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软科学概论(转载)
2012-01-18 | 阅:  转:  |  分享 
  
《软科学概论》



一、背景

作者李万泰。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于1990年出版。该书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论述软科学理论、方法、知识体系的专著,也天水市软科学理论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全书31万字。

1987年,作者开始从事软科学研究的管理工作,并主持和参与软科学课题的研究。在国外,软科学研究开始于70年代;在我国,80年代初软科学开始兴起。但在天水市,当时不管是管理者还是研究者,都对软科学缺乏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这也给软科学研究工作的管理和研究成果的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与所有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研究者一样,作者感到自己从事的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需要一种理论的指导。《软科学概论》正是他对软科学理论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独立思考后所形成的结果。

二、主要内容

《软科学概论》分7编30章,对软科学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地考察。

第一编概述。由4章组成。其中第一章为软科学概念研究。其它三章介绍了软科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由于在任何理论专著中,研究者所提出的关于自己正在研究的学科的定义集中反映他的学术观,所以我们重点对第一章的内容进行介绍。

第一章对软科学的概念、对象、任务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

1.概念。在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大量的软科学概念进行了分析后,作者把已有的软科学概念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认为软科学是一门学科,但对其含义认识不一。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主要是我国学者王培智、顾镜清、夏禹龙等。第二类,认为软科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组学科群。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主要是我国学者冯之浚、何钟秀、贺仲雄、张俊心、关西普等。第三类,认为软科学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类学科,而是一门科学技术。日本学者及我国少数学者持有这一观点。综合上述三类观点,并仔细区分了软科学、软学科、软技术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后,作者提出了自己对软科学的定义:软科学是大经济、大科学的产物,是一门形成中的高度综合性具有全维功能的新兴学科,它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软科学和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为依据,以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环境等广泛复杂的问题及其内在联系(包括人、事、物系统)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现实和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综合、全方位的分析、研究、预测和评价,从而提出方案和战略,制定政策和策略,编订计划和规划,优化组织和管理。作者特别强调,为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服务是软科学的显著特征。

2.对象、任务和功能。根据软科学所具有的交叉学科的特点,作者提出,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环境等广泛、复杂的问题及其相关、综合的社会实践系统,而且是诸如企业、机关、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军队,国家和科技工程、建设工程、国防工程以及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行为环境等人在其中并需要人去控制操纵其实现和发展的“人——事——物”综合系统。关于软科学的任务,作者认为,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其重点应在应用。具体来说,就是:经济、科技、社会各个领域中长远发展的战略研究;各个领域有关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学科横向发展的政策和策略研究;宏观经济中的空间布局、时间序列和建设规模的研究;区域性综合开发的规划、方案、研究和制定;微观经济中的产前可行性论证、产后经济和社会效益审计;重大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对需求、市场、技术等进行未来预测分析研究;国家以及国际政治、外交、军事政策、对策、战略研究等等。为了使人们较为准确地理解软科学的对象,作者形象地指出,“凡是决策活动的领域,就必定有软科学的任务。”

对于软科学的功能,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扩大和制约科学技术的功能是软科学的独特功能。其中扩大功能就是扩大和强化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有利影响;制约就是抑制、削弱、消除科学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一基本功能通过五个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这就是:科学认识作用、咨询服务作用、整体效能作用、预测未来作用、科学决策作用。

第二、三、四章对软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考察。软科学以咨询的形式开始,其起源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等所养“食客”即智囊的雏形,东汉、三国、晋朝设立掌察军务的军师是正式智囊的开端。从此以后,咨询服务日益发展起来。国外最早的咨询服务出现于17世纪30年代,以路易十四在法国军队中设立参谋长,负责军事咨询和参谋为标志。以后逐步进入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进入二十世纪后,出现了“智囊团”、“思想库”、“头脑企业”,由此开始运用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咨询研究和服务。软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孕育阶段,也称作个体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从二战后期到60年代)为萌芽阶段,也称集体研究阶段。第三阶段(自60年代以后)为形成阶段,也称广泛渗透阶段。在这一阶段,“软科学”的概念首先由英国晶体物理学家贝尔纳提出,到70年代日本学者从理论上研究并首先创立软科学的学科体系。从此以后,很快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者还专门介绍了世界各国软科学发展的现状、我国软科学的发展,以及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在内的十大研究机构。

第二编软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分三章论述了软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基本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关于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作者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要性。作者提出,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应该是法元论和大科学论;其科学方法论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预测学、决策学、管理学、行为学和“新三论”,即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

第三编软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分三章系统阐述了作为软科学核心任务的决策研究、战略研究和预测研究的意义、内容、原则和具体方法。

第四编软科学研究的特点及规律。分六章分别对软科学的特点、研究规律、研究原则、研究分类、研究的组织与管理、研究成果的评定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讨论。其中,软科学研究的特点是:跨学科性、综合性、明确性、预见性、韬略性。研究的基本规律是:主观意志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规律,一般规律是系统性、应用性和反馈性规律,特殊规律是被动性规律和随机性规律。研究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原则、求实原则、超前原则、相关原则、创新原则。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软科学研究进行了分类,如按时序分为近、中、远期研究;按领域分为政治政策、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工程论证、国防军事等六类研究;按形式分为被动(即接受委托)、主动两类研究;按研究任务的来源分为国家科委系统的软科学研究计划,党政系统所属综合研究机构的软科学研究计划及社会各界进行的软科学研究。最后,分两章分别探讨了软科学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和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评定。由于这两章的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相应的实践提供指导,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具体,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第五编为软科学的研究方法,分四章探讨了软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传统研究法、综合研究法及创新研究法。研究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确定目标与搜集信息、拟定方案与提出对策、分析评价与比较选优三个环节。传统研究方法的探讨主要是对调查研究的探讨。在综合研究法一章中,作者把数学方法在软科学中的运用归入“硬技术”之中,并重点对数学分析方法和模拟方法进行了探讨;把利用专家或专家集体的创造力,对有关问题进行判断、评价、预测或拟定方案的方法归入“软技术”之中,并对头脑风暴法、特尔斐法、缺点列举法、希望列举法、列名小组法、模糊灰色物元空间决策系统六种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创新研究一章中,在对创造、创造力、创造学、创造思维学、创新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之后,重点介绍了创新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扩展创新思路的方法、诱发集体创新的方法(包括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和三菱式智力激励法)和利用非推理因素激励创新的方法。该章最后一节作者以自己从事组织软科学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提出了“竞争激励法”。其核心思想是利用竞争所具有的激励个人动机作用的特点,在特定课题的研究中为了实现课题的总目标,课题组成员提出各自的方案、观点,并对其进行评比,最终综合各个研究者的创新点完成总课题的研究。

《软科学概论》第二编到第五编是这部专著的核心内容,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软科学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知识体系。由于作者所构建的体系十分系统、完整并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因此,充分实现了作者把软科学建立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的构想。

第六编为软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及范围,分六章对政治政策、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工程论证、国防军事等六个主要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重点、原则、及研究的具体要求介绍、分析和说明。

第七编为补遗,主要阐述了作者对软科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见解,并对我国软科学主要论著及成果进行了述评。首先,作者对我国在进入新世纪之时软科学研究的重点进行了预测。他指出,改革与对策、人口与生态、科技与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将是重点和热门。其次,指出了在我国,人们还对软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研究人员素质不高,研究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软科学的发展。关于软科学的发展前景,作者预言,将呈现出普及性、广泛性、和突出性三大特点。最后,研究者对我国学者所著六部比较有影响的软科学著作进行了评介并简要介绍了一些重大的软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有:“2000年的中国”研究、“十二个领域技术政策”研究、“人口系统定量研究及其应用”、“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和我国的对策”研究、“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研究”、“宝钢长江引水工程论证”、“‘金鱼’的新飞跃”、“甘肃农业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研究”、“天水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研究”、“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等。

三、简评

《软科学概论》是李万泰个人智慧的结晶。该书的出版首先是他个人人格精神和智慧、学识、才华的一种充分展现,凝聚在该书中的精神与智慧本身就是一笔堪称不朽的社会的精神财富。读者只要对该书的背景有所了解,就会发现,这一评价并非言过其实。

十几年前,作者著书之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呢?首先,“下海”是当时的时尚,潜心科学研究多少有点儿“不识时务”;其次,在天水,人们对软科学几乎无知。作者在《概论》中分析对软科学的认识问题时所提到的自己成立软科学研究会的努力遭到单位领导制止、批评的故事(见《概论》422-423)正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第三,作者著书立说不仅没有经费支持,而且因被那些惯于以自己为唯一的参照来理解一切人和事的人们因感到无法理解而无端地进行攻击。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埋头研究软科学,集国内外有关研究之精华,结合自己在研究、管理工作中所取得的实践经验,经过创造创新而成此专著。即使在今天,治学、著书已成为学者的一种时尚的情况下,以数万元经费为后盾,编成一部不足20万字的不太有创造力的论文集,也足以为编写者赢得个人在社会上的极高的荣誉和学术地位。如果以此为参照,来评价李万泰《软科学概论》中所凝聚的人格精神和创造力,所体现出的他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敏捷的才思,以及他的综合能力,那么,他无疑是一位杰出人物!

《软科学概论》一出版,其理论价值就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专家认为,该书创造性地发展了软科学,第一次提出软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构建起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把软科学的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它给我国软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标志着我国软科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对当代中国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管理现代化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李黑虎:《软科学概论》出版。见《科技日报》1990年7月14日)。该书的出版为时年36岁的李万泰赢得了“青年软科学家”的称号,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学术界对该书理论价值的肯定。

如果说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软科学理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么,十年之后再来看这部著作的影响时我们就会发现,该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的创新方面,而且在于对于实践的重大而积极的影响方面。首先,该书是国内迄今最系统、最完整、最全面论述软科学理论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体系的学术专著,是我国软科学三大学派之一,“软科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新兴学科”的奠基之作,也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作。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它两大学派(即“学科总称”或“学科群”说和“科学技术”或“决策技术”说)迄今为止还只停留在一种定义上,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正是李万泰的《软科学概论》的学术价值之所在。其次,该书为天水软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该书出版之前,天水软科学的研究处于一种盲目、零散、研究者各自为战的状态。该书出版之后,天水软科学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范围和内容,研究者们在自觉的水平上运用软科学的各种方法,使得天水软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能够以“科学研究成果”的形式进入科学研究的主流之中。再次,该书为天水文化,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从此以后,软科学研究成为天水这一文化古城的一个新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色所在。最后,这部著作也是新进入软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必备的理论指南。因此,它发挥了教科书的作用。

献花(0)
+1
(本文系灵荣轩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