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病例

 肖俊宇 2012-01-23

刘先生,男,56岁,长沙人,腰臀及左下肢疼痛麻木近2年,于2002514号,来我院就诊。

患者5年前,因L4/5L5/S1,椎间盘左后突出(98CT片证实)。致左下肢疼痛麻木,在当地医院住院行后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后2年,恢复良好,腰及左下肢无任何症状。两年后,患者不慎扭伤,致左下肢疼痛麻木难忍,坐卧不安,行走困难。二次入院行腰部手术,手术记录不详。,术后1年内,一般情况良好,后再次出现小腿部疼痛麻木感并牵涉至足底,因症状不断加重,再次入院治疗。医生建议,行第三次腰椎手术,患者因惧怕手术痛苦而拒绝。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回家休养。在20025月,慕名来我院求治。

查体L4/5L5/S1棘突部压痛及叩击痛,左臀部隆起广泛压痛,,股后部肌肉僵硬并压痛,左下肢明显变细,小腿外侧感觉减退,压之酸胀,膝腱反射减弱、跟腱反射减弱,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复查显示,L4/5椎间盘、L5/S1椎间盘仍存有突出物,腰椎X平片显示,生理曲度变直,L4/5L5/S1椎间隙明显变窄,左窄右宽,椎板有缺损影。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复发,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收治住院治疗。

患者于次日行第一次针刀治疗,定点在L4棘突下缘,水平旁开3横指和1横指两点,在L5棘突下缘水平旁开两横指处和一横指处两点、在左侧臀中肌梨状肌处、股后部坐骨神经干移行敏感点处、在腘窝横纹上外缘坐骨神经分叉处、小腿外踝与腓骨小头连线上下各1/3点处、外踝后下缘等点处定点,常规皮肤消毒,铺洞巾,先行椎间孔外口神经根阻滞术。3分钟后,持3号针刀先行椎间内口松解,在L4棘突下缘旁开一横处,垂直皮肤进针刀,达小关节内侧缘,穿过黄韧带,此时患者酸胀感强烈并有向下肢放散感,针刀继续向前深入,患者有向下肢强烈的窜麻感,针刀继续深入达椎间盘后缘,轻刺切3刀缓慢退出针刀。在L5棘突下缘如上法随后操作即可。紧接着在椎间外口松解,在L4/5间隙,针刀与人体纵轴呈45°向内刺入,患者因已行两次手术,椎旁肌肉已经硬化。所以,针刀刺入时,阻力感较强,达上关节突下缘即L5横突根部,针刀沿“6-9点”区域,贴骨缘进行切割治疗,可听到清脆的“喀嚓”声,针下有松动感后,针刀继续深入,达椎间盘后缘行刺切椎间盘3下,此时患者感觉有强烈的酸胀感并向下肢放射,出针刀。在L5/S1间隙处,针刀垂直皮肤进针,在进针过程中,将已变性的腰最长肌切开继续深入,达L5/S1椎间孔“6点”钟位置,稍提针刀沿骨缘切开松解2-3下,提起针刀斜向外达L5横突下缘切割变性的髂腰韧带,在此处松解时患者也感觉有向下的窜麻感和强烈的酸胀感,出针刀。在臀中肌疼痛硬结处,左手拇指抵住阳性反应点,右手持刀,刺入,刀刃致浅筋膜下时,针刀阻力感加大,行切割时患者酸胀难忍,要求暂停治疗,休息一会。一分钟后,在行切割,针下有松动感出针。在梨状肌部点按压痛点,刀口线与坐骨神经的循行方向一致,针刀垂直皮肤刺入,刀刃穿过深筋膜层时,患者出现同样的酸胀感,考虑到患者是初次针刀治疗,在此部松解时速度放慢针刀松解幅度减小并留针。稍后在股后缘处的坐骨神经干移行处的阳性反应点,针刀垂直皮肤进针,缓慢行神经触击术,患者有向下和向上的窜麻感,出针刀。在坐骨神经分叉处针刀垂直皮肤进针,刺达骨面即出针,在此处松解时患者仅有轻微酸胀感。在腘横纹中点处,用左手拇指甲面向骨面方向按压,针刀沿甲面刺入深达骨面,未作其他操作手法,出针。在如上述小腿外侧上1/3处,针刀垂直皮肤进针深达胫腓骨间,以触及腓深神经为目的,在此处患者酸胀感较强并有向下的放散感,出针刀。在下1/3处,针刀垂直皮肤进针,浅刺至皮下,再稍提针刀至皮下,倾斜针刀和皮肤平行沿腓浅神经支配区行小幅度的通透剥离,患者有轻微的窜麻感,出针刀。在外踝后外缘,相当于中医学“昆仑穴”位置,垂直皮肤进针刀,达骨面稍提针刀行纵行疏通剥离,主要刺激了足背外侧皮神经,出针刀,稍做压迫。在腰部、臀部及股后部主要治疗区敷医用术后贴,其他治疗部位用创可贴,整个针刀治疗过程约十分钟,术后行斜搬法整复,令患者平卧后,上抬左下肢,患者已感轻松自如。后嘱患者自行移至手术推车,送入病房。

术后用药:第一组,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林可霉素18g和地塞米松5mg;第二组,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川芎嗪注射液80mg;第三组,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每日一次,连续3天。中药:生黄芪30g,党参15g,生地15g,当归20g,淮牛膝20g,鸡血藤30g,补骨脂15g,红花5g,丹参15g,防风10g,炙甘草10g。水煎服,共5剂,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护理:常规护理。嘱患者少行走运动,第二天可在病床上做直腿抬高及五点式挺腰运动。日两次,一次每个动作不少于20次。

患者于10 20日行第二次针刀治疗,此时患者疼痛麻木症状已大部消失,直腿抬高实验弱阳性,行走已轻松自如。经检查后决定只松解L4/5L5/S1椎间外口和臀中肌、梨状肌阳性反应点。如上法操作后,患者轻松离开手术室,继续使用如第一次使用后的药物三天,余同。

3天后,患者自觉症状全部消失,要求出院回上海休养。同意出院并要求休息3个月并行功能康复锻炼,随时保持联系。1年后,患者从奥地利打电话告之一切正常,直至2006年,患者每年春节来电问候并汇报情况,告之一切都正常。

杨某某,男,43岁,江苏无锡市人,某银行司机,患者于20岁即从事司机工作。10年后,即出现行车时间长后,腰及右下肢酸胀,无麻木及疼痛症状。 经多方治疗近10年,主要行推拿按摩外敷中药牵引及针灸理疗等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200310月,经人介绍至无锡中医院要求针刀治疗。

查体:L3L4L5棘突旁按压紧张,L4棘突部有叩击痛,局部疼痛感不明显,臀中肌梨状肌部压痛不明显,亦无紧束感,下肢部无明显的疼痛及压之酸涨,直腿抬高实验阴性,CT显示:L4/5椎间盘中央偏右后突出,神经根有受压迹象,椎管无狭窄,黄韧带无肥厚现象,L5/S1椎间盘仅见膨出征象。未见增生现象,X平片显示:L4/5椎间隙稍变窄,腰骶关节、骶髂关节正常,生理弧度自然,椎间关节无明显变化。在查体时症状不能纳入椎间盘突出症,但患者行车时间长后,出现典型的右下肢牵扯不适感。这种情况,根据以往治疗经验,单纯用针刀治疗局部有效,但疗效不能持久,属于中医“虚寒性”腰痛范围,该患者中医辨证,面色淡白,舌胖大,质淡,苔白,脉虚,小便频数,时有腰腿发凉,属虚寒性腰痛。和患者交流后,说明以针刀为主,局部和整体的治疗方案。患者表示同意接受,拟在门诊治疗。

第一次治疗,选L4L5椎间外孔、臀中肌及坐骨神经干处,和穴位以肾俞、委中为主穴配太溪、命门、次髎、腰阳关、委阳,部位行针刀治疗。在L4/5椎间孔处,以L4棘突下缘水平旁开3横指,针刀与人体纵轴刺入,达“6点”钟位置,患者感强烈的酸麻感并向下肢放散,在此处沿椎间孔“6-9点”位置,行切开松解,出针刀。在臀中肌梨状肌部垂直皮肤进针刀,以刺激肌肉为主,用刺切的手法治疗,患者有较强的酸胀感,在肾俞、腰阳关、命门、次髎、委中、太溪、委阳治疗,针刀垂直皮肤进针刀,针刀在上述穴位时,患者酸胀感强烈,特别在命门、次髎部位治疗,当针刀达骨面时,行轻切割及摆动手法时,患者在强烈的酸胀感之后,当时述说有松解感和局部发热的感觉。

术后第二天,患者打来电话,腰部针刀治疗部位酸胀感仍然强烈,要求及时复诊,术部帖敷“医用术后贴”并开中药:吴茱萸10g、制附子5g、干姜10g、肉桂10g、淮牛膝10g、独活10g、威灵仙10g、制细辛3g、当归15g、鸡血藤30g,上药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各一次服用,共5剂;嘱6天后复诊。6日后,患者复诊。面容带喜色,告之,开车时间长后,腰及下肢酸胀感减轻,精力也较前集中,但仍有如前症状。

第二次治疗,腰及下肢部如第一次治疗,在穴位处除用第一次选穴治疗外,又选用气海、关元治疗,令患者仰卧位,在气海、关元定点,常规皮肤消毒,用左手拇指点按穴位后,右手持4号针刀垂直皮肤进针,刺入腹白线约1㎝处,患者感向腹腔及腰部股前侧放散感,出针刀。患者即感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嘱患者在腰部、腹部穴位处帖敷“医用术后贴”,患者5分钟后自感,帖敷处发热,略有皮肤刺激性辛辣感。中药在上方基础加入党参15g、生黄芪30g,继服7剂治疗,嘱患者注意休息。

第三次复诊,患者感酸胀感较第一次治疗又有好转,心情也较放松,睡眠也较以前好,自述性功能也有所改善,胃寒已经消失,精力更加充沛。查体:腰部叩击痛基本消失,未见异常征象。第三次治疗,针刀主要在上述穴位部刺切,术后帖敷“医用术后贴”。

为巩固疗效及较彻底治疗,嘱患者又如上法治疗三次,该患者共治疗六次,不但腰及下肢如前酸胀感消失,而且精力及精神上也有很大的改善。一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