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昆明动物研究所近年发现多种高原鳅新种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云南、广西和重庆等地相继发现和描记了多种高原鳅属鱼类新种。 2002年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Hongmeigui Caving Club)在重庆市武隆县一洞穴采集到一尾洞穴鱼类,送予昆明动物研究所。经过鉴定,该批鱼类标本实属于高原鳅属,且为一未描记的新种。陈小勇和杨君兴于2003年描记了该种,命名为玫瑰高原鳅Triplophysa rosa Chen et Yang,并于2005年发表在Journal of Fish Biology。命名的由来是为了感谢赠送模式标本的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库。玫瑰高原鳅因为长期生活在洞穴中,身体形态呈现出洞穴鱼类的普遍特征:身体半透明,呈肉红色,眼睛完全退化或仅剩小的眼点。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在此后的考察中又在武隆采集到了3批玫瑰高原鳅标本,其中2004年两批次,第一次2尾,第二次1尾;2005年1批次2尾;这些标本均同模式标本一起保存在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库。2005年,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吴青等人也在武隆发现了该种鱼类,认为是条鳅亚科一新种,并依据该种建立了一新属,命名为武隆丽条鳅Linemacheilus wulongWu,He et Li(中国观赏鱼,2005,1:67)。随后又将之划入间条鳅属 Heminoemacheilus wulongensis Wu, He et Li(水族世界,2007,1: 90-93)。在这两次报道中吴青等人仅给出一个名称,没有正式的描述。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武隆丽条鳅(Linemacheilus wulong, Heminoemacheilus wulongensis)为裸名,是玫瑰高原鳅的同物异名。 2009年,相继又有两个高原鳅种类被描记,一个是采自云南宜良的小高原鳅Triplophysa parvus Chen, Li et Yang,发表在Zoologischer Anzeiger,。该种因为个体很小,皮肤光滑、无磷,尾鳍、背鳍的形态,鳔的形态,身体上的斑纹等特征而与已记录的高原鳅属的种类相区别。另一个高原鳅属新种是长鳍高原鳅Triplophysa longipectoralis Zheng, Du et Chen,发表在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该种因为胸鳍显著发达,眼睛退化,身体被鳞等特征明显不同于高原鳅属其他种类而成为一个新种。以上两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库。
玫瑰高原鳅 小高原鳅 长鳍高原鳅 个旧盲高原鳅
![]()
长身高原鳅
洱海发现新物种 命名为剑川高原鳅![]() “剑川高原鳅”皮肤光滑,无鳞,侧线完全,头长,眼大。
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消息,该研究所杨君兴研究员课题组发现一未描记的新种,命名为剑川高原鳅。该新种是首次在洱海盆地发现的高原鳅属鱼类,也为澜沧江水系新增了一种鱼类。 据课题组介绍,“剑川高原鳅”皮肤光滑,无鳞;侧线完全;头长,眼大;下唇中央中断形成一对皱褶;下颌匙状;鳔后室完全退化;肠短,在胃后向前弯曲然后直达肛门。该发现结果已发表在国际鱼类学期刊《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10年89卷1期。(云南信息报 记者 薛永璧) 似鲇高原鳅搜吧 2009-12-11 09:06 来源: 编辑:
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属鲤形目,鳅科,条鳅亚科,高原鳅属。俗称:土鲇鱼、石板头。英文名:Catfish-like loach 。 濒危等级:易危。 体粗壮,前端宽阔,稍平扁,后端近圆形,尾柄细圆。头大,平扁,背面观呈三角形。口大,下位,弧形。唇无乳突,下颌匙状。须3对,吻须2对较短,口角须1对长。眼小。体无鳞,体表皮肤散布有短条状和乳突状的皮质突起。侧线平直。背鳍位于体中部,与腹鳍相对;胸鳍平展;尾鳍内凹,上叶稍长。体背侧黄褐色,腹部浅黄,体背及体侧具黑褐色的圈纹和云斑,各鳍均具斑点。 一种生活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河流鱼类。附属湖泊上游的河口地区数量较多。常喜潜伏于干流、大支流等水深湍急的砾石底质的河段,也栖息于冲积淤泥、多水草的缓流和静水水体,营底栖生活。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捕食鱼类为主,幼鱼食水生昆虫幼虫。7-8月份产卵。为鳅科鱼类中最大的种,常见个体体长150-480毫米左右,最大个体体长482毫米,重1.5公斤。分布于甘肃省靖远到青海省贵德一带的黄河上游干支流及附属湖泊。 似鲇高原鳅曾为产地的经济鱼类。由于高原鱼类生长十分缓慢,而在黄河上游一带优质鱼类甚少,似鲇高原鳅不仅个体大,而且肌肉丰腴、肉味佳,故被视为经济食用鱼类而大量捕捞,结果导致资源大幅度下降,目前仅在人烟较稀少的高原地区,仍保持一定数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