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自己看到丑的东西时,心里不被影响

 hnr360 2012-01-24

让自己看到丑的东西时,心里不被影响

(2008-09-24 12:25:06)
标签:

杂谈

这两年看了一些有关教育孩子的书,可自己没有孩子,没有机会实践,但让自己思考很多东西,教育了自己。我意识到去了解人的心理,了解自己,学习到人应该怎么看待问题,怎样与别人沟通,其实和孩子沟通的很多方法,同样能用来与成年人沟通,同样是彼此尊重,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找到什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从书本上了解后,再与生活中的事儿相结合,遇事时多认真想想,发现原来只是习惯地处理事情,如果你好好分析一下,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觉得自己变得用脑子了,有智慧了,有成就感。(每当这时候心里就挺美的)。所以以前习以为常的事情自己也想想为什么,用脑子看东西,睁开了双眼,同时也会看到一些不美的东西,就要自己不要太在意,即使这些东西不好也要知道这是正常的,没有人是完美的,要学会把他的缺点忽略。就像南怀瑾说到有些信佛不深的人有时会反而显得刻薄,就是因为他看到了不善的事儿,那就没意思了,要想到:他们不好还没意识到,这是可怜的,而自己要庆幸我懂得什么是好的。

 

但从意识到到包容还是有一个过程,过程越长,越痛苦,自己宽慰不了自己,满眼看的都是别人的不是,还是用善心和爱包容别人,把他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处出感情就不会很在意别人的缺点,练出自己的胸襟,让自己豁达。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消极的事物
    上午读了“在我天空中飞翔”博友的文章《走好自己的路》,对文中的观点十分赞成,前几天也曾构思过这样一篇文字,但由于始终感觉到没能把要表达的思想表达清楚而迟迟没有发出来,今天,看到有了相同观点的帖文,而且其中的很多说法与我思维中的想法非常的一致,便又将原来的文字作了整理。下面便是这篇文字的内容。
    动笔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一直不知道该加一个怎样的题目才合适,想来想去,用了这个题目,不知道是否能够准确概括要表达的思想。
    说到态度的积极和消极,好像又是个心态问题,一如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同样的问题,所依据的理论性的东西便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不同的心态,吸取事物的养分的方向便会不同。
    之所以要写这样的话题,是因为很久以来,一直感慨于身边的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
    有一个很要好的同事,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暴风骤雨”的家庭里,父亲脾气暴躁,粘火就着,且大男子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母亲则虽性格温婉柔和却生性怯懦。家里的气氛一贯冰冷严峻,充满欢声笑语的时日几乎很少有过。
    父亲常常因了一点点小事暴跳如雷,母亲常常因为受了莫名的委屈暗自落泪。同事说,从小到大每逢目睹这样的场面他都会暗恨父亲,且在心里替深受委屈的母亲鸣冤叫屈,但由于年龄太小,又惧怕于父亲的暴力而敢怒不敢言。
    按常理推断,如此境况的家庭影响出来的孩子,是极其容易思维扭曲、性格怪异的,也十分容易惧怕婚姻或者使自己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不知不觉地传承父母婚姻的榜样模式。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他说,小时候每每家中发生战争(事实上是一方常胜的战争),他都会在心中暗想:如果我将来娶了媳妇,一定不能像父亲对待母亲这样对她。他说这种想法几乎跟随了他整个的成长过程,而且,年龄越大,这想法越清晰、越强烈!
    可见,我的同事在自己并不十分阳光的成长环境中,不但没有感染毒素,反而从事物的反面总结了教训,培养出了对弱者的同情心。他由于亲身的经历比别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大男子主义的害处,更加明确了今后自己的家庭生活方向。而且,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在他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曾经的愿望,十分珍爱自己的妻子,夫妻多年以来互敬互爱、相敬如宾。
    同事的父母也和我在同一个单位,因而,父子两辈的家庭故事,也免不得添油加醋的在人们中间传扬,但无论如何,大家的议论当中对子辈的行为总是投以敬佩和赞扬的目光。
    我也曾经很受触动于这平凡的故事之中,且一直对我这位能够如莲花一样身居“污浊”而一尘不染的同事充满了敬佩,惊异他竟然有如此的“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能力。事实上,自古以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几乎是例外不多的生活真实写照,尤其对从小就生长在那样墨化的环境中的人。
    同事的故事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毛主席的话是千真万确的真理)。真正能决定自己行为的东西仍然还在自己内心,尽管“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有着不可想象的难度,但并非是不可为之的事情。
    诚然,如果环境可以选择,我们当然没必要去刻意的选择污浊的环境而去修炼心性,毕竟那是个充满危害的所在。但如果不幸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中了,且又没有选择和改变的可能,也没必要把太多的幽怨加之与环境,只要自己合理把握,消极的事物之中也同样可以看到积极的希望!
 
    写了这么多,不知道要说的主题说清楚了没有,希望读到的朋友多提宝贵意见。
 
 
如何应对灾难性新闻带来的恐惧
刘诚哲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面临并感受到不同的焦虑与恐惧等负面情绪,只是程度有轻有重而已。作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媒体也在不时地报道和传播一些负面、恐惧与灾难性事件,比如火灾、水灾、海难、空难、地震、车祸、爆炸、凶杀、台风等天灾人祸的报道,而有些就活生生的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负面的新闻事件,或多或少地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当我们感知这类负面事件与我们自身的生活工作联系紧密、相关性很大时,这种影响就会加剧,甚至不仅影响我们的情绪---担心、焦虑与恐惧,还会干扰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因此掌握一些心理技能和方法对于更好的应对十分必要,比如理性地认清危险源的真正原因、辨别不合理的想法信念并进行积极转化,学会一些放松冥想技巧都是克服恐惧和焦虑情绪的有效行为。
    恐惧是由于缺乏准备,感到自己能力不足以应对、控制,应用不合理信念诠释或想摆脱某种危险环境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焦虑是由当前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负面预想而引起的一种不安、忧虑、紧张的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妨碍着人去客观地认识事物,使生活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从新闻媒体的角度,在报道灾情进展和善后工作的同时,应该对灾难产生的原因作出科学的解释,请有关专家从正面给受众讲解科学的道理,告知受众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摆脱险境的应对方法。这样,人们就可以消除一部分心理上对灾难的恐慌和无助感,较沉着地面对灾难,开展自助工作。一般的受众也可以从中得到相关的应激防范知识,防患于未然。
    作为不直接与灾难事件相关的人群,除了学习掌握一些专业的防范应急技能外,掌握一些心理应对方法,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快乐地生活与工作,是现实的也是重要的,一般可以遵循以下思路与步骤。
    1.先进行影响评估。如果这些灾难性事件没有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就不必太在意,靠自身的调节能力顺其自然,一般能较快得到恢复;但如果这些灾难性事件不仅对你的情绪有较大影响,还干扰到你的行为,甚至严重影响你的正常工作与生活,比如看到空难消息,就不敢乘坐飞机;听到某城市公交车发生爆炸,就再也不坐公交车;看到火车脱轨,一坐火车就陷入恐慌之中;听到歹徒冲入校园砍杀学生的新闻,就不敢送孩子上学等等,那就应该引起重视了,必须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
    2.进行理性的选择。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合理而不是盲目避开可能较大存在危险的情境,如雷暴雨大雪天避免选择乘做飞机,不乘坐无正规管理且违反营运规定的客车,夜晚不到社会治安不好的街区活动,等等;除此之外,就采取顺其自让,为所当为的态度,保持适度的安全警觉,轻松应对即可,做到“力所能及则尽力,力不能及则由他去”,这样想,情绪就会变好。事实上,许多过度的担心和恐惧大多数都是因为灾难性的不合理想法,过高估计危险和过低估计自己应对的能力造成的。
    3.接受自己出现的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不自责,不排斥,而是接纳、顺应,认识到恐惧属于生命的一部分,人人都会经历到,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随着我们一生。躲避恐惧等于不战而降,只会削弱我们的力量;如果我们先行接纳,并且尝试克服恐惧,新的力量就会在我们身上萌生,每战胜一次恐惧,我们就会锻练得更坚韧。
    4.学会一些紧张焦虑时的放松应对方法,如音乐放松法、呼吸调节法,积极画面冥想法,想象脱敏法等等,当出现恐惧焦虑情绪时,可以及时使用这些方法来处理;另外可以采用注意力转移策略,当针对某事出现担心焦虑时,不需要刻意让令人恐惧的想法马上离开,而是尝试把心思放在其他积极的、充满爱的、建设性的事物上,把注意力转向更平静、更沉着、更正面积极的想法上,转到能使自己感觉更好的任何事情上。
    5.理性地找到让自己产生恐惧担心情绪背后的信念与想法,审核这些想法中不合理的因素,驳斥它们,然后用合理的想法代替之。比如:“上周国内刚刚发生飞机失事,我乘坐的飞机也可能会发生问题,灾难不可避免。”这种把概率非常微小的事件当成必然事件的想法就是不合理的灾难化想法,当换成“虽然存在失事可能,但微乎其微,而且安全管理部门会更加重视,这更会提高安全飞行率,我大可放心。”这样的信念时,担心、焦虑等情绪就会大为减弱直至消失。
    6.平时多练习一些可以让自己放松和培养自己正面信念的语言,当遇到恐惧担心情绪和情境时,使用适合自己的正面自我对话,这将会很有效的降低和消除恐惧焦虑情绪,以下语言是我经常使用而且有效的:1)如何更好地直面我对……的恐惧是克服由此产生焦虑的最好方法;2)仅仅是因为我的想法才使我的情绪不好,我可以改变我的想法,这样就能够拥有好的心情;3)这些糟糕的感觉会过去的,我一定会没事的;4)我正学着去发现令人恐惧的想法极度夸大了危险或风险的程度。在大多数情境下我面临的真正风险是很小的,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应对。5)我不可能把生活中的风险全部消除。我面临的每一个恐惧、焦虑都涉及过高估计危险和过低估计自己应对的能力。6)当我很放松时,我就能改变我的注意焦点,我不需要刻意让令人恐惧的想法马上离开,我可以把我的注意力转到使我感觉更好的任何事情上。随着不断的练习,我越来越能改变我关注的焦点;我学会了如何更少的注意恐惧,我越来越能主动选择理性、健康、有益的而不是令人恐惧、焦虑的想法和信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