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论运笔法

 濃墨飄香 2012-01-17
名家论运笔法

    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无不对用笔有独到的见解,甚至杰出的贡献。汉代的蔡邕是一代才子,东汉最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他在书法论文《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碟之中,又在竖笔紧超之内。
    掠笔,在于趣锋峻超用之。
    涩势,在于紧缺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卫夫人是东晋门阀大族卫家女儿,家族中多当一世著名书法家。她的书法得钟繇嫡传,融入卫家秘功,是继蔡玫以后最著名的女书法家。她除了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的成果外,还因为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而名传千秋。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夫三端之妙,莫先夫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东晋时期我国的文人思想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崇尚个性,喜欢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王羲之是我国最杰出的书法家。“坦腹东床”是他不拘于俗的表现,而“东床择婿”则是社会对他放荡不羁行为的认可。王羲之生活的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走向成熟的时期。(来源 书法屋:www.)这里说的成熟包括各种字体和各种笔法的成熟。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写道:“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口,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口口口口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这是王羲之在实践基础上对笔法的认识、继承和总结。实际上,历代的书法家都重视对笔法的研究。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对书法艺术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笔法诀》中对“中锋行笔”等作了深刻的论述:“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指实,指实则节力均平。次掌虚,掌虚则运用便易。为点必收,贵紧而重。为画必勒,贵涩而迟。为撇必掠,贵险而劲。为竖必努,贵战而雄。为戈必润,贵蹙疑而右顾。为环必郁,贵9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努不宜直,直则失力。超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策须仰策而收。掠须笔锋左出而利。啄须卧笔而疾罨。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贵于通变。”唐初的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在《传授诀》中说:“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敲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宋代姜夔也在《续书谱》中说:“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清代刘熙载《艺概》:“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他们深入地论述了短长、粗细、疏密、敲正、缓急、肥瘦等多种表现笔画美感的辩证关系,将书法美感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黄庭坚((论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书法用笔研究在对笔法的宏观发力的同时,具体可操作性研究也在进一步发展。张怀灌《玉堂禁经·用笔法》:“夫书之为体,不可专执;用笔之势,不可一概。虽心法古,而制在当时,迟速之态,资于合宜。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弩不得直,超须(足存)其锋,策须背笔,掠须笔锋,啄须卧笔疾餐,磔须  笔。”    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事物的发展与行为的成功都是事物间磨合—和谐的结果。书法实践中理想的笔画效果除了运笔自身的提按顿挫徐疾等得体外,还有很重要的是“纸笔墨相发”。所以根据不同的纸张选择合适的毛笔,是创作成功作品的重要保证之一。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纸强弱有分数,笔力临时斟酌之。”唐代卢携在著名的书法论文《临池诀》中说:“纸刚而用软笔,策掠按拂,制在一锋。纸柔用硬笔,衰努钩碟,顺成在指。纯刚如以锥画石,纯柔如以泥洗泥,既不圆畅,神格亡矣。”
    用笔要“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否则就是“信笔”。“信笔”者,心无所指,笔已前行,即随手书写也。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说:“余尝题永师((千字文》后曰:“作书须提得起笔,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人作书皆信笔耳。’信笔二字,最当玩味。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捉笔时须定宗旨,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像。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所以清代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右军曰‘意在笔先’,此法言也。古人下笔有由,从不虚发;今人好溺偏固,任笔为体,态意挥运,以少知而自炫新奇,以意足而不顾颠错,究于古人妙境,茫无体认,又安望其升晋魏之堂乎!凡运笔有起止,有缓急,有映带,有回环,有轻重,有转折,有虚实,有偏正有藏锋有露锋,即无笔时也空手可作握笔法书空,演习久之自熟。”
    清代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说:“书家贵下笔老重,所以救轻靡之病也。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跪。恰到好处,直当得意。”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也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态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北碑起笔处顺入者无缺锋,逆入者无涨墨,每折必洁净,作点无精深,是以雍容宽绰,无画不长。”

本文摘自: 书法屋(http://www.)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portal.php?mod=view&aid=299&page=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