:当归、生熟地、芍药、黄芩、秦艽、防风、甘草、58、五仁丸: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陈皮、59、增液汤:元参、麦冬、生地、60、益胃汤: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61、三甲复脉汤:麻仁、甘草、生地、麦冬、阿胶、芍药、生牡蛎、鳖甲、龟板、62、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63、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64、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65、白通加人尿猪胆汁:葱白、干姜、附子、人尿、猪胆汁、66、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67、桂枝姜附汤:桂枝、干姜、附子、白术、68、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实、薤白、白酒、69、通脉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此即四逆汤重用附子与干姜、70、胡椒理中丸:胡椒、款冬花、炙草、荜拨、高良姜、细辛、陈皮、干姜、白术、71、桂附地黄丸(八味丸)桂枝、附子、茯苓、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72、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73、知柏地黄丸:山药、山萸肉、粉丹皮、泽泻、茯苓、熟地、知母、黄柏、74、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母、丹皮、桑叶、花粉(一方有桑叶无桑叶、花粉)75、大承气汤:厚朴、枳实、大黄、芒硝、76、补中益气汤:黄耆、白术、陈皮、升麻、人参、炙草、柴胡、归身、77都气丸加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五味子、肉桂、78、导赤散:竹叶、生地、草稍、木通、79、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80、泻黄散:防风、藿香、山栀、生石膏、甘草、81、泻青散:龙胆草、山栀、大黄、川芎、当归、羌活、防风、竹叶、82、牛黄丸:牛黄、郁金、犀角、黄芩、黄连、栀子、雄黄、朱砂、梅片、麝香、真珠、 83、至宝丹:犀角、生玳瑁屑、琥珀、朱砂、雄黄、龙脑、麝香、牛黄、安息香、金箔、银箔、84、清热解毒散:羌活、白芍、生石膏、人参、黄芪、知母、升麻、葛根、甘草、黄连、生地、85、 清瘟败毒饮:生石膏、生地、犀角、黄连、山栀、桔梗、黄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甘草、丹皮、竹叶、86、双解散:荆芥、防风、山栀、黄芩、当归、白芍、桔梗、甘草、麻黄、薄荷、川芎、连翘、石膏、滑石、白术、87、普济消毒散:黄芩、黄连、牛蒡子、马勃、连翘、银花、薄荷、僵蚕、芦根、88、清咽栀豉 汤:山栀、豆豉、银花、薄荷、牛蒡子、马勃、粉草、蝉衣、僵蚕、犀角、连翘、桔梗、89、蚕屎汤:黄连、黄芩、山栀、吴萸、半夏、豆卷、苡米、通草、木瓜、蚕屎90、附子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附子、91、紫雪汤:滑石、生石膏、寒水石、羚羊角、青木香、犀角、沈香、丁香、磁石、升麻、元参、炙草、朱砂、朴硝、麝香、黄金、硝石、92、卧龙丹:牛黄、金箔、冰片、荆芥、羊踯躅、麝香、朱砂、牙皂、灯心炭(一方有细辛、火硝、月石、蟾酥)93、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甘草、茯苓、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羌活、独活、94、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95 、神犀丹:犀角、菖蒲、生地、黄芩、银花、金汁、连翘、板蓝根、香豉、元参、花粉、紫草、96、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薄荷、连翘、桔梗、甘草、芦根、97、白虎汤:生石膏、粳米、知母、甘草、98、 清营汤:犀角、生地、元参、竹叶、麦冬、黄连、丹参、银花、连翘 99、化斑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犀角、玄参、100、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白芍、丹皮、101、羚角钩藤汤:羚羊、桑叶、川贝、鲜年地、勾藤、菊花、茯神、甘草、竹茹、芍药、102、小定风珠:鸡子黄、阿胶、生龟板、童便、淡菜、103、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104、杏苏散:杏仁、紫苏、半夏、陈皮、前胡、甘草、桔梗、枳壳、茯芩、生姜、大枣、105、清气化痰汤:半夏、胆星、橘红、枳实、杏仁、黄芩、茯苓、生姜、瓜蒌、106、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107、稀涎散:皂角、白矾、108、四七汤:半夏、厚朴、苏叶、茯苓、生姜 、大枣、109、消核丸:橘红、赤苓、连翘、黄芩、山栀、玄 参、牡蛎、桔梗、甘草、天花粉、蒌仁、半夏曲、僵蚕、煨大黄、110、苏子降气汤:橘红、半夏、苏子、当归、前胡、厚朴、甘草、生姜、肉桂、(一方有沉香无肉桂)111、宣白承气汤:生石膏、生大黄、栝蒌皮、杏仁、112、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113、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生石膏、114、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芍药、半夏、甘草、115、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116、保和丸:神曲、山查、茯苓、陈皮、半夏、莱菔子、连翘、117、大安丸:神曲、山查、茯芩、陈皮、白术、莱菔子、连翘 、半夏、118、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神曲、茯苓 、白术、黄连、泽泻、黄芩、119乌梅丸:乌梅、当归、黄连、黄柏、细辛、桂枝、附子、蜀椒、干姜、人参、120、牵牛丸:牵牛、大黄、槟榔、雄黄、121、肥儿丸:神曲、黄连、肉蔻、使君子、麦芽、槟榔、木香、猪胆、122、万应丸:黑丑、槟榔、三棱、莪术、木香、雷丸、123、椒梅丸:川椒、乌梅、枳实、木香、肉桂、川朴、干姜、川楝、槟榔、砂仁、124、连梅安蛔汤:胡连、川椒、雷丸、乌梅、川柏、槟榔、125、追虫丸:黑丑、槟榔、雷丸、木香、茵陈、皂角、苦楝皮、126、木香顺气汤:木香、草蔻、益智、苍术、厚朴、青皮、半夏、吴萸、干姜、茯苓、泽泻、升麻、柴胡、当归、127、一贯煎:沙参、麦冬、生地、当归、枸芑、川楝、128、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129、导气汤:川楝子、木香、茴香、吴茱萸、130、逍遥散:当归、芍药、柴胡、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131、柴胡疏肝汤:柴胡、陈皮、川芎、芍药、枳壳、香附、炙草、132、滑氏补肝散:酸枣仁、熟地、白术、当归、山茱萸、山药、川芎、木瓜、独活、五味子、133、旋复代赭汤: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134、当归龙荟丸:当归、龙胆草、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大黄、青黛、芦荟、木香、麝香、135、旋复花汤:旋复花、新绛(可用茜草代替)136、平肝舒络丸:人参、熟地、乳香、没药、橘皮、香附、厚朴、玄胡索、茯苓、檀香、龟板、羌活、防风、紫豆、蔻仁、枳壳、砂仁、藿香、木香、乌药、黄连、白术、何首乌、白芨、威灵仙、佛手、木瓜、钩藤、僵蚕、柴胡、细辛、白芷、桑寄生、牛膝、沉香、青皮、天竹黄、肉桂、川芎 、公丁香、胆南星、冰片、朱砂、羚羊角、137、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138、左金丸:吴茱萸、黄连、139、育阴柔肝扶正和胃方:沙参、生地、麦冬、白芍、乌梅、甘草、140、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141、抑肝泄肺方:青皮、杏仁、枇杷叶、柴胡、黄芩、半夏、甘草、桑白皮、142、加味逍遥散:即逍遥散加丹皮、栀子、143、酸枣仁汤:川芎、酸枣仁、茯苓、知母、甘草、144、真珠母丸:真珠母、当归身、人参、熟地、酸枣仁、、柏子仁、犀角屑、茯神、沉香、龙齿、145、补心丹:人参、白茯苓、元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天冬、麦冬、丹参、枣仁、生地、柏子仁、朱砂、146、养心汤 :黄芪、茯苓、当归、川芎、半夏曲、甘草、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人参、肉桂、147、辰砂妙香散:辰砂、黄芪、人参、甘草、桔梗、山药、远志、生姜、茯神、木香、麝 香、148、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当归、生地、甘草、149、加味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菖蒲、远志、陈皮、半夏、150、归脾汤: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甘草、远志、酸枣仁、桂元肉、木香、茯神、生姜、大枣、151、参苓白术汤:人参、茯苓、白术、扁豆、陈皮、山药、莲肉、砂仁、薏仁、桔梗、甘草、大枣、152、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153、升阳益胃汤:人参、白术、黄芪、黄连、半夏、甘草、陈皮、茯苓、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白芍、生姜、大枣、154、参术健脾汤:人参、白术、陈皮、枳实、山查、神曲、麦芽、155、加味五味异功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桔梗、156、四神丸;破故纸、吴茱萸、肉苁蓉、五味子、157、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158、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159、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160、清咽宁肺汤:桔梗、栀子、黄芩、桑皮、甘草、前胡、贝母、知母、161钟乳补肺汤:人参、麦门冬、五味子、款冬花、紫菀、桑皮、桂枝、钟乳、白石英、糯米、生姜、大枣、162、冷哮丸:麻黄、川乌、细辛、蜀椒、白矾、牙皂、半夏、胆星、杏仁、生甘草、紫菀茸、款冬、姜汁、神曲、163、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164、麦门冬汤:麦冬、粳米、人参、半夏、甘草、大枣、165、人参泻肺汤:人参、黄芩、栀子、枳壳、薄荷、甘草、连翘、杏仁、桑皮、大黄、桔梗、166、百合固金汤: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白芍、当归、元参、贝母、桔梗、甘草、167、咳血方:栝蒌、海浮石、山栀、诃子、青黛、168、甘寒清上法:沙参、麦冬、玉竹、杏仁、百合、石斛、花粉、山栀、169、温肺汤:人参、钟乳石、半夏、肉桂、橘红、干姜、木香、甘草、170、小萝皂丸:莱菔子、皂角、蒌仁、南星、蛤粉、171、紫菀汤:紫菀、知母、贝母、人参、茯苓、五味子、阿胶、桔梗、甘草、172、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173、金锁固精丸:沙苑、芡 实、连须、龙骨、牡蛎、莲子、174茯兔丸:兔丝子、五味子、石莲肉、茯苓、山药、175、鹿茸大补丸:鹿茸、肉苁蓉、杜仲、白芍、白术、附子、肉桂、人参、五味子、金石斛、半夏、黄芪、茯苓、当归、熟地、甘草、176、黄连清心饮:黄连、生地、当归、甘草、酸枣仁、茯神、远志、人参、莲子肉、177、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苓、柴胡、车前、生地、泽泻、木通、甘草、当归、 178、、茯神散:茯神、麦冬、白藓皮、地骨皮、酸枣仁、沙参、羚羊角屑、甘草、179、远志汤:远志、熟地、防风、人参、甘菊花、白术、茯神、前胡、枳壳、桂心、生姜 、180、温胆汤:半夏、枳实、竹茹、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181、清胃散:地黄、丹皮、黄连、当归、升麻、182、高良姜汤:高良姜、厚朴、当归、桂心、生姜、183、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184、吴茱萸汤:人参、大枣、生姜、吴茱萸、185、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人参、生姜|186、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187、不换金正气散:陈皮、厚朴、甘草、苍术、半夏、藿香、188、桃仁承气汤:桃仁、甘草、芒硝、大黄、桂枝、189、真人养脏汤:罂粟壳、诃子、肉豆蔻、木香、肉桂、人参、白术、当归、白芍、生甘草、190、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当归、191、脏连丸:黄连、猪大肠、192益血润肠丸:当归、熟地、荆芥、枳壳、麻仁、杏仁、苁蓉、苏子、橘红、阿胶、193、六磨饮:沉香、槟榔、枳实、木香、乌药、大黄、194、大黄牡丹皮汤: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195、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杭芍、川芎、地黄、196、活血散瘀汤:川芎、归尾、赤芍、苏木、丹皮、枳壳、瓜蒌仁、桃仁、槟榔、大黄、197、吴茱萸散:吴萸、厚朴、川芎、干姜、甘草、附子、198、厚朴散:厚朴、龙骨、黄连、丁香、当归、木香、白术、肉豆蔻、199、木通散:木通、槟榔、羚羊角、赤芍、黄芩、当归、车前、甘草、200、抵当汤:大黄、桃仁、水蛭、虻虫、201、逐寒散:蛇床子、槁本、山萸肉、防风、202黄芩清肺饮:黄芩、栀子、 203、桑螵蛸散:人参、茯苓、龙骨、龟板、菖蒲、远志、当归、204、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桔梗、甘草、枳壳、柴胡、牛膝、205、济生肾气丸:地黄、山药、山萸、泽泻、茯芩、丹皮、桂枝、附子、车前子、牛膝、206、真武汤:茯苓 、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