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魁山教授针灸治疗痹症八法(精文,附视频)

 wyfx100 2021-11-16

专家简介

郑魁山(1918年~2010),河北安国人,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1896~1967年)学习针灸医术,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创办北京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1954年任华北中医实验所主治医师,1955年合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受聘于政务院医务室,为中央首长诊疗,并给外国专家班、国际班任教;1970年下放到甘肃成县医院,1982年调入甘肃中医学院,主持筹建针灸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顾问,郑氏针法研究会会长,日本后藤学园、英国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6篇,著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针灸补泻手法》、《郑氏针灸全集》等14部著作。

郑魁山教授针灸治疗痹症临床心识

刘宝虎; 郑嘉太; 郭永明

郑魁山教授(1918-2010),男,河北安国人,出生于针灸世家,自幼跟随父亲郑毓琳先生学习针灸医术,学成后一直从事针灸临床与教学工作。郑魁山教授从事针灸教育和临床60余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善用“温通针法”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症。在针灸临证时,郑老善以“温通针法”作为治疗法则治疗疑难杂症,并且“烧山火”“热补法”与“温通针法”等具体操作手法因人、因病而异。临证遣方选穴重视辨证,强调配伍;取穴精当,注重手法;不仅能够明显缓解症状,而且可以改善机能状态,真正达到标本兼治。本文从理、法、方、穴、术五方面介绍郑魁山教授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经验,深入分析郑教授的针灸临床治疗思路与方法。

01
重视机制  审证求因  
痹者,闭塞不通也。痹症是指感受风寒湿等邪气,导致脏腑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沉重以及脏腑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出入不畅为特点的一类临床常见病证。古今医家对于痹症的认识大体一致,风寒湿邪侵袭所致,正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郑老强调痹症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因中老年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导致关节筋骨无以濡养,进而出现活动不利、关节疼痛等症状,与此同时,又受风寒湿邪侵袭,乘虚而入,引发疾病,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见,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侵袭为引发疾病的外在条件,因此强调临证时应重视机制,内外兼治。


02
标本兼顾 法主温通  
郑老临床擅长用温通针法治疗痹症。“温”为热之渐,“通”有疏通之意。“温通针法”突出“温”和“通”,“温”以振奋阳气,化痰浊,祛阴邪;“通”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温通相合,以“通”为主,最终达到温通、宣散的目的。温通针法是郑魁山教授积数十年科研、教学及临床经验,在传统烧山火和热补针法基础上化裁而成,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努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起到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最终达到“疾无所居,恶无由生”的治疗目的。郑老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发现临床中医痹症尤以肝肾亏损、寒凝血瘀所致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较为多见。根据《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畏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以及唐容川的“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生化之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的原则,立固本清源、温通之大法,除了补益、调整脏腑功能以治其本以外,还要解郁豁痰祛瘀以治其标,在治疗上创用“温通针法”结合配穴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郑老运用温通针法潜心医治后往往效如桴鼓、立起沉疴。另有《金匮要略》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处虽讲药物温化痰饮之法,但与针法乃殊途同归,皆以强调温可激发阳气,化痰祛邪;通以疏通经络,破瘀祛邪。欲温先通,以通促温,温通相合,使痰化瘀消,标本兼顾,精湛之手法配以精当之选穴,临证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力专而效宏。
03
方随法立  强调配伍  
针灸是通过经络腧穴从外治内的治病方法,其治病原则和内服药物一样,补虚泻实,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主次分明,最后达到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目的。郑老认为,人体气血、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故针灸治疗中应注意调补气血、平衡阴阳,重视腧穴配伍。郑老继承家传,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临床常见痹症的几个针灸处方。

①祛风化湿方:梁丘、犊鼻、阳陵泉、足三里。此方主要以局部取穴为主,诸穴配合使用,以祛风化湿、散寒止痛、通利关节,其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膝关节肿痛等。
②祛风活络方:风池、地仓、水沟、下关、四白、合谷。此方临床一般用于按期辨证治疗面瘫,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选穴与侧重亦有所不同,主要功效为祛风散寒、疏经活络,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面瘫、口眼斜等症。
③温通经络方: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此方作为治疗上、下肢痹症的基础方,使用时依不同病位和病机灵活变化,主要功效为温经活络、通调气血,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瘫痪、半身不遂等症。


04
取穴精当  灵活多年  
《针灸精义》云:“不知穴之配合,犹如癫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由此可见腧穴配伍之重要性。针灸治病,若只是盲目罗列腧穴,不但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可能会降低主要腧穴的功效。正如《针灸大成》所云:“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尚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因此针灸治疗应取穴精当、精穴疏针,以避免产生不良反应。郑老认为,痹症治疗更应注重精当配穴,因痹症患者多患病日久,病情复杂,活动受限,长期煎熬,心力憔悴,若再乱枪打鸟、盲目选穴势必会加重患者疾苦,因此恰当配穴尤为重要。
05
局部取穴为主  随症加减治疗膝痛  
膝痛属中医“痹症”范畴,多由风、寒、湿等引起,临床主要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身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症状。针灸常用基本治法即通痹止痛。取穴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此病多因风寒湿邪侵犯人体,留着于经络、筋骨之间,可出现肢体筋骨酸楚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故郑老临床治疗由风寒湿邪所致的膝关节疾患时,常以祛风化湿方作为基础方,且随证加减。此方中梁丘、犊鼻、阳陵泉、足三里皆为局部取穴,遵“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之义。郑老认为,梁丘具有主治膝关节肿痛和下肢不遂的作用;犊鼻能通利关节,主治膝关节肿痛、麻木、屈伸不利,为治疗膝关节疾患的主穴;阳陵泉系胆经之合穴,也是八会穴中之筋会,有舒肝利胆、清热除湿、舒筋利节的作用;足三里系胃经之合穴,有健脾化湿、疏通经络、镇静止痛的作用。临证除基础方外还需随证加减配穴,如风邪偏盛可选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湿邪偏盛可选取阴陵泉、地机以健脾除湿;寒邪偏盛可选取肾俞、腰阳关及命门以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中老年患者因肝肾亏损严重,可选肝俞、肾俞等穴补益肝肾。
06
按期辩证取穴治疗面瘫 
面瘫一般认为是由于脉络空虚,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面部肌肉弛缓不收而发病,故多以风寒外袭论证,属外感实证。临床治疗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为主,主要选取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等穴;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郑老认为面瘫虽同为正气不足,风邪外袭所致,但患者就诊时,病情变化各异,临床一般按期辨证治疗面瘫。急性期即面瘫起病初4~5天内,辨证属风邪外袭、壅阻经络,针刺取穴以健侧为主,先取双侧风池,施温通针法以疏通经络、发汗祛风;健侧地仓透颊车;迎香、下关、合谷用泻法,刺激宜轻。缓解期辨证属风邪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此时宜患侧本经取穴为主,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取双侧风池,手法同上;头维透领厌,攒竹透鱼腰,阳白透丝竹空,四白透睛明,地仓透颊车,太阳、下关用平补平泻法。恢复期主要以扶正祛邪为主,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治疗后,大多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只有部分患者尚有局部不适感。郑老强调此时应采用远近配穴,以补气养血祛风为主,而不宜多穴位强刺激,导致痉挛,留下后遗症,故仍以双侧风池为主,手法同上,再配合远端穴位,取对侧合谷、足三里及太冲等穴以补中益气、养血祛风。
07
标本兼职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传统中医学的“痹症””痿证”和“腰痛”范畴,病因病机关键在于肾经虚损、筋骨失养、气血瘀滞或感受寒湿之邪为其诱因,导致经脉困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其临床表现多见腰臀部以及下肢的疼痛麻木,故治疗应标本兼治,取肾俞、志室、关元俞、秩边、飞扬、巨髎、委中、昆仑、阿是穴。方中肾俞益肾固精,志室补肾培元,关元俞温肾壮阳,以上诸穴相配共奏补肾固本之效;秩边舒筋活络、强壮腰膝,飞扬舒筋活络,巨髎清利湿热、舒筋利节,委中和昆仑系足太阳膀胱经穴,可疏经活络、舒筋利节。综上诸穴合用,共奏补肾固本、疏经通络之效,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08
针术精湛 注重手法  
郑老认为,针刺手法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而有关针刺治疗痹症的记载,针灸古籍里也早已有之。如《金针赋》说:“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指出按本法操作,可以祛风除寒、温经通络,临床常用于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症。“烧山火”手法虽好,但操作难度很大,很多人研习终生亦未见其效,致使这一手法的流传受到限制,因此为了便于实际操作和针界同仁学习,郑老在不失“烧山火”精髓及疗效的基础上将“烧山火”删繁后成“热补法”。“(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7种操作方法(附视频))热补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捻转3~5次,提插3~5次,再反复1次后,针尖顶着有感觉的部位用捻按、推努守气1min,使针下沉紧,产生热感。热补手法简易明了,便于掌握和运用,且同样能产生“烧山火”针法的效果。温通针法又是在烧山火和热补法的基础上结合临证经验化裁而来。“温通针法”与“热补针法”,虽在“温”与“热”有程度上的差异,“温通针法”的最终目的是疏通,而“热补针法”的最终目的是补益,但是对于痹症治疗而言,皆可酌情使用。



小结


郑魁山教授总结发现临床痹症尤以肝肾亏损、寒凝血瘀所致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较为多见,因此,在治疗痹症时强调标本兼治,治疗始终贯穿“温通”思想;治则为补益肝肾、祛风除寒、通络止痛;临床遣方选穴重视辨证,强调配伍,主次分明;取穴上注重局部与整体相配合,取穴精当,灵活多变;方法上多用“温通针法”振奋阳气、祛风除寒、温通经络,扶正以驱邪,临床疗效颇佳。郑老临证多年,经验颇丰,学生愚庸智浅,未能深解精髓之意。著此拙文,寄望从本文中管窥一斑,愿求同道指正。

▶ 注:本文由培医教育(TCMEDU)整理,本文摘自《中国针灸》2015年,作者:刘宝虎; 郑嘉太; 郭永明。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