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原鳅

 榆杨 2012-01-22
 
          
 
 
            似鲶高原鳅    
 
           
            叶尔羌高原鳅 triplophysa yar
 
           
            短尾高原鳅 - 中国百科网
 

                             昆明动物研究所近年发现多种高原鳅新种

昆明动物所    时间:2009-07-16 字体大小[]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云南、广西和重庆等地相继发现和描记了多种高原鳅属鱼类新种。

    2002年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Hongmeigui Caving Club)在重庆市武隆县一洞穴采集到一尾洞穴鱼类,送予昆明动物研究所。经过鉴定,该批鱼类标本实属于高原鳅属,且为一未描记的新种。陈小勇和杨君兴于2003年描记了该种,命名为玫瑰高原鳅Triplophysa rosa Chen et Yang,并于2005年发表在Journal of Fish Biology。命名的由来是为了感谢赠送模式标本的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库。玫瑰高原鳅因为长期生活在洞穴中,身体形态呈现出洞穴鱼类的普遍特征:身体半透明,呈肉红色,眼睛完全退化或仅剩小的眼点。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在此后的考察中又在武隆采集到了3批玫瑰高原鳅标本,其中2004年两批次,第一次2尾,第二次1尾;20051批次2尾;这些标本均同模式标本一起保存在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库。2005年,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吴青等人也在武隆发现了该种鱼类,认为是条鳅亚科一新种,并依据该种建立了一新属,命名为武隆丽条鳅Linemacheilus wulongWuHe et Li(中国观赏鱼,2005167)。随后又将之划入间条鳅属 Heminoemacheilus wulongensis Wu, He et Li(水族世界,2007,1: 90-93)。在这两次报道中吴青等人仅给出一个名称,没有正式的描述。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武隆丽条鳅(Linemacheilus wulong, Heminoemacheilus wulongensis)为裸名,是玫瑰高原鳅的同物异名。

    2009年,相继又有两个高原鳅种类被描记,一个是采自云南宜良的小高原鳅Triplophysa parvus Chen, Li et Yang,发表在Zoologischer Anzeiger,该种因为个体很小,皮肤光滑、无磷,尾鳍、背鳍的形态,鳔的形态,身体上的斑纹等特征而与已记录的高原鳅属的种类相区别。另一个高原鳅属新种是长鳍高原鳅Triplophysa longipectoralis Zheng, Du et Chen,发表在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该种因为胸鳍显著发达,眼睛退化,身体被鳞等特征明显不同于高原鳅属其他种类而成为一个新种。以上两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库。

     

     

    玫瑰高原鳅

    小高原鳅

    长鳍高原鳅

     

                                                     个旧盲高原鳅

                                               

  名称: 个旧盲高原鳅
  又名: Gejiu blind loach Triplophysa gejiuensis

  生境:生活于离地表400m左右的地下溶洞中,周围环境黑暗,洞内常年水温17℃左右,水呈弱碱性,水流湍急,水质清澈.水体环境狭小,仅为1-2平方小水潭中。

  捕食与食性:靠发达的触须,探索水中浮游生物,吞食水生昆虫,浮游生物等。

  识别特征与习性:鱼小,体长,身体裸露无鳞,无眼。鲜活时,身体隐现白色,半透明,可见淡红色脊椎,鳃盖透红,各鳍透明,发达的触须呈放射状伸展,鼻瓣竖起,好象随时监测环境中的动态,对周围的震动十分敏感,一旦碰击水面,则迅速潜逃。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黑暗的环境中,眼退化,对光无反应。俗称盲鱼。

  分类:鱼纲、鲤形目、鳅科、条鳅亚科。

  分布:特有种,仅分布于中国云南个旧卡房芭蕉箐的地下河中。

  保护:列为云南省二级保护动物



                             岷县高原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06-25   来源:- 作者:379 x 283 像素   浏览次数:898
俗名: 狗鱼子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洮河、渭河等黄河中、上游支流。

岷县高原鳅
 

                             黄河高原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06-25   来源:- 作者:382 x 278 像素   浏览次数:268
俗名: 狗鱼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黄河上游干、支流。

黄河高原鳅
 

                                长身高原鳅

 


俗名:  狗鱼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我国新疆塔里木河及甘肃河西走廊黑河、疏勒河等。
介绍:
    主要特征和新疆高原鳅相似。须较长。卵圆形鳔后室前端通过一细管和前室相连。肠管短,呈“z”字形。
  小型鱼类,栖息于江河缓流、湖泊及沼泽砂质泥底浅滩处,数量较多,有一定经济价值。



洱海发现新物种 命名为剑川高原鳅

http://qcyn.sina.com.cn  2010-11-10  云南网
“剑川高原鳅”皮肤光滑,无鳞,侧线完全,头长,眼大。
“剑川高原鳅”皮肤光滑,无鳞,侧线完全,头长,眼大。

  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消息,该研究所杨君兴研究员课题组发现一未描记的新种,命名为剑川高原鳅。该新种是首次在洱海盆地发现的高原鳅属鱼类,也为澜沧江水系新增了一种鱼类。

  据课题组介绍,“剑川高原鳅”皮肤光滑,无鳞;侧线完全;头长,眼大;下唇中央中断形成一对皱褶;下颌匙状;鳔后室完全退化;肠短,在胃后向前弯曲然后直达肛门。该发现结果已发表在国际鱼类学期刊《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10年89卷1期。(云南信息报 记者 薛永璧)


                                     似鲇高原鳅

                                                                           搜吧 2009-12-11 09:06 来源: 编辑:

   

  

  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属鲤形目,鳅科,条鳅亚科,高原鳅属。俗称:土鲇鱼、石板头。英文名:Catfish-like loach 。

  濒危等级:易危。

  体粗壮,前端宽阔,稍平扁,后端近圆形,尾柄细圆。头大,平扁,背面观呈三角形。口大,下位,弧形。唇无乳突,下颌匙状。须3对,吻须2对较短,口角须1对长。眼小。体无鳞,体表皮肤散布有短条状和乳突状的皮质突起。侧线平直。背鳍位于体中部,与腹鳍相对;胸鳍平展;尾鳍内凹,上叶稍长。体背侧黄褐色,腹部浅黄,体背及体侧具黑褐色的圈纹和云斑,各鳍均具斑点。

  一种生活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河流鱼类。附属湖泊上游的河口地区数量较多。常喜潜伏于干流、大支流等水深湍急的砾石底质的河段,也栖息于冲积淤泥、多水草的缓流和静水水体,营底栖生活。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捕食鱼类为主,幼鱼食水生昆虫幼虫。7-8月份产卵。为鳅科鱼类中最大的种,常见个体体长150-480毫米左右,最大个体体长482毫米,重1.5公斤。分布于甘肃省靖远到青海省贵德一带的黄河上游干支流及附属湖泊。

  似鲇高原鳅曾为产地的经济鱼类。由于高原鱼类生长十分缓慢,而在黄河上游一带优质鱼类甚少,似鲇高原鳅不仅个体大,而且肌肉丰腴、肉味佳,故被视为经济食用鱼类而大量捕捞,结果导致资源大幅度下降,目前仅在人烟较稀少的高原地区,仍保持一定数量。 



东方高原鳅

中文名: 东方高原鳅
地方名: 鳅儿棒
主要产地: 广泛分布于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和四川西部。
经济价值: 底层鱼类,生活于溪流缓流或浅水多砂砾及水草处,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个体较大,曾见体长142毫米的个体,数量多,可形成区域性捕捞。 
 
 

 

黑背高原鳅

中文名: 黑背高原鳅
地方名: 狗鱼
主要产地: 分布于前苏联及我国伊犁河、乌鲁木齐河。
经济价值: 冷水性鱼类,生活于江河缓流、静水砂质泥底多水草浅滩处,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个体较小,体色斑斓,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黑体高原鳅

中文名: 黑体高原鳅
地方名: 小狗鱼
主要产地: 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嘉陵江上游支流。
经济价值: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支流、沟渠多水草浅滩处,喜群居。

硬刺高原鳅

中文名: 硬刺高原鳅
地方名: 狗鱼
主要产地: 分布于青海湖和黄河上游。
经济价值: 本种在青海湖每年3月份湖周河流融冰时即开始上溯,在水深0.5-1.1米、有洄流的沙底河段产卵繁殖。数量较多,肉味鲜美,有一定经济价值。

拟硬刺高原鳅

中文名: 拟硬刺高原鳅
地方名: 小狗鱼
主要产地: 分布于长江、黄河及其附属水体、柴达木河及格尔木河。
经济价值: 生活于河流、湖泊缓流及静水水体,分布较广,数量多,个体较大,有地区性捕捞群体。

新疆高原鳅

中文名: 新疆高原鳅
地方名: 狗鱼
主要产地: 分布于前苏联及我国伊犁河、额敏河、博乐塔拉河、玛纳斯河及乌鲁木齐河等。
经济价值:  主食浮游动物。在植物茎叶和砂砾上产卵。数量较我,个体较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