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菊清工笔花鸟画赏评(图)

 华夏董氏大全 2012-01-19

刘菊清工笔花鸟画赏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7日 15:40 新浪收藏 微博

《江南春晓》65×130,1979 《江南春晓》65×130,1979 《一支红艳露凝香》64×63,1996 《一支红艳露凝香》64×63,1996 《秋菊有佳色》51×51,1992 《秋菊有佳色》51×51,1992
《白玉》64 45,1989《白玉》64 45,1989
《搏浪》 162×92,1984《搏浪》 162×92,1984
《夜深沉》130 65,1988《夜深沉》130 65,1988
《鸟倦飞而知还》98×75,1989《鸟倦飞而知还》98×75,1989
《临风听暮蝉》34 44,1999《临风听暮蝉》34 44,1999

  新浪收藏讯 2011年12月24日至2012年1月17日,“刘菊清教授工笔花鸟画赏评”活动在北京百雅轩艺术沙龙成功举办。此次展出的60余幅作品展示了这位83岁的老艺术家半个多世纪来的创作成就和在工笔花鸟画的传承上做出的杰出贡献。

  作者 朱缨

  刘菊清教授生于1929年,江苏常州武进人,从小受家乡名画家恽南田画派画风滋养,初中开始学山水画,后又师法恽派没骨花卉。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考上杭州国立艺专(后更名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华东艺专(今“南京艺术学院”)主要从事人物画的教学与创作。当时她的人物画创作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曾在两宋时期有过辉煌成就的工笔花鸟画,在建国初期已经历数百年的衰落,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由于教学的需要,学校决定让从事人物画的刘教授改教工笔花鸟画,刘教授服从了组织安排,出于强烈的使命感和对艺术的热爱,义不容辞地把工笔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作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放弃了已有的人物画的教学经验和创作成就,凭借惊人的勇气和勤奋,从头钻研工笔花鸟。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她在人物画方面的牺牲却换来了如今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开拓和丰收,换来了她教学上的桃李满天下。

  她先是师从于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花鸟画大师陈之佛先生。陈先生逝世后,谢海燕先生又推荐刘菊清从学于画坛名家谢稚柳、陈佩秋伉俪。几位名师高超的艺术造诣,博大精深的学养识见,大大拓展了刘菊清老师的视野,提高了她对中国画艺术的理解,并启迪她对工笔花鸟画形式美的探索,以及对作为工笔花鸟画深层内涵的中华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她一方面体验观察,潜心创作;一方面满腔热忱地把自己体会和经验传教给学生。几十年过去了,刘菊清教授不仅自己在工笔花鸟画创作方面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真情、细腻、灵气、脱俗”艺术创作风格;而且以慈母般的情怀,呕心沥血的传授,摸索出一套既快捷又生动地教学方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他们之中如江苏省美协副主席高云、北京美协副主席、国家博物馆(微博)副馆长陈履生(微博)、国家一级美术师江宏伟、贺成、徐乐乐、喻慧等已成为中国工笔花鸟画届的中流砥柱,他们也正在把自己的心得传承给中国画坛更新的一代。刘教授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和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令其具有大师的风范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学者师,为师者范”是学生对刘教授的一致评价。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耕耘和默默坚守,刘菊清教授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和教学自成家法,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此次赏评会由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主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对刘菊清教授的艺术创作特点进行了如下总结:

  第一,强调工笔画中的“写意”。

  刘菊清的画之所以具有感人的魅力,在于她一向强调工笔画中的“写意”。大自然是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基础,意境构思是创作的灵魂,意境,是有意、有情之境。强调“意境”的表现,也就是强调写意、抒情、言志、有我。工笔花鸟画用以描绘客观和表现主观的艺术形式是写实的、工整的、严谨的、细致的,其内涵则是写意的,“写意”还包括表现大自然的生机、意味等,主要是抒情、达意、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等。形象的写实、工整的形式与写意的内涵应当是水乳交融、有机统一的。

  《美术观察》主编李一认为:“在工笔当中表现出写意画的特点,工笔和写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关系在刘教授的作品里面充分的反映出来。比如《临风听暮蝉》这幅作品,画中的柳树虽然用的是双勾的画法,但是里面的晕染、墨法也在工笔里面揉进了写意的手法。我们看到这幅工笔画写意的味道非常充分,这一点是一般画家难以达到的。因为一般工笔画容易画的死板,而刘教授的画工而不匠,工而写意,这不失为刘教授作品的一大特点。”

  中国艺术报副社长朱虹子(微博)说到:“刘教授的花鸟画中贯穿生命和爱意,打通了写生与写意的界限,又不失古典艺术的典雅、端庄,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中国美术研究院教授王镛提到刘菊清的工笔画在细腻中体现出“写意”的精神。画的是花鸟,写的是人的生命力、是诗的意境,而这种创作思想对我们当代工笔花鸟画很有启示:实际上工笔画也能够拓宽思路,也能写出很深的意境。比如《鸟倦飞而知还》这幅作品的空间感就处理得特别好。画面中的远山的处理在空间上是飘渺空灵的,鸟又非常清晰,立刻把意境表达出来了。而其题目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画群鸟返林,寄托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之情,意境高远。所以,刘教授的花鸟创作不光在创作本身实现的意境上可以给我们做一个示范,在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上也能够给我们提供启发。

  第二,题材、构思、和技法的创新与突破。

  绘画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表现在题材新、构思新,表现手法也会随之变化,因为新的画法和新的表现技巧,都不会凭空产生,只有对大自然中某些情和状动情,想表现它而发现原有的表现方法不足时,才会为之探索新画法创造新的表现技术和技巧,这是刘菊清教授在自己的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深刻的体会。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罗世平这样评价刘菊清教授的作品:画给人的总体印象很“新”,这个新并不是脱离传统。刘教授在早年的作品中清晰地表现出她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如何表现新生活的探索。她用新题材,走出古人“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题材局限,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新生活召唤新的时代精神,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对新中国的画家来说是巨大课题,我们在刘教授的作品中就能看到这样的绘画题材如何去表现,这样新的学术命题如何去解决,如何把画法、诗意和时代的精神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比如说《夜深沉》中萤火虫的题材非常有创意,尝试如何把夏夜里萤火虫的星星点点的微光表现出来,其画法在历代花鸟画中是一个突破。像《搏浪》这样的大画,在构思上怎么表现是有相当难度的,其效果让一种拼搏向上的时代感扑面而来。

  罗教授还谈到:“我们今天看刘教授的画,同样画的是花鸟,但你不会觉得是古代的画,而是感受到这是新画,除了意境的新,同时又伴随着新的艺术技巧,没有这两者的结合,这些创作是新不起来的。新意境的开拓离不开生活,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如何发现‘新’恐怕也不是很容易的。绘画中的技法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而是通过是对生活、自然的观察、体悟提炼出来的,写生就是写自然之声音,没有对于自然深入的观察是不可能提炼的。而‘提炼’是画家的另一个本事,没有这个本事,画是空洞的。所以,今天在刘教授的画中我们看到的是非常贴近生活的、生动的。对传统意境的坚守和新生活的结合,在刘教授的画作中体现得很充分,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在谈到刘教授对工笔花鸟画传承和创新的话题时强调了刘教授对线条勾勒和没骨这两种创作技法上的双向探索:“比如70年代刘教授的白描花卉体现的是传统工笔画清晰流畅的勾勒,而80年代的《白玉》,有点像没骨,又有点像水彩,完全放弃了传统工笔画用勾线造型的技法,用很有控制力的色彩去把握形和意,色彩沉着雅致。刘教授在这两种形式之间不断探索,寻找到自己绘画的无限可能。”

  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化与艺术人才研究室主任刘墨认为“刘教授对绘画里面墨色的运用有很多自己独到的心得,尤其是墨色的清透、灵动,又不失厚重的风格非常独特。比如在《白玉豆绿》和《秋菊有佳色》中,这种特殊的效果和如诗如梦的感觉,在其他的花鸟画作品里好像很少有人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张敢提出“在工笔画中最需要表达的是意境、韵味和艺术家的修养、品格,而在刘教授的作品中就能体现出这些作品既有传统的一面,同时又有新的时代特色、时代气息,而且又有很新的意境,这是一般艺术家很难达到的境界。”

  第三,贴近自然。以写生带动创作。

  刘菊清教授一直以生活为创作源泉,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她始终以现实作为画作题材和素材的来源,悉心发掘闪动着生活情趣的内容,强调新鲜的感受产生富有时代新意的作品。她对笔下的生命充满感情,出自她笔下的牡丹、秋菊、山雀、鸳鸯、秋蝉,仿若被注入了灵气,以其生动有趣的形象表现了对自然生机的捕捉,对美好自然的赞美。刘菊清教授认为要发展工笔花鸟画,就必须在接受传统的基础上去发展,而这首先要扩大题材。要扩大题材,就要到生活中去;只有到生活中去,才能有新鲜的感受;有了新鲜的感受,才能产生富有时代新意的新的作品。

  刘菊清教授多年坚持以写生带动创作,有着扎实雄厚的造型基础。从写生到创作,刘菊清教授一丝不苟,笔笔有交代,处处有来历,表现出严谨的创作作风。自1961 年第一次去山东菏泽画牡丹之后,又多次带学生去菏泽写生,完成了数百幅写生,她通过写生建立起了与牡丹的特别的感情,也因此将牡丹作为她最有代表性的创作题材之一, 创作了《中华之春》、《中华盛世春满乾坤》、《一枝红艳露凝香》、《花开时节动京城》等经典作品。

  中国美术研究院教授王镛这样说到“刘菊清的牡丹让我联想到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非常雍容华贵而不俗艳。我个人特别喜欢的是《一支红艳露凝香》这幅作品,在笔法上注意到笔墨凝练的关系,颜色上厚重和清淡错落有致,营造出一种深度空间,拓展了意境。而且她的笔墨,除了勾线之外,还稍微有一些溢出,这个效果就更好,比单纯的在勾线之内染色的效果更好;同时画里还用了描金、洒金,这金色的使用把整幅画的色彩衬托得特别好,不生硬。所以,她的牡丹系列画得这么典雅、明丽,实属难得。”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丁宁评价“作品中体现的洒脱和自由是通过经验的累积和实力来呈现的。比如《江南春晓》里鸭子的神态,表达的完全是一种运动中的状态,我很少在工笔画中看到。”

  第四,广泛吸收姊妹艺术和外来艺术为己所用。

  刘菊清教授创作的又一特点在于广泛吸收姊妹艺术和外来艺术为她所用,如将古典诗词融进画的意境,使作品具有诗意而更耐人寻味;吸收外来造型方法到传统意象造型,吸收能为所用的光色变化规律,丰富画面效果等。同时,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民众的喜闻乐见的题材,不断吸取民间绘画和工艺中的造型色彩,特别是把民间寓意中的一些能够激发大众审美情感的艺术方法,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在色调和画法上既区别了她的老师,又不同于北派,形成了她审美上的特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罗世平说到:“刘教授的意境取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意。从画中直观的就能感受到,每一幅画的名称都是很讲究的,都是围绕画的意境提出诗的境界。中国画的要点,不管是花鸟还是写意,文学还是绘画,诗与画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没有界限。刘教授的画很有韵味,值得人慢慢去琢磨,让你很细的去看、去体会,体会诗中的意境。”

  罗教授还谈到:“她的好几幅作品都是从民间绘画中取材,把民间元素协调起来,而不是简单的移植。比如在她的有些画作中,不惮使用浓艳的色彩,这不是一个文人画家所惯用的表现方法,而她的颜色用得那么浓艳,却又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这个做法有民间绘画营养的转移,这也是刘教授在工笔画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

  人民日报美术室总编辑邵剑武这样评价刘教授对于古典诗词的运用:“在刘教授的作品中体现了她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而且带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委婉的气质,在词和画法的结合上堪称典范。在这里,一方面向刘教授表示敬意,同时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她的作品。”

  第五,教学方法系统高效,艺术教育硕果累累

  刘菊清教授既是一位异常努力和勤奋的画家,又是一位得力得法的艺术教育家。刘菊清教授在50年的工笔花鸟的教学与创作中,始终没有离开过与教学相关的努力,她以技法系统化而具有可学性为教学目的,将素描造型方法融进传统写生中,创造了既快捷又较生动的直接写生法,又摸索出写生— 白描—临摹的循环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快理解传统画法并运用,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并编写出多本实用的教材和专著。她认为绘画技法再难,都有规矩和法度,通过学习都是可以掌握的。教学最重要的也最难的是教给学生绘画技法以外的东西—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没有扎实的文化修养就谈不上传承和发展。在刘菊清教授的辛勤教诲下,门下弟子多达数百,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工笔画家苏百钧认为刘教授在当今最大的贡献其一是对工笔花鸟画的传承。刘教授对传统艺术成果的传承,又培育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同时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刘教授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写生,然后到临摹,再到写生。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先临摹后写生,这里面其实区别很大,因为先写生保留了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而不是用一个模式去套。写生之后再临摹,琢磨精品是怎样创作的,然后再写生,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我本人也从事教学工作,我觉得刘教授的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教出一批画坛名家来不是偶然的。她的教学方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去研究。

  评赏会最后,陈履生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刘菊清教授在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令其具有大师的风范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本次赏评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立体的呈现刘菊清教授在工笔花鸟画曲折发展历程中的人生轨迹和创作与教学方面的成就,并对她不懈努力的执着和开拓精神表达崇高的敬意。更为重要的是,想借此次活动鼓励更多有志于从事工笔花鸟画创作、研究、教学的有志之士们通过深入研究刘教授这一个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中国工笔花鸟画推向更高的巅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