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宁“九十九间半”的前世今生

 昵称lIpAIsZV 2012-01-19
 
        冬日暖阳洒落在江宁湖熟镇杨柳村朱家大宅的重重庭院里,阳光透过花格窗,在地面印出拉长的如意纹。光影悄悄移动脚步,慢得难以察觉,时光就这样化身为日与夜,在杨柳村掠过了400年。

  假设有一部摄影机,从明朝万历年间杨柳村始建起,每20天拍一帧画面,就可以得到一部约5分钟的视频。在这部视频里,朱家大宅像植物一样有了生命和荣枯,它被兴建、使用、破败、翻修,周而复始……

  老宅三绝:石雕、砖雕、木雕

  从南京光华门出城驱车向东南20多公里,就到了江宁湖熟镇杨柳村。村西一个清水塘后,一座青砖小瓦马头墙的老宅院修葺一新,这就是朱家大宅。

  杨柳村偏僻幽静,人称“世外小桃源”,朱家大宅重门叠户,人称“九十九间半”——过九到十就到了头,到头就要走下坡路,因此南京的多路数进的大宅子都被称作“九十九间半”。

  从八字形大门进入院子,眼前只有一条百米高墙,左中右各有一个小门,简陋得连屋檐都没有,让人很难想象门后便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房主的谦谨和内敛由此可见一斑。

  现存的朱家大宅翻建于清乾隆年间,虽称“九十九间半”,但总共有137间屋,从东到西的三路分别是承恩堂、礼和堂、树德堂。传统民居是中路气派,两路低矮以别尊卑,但朱家大宅三路的结构和尺寸基本相同,显得平等和气,相传这三路最初由朱氏三兄弟分别居住。

  朱家大宅的石雕、砖雕和木雕堪称三绝,江宁地方文化学者许洪亮带记者走进承恩堂主厅天井,将这三绝一一道来。门楼上的砖雕虽已残缺但仍可见其繁复精美,最上层十几只仙鹤在祥云中飞翔,姿态各不相同;下一层雕刻着斗拱、龙凤和牡丹,线条流畅生动;第三层是山水、亭台楼阁和人物;第四层是花篮、笛子、宝剑、扇子等八仙的法器;处于视觉中心的是家训“缓步凝思”(另外两路分别是“行仁履义”和“出耕入读”),字迹依稀可辨……砖雕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院落大修时,专家认为即使现代工艺也无法造出这么精湛的艺术品,况且残缺是时代的印记,因此原样保留。

  门下的石雕同样精美。最底层是方形的须弥座,雕着缠枝纹,角是浅浮雕竹节、钱纹和云纹,上面一层东侧雕有银锭和毛笔,西侧是如意吉祥纹,寓意“必定如意”,从进门处到正厅逐级抬升,寓意“步步高升”。

  比石雕和砖雕更精美的是木雕。正厅的梁架极尽雕饰之能事,刘海戏金蟾、麻姑献寿等神话故事惟妙惟肖,钟鼎和牡丹等博古、花卉富贵吉祥,檐下梁头圆雕挂狮精工遒劲,滴檐板上方回纹、卷草纹工整玲珑,这些木构件位置较高,虽经岁月洗礼却毫发未损,弥足珍贵。而每扇隔窗裙板均浮雕着古色古香的吉祥图案,如萱草、瑞云、如意、蝙蝠等,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三路穿堂建筑之间,以复道回廊曲折相通,兼具巡逻和防火的功能,走在里面仿佛进了迷宫。朱家大宅体现了南京民居的特点,即总体上受徽派建筑的影响,但与苏州和徽州民居相比,空间更为舒朗通透,装修更加简洁大方。古建筑学家朱光亚先生评价道:“它较明初的正襟危坐多了几分妩媚,较苏州的建筑少了点脂粉,较皖南皖北一带民居多了几分姿色。淡妆中见妩媚,秀气中见大气,为南京古民居的本色。”
老宅第一个主人成谜团

  能建成这么漂亮的一座大宅,朱家大宅的始建者应该非富即贵,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

  在院门外晒太阳的几位老人告诉记者,当地流传着一个民谣:“杨柳村上朱侯山,大门紧对李家山;麻雀吃他一颗稻,就捋它到鬼门关。”村民们说,朱侯山是朱元璋的第11世孙,是明末清初南京的大富翁,坐拥南京半个城的店铺,有当铺18家、钱庄18家,银钱、田地不计其数,大宅就是他为3个儿子建的。

  然而曾为老宅做保护规划的南京大学周学鹰教授却表示,这只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一来皇族子孙有辈分表,如燕王朱棣一系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二来朱氏子孙名字的第三个字要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序,后世可以看到,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等都严格遵守这个规定,“朱侯山”这个名字显然不属于明朝皇室。而坐拥半个南京城的大富翁,比得上著名的沈万三,但遍翻史籍却不见此人记载,有违常理。

  礼和堂的玻璃展柜中,有一本朱氏宗谱。据许洪亮介绍,宗谱记载,朱氏七世祖朱孔阳从句容挑着货担来到杨柳村,入赘余家,几代之后,逐渐兴旺起来,到清朝康乾时期已经是个书香门第、仕宦人家。宗谱上还有四十个字的辈分表:明贵荣宣、金武孔承,朝鼎继世,家道遐昌……却没有“侯”字辈,大宅的始建者是谁,成为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谜团。

  时代的变迁映照在这座老宅上。太平天国的战火毁坏了杨柳村大部分建筑,现存的朱家大宅只是原来的一部分;抗战时期,日军曾在这里烧杀抢掠;解放后,这里先被作为海军医院,后被作为杨柳中学,学校搬迁后,这里又成了福利企业。湖熟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在2007年大修启动之前,老宅已经出现了屋顶漏雨、梁柱糟朽、墙体开裂等险情,经过前后两期耗资1200万元的修缮,老宅才“恢复健康”。

  走在老宅里,仍能看到很多有百年历史的梁架、地砖、石材,多有残破,却钤记着时代的沧桑。然而,它当年的主人却只留下模糊不清的背影。这背影,是中国乡绅阶层命运的一个缩影,他们是传统中国乡村的实际管理者和自治的践行者,却在内忧外患的时代震荡中逐渐消亡。如今,中国致力于构建新型的乡村自治体系,在奋力前行时,我们仍然会时常回头,凝神倾听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远望被历史定格的影像。

  文物就是这样,它让我们对历史有直观的感受,又启发我们思考当下和未来。面对老宅残缺的美和修葺后的新生,你想到了什么?
老宅修缮带动村落振兴

  就在元旦前,朱家大宅正式对公众开放,同时多了两个头衔:江宁区民俗博物馆和江宁非遗展示馆,江宁金箔、周岗红木、湖熟板鸭、窦村石刻、禄口皮毛等江宁地方文化在这里得到全面展示,4000平方米的老宅,成为展示江宁文化的一个窗口。

  朱家大宅的修缮还带动了整个古村落的保护振兴。杨柳村还有翼圣堂、崇厚堂、丽雅堂、近思堂和朱家祠堂等15处明清时期古民居和3条老街巷,村民们还保持着比较传统的民风民俗。刚刚公示的保护规划显示,杨柳村将成为秦淮河上游原生态古村落的代表,并于今年申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根据规划,村里将恢复祠堂,并在古民居内办起婚俗体验馆、民间小调茶楼和酒楼、板鸭和纸扎作坊、民居客栈,人们还可以在这里举行庙会、社火等传统节庆活动,观看杨柳高跷、十番锣鼓、龙都娃娃鼓、采茶灯舞等地方歌舞。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多数地方走现代化转型的道路,而杨柳村却通过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来实现复兴。

  不仅如此,以朱家大宅为核心的古村落保护还成为当地绿色发展、农民增收的新动力。在“方山—上秦淮—杨柳村—湖熟文化遗址—赤山”旅游带中,杨柳村板块处于核心地位。

  由4000平方米的老宅保护带动25公顷的古村复兴,进而拉动360公顷的旅游片区,朱家大宅的始建者绝不会想到,为子孙谋的庭院营造,百年后摇摇欲坠,但老宅竟能焕发生机并造福一方。化腐朽为神奇,这是“文化的力量”的最好注解。

  记者 王宏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