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课堂教育学(8)

 给力共享 2012-01-19

         从杜威谈教师如何“导”

    我们比较欣赏儿童中心论的主张和观点。事实是,很多人对于杜威有着太深的误读,尤其是在中国,有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儿童中心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观对立起来,认为杜威是偏颇的。这只能说我们还没有读懂杜威。

    杜威说:“我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儿童的社会生活是其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他还说:“社会是教育的目的,是远的方面;儿童就是教育的本身,是近的方向,都是应该知道的、注重的,”可见杜威考虑教育问题时并没有忘记社会的需要,也没有忽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目标的追求。儿童中心论绝对不是不要社会或集体的位置。儿童中心论是一种个人本位论,但却是一种与社会本位论相互协调了的个人本位论;儿童中心论又是一种社会本位论,但却是一种与个人本位论相互协调了的社会本位论。所以,它既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本位论,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本位论。

    杜威认为,儿童教育的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至。”他还说:“无论何种教育能力,假使受教的没有天然的本能,那么就要教也无从教起,然无论他有多大的天然的本能,假使没有社会的需要,那么就要学也无从学起。”杜威发对某些传统派惯常的在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间折衷的做法,“不能把教育看作二者之间的折衷或其中之一凌驾于另一个之上而成。”“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

    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并不是以儿童概念消蚀成人概念,以儿童的世界消解和替代成人的世界,而是对成人中心论的一次致命的剿灭。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提醒成人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存在。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不是不要教师,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地认识儿童的世界和儿童的生活,充分地了解社会的需要和目的,充分地认识人类的文化财富,尤其是充分地认识这几种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联系和辩证关系,才真正有可能实施新教育。杜威不仅不是不要教师,他甚至对教师职业进行了热情讴歌。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教师应当“从事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他甚至说:“我认为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但我必须在此声明,杜威没有说,教师就是“上帝”、就是“天国”。

   需要指出的是,从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到杜威,从杜威、蒙台梭利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发展的路线都是由尊重儿童天性、以儿童为教育的中心来贯穿的。可遗憾的是,在中国,我们依然在固执地拒绝着这样的教育真理。

  我之所以搬出杜威来,其实是要回答某些人对高效课堂的质疑,比如有人撰文批评我们,岂能给教师限制讲授时间,说我们是在刻意消弱教师的作用等等。任何教育的背后,起着决定性和支配作用的是其价值观,但无论如何,当教育远离儿童时,那教育就失脱了直指内心的力量。“学中心”和“儿童中心”在教育的主张上有着惊人的契合,那么,同样,“学中心”的课堂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哪里是不要教师去发挥作用?

   前文曾经这样结论,教师的作用80%是对学习的点燃,或者说是在为了学去设计、创造、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师对学习条件的建构,显然不是一件易事,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不需要这样做的,教师也没有必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去做。教师应该如何满足学生对学习发生的需求?我会在后面章节阐述。教师20%的作用体现在对教学技术的掌握上,这样并不“规范”的“二八划分”,肯定会被传统教育学难以接受。实际上,教育之难也恰恰难在即便我们能说清楚教师是个什么角色,但不太容易界定清楚他(她)究竟应该如何做、做多少才叫“主导”,有哪些行为是越权的,如何规避越权?如果不尝试加以界定、确权,肯定又是一本糊涂账,新课改十年,理念的完美与行动的缺失,原因恐怕也在于我们实在无法对一些不太好界定的领域加以界定,但总要尝试着去做、去纠正,否则新课改也只能是永久停留在理念层面上。

   我对于教师作用的“确权”还包括,要求学校认真研究和出台两个“法典”上,一部是关于学生的,它又包括三个部分,即“学生学习法”、“学生生活法”、“学生发展法”,另一部是关于教师的,关于教师的实在不单单是为了控制教师的讲授欲,而是满足教师发展的“人本”追求,这部法典同样包括:教师权益、教师生活、教师发展三个方面,这在我们的实验学校如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有着良好的效果。在那里,教师们并未感觉到受到了什么不公正或者伤害,他们的感受恰恰是以前困扰他们很多年的问题解决了,因为在以前他们即便是有做好的强烈愿望但又实在不知道如何做,课改曾经让他们发怯、发虚、恐慌,现在知道了究竟该做什么,尽力去做就是了。

  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这20%的作用如何发挥?教师需要掌握怎样的教学技术?

  我把它总结为“五个一”——

 1、编制一个导学案(关于导学案,专章论述);

 2、构建一个学习组织(关于学习组织,专章论述);

 3、设计一个课堂学习流程,即自学——展示——反馈;

 4、给予一个学法指导,即独学、对学、群学;

 5、明确一个学习任务,即学会不会的。

  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还要抓住“关键”、掌握“火候”,建立“大课堂”概念。高效课堂主张,凡是有学习发生的地方都叫课堂,因此课堂应该无处不在,以期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大课堂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大课堂包括三个时间段: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对大课堂的掌控要求是“抓两头、促中间”,即猛抓课前、课后,课前主要是编制导学案,而导学案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学习的“导”性,要突出导性则需要教师围绕“三备”做文章,即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课后,要做好本节课的验收,并依据本节课的学习效益,做好有的放矢的查缺补漏。教师对课中的“促进”,要围绕“四主”来发挥“主导”,“四主”即学习主动、学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在具体的课堂流程控制上,教师要注意放手发动“自学”,努力让学生尽情“展示”,一旦发现展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就要善于抓住问题不放松,教师抓住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讲,但又不止是讲,讲一定是基于解决问题,因此,与其说是“讲”,不如说是“点拨”,“点”是“点化”,“拨”是“拨开”。如果教师习惯于讲,其实也没什么,那就讲,但必须记住,教师的讲一定是基于解决问题,而且是在课堂流程的第三步去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