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代名将薛仁贵号称冷血屠夫一、心黑手狠,一代名将薛仁贵 民族英雄,一代战神。其“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等事迹经过数代官方和民间的齐心力捧,如今已然脍炙人口,薛仁贵也被大多数人视 为令华夏民族骄傲的卓越子孙,中国古代将领中“爱国为民”的光辉典范,更得到了一个爱民如子,宽容仁义的光辉形象。而由他衍生出来的“ 薛家将”也被捧得直上云霄,其子薛丁山和其孙薛刚都声名大噪,口碑颇好。 国的侵略战争,而并不是抵御外寇入侵之战,其正义性十分值得商榷。攻铁勒是在天山附近,也是铁勒人所居故地,战争性质是镇压不服从的归 附部落,也谈不上什么正义性。与突厥和吐蕃的两次战争,则是属于边境争夺,一味将其冠以“保家卫国”之类的正义标签,无疑是一种泛道德 化的不客观表现。 。历代的名将都常要克服内心的软弱和同情,冷静冷血地为军队考虑,很多时候不得不牺牲无辜百姓的利益甚至性命,否则就很可能因为一念之 仁而“累死千军”。而即使是在历代的名将之中,薛仁贵也绝对是排得上号的心狠手辣之辈,杀心极重,他对本国百姓如何史无所载,但对敌国 百姓素来冷血凶残,绝对是与“仁善”二字搭不上边地。 薛仁贵率军大肆烧杀抢掠,屠戮平民,更是沉重打击了高句丽人的战争持久力和抵抗意志。可笑如今居然还有薛仁贵“仁政高句丽国”的事迹,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大肆杀戮后做点小善事,评论者刻意只提后者,就指望能够颠倒黑白么? 鲜纳入版图,然而这种企图遭到了新罗的强烈抗拒,新罗不久后便开始武力驱逐唐朝势力。为了争夺在朝鲜半岛的统治权,双发很快就爆发了长 达八年的大战。 百济易手。672年八月,唐军大捷;673年,唐军进攻新罗,连败九仗,狼狈退回;675年二月,唐军大捷;675年九月,唐军王牌精锐薛仁贵部大 败,新罗乘胜进攻由二十万唐军主力驻扎的买肖城,并取得了决定性的大捷,仅战马就缴获三万多匹,唐军伤亡惨重。此后新罗与唐交兵十八战 ,唐军皆北,新罗基本上控制了高句丽故地的整个南部。677年十一月,薛仁贵率水军进攻,先小胜,后在枝伐浦大败,被斩四千劲卒,大唐自此 绝了反攻辽东之念。 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这个虚假事迹的产生,起初是倚靠唐廷的官方吹捧,然后官方宣传又误导了民间舆论,再配上后世人们崇 拜英雄的热情,以及为了吹捧本民族英雄而引发的扬功掩过的不客观心态,便共同造就了薛仁贵在天山一战时的虚假形象。历史的真相被历代人 刻意遗忘,以致于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三箭定天山”的英雄传说背后,竟然是一场对投降部落赤裸裸的血腥杀戮! 百姓,不畏艰险,亲统大军赶赴天山征伐铁勒。到了天山脚下,薛仁贵三箭射死三名铁勒勇士,铁勒人为其神威所摄,不战而降,遂有“三箭定 天山”之美谈。事实上,此次战争爆发的起因绝非是什么铁勒人兴兵入寇,一支士气低落到被射死三个人就全军下马投降的军队,敢向大唐主动 寻衅么?而仅凭最基本的常识我们也能明白,就算薛仁贵当真三箭射死三名勇士,也绝不可能慑服十几万大军,否则岂不是只要养几个神射手就 能纵横天下了? 积极配合大唐入侵高句丽。最终李世民在辽东铩羽而归,不久后病死。唐高宗即位后,继续对辽东用兵,此时仅仅靠汉族的“征夫”已经难以满 足日益扩大的战争需求,于是唐王朝加大了对铁勒诸部的征兵数量,强行征发,索求无度,这种无节制的军役令铁勒诸部不堪忍受,终于在661年 爆发了叛乱。从几乎所有的铁勒部族都参与到了这场抗争之中,可以看出唐朝对周边归附的部族压榨得十分过份。这些本已归附唐朝的铁勒人被 生生逼反,脱离了唐的残暴统治,不肯再遵从唐廷的命令。 人不过是一时激愤才抗拒大唐,实际上远不是武装到牙齿的唐军对手,薛仁贵迅速便平定了仆骨部,击走回纥部,抵达天山脚下。思结、多览葛 两部并无斗志,唐军到来后,立刻便向薛仁贵送上“降款”,愿意无条件投降,希望能够受到宽免。铁勒人投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此次 忤逆大唐,不过是群情激愤下的一时冲动,而并非有预谋,有计划,有政治目的的叛乱,所以从铁勒高层到普通士兵,大多都抱有侥幸心理,不 过是希望靠变乱来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迫使唐王朝妥协让步,减少对自己的压迫。只要唐廷能放松压榨,他们仍然愿意重新归附唐朝,所以反抗 意志并不坚决。第二个原因是铁勒诸部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并不是高度集权的大唐的对手,所以在唐军开到后就产生了畏惧,不战而降。 不战而定铁勒。但薛仁贵和郑仁泰为了立功,竟然背信弃义,对已经放下武器,等待受降的铁勒军突然发动进攻,并残忍地将十三万铁勒降卒就 地坑杀,制造了中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杀降暴行。 的思结、多览葛两部的平民“掠其家口,以赏军士”,不知多少铁勒女子惨遭唐军奸淫杀戮,不知多少良家女子被唐军卖入青楼。而对于部族中 的青壮年,薛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一时间人头滚滚,杀戮平民无数,按《唐会要》的说法----“杀降九十余万”!实可谓丧心病狂。 九十万的数字,笔者认为可能有所夸大,但要支撑十几万军队,即使是兵民比例较高的游牧民族,也需要数十万百姓。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规 模地杀戮归顺的平民,将整个部族进行屠灭的野蛮暴行,可谓极其罕见,连唐朝的大臣也多有对此不满者。杨德裔等大臣便激烈地弹劾薛仁贵, 指责他“故杀降人”。 ,然后不断袭扰。最终唐军断粮,仓皇回逃,一路上先是吃马,马尽后,竟然“人皆相食”。一万多精锐唐军,等退到关内,竟然只剩了八百人 ,薛仁贵的不当暴行为唐帝国招来了本可避免的巨大损失,还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最终还是靠铁勒名将契苾何力去安抚才收了场。 为了消除隐患,确保之后的边境安全,彻底杜绝有可能再发生的边境争端。薛仁贵爱的只是自家子民,为了只是大唐百姓的安乐,固然有局限性 ,但却非常务实,有一种“除恶即是行善”的大慈悲心境,所以无愧于是中原百姓的保护神。 从古到今的每一个屠夫身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岂不是都没有错了?而南京大屠杀的统帅、还有无数杀降活埋俘虏的将领,甚至是那 些杀人盈野,屠戮平民多达两亿的蒙古兵,也都是为了祖国消除隐患,捍卫本民族利益的民族英雄,拥有对本民族百姓“大爱”的功臣了。 演义小说里号称战无不胜的名将薛仁贵,结果唐军在青海湖以南的大非川一带被吐蕃军全歼,“死伤略尽”,薛仁贵仅带着很少人逃回,被“械 送京师”,“免死除名”,吐蕃乘势先后占据唐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此役之后,吐蕃声威大振,从此连年寇边,盛极一时, 控制了整个西域。 仁将,能打赢仗的人未必品行就高洁。但中国的史书上历来是以成败论英雄,而且喜欢搞极端的两面性评论,想捧的高大全,想贬低的一无是处 ,名将做了坏事也要替其遮掩,漫无边际地胡乱吹捧,这无疑是一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歪曲,以及对后世性质恶劣的欺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