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心理贫穷

 九彩飞翔 2012-01-20

2006-08-15 21:20:00

浏览 160 次 | 评论 2 条

 

警惕心理贫穷

某大学的一贫困女生,在校园网站贴出“活着真没意思”的贴子,引起轰动。贴子上说,因为家里贫困,为了赚一点生活费,她必须经常坐几个小时的车去做家教,因为没钱,她买不起新衣服,也是因为贫穷,不能谈恋爱。所以,活着真没意思,特别是与那些家庭富裕的学生相比。看到这样的新闻,第一感觉就是这位女大学生不但物质上贫穷,而且心理上贫穷。固然,一个人生活贫困是由很多社会原因造成的,这些社会原因让可以让贫困者不停抱怨,引起对社会的不满。可是,对心理富裕者来说,对现实的不满,正是不断前进的动力。而发出活着没意思的感慨,是心理贫困者被困难所击倒的表现。

活着没意思,可能有两种涵义。一种可能是认为现实贫富差距巨大,一时难以改变,而贫者得到的往往是人们的鄙视和怜悯,所以,活着没意思。另一种可能是,因为贫穷,而很多欲望,特别是物质上的欲望难以满足,从而,活着真没意思。如果是前一种,说明她心理的脆弱,不习惯别人的鄙视和怜悯的眼光。另外,对改变这种现状没有信心,或者对自己没有信心,或者对别人没有信心。如果是后一种,说明她已陷入到物质享受的漩涡中,或者自己曾享受,因为贫穷而不能为继,或者羡慕别人的享受。不管是那种,从她的内心来看,都是极度贫困的。她没有抵御外界诱惑的意志,没有认清外部现实的能力,没有抗拒外部压力的随力。

心理贫穷同样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各种社会原因。道德的不断物质化,是心理贫穷的首要原因。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物质不断丰富起来,相应地,道德有物质化的危险,特别是在社会物质财富极度膨胀时期,人们来不及整理各种思绪,就被卷进了物质财富的漩涡中了。当然,这种物质化是现代化的普遍结果,不只在中国如此,在外界也如此,所以人们要提倡人的重新启蒙,要改变人被物化的现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也会造成人们对财富的不恰当理解,从而引起心理贫穷。贫富差距越大,相应地,物质财富在社会中的相对价值就越高,道德的力量相对较低,从面引起社会整体道德的滑坡。贫富差距过大,也会引起群体的对立、矛盾,相互的不理解,或者是仇视。

大学生心理贫穷是教育失败的典型表现。在不断推进教育产业化,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相对忽视了对大学生的道德、意志、信心等的心理教育,必然带来心理贫穷现象。我们一般说,富裕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贫穷。这是前几年的社会普遍现象。如今,贫穷家庭出身的女大学生也出现心理贫穷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一个人精神上贫穷,说明生活已失去了意义和动力,要改变现状就很难了。一个人既物质贫穷,又精神贫穷,是最可怕的事情,不但对其自身来说是可怕的,对别人来说也是可怕的,别人或者社会要花更多的精力来拯救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