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守尔·斯拉木:“数字边疆”拓荒者

 大闲人 2012-01-17
  2012-01-17 第十二版

他开发的民族语言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让维哈柯三个民族千万人受益

吾守尔·斯拉木 “数字边疆”拓荒者


作者:张懿 来源:文汇报

  • 图片作者:郭一江
  • 图片说明:吾守尔·斯拉木教授接受专访。 均本报记者 郭一江摄
  • 图片作者:郭一江
  • 图片说明:吾守尔教授仍住在十多年前学校分配的教师公寓里,虽然装修陈旧,但家里很温馨。
  • 图片作者:郭一江
  • 图片说明:吾守尔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员。

  •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如果有人在40岁之前从未接触过电脑,那么他还有没有机会成为计算机专家,并成为该领域的院士?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挑战。

      2011年底,新一届两院院士评选结果揭晓,新疆大学教授吾守尔·斯拉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也成为第一位维吾尔族院士。正是这位计算机领域的权威专家,第一次摸电脑时已年届不惑;而此后的30年,他勤力摸索,大胆创新,以一系列开创性的技术成就,极大地改变了边疆地区的信息化面貌,也让自己成为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见到吾守尔院士,是一个周末。70岁的他和平常一样,从家里出发,前往实验室指导学生。他告诉记者,多年来,自己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在学院里,他总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

      入冬的乌鲁木齐,雪花飞扬,新疆大学校园银装素裹,路上、枝头、屋顶,都积起了一层薄雪。这似乎是对吾守尔事业的一个隐喻——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起步晚,空白多,就像雪地,处处留白,但却蕴藏生机;行走其上,虽不容易,但开拓者每迈出的一步,都会留下清晰的印迹。

      

      ■在吾守尔之前,维语别说没有输入法,甚至连字母在键盘上的键位布局,都缺乏标准。而目前维语字符集编码和在键盘上的键位布局、字符点阵及数据,都是由吾守尔主持设计,并最终成为国家标准

      ■从最早的DOS操作系统,到后来各个版本的Windows视窗,吾守尔团队开发了30多种民族语言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还有一整套维文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和各个门类的信息化应用平台。由于维吾尔族文字与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比较类似,吾守尔团队的研究成果,让维哈柯三个民族超过千万人受益

      ■最近几年,吾守尔团队正在努力攻关多媒体民文信息处理这更高层次、更具人工智能色彩的技术。他们开发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与合成系统,能让计算机识别维语文字、听“懂”维语等民族语言,也能让电脑根据文字自动读出文章

      

    一套“镜像版”的视窗系统

      在新疆大学信息学院的实验室,记者见到了吾守尔院士团队的一小部分研究成果。

      这应该是记者见过的最特别的电脑桌面。它就像是从一块镜子里看到的Windows系统,虽然所有的元素——图标、任务栏、按钮,都和日常使用的版本差不多,但“开始”按钮却在屏幕右下角,所有图标都是从屏幕最右侧向左排列;打开一个窗口,导航栏在右侧;如果要关闭窗口,那个熟悉的“×”是在左上角。当然,所有的文字都是民族语言。

      这是吾守尔院士带领团队开发的维语版Windows。“镜像”的界面已说明了维语的行文特点:与绝大多数语言相反,维语是从右往左展开的。仅凭这一点,开发维语计算机系统,就要比其他语言平台要难。

      但困难远不止这些。维语是拼音文字,基于阿拉伯字母,一共有32个字母。和汉语、英语等方块字符不同,维语的32个字母,每个都像“变形金刚”。同一个字母,出现在词首、词中、词尾,写法都不同,种种变化加起来,使得32个字母总共有120多种写法。一般来说,敲一次键盘,计算机就能显示对应的字符,但面对维语,同样一次按键,输入同一个字母,计算机必须自动识别该字母在词中的位置,智能选择一种合适的写法,才能正确显示。

      不仅如此,维语每个字母的高、宽都相差极大,字母间的过渡又是连笔,如此这般,因循传统的方块字(拉丁字母、汉字)的开发思路,解决不了维语的问题。更何况,许多情况下维语需要和英语、汉语、数学公式等混合输入,于是,行文时要“忽左忽右”,光标要来回跳跃。

      当然,这些问题,吾守尔团队已彻底解决。从最早的DOS操作系统,到后来各个版本的Windows视窗,他们都从软件系统的底层入手,开发了30多种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语言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事实上,过去近30年里,吾守尔团队完成的远不只这些,更包括一整套维文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和各个门类的信息化应用平台。这一系列成果在全疆普遍推广,民族同胞完全能用母语在计算机上顺畅地处理文档、编辑书报刊、浏览网站。就连时下最火爆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系统,他们也已经开发完成了维语版软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维吾尔族文字与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比较类似,受益于吾守尔团队研究成果的,实际上是维哈柯三族。在新疆,这三个民族总人口超过千万。

      让千万同胞也跟上信息化潮流,迈入数字时代,这才是吾守尔由零起步,硬生生趟出一条创新道路的最大动力。他成功了,最终也获得了行业内外的普遍认可。

      在2个多月前举行的院士候选人答辩会上,进入第二轮候选人需要在近百位院士面前,完成20分钟的报告,并争取至少70%的同意票。吾守尔演讲后,适逢会议间歇,近百位有投票权的院士虽大多与他素未谋面,但几乎所有人都与他握手,有的还与他热烈拥抱,这种气氛让他感动。就在答辩会后第二天,吾守尔就已被告知当选的消息。最终,本届工程院院士增选,电子与信息学部只在55位有效候选人中增选了6位。

      

    一位“半路出家”的无线电高手

      吾守尔出生在伊犁地区的一户农家,童年生活,是和种地、割麦子、放牧牛羊联系在一起的。但正如许多搞科研的人大多从小就对天文感兴趣,吾守尔也不例外。农村的夜空特别高远,星星特别明亮。他从小就对星空着迷:“一直想知道宇宙和星星是怎么形成的。”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这位和蔼的老人露出笑容。

      吾守尔的父母都是农民,都不识字,但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却极其重视。小学、中学,吾守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8岁那年,他考上了新疆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学生在那时非常稀罕,但吾守尔家里,除了他,4个兄弟姐妹也都考上了大学。一家出了5个大学生,这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循着年少时那股探索自然的热情,吾守尔选择了物理系。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物理学最时髦、最受崇拜的时期,苏联的卫星上天,我们国家原子弹爆炸成功,都让在校读书的吾守尔激动不已。在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后,吾守尔来到喀什师范学院担任教师。

      就在吾守尔打算在工作岗位上一展身手之时,“文革”开始了,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被打乱。

      不过,吾守尔找到了一份爱好。他告诉记者,那时正好是无线电、扩音机这类电子产品的黄金时代,他喜欢上了这些,“半路出家”,自己查资料、看文章,并动手摆弄。渐渐地,他有了一点名气。哪个单位、家里的无线电出了问题,都会请吾守尔去修。谁会想到,这个骑着自行车给人上门修电器的小伙子,会是日后的院士?

      1981年,吾守尔从喀什师范学院被调到母校新疆大学任教。那年,他40岁。凭着在无线电方面的积累,他在学校里开设了数字电路和逻辑电路的课程。课虽开了,却没有学生来上——你可以说是这个领域太新,也可以说太冷。

      那是一个微软远未成功、IT尚未成为大产业、互联网还在孕育的年代,但刚发明不久的个人计算机已开始震撼世界。顺应时代需求,新疆大学希望能开设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搞过数字电路的吾守尔被选中,前往北京和上海的学校进修。

      吾守尔说,这两次进修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了一扇窗户,使他真正有机会进入计算机领域。也正是在进修过程中,他想到,能不能用少数民族语言实现计算机信息处理、控制和应用呢?当时,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刚实现从英文到中文的转化,而且许多工作是由国内顶尖专家完成的。少数民族要进入信息化时代,没有基础,要挑战的难点更多,简直就是一个无可企及的梦想。

      但吾守尔是一个坚持的人,同时,新疆大学的领导对他的想法给予支持。学校出资3万多元,作为研究经费。凭着这笔当时颇为可观的“投入”,吾守尔他们拥有了全校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一个从零开始的“拓荒”故事

      只有用“拓荒”这个词,才能准确描述吾守尔的工作。就像游客无法体会在山岩上筑路的辛苦,普通人也许很容易把如今深深浸透入生活的IT工具,当成是理所应当。但你想一下,如今在新疆应用的大量信息化平台,只要与维语相关,背后的技术体系都是基于吾守尔团队的工作,就知何其不易。

      在吾守尔之前,维语别说没有输入法,甚至连字母在键盘上的键位布局,都缺乏标准。这也难怪,过去维语还从来没有数字化输入的需求。而目前维语字符集编码和在键盘上的键位布局、字符点阵及数据,都由吾守尔主持设计、并最终成为国家标准。

      甚至,连技术团队本身,都是吾守尔一手培养、搭建的。迄今为止,他培养了8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他的带领下,新疆大学形成了一支60多人规模的多民族信息技术研发团队,在中亚地区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知情者告诉记者,实际上,新疆大多数的计算机人才,都是吾守尔的学生。

      上世纪80年代,控制电脑的还是DOS系统。吾守尔和吴宗尧等同事一起,从DOS着手,开始攻坚战。他们分析、剖析了DOS系统的数百个功能模块,并从内核开始加以修改。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维哈柯文字的录入、显示、编辑和排版。这是计算机屏幕上第一次出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引起了大学和政府方面的高度重视,自治区科技厅拨款11万元,吾守尔方才拥有了三台“稍微高档一点”的IBMPC/XT计算机。

      对吾守尔来说,搞计算机、特别是文字处理系统,其难度不仅在技术上,更要过语言关。吾守尔说,在上大学之前,他很少接触汉族,直到重回新疆大学,他的汉语水平仍很有限,甚至还不及英语。但当时,许多资料都是汉语及英语的,他不得不一边研究技术,一边学习语言。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他的话说:“忙得连生病的时间都没有。”

      1986年4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会议上,吾守尔团队的第一个重大成果正式亮相。这是个多语种的会议管理系统,输入与会人员的姓名,电脑就能搜索出其证件编号、入住的房间等信息,还能将代表资料打印出来。如今,这样的系统早已普及,功能也完善得多,但在20多年前,这很了不起,以至于在人代会会场里,有代表当场惊呼:“这是神话吗?”

      吾守尔记得,当时的自治区领导看了这套系统的演示,兴奋地对他们说,今天是新疆少数民族的节日。因为从现在开始,少数民族终于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使用当代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入新的时代。

      时隔多年,提到这次里程碑式的成功,吾守尔满脸兴奋。

      其时,吾守尔的民族文字信息处理事业已经走上了正轨,多语种信息处理的技术体系雏形初具,阿拉伯字母的键盘输入方案趋于成熟。有了这些基础性成果作为基础,开发这套会议管理系统就是水到渠成。

      几个月后,吾守尔带着他的软件来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高新技术展示会。吾守尔说,中央领导在参观时,特意来到他的展台前,与吾守尔交谈,并给予肯定。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极大的激励。

      

    一项极为浩大的“筑路”工程

      吾守尔是一位民族信息化技术的拓荒者,也是边疆地区信息高速公路的筑路人,他的工作极大地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这些年来,吾守尔与同事们结合维哈柯语言文字特点,从DOS2.0到6.1,再到后来所有版本的Windows,甚至是Linux和安卓系统,他们都开发了相关系统和应用软件,彻底解决了民族文字的逆方向、多文种混合处理、双向显示影射、光标不等宽管理等独特技术和机制。这一系列成果,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拿到国际上也都是领先水平。这些技术难关,当时在系统级上国内外还没有解决。后来,微软公司还曾委托吾守尔团队开发了维语版的WinCE系统。

      吾守尔院士告诉记者,目前,对Windows视窗家族操作系统,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和实力。过去,他们开发的维哈柯版Windows,比英语版延迟好几年,而现在,这个间隔已经可以大大缩短。如果2012年微软推出新一代Windows 8操作系统的话,他有希望在几个月之内拿出维哈柯语版。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推出简体中文版Windows系统和相应软件,微软和全球的软件开发者一同努力,相关行业有数十万人参与。但是在维哈柯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工作上,核心开发团队几乎就是新疆大学的这些教师和学生。不难想象,吾守尔团队完成了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付出了多少精力。

      以操作系统为例,吾守尔团队开发的维哈柯语言软件,不仅拥有基本功能,甚至涵盖了所有的细节,包括大量的提示和界面信息、帮助文档等。

      上海中标软件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基础软件企业。从几年前开始,该公司承担了国家级项目,为边疆地区开发民族语言的Office办公软件,其维哈柯语的Office就是与吾守尔合作完成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维哈柯版本Office软件内置了一个拼写检查校对和自动翻译等智能化系统,容纳了30多万个日常用语和专业词汇和词频库。如此庞大的词频库软件,正是吾守尔团队几十年来扎实工作的结果。迄今为止,在其他民族语言版本的Office上,类似的词频库仍未出现,或者成熟度远不及维语。

      吾守尔团队所开辟的信息化通道,跨越的远不止是PC个人电脑这一片疆域:寻呼机台站、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报刊编辑排版系统、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卫星图文传输系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吾守尔团队还成功开发了民族语言的远程教育平台和一批多媒体课件。吾守尔说,现在新疆边远地区的信息化硬件设施日趋完善,有了数字化的课程,就能让更多“马背上的孩子”有机会接触优质的教育资源。

      最近几年,吾守尔团队正在努力攻关多媒体民文信息处理,这更高层次、更具人工智能色彩的技术。他们开发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与合成系统,能让计算机识别维语文字、听“懂”维语等民族语言,也能让电脑根据文字自动读出文章。

      也许有人会认为,靠这么多年的项目,吾守尔应该在经济上得到了充分的回报。但记者看到,他和老伴目前仍居住在一套十多年前学校分配的教师公寓里,没有电梯,楼道的墙壁斑斑驳驳,家里的装修、家具陈设都很简单,而且有些陈旧。

      吾守尔说,自己从来都没有把赚钱当成目标。他只是个学者,深知自己的短处和长处。为了技术的辐射面,他和国内许多优秀企业合作,由对方进行产品推广,而自己却从不要求高回报。

      

    一个走向世界的技术梦想

      吾守尔用了30年,在一片文化背景独特、技术基础薄弱的环境里辟出一片天地。他不仅造福着边疆人民,同时也不断努力,让生长在民族土壤上的这朵“技术奇葩”能在国门之外盛开。

      新疆虽然距离东部沿海地区相对遥远,但却处于亚洲的腹地,是面向中亚、西亚地区的门户。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十分频繁。只要抓住机遇,率先突破,有所作为,新疆的区位特点和语言优势就可以从劣势化为优势。

      最近几年,吾守尔10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会议,主持制定了7项国际、国家标准,另有9项国际、国家民文信息技术标准在制定中。其中,“公元5~9世纪古代突厥文、察合台文、维哈柯新文字(拉丁字符)的国际编码标准”,已由ISO组织发布执行,在保护古文字、新文字,研究古代文化等方面,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吾守尔告诉记者,该国际标准在发布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中国标准最终得到世界的认可,不仅是对中国技术优势的肯定,更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权威性和话语权:“这些文字的发源,最早都可以追溯到新疆。中国标准能成为国际标准,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这种‘主人’地位的确认。”

      不仅在法律文本上为中国争取地位,吾守尔也持续致力于让民族软件“西进”。中亚地区一些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的渊源,虽然文字用的是斯拉夫字母,但语言与使用阿拉伯字母的维哈柯文有相近的规律。为这些国家开发母语版的信息化系统,只需在维哈柯版软件上进行有限的二次开发。而面向阿拉伯世界,维哈柯文软件在处理阿拉伯字母方面也拥有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

      目前,在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吾守尔团队开发的阿文版、哈文版等Linux服务器、桌面和手机系统,已销售到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埃及等国家。吾守尔说,中西亚地区和阿拉伯国家,自身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发达国家对这些市场的重视程度又不很高,中国凭借技术优势,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作为学者,吾守尔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配合政府和相关企业去开拓市场,让新疆成为国家面向中西亚的多语种软件出口基地。

      已届古稀之年的吾守尔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他现在带着20位博硕士研究生,承担着12项国家、省部级专项研究。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维哈文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的专家组副组长,他的下一个梦想,是用信息化的方法对新疆深厚、博大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让古今书籍、著作、歌舞、民间故事数字化,为新疆的信息化增添更深厚的历史和文化韵味。

      维吾尔族习惯把志存高远、无私奉献的男子比作雄鹰。吾守尔·斯拉木说,如果说高飞的雄鹰离不开阳光赋予的温暖和活力,离不开天空赋予的广阔和包容的话,那么,他愿把党和政府比作阳光,把培养他的新疆大学比作蓝天。他希望自己能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把所有能做到的,都回报给这片他挚爱的土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