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

 修一切 2012-01-25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  

http://blog.163.com/h_x_y_123456/blog/static/339849252012021102744931/

  莲鹤方壶,我国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壶盖之鹤,既是莲上之鹤,又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之总的风格与趋向,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这对堪称青铜时代绝唱的莲鹤方壶“姐妹”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1:并蒂莲花劳燕分飞
  莲鹤方壶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出土。此壶原为一对,其造型和花纹装饰及大小几乎完全一样。现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它的发掘与保存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23年,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一批钟鼎重器在经历了两千年风雨后,惊现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村一个普通的菜园。经过发掘,“郑公大墓”出土了完整的青铜器近百件,另外还有玉器、陶器等数百件文物,是中国当时空前的特大发现。其中的近百件青铜器更为引人注目,史称“新郑彝器”。专家们认为,这批文物是郑国王室的祭祀重器,其主人可能是郑国国君子婴。1927年,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馆筹委会,这批历经周折辗转的青铜器文物成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之路。有人这样说,“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保护国宝免遭劫掠、破坏,“新郑彝器”又几经辗转,费尽周折得以保存。1949年冬,国民党政府指示“”。仓促之中,莲鹤方壶等河南古物被打箱运抵重庆机场,马上就要登机飞往台湾。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如神兵天降,救下了莲鹤方壶!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打箱封条,还完好地保存在河南博物院里。即便如此,还有部分“新郑彝器”被运到了台湾。1950年8月,河南省代表会同文化部代表共赴重庆接收河南存渝古物。文化部代表挑取一尊底部稍有残缺、高近126厘米的莲鹤方壶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自此,两尊莲鹤方壶分置两处。
  2:青铜时代的绝唱
  专家认为,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是春秋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承前启后的器群,它承西周凝重敦厚之绪,启春秋战国清丽开放之先,它的出土使人们对中原文化的认识超越了传统金石学和古代文献的束缚,为新生的中国现代考古走向实证、系统、区划研究提供了可信的田野资料。
  古人在宗庙祭祀、飨宴宾客、婚事丧事中都要用酒,壶是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新郑出土的两尊莲鹤方壶造型和花纹装饰及大小几乎完全一样。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个高125.7厘米,口径横31.8厘米、纵26厘米。藏于河南博物院的一个高124厘米。莲鹤方壶是河南博物院13万多件文物中最具观赏价值的收藏品,被公认为这个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河南博物院专家告诉记者:莲鹤方壶之所以闻名天下,主要是因为它造型巧异精妙,铸造亦很工致。壶上物像众多,杂而不乱。神龙怪虎,神态各具。青铜艺匠对鹤的铸造尤为成功,它形神俱佳,栩栩如生,似乎若有人猛喝一声,就会振翅惊飞。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专家介绍说,高大奇伟、纹饰新颖、结构复杂的莲鹤方壶,堪称春秋时代青铜工艺的佳作。它是用泥土作模型,经焙烧,翻制陶范,零件分别预铸,整体合铸而成的。莲鹤铸在一块平板上,可以单独取下。二十莲花瓣预铸,再与盖的主体范拼合浅铸,双耳及杯、腹四角飞龙,颈前后蟠龙以及二龙足,都是预先铸成,再与器的主体合铸。这种技术始于商代,春秋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莲鹤方壶是中国铸造工艺史上的杰出成就。
  有人说,莲鹤方壶唱出了一曲青铜时代的绝唱,因此,在2003年邮票《东周青铜器》中,莲鹤方壶赫然位列这一套七枚的“国家名片”的首位。
      3:鹤舞莲池,引领时代新风
  莲鹤方壶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青铜器艺术在春秋时期审美观念的变化。郭沫若先生指出:莲鹤方壶的艺术风格已有别于殷商、西周,在盖顶莲瓣中心立一张翅之鹤,全然超出了西周以上神秘凝重的氛围,显露出清新的气息。郭沫若先生以极富文采的语言,称道:“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可以看出,他这里所描述的,既是指莲上之鹤,又是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之总的风格与趋向。当此之时,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正在形成。表现在青铜艺术上,也正在开创一代新风,所以郭沫若先生说莲鹤方壶“乃时代精神之象征”,标志着中国艺术风格的一个新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人们个性张扬,崇尚浪漫情怀。东周青铜器作为这一时代风貌的“物化”反映,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变得奇巧,手法由浓厚的神秘色彩而趋向写实,装饰纹样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更接近于生活。莲鹤方壶的出现,是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反映了一种新的生活观念与艺术观念,是活跃升腾的精神力量的形象体现。
  4:朝晋暮楚,体现文化交融
  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新郑彝器”,还向我们展现了郑国青铜器的特征。读过《春秋》经传的人都知道,当时的郑国居于晋、楚两大国之间,朝晋暮楚,在夹缝中求生存,形势十分艰难。春秋中期以后,中原之晋,南方之楚,在文化上也各自形成中心,这也明显影响在青铜器上。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既有接近于以晋墓出土器物为代表的中原色调,又有接近楚墓器物的楚文化因素。可以说,它是中原文化南传和楚文化北传的第一驿站。
  楚地浪漫的风格,使许多受这种风格影响的器物具有一种流动、飞扬的韵致,这种韵致与中原商周青铜器的肃穆、威严不同,洋溢着一种运动的生命力。反映在艺术造型上,表现出一种舒扬升腾的美感。这件莲鹤方壶正是东周这一艺术风格转变时期的代表作品。pp



【商代篇——妇好】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妇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传奇女子,伟大的王后。她是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妇好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她生前曾是一名能征善战,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礼,为商王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地位显赫一时。


        妇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传奇女子,伟大的王后。她是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妇好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她生前曾是一名能征善战,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礼,为商王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地位显赫一时。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年代: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形鋬。器身满布缛丽的纹饰,造型典雅凝重,为商器之精品。


    此器仿照鸮鸟的形象制成,该造型青铜礼器在商代晚期极为盛行。整件鸮尊姿态稳健,神态端庄,雄浑有力,昂首环视四周,仿佛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斗士。值得注意的是,它站立的双腿与下垂的尾部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点,不但可以稳定器身,而且符合美学标准,给人以清爽简洁的感觉。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妇好”墓出土,武丁时期青铜器冶铸的代表之作。
   
    鼎口呈长方形,两耳,直壁略内收,平底,扁状夔龙形足。器腹与四隅各有扉棱一条,腹饰饕餮纹与夔龙纹。器内底有铭文“”妇好“二字。
    妇好墓青铜器在装饰纹样和手法上,已形成独特的风格:主纹高出器物表面,再以阴线的刻纹相辅,令整个器物的纹样主次分明、色调层次变化明显。该鼎无疑是这一风格的最佳代表,非凡的铸造工艺,超绝的设计思维使其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3、“妇好”汽柱甑(zèng)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这件铜器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外形颇似一个敞口的深腹盆,但其特异之处在于腹侧有一对附耳,而且底内中部有一个中空透底的圆柱。柱头做成立体的花瓣形,四片花瓣包裹着一个中心突起的结实花蕾。花蕾表面有四个柳叶形的镂孔。在沿口外壁,铸有两组纹饰,上部是夔龙纹,下部是一周垂三角形的变体蝉纹,两组之间以一周较细的凸弦纹分隔。腹内壁上有"好"字铭文。

  自出土之日起,学术界便对这件前所未见的器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它的功能与原理作出了种种推断。经过长期的讨论,人们吃惊地发现,这是一件三千多年前的汽蒸铜锅,而且是迄今发现最早也是惟一的一件商代汽锅。


  原来,这件甑形器是与鬲或釜、甗(yǎn)类炊具配合使用的,把它放置在炊具上,炊具中煮水产生的蒸汽通过中空的内柱进入甑内并经由柱头的镂孔散发开来,由于上部加有严密的盖,柱头散发的蒸汽无法外泄而只能弥漫于腹内,其热量就把围绕中柱放置的食物蒸熟。这种设计原理,与今天使用的汽锅何其相似!南方流行的汽锅,实以此铜器为鼻祖。今天江苏宜兴一带享有盛名的"汽锅鸡"由此也可以找到渊源了。妇好:商代女杰这件最古老的蒸锅是一位名叫"妇好"的商代贵族的随葬品,铭文"好"字就是"妇好"的简称。而这位妇好,则是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诸多配偶之一。据甲骨文记载,她生前曾南征北战,为商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女中豪杰。妇好墓于1976年被发掘,墓中共出土各类随葬品共达一千九百二十八件,并有十六具殉葬的奴隶尸骨。妇好生前的武功和显赫在三千年后仍能强烈地显现出来。妇好墓也成为目前惟一一座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有明确年代与墓主身份的商王室墓葬,是中国古史编年研究无可替代的资料。


    这件铜器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外形颇似一个敞口的深腹盆,但其特异之处在于腹侧有一对附耳,而且底内中部有一个中空透底的圆柱。柱头做成立体的花瓣形,四片花瓣包裹着一个中心突起的结实花蕾。花蕾表面有四个柳叶形的镂孔。在沿口外壁,铸有两组纹饰,上部是夔龙纹,下部是一周垂三角形的变体蝉纹,两组之间以一周较细的凸弦纹分隔。腹内壁上有"好"字铭文。

  自出土之日起,学术界便对这件前所未见的器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它的功能与原理作出了种种推断。经过长期的讨论,人们吃惊地发现,这是一件三千多年前的汽蒸铜锅,而且是迄今发现最早也是惟一的一件商代汽锅。


  原来,这件甑形器是与鬲或釜、甗(yǎn)类炊具配合使用的,把它放置在炊具上,炊具中煮水产生的蒸汽通过中空的内柱进入甑内并经由柱头的镂孔散发开来,由于上部加有严密的盖,柱头散发的蒸汽无法外泄而只能弥漫于腹内,其热量就把围绕中柱放置的食物蒸熟。这种设计原理,与今天使用的汽锅何其相似!南方流行的汽锅,实以此铜器为鼻祖。今天江苏宜兴一带享有盛名的"汽锅鸡"由此也可以找到渊源了。妇好:商代女杰这件最古老的蒸锅是一位名叫"妇好"的商代贵族的随葬品,铭文"好"字就是"妇好"的简称。而这位妇好,则是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诸多配偶之一。据甲骨文记载,她生前曾南征北战,为商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女中豪杰。妇好墓于1976年被发掘,墓中共出土各类随葬品共达一千九百二十八件,并有十六具殉葬的奴隶尸骨。妇好生前的武功和显赫在三千年后仍能强烈地显现出来。妇好墓也成为目前惟一一座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有明确年代与墓主身份的商王室墓葬,是中国古史编年研究无可替代的资料。


  自出土之日起,学术界便对这件前所未见的器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它的功能与原理作出了种种推断。经过长期的讨论,人们吃惊地发现,这是一件三千多年前的汽蒸铜锅,而且是迄今发现最早也是惟一的一件商代汽锅。


  原来,这件甑形器是与鬲或釜、甗(yǎn)类炊具配合使用的,把它放置在炊具上,炊具中煮水产生的蒸汽通过中空的内柱进入甑内并经由柱头的镂孔散发开来,由于上部加有严密的盖,柱头散发的蒸汽无法外泄而只能弥漫于腹内,其热量就把围绕中柱放置的食物蒸熟。这种设计原理,与今天使用的汽锅何其相似!南方流行的汽锅,实以此铜器为鼻祖。今天江苏宜兴一带享有盛名的"汽锅鸡"由此也可以找到渊源了。妇好:商代女杰这件最古老的蒸锅是一位名叫"妇好"的商代贵族的随葬品,铭文"好"字就是"妇好"的简称。而这位妇好,则是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诸多配偶之一。据甲骨文记载,她生前曾南征北战,为商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女中豪杰。妇好墓于1976年被发掘,墓中共出土各类随葬品共达一千九百二十八件,并有十六具殉葬的奴隶尸骨。妇好生前的武功和显赫在三千年后仍能强烈地显现出来。妇好墓也成为目前惟一一座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有明确年代与墓主身份的商王室墓葬,是中国古史编年研究无可替代的资料。


4、“司母辛”四足觥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器物前部为立兽状,后部为鸟形。兽头上双角自然曲卷,中脊至尾为卷龙形,兽首状弓形鋬(pàn)。纹饰细腻,器身布满盘绕回旋的龙蛇纹、鸟纹。盖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


    该觥造型雄奇,立兽似牛非牛的艺术性夸张增添了器物的瑰伟奇丽之美。铭文“司母辛”中的“”母辛与“妇好”实为一人。妇好是生称,辛是庙号,司是祭称。此器是商王武丁子辈对其母妇好所作的祭器。



    年代: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形鋬。器身满布缛丽的纹饰,造型典雅凝重,为商器之精品。


    此器仿照鸮鸟的形象制成,该造型青铜礼器在商代晚期极为盛行。整件鸮尊姿态稳健,神态端庄,雄浑有力,昂首环视四周,仿佛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斗士。值得注意的是,它站立的双腿与下垂的尾部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点,不但可以稳定器身,而且符合美学标准,给人以清爽简洁的感觉。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此鼎深腹四足,沉稳优雅,简洁有力的阴线,在器物的上腹与四足刻划出兽面纹。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其采用多范分铸而成,说明商代早期已具备了相当高的冶铸水平。


    青铜鼎有烹煮肉食、是实牲祭祀和宴飨(xiǎng)等各种用途。相传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征九州。自此,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立国建都以定鼎,而国灭族亡则鼎迁。该方鼎出于郑州商城遗址中,这种商代前期的大型王室重器,提供了置帝都于中原的史实信息。


      1974年,在河南郑州出土了一座饕餮乳钉纹方鼎,仅窖藏时间就已在3600年以上,比司母戊方鼎整整早了100多年。这座鼎铸造的年代大约就在“汤祈桑林”的年代,那么这座鼎会不会就是商王汤所用的神秘王鼎呢?
鼎,做为中华民族的悠然历史为灿烂文化的代表礼器,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自古以来,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建设巨大工程、纪念重大节日等,均习惯以定鼎、立鼎、赠鼎来进行,以此兴国安邦,象征团结、统一和权威。

    《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水经注》载: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要找九鼎,却不知所踪,后来路经彭城,发现九鼎之一沉于泗水深潭之中,于是就派人打捞。当人们在河中找到鼎之后,系好绳子想扛上岸,不料从鼎中伸出一个龙头,把系好绳子咬断了,鼎又落回了河里,再也找不到了,民间传说,正是因为秦王没有得到这个鼎,所以,大秦朝仅仅得到了十五年的




【夏代篇】

呵呵,朋友说的“四羊方尊”的确是形态漂亮的精品,一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能在重庆看到真是难能可贵了。
我继续……
1、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夏代铜斝上部近喇叭形,口上游一对菌状柱,鼓腹,下有三个大空锥状足,折鋬且带镂孔,颈下部饰弦纹与乳钉纹,腹部有五个突起的圆形饰。
    该斝造型古朴,纹饰简单且欠规整。其形制和装饰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斝、铜爵颇为相似,对我们了解与研究青铜器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
)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1974
      
      薄胎,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棱形锥状足,素面。器物造型简朴,具有早期青铜器质朴风格。它流线型的器身上,长流口与叶片状的尖尾形成均衡  的对峙,整体纤秀而简洁,体现出一种率真之美,反映出先民对美的深切而独特的感觉。
   
    爵是夏商周礼器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饮酒器。这种铜爵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少数遗址中有所发现,是人们探索及研究夏文化的重要材料。
   
    此爵与河南偃师二里头第三、四期遗存所出铜爵十分相似,具有明显早期铜爵特征,是目前二里头之外发现的唯一的早期铜爵。在二里头遗址第三、四期遗存中先后发现了十多个束腰平底爵,形态大体分两个亚种:其一为粗矮型、二是细长型,这两种铜爵都与同时期的陶爵相近似。二里头第三四期遗存的文化面貌接近于郑州二里岗下层文化。放射性碳素的测定结果也表明,二里头三期遗存的绝对年限距今是3210+90(BC1245+90)年,树轮校正年代范围为BC1590—BC1300年,正在商早期的纪年范围内。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中国早期青铜文化出现偏晚是不争的事实。河南最早的几处冶铜遗迹绝对年代都在距今4000年前后,还未发现成型的器物。偃师二里头和新郑出土的早商青铜器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探索BC1600年至BC2000年之间的青铜文化面貌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起源找到了一个坚实的立足点。


【商代篇】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商末周初(公元前.1046年前后),1997年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该觥分盖、器两部分。盖身呈圆形,觥盖前端为一昂首而出的兽头,后端呈宽扁尾上翘,中置半环形钮。盖沿内折,伸出子口,套合于器口。器宽短流,侈口圆唇,微束颈,圆鼓腹,圜底,圈足外撇,足底加厚。与龙尾对应的腹部一侧置半环形兽首錾,下有长方形垂珥。器底内壁有铭文“长子口”3字。这种簋形觥造型奇特,极为罕见。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明快疏朗。是西周早期较为独特的作品。
    太清宫位于河南省鹿邑县,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的故乡。1997年深秋,在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墓,经过初期发掘,专家认为这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墓葬。古墓中随葬品极其丰富,其中有一件青铜器造型非常奇特,引起了考古队员的极大兴趣。



【商代篇】

铜方爵: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长子口墓内出土青铜器
器种类丰富,有青铜乐器85件。铜器中方形
器较多亦是其特征酒器中的方尊、方爵、方觚与安阳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出土的商代方形青铜礼器近似。
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看,方形器多出于商代王室成员和高中级贵族墓中,是商代统治集团权利和身份的标志。在长子口墓中出现如此集中的方形器,说明墓主人地位较高。



【商代篇】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通高19厘米。椭圆形,大腹,有四足,带盖。盖上有钮,盖、体子母扣接。整体为一鸮鸟形状,配以花纹,栩栩如生。盖有鸮嘴、突起的眼睛和雷纹填地的夔纹。足饰夔纹、垂鳞纹,均以细腻的雷纹填地。通体纹饰十分精美,融线雕、平雕、凸雕于一身。有商代晚期作风,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商代青铜器珍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鸮卣取像于两鸮相背而立状。盖面隆起,盖中央设有捉手。卣肩部两侧设半圆环,与提梁两端兽首相套合。该卣形制奇特,线条圆润流畅,花纹精美华丽,为商代青铜艺术品的上乘之作。在商王朝疆域的边沿处,分布着许多商王朝未直接进行统治的小国,被称作“方”或“邦”。“息”国是商王朝偏南的方国之一,是中原文化与南方交汇的重要地区。该卣出自河南罗山商代息国的贵族墓地中,从其造型和纹饰看,都具有显著的殷商文化的特征。


    通高19厘米。椭圆形,大腹,有四足,带盖。盖上有钮,盖、体子母扣接。整体为一鸮鸟形状,配以花纹,栩栩如生。盖有鸮嘴、突起的眼睛和雷纹填地的夔纹。足饰夔纹、垂鳞纹,均以细腻的雷纹填地。通体纹饰十分精美,融线雕、平雕、凸雕于一身。有商代晚期作风,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商代青铜器珍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鸮卣取像于两鸮相背而立状。盖面隆起,盖中央设有捉手。卣肩部两侧设半圆环,与提梁两端兽首相套合。该卣形制奇特,线条圆润流畅,花纹精美华丽,为商代青铜艺术品的上乘之作。在商王朝疆域的边沿处,分布着许多商王朝未直接进行统治的小国,被称作“方”或“邦”。“息”国是商王朝偏南的方国之一,是中原文化与南方交汇的重要地区。该卣出自河南罗山商代息国的贵族墓地中,从其造型和纹饰看,都具有显著的殷商文化的特征。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5.5厘米 口径9~10厘米



    口与盖子母扣合,鼓腹,圈足。盖上有菌状钮,盖及器身出扉棱四条。整个器物以云雷纹为地,饰纹或鸟纹。上腹部有竖瓦纹,提梁两端饰兽头。盖内及器底均铸 “祖辛” 二字铭文。


    庄重的造型配以华丽的纹饰,使整个器物充满浓重奇诡之感。其提梁两端怪异夸张的兽头将装饰代得更为凝重肃穆,下腹部高浮雕的鸟眦目凝视,加强了神秘威严的装饰气氛



【商代篇】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商代前期
郑州商城青铜器窖藏坑出土


    古代盛酒之器。造型古朴大方,纹饰精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卣。菌状纽、套环链与盖上的纽柱相套连,蛇首状提梁,颈部兽面纹、云雷纹,腹部兽面纹,圈足饰连珠纹、云雷纹,不规则镂孔。
    在国之政以祭祀与战争最为重要的商周时期,王和贵族在祭祀祖先、祈祷神灵佑护以及建筑殿堂宫室和外出征战之前,都要进行占卜以预知吉凶,并以人或牛、羊、猪、狗等牲畜作为祭品,供奉给祖先和神灵,祭祀规模庞大。青铜器作为祭天礼地,沟通神灵,辟邪敛葬的古代文明的物质象征,多用在祭祀祖先、宴享宾朋、赏赐功臣、纪功颂德、打仗等重大场合。其众多的种类、繁复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多采的铭文和高超的铸造技术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面貌的写照。



【商代篇】

饕餮纹圆鼎(商代)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1982年7月在郑州商代城址东南角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共2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通高81厘米,口长55厘米、宽 53厘米,底长46厘米、宽44厘米,壁0.7厘米,重75公斤。


    折形方唇,治口有圆拱外槽式双耳,斗形方腹,平底,下附4个圆柱形空足,上腹饰带饕餮纹和乳钉纹。腹壁、底、足间有烟熏痕。鼎是古代炊器,商周时代标志统治权力和身份等级。此两鼎造型宏大,制作精良,器型完整,对研究商代青铜铸造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经国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


    饕餮兽面纹自良渚文化时期就存在,但它一直被称作兽面纹,直到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才开始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它的涵义有“通天地”、“通生死”、“驱鬼避邪”、“威猛、勇敢、公正”、“祭神”等象征说法



【商代篇】

饕餮纹罍(商代)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商代前期,容器,1955年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高25厘米,腹径19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古代盛酒或盛水器。《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罍。”《仪礼.少牢馈食礼》:“司空设罍水于洗东,有料。”说明了罍盛酒、盛水的两种用途。罍有文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罍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方形罍一般为商代器,圆形罍在商和西周都有。
    整个制作精细,其颈部的龟形图案装饰的尤为特殊。龟鳖类动物在早期中国人看来是吉祥、繁衍的象征,所以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图腾文化中龟是主要的崇拜对象。有点学者认为这件铜罍上的龟纹可能是族徽,还有人考证为“黾”字,若这种考释正确,那么这就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铭文。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商代篇】

饕餮纹建筑饰件(商代)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1989年郑州小双桥出土。是商代大型宮殿柱头上的裝飾。
    正面近方形,俯视为“凹”字形,两侧面各有一个长方形孔。饰件正面为单线阴刻饕餮纹,长方形孔周围各饰一组龙、虎搏象图。

    这一饰件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建筑构件。它既是宫殿木梁前段的装饰,也是加固木梁的构件。清晰华丽的兽面纹,显示出商王宫殿的气派。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此簋底部设一喇叭形支座,用以垫高器身。造型奇特,前所未见。簋内底部铸有铭文,共8行74字。记录了昭王时期在王室举行的一次射礼活动的全过程,作器者柞伯因受王赏赐而作此簋,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记叙文。它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射礼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中国素被称为“礼乐之邦”,“礼乐”一直被用来象征古代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而贯穿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核心,无非亦是“礼乐”二字。“礼”规范人的行为,“乐”感染人的内心。夏商时期,礼制礼法开始成形,至周代逐步完善。西周在商朝的基础上,发展出以青铜鼎、钟、簋为中心的礼器组合。西周的社会在血缘基础上建立一个结合宗法、分封、等级和世袭的制度,以巩固一个强调高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受“礼”的精神所规模。“乐”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祭祀、朝廷、乡射等礼节时,皆要奏乐,而钟、磬这类编悬乐器,在使用的数量及礼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父乙”角

 IMG_2089_“父乙”角(西周).jpg


.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通高27厘米口长20.3厘米口宽9.8厘米。1986年河南省信阳浉河港出土


  
    角为饮酒器。上有盖,盖顶有脊,脊的中部有桥形钮。器口呈橄榄形,颈部收敛,腹壁微鼓。一侧有首状 ,圜底, 三棱锥状足。盖与器身饰以雷纹衬底的饕餮纹与蕉叶。盖内与器身壁对铭12字:“晨肇贮用作父宝尊彝 册”。


    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仅见于商末周初,出土器物较小,加之这件父乙角铭文清晰,制作工艺、纹饰均佳,显代得弥足珍贵。

“虢季”鼎(西周)

 IMG_2047_“虢季”鼎(西周).jpg


 


   春秋早期,1990年3月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390)。

通高39.8、口径44.2、腹深21.4厘米,重17.4公斤。


    侈口敛颈,圆底蹄足,腹微鼓,附耳与口沿之间以两個小橫梁相连。耳饰大小相间的重环纹,口下饰窃曲纹,腹饰垂鳞纹。
    【铭文】虢季乍(作)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亯(享)
   
    列鼎一组7件,形制、纹饰与铭文均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此为其中最大者。

 IMG_2038_“虢季”鼎(西周).jpg


 


        西周时期,形成了严格的用鼎制度。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用鼎,大致可分为五等,各等人用鼎的数量皆与其身份和地位相适应。其用鼎数量分别是: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特三鼎、庶人一鼎。这五等界限森严,不可逾越。
    虢季列鼎一组七件,造型规整,浑厚气派。虢季用七鼎陪葬,表明其身份为诸侯国君,正是西周用鼎制度的实物例证。


 

蟠龙纹盉(西周)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IMG_2050_蟠龙纹盉(西周).jpg



1990年3月河南三门峽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


        有盖,盖面顶部有一盘龙形握手。扁圆腹,腹外侧饰云纹,中心饰龙纹。细长流,流口部为一张口的兽头。腹下四足为裸体跪姿人形。
    该盉采用线雕、高浮雕与圆雕多种手法,主次分明,繁简得体。设计上巧妙的雕出张口的小兽头,使大张的嘴巴正好成为流的口。而四足塑成跪姿的奴隶形象,表现了器物的主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奴隶的残暴。

 IMG_2050_蟠龙纹盉(西周)x.jpg

中爯chēng父簋 guǐ

 IMG_2087_中爯chēng父簋 guǐ(西周).jpg


 


    1981年南阳市文物部门在南阳城区砖瓦场,发现了一座西周末年的墓葬。据该墓出土的一件文物上的铭文记载:“中父宰南申厥嗣作其皇祖夷王监伯尊簋……”另一件簋铭是:“南申伯太宰中父厥嗣作其皇祖考夷王监伯尊簋……”铭文记载的是,周宣王封申伯于谢的同时,还派遣了楚国贵族中父,辅佐申伯到南阳建立申国。
   
    上有盖,盖顶有圆形捉手,器身子口,鼓腹,兽行双耳,下有垂珥,微圜底,圈足外侈,下有三虎头状矮足。通体用直条纹、窃曲纹及垂鳞纹等装饰。器与盖对铭,铭文44字,系申国之相中爯父为祭祀其祖、父两代人所为。
   
    对于古代申国的地理位置,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汉书·地理志》等认为申伯之国在南阳郡宛县(今南阳),而《通典》认为申国在唐代的申州(今信阳一带)。中爯父簋的出土,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争议。

龙纹带盖三足壶(春秋)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IMG_2019_龙纹带盖三足壶(春秋).jpg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18.5厘米 口径7.5厘米腹径16.8厘米

    1978年河南省固始侯古堆出土


    小口直领,平肩鼓腹,下有三足。盖顶中央有一环,其外有圆涡纹,肩部有对称的双耳,器盖周边及肩部刻有带状回纹,腹为对称的斗虎纹。


    这种器形为北方周墓中所罕见,具有浓厚的南方特色。虎纹为阴刻而成,细致精巧,构图自然生动。在古始侯古堆发现的这座楚墓及其陪葬坑中还出土了一些有铭铜器,据考证,墓主人可能是宋景公的妹妹。

青铜神兽

 IMG_2858_青铜神兽(春秋).jpg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高48厘米,1990年河南省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

    这是出于河南淅川徐家岭九号墓的一对神兽之一。主体龙首、虎身、龟足、头上以六条蜿蜒纠绕的小龙构造兽角,背部曲形架上立一同样形态的龙形奔兽。遍布全身的龙凤纹饰,以翠绿色的孔雀石镶嵌而成。而背上与腹下的钮与方形的插孔,证明这对神兽是一种乐器的器架。


 

 IMG_2863_青铜神兽(春秋).jpg

    此神兽形象诡谲,制作精美,绿松石镶嵌精细,绿石莹莹,极为美观,实属罕见之物。对于它的用途,学术界尚有分 ,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悬鼓用的鼓架,有的认为是编磬架。


    楚人好龙,楚地叶公好龙“屋室雕文以写龙”的故事流传至今。楚大夫屈原的作品中,提到龙的辞句多达到23处。楚人所渴望的心灵自由之美好境界,就是驾飞龙以周游八极。这件龙形异兽的身上,竟雕有数十条小龙,楚人对龙的喜爱与崇尚,都集中在再现于此。

镶红铜龙纹方豆

 IMG_2025_镶红铜龙纹方豆(春秋).jpg


 


1979年河南固始侯古堆大墓出土。春秋晚期。

      盖顶四隅各有一环钮,两侧有环耳。器两侧也有环耳,与盖耳上下相应。通体镶嵌红铜龙纹。方豆同出两件,光泽无锈,色彩金红分明。
      这件豆呈方斗形,覆斗形豆盖与豆盘功能相同,也可倒过来使用,两相扣合。下有八棱柱形矮柄,柄下是圆形覆盆式足,盖面和器身上焊接有圆环形耳。器表通身嵌饰红铜龙兽图案。


 

    镶红铜是春秋中晚期青铜工艺方面出现的新技术,改变了以前铜器模铸纹饰的拘谨,气韵鲜朗。

夔龙纹鉴

 IMG_2059_夔龙纹鉴(春秋).jpg

1936年辉县琉璃阁甲墓出土

    通鉴是古人盛水的礼器,多作照容、贮冰、淋浴之用。此鉴肩部附龙形四耳,颈部有鳞纹一周,腹部有蟠虺纹一周,间有龙兽交缠的图案。器身多出镶嵌物已脱落。


 

夔龙纹镈


 

 IMG_2550_夔龙纹镈(春秋).jpg

1923年新郑李家园出土


    体呈合瓦形,平口。篆部、鼓部和舞部的纹饰为相交的夔龙纹,钮为透空的蟠螭纹,两面各布三排盘龙形的枚。这是春秋时期体量最大的镈钟之一

镂空俎

 IMG_2612_镂空俎zǔ (春秋).jpg


 

1978年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


    俎,是古代进餐时切肉的案子,鸿门宴中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言。这件铜俎,与以往所发现的木俎不同,整个器身布满玲珑剔透的镂空纹饰。可以想象,在这种俎上切肉以贡奉的对象,定是帝王贵胄和其崇敬的神袛祖先

黄克升鼎


 

 IMG_2619_黄克升鼎(春秋).jpg


 

1990年淅川和尚岭1号墓出土


    和尚岭楚墓所出的“克黄”升鼎,为楚庄王时箴尹,令尹子文孙“克黄”所铸。《左传宣公四年》记载其人当时出使于齐,返国途中,闻楚国内乱,克黄家族若敖氏被楚王诛灭,将殃及克黄,而克黄不畏死地,毅然回国复命,终得楚王赦免,后更名曰“生”。此鼎铸造应在公元前605年克黄更名一样,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楚国升鼎,具有珍贵的断代价值。

龙耳虎足方壶


 

 IMG_2620_龙耳方壶(春秋).jpg

高33.5cm,宽17cm


1978年河南淅川出土


 

        春秋时期,容酒器。有盖,长方口,长颈,鼓腹,长方圈足。颈部附龙形双耳,壶底俯卧两兽承托全器。

        壶是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也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自商代就已有之,主要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曾有“清酒百壶”的记载,所指的便是这类器物。其造型多种多样,有方壶、扁壶、圆壶、瓠形壶等等。

        龙耳虎足方壶整体造型魁伟气派,以双龙为耳、以双虎为座,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型蕴含有某种动态和旋律感,为春秋青铜器之精品。与郑公大墓的莲鹤方壶相比,一南一北,堪称春秋方壶的绝代双骄。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1978年,河南淅县下寺楚墓中出土一套7件用失蜡法铸造的列鼎,造型装饰艺术相同,大小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一件是王子午鼎。该鼎通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侈口、束要、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两外侈的长方形耳,旁边攀附6条龙形兽,腹部满浮雕的攀龙和窃曲、弦纹。内腹与盖内均柿有铭文。该鼎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伊(宰相)之职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该器物又成为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


  王子午鼎,共七件列鼎,以代表墓主身份,这是其中最大一件。同出与鼎配套取食铜匕一件。器内壁及底部有铭文14行84字。铭文表示了对先祖的追思,叙说王子午自己施德政于民的业绩,并教育子孙须以此为准则。王子午,字子庚,即文献所载“问鼎中原”的春秋霸主楚庄王第五子,楚康王时为楚国令(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全文词语流畅押韵,是楚国青铜器上不多见的长篇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铭文用鸟篆书写,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


  王子午鼎造型呈现平底束腰形的典型楚风。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细部装饰上采用浮雕、立雕、分铸、榫卯、焊接等技术。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浪漫的题材,沉寂二千多年的惊世之作,显示了楚人丰富浪漫的想象力和鲜活的生命力。



【春秋篇】


说的不错啊,按当时的条件,很多工艺实在令人赞叹,没有现代工业,那些铸造师堪称艺术大师了。

鄬子倗浴缶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通高49.6、口径26.6厘米,重32.1

    浴缶为盛水器。此式浴缶在下寺2号墓中同出两件,这种鼓腹、短颈、链环耳的器物,是楚国青铜器的特有器型。周身布满以红铜镶嵌的龙纹、涡纹,上下可分七组,夔龙纹两两相对,一龙回收相一龙前行,生机盎然。该浴缶口沿处均铸有铭文。盖铭一周为篆书10字:“楚吊(叔)之孙鄬子□(倗)之□(浴)缶”,说明了器主的王族身份。



【春秋篇】

嵌红铜画像壶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通高41.6、口径12.4、底径14.6

1990年淅川和尚岭M2出土,河南博物院藏,国家馆藏壹级文物。


        盖顶附有四个环形钮,壶长颈、鼓腹、平底、高圈足。腹部两侧饰辅首衔环。整器镶嵌红铜纹饰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所刻画的场面形象生动,富于变幻。
   
    该画像铜壶的形制具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同时,凤鸟之鹿角状冠、人面神人、鸟首羽人、鸟状神人又能在楚地文物中窥其源流。这件集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因素于一身,体现两种文化合璧的画像铜壶,既反映了中原文化对楚文化的深刻影响,又表现了楚文化在接受中原文化过程中将自身神秘与浪漫的文化艺术融入其中,展示了楚器工艺的人神交融的浪漫意境,飘逸流畅的动态美感,从而表现出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传播的互动性。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春秋篇】

单盘单匜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该盘敞口,浅腹、附耳、圈足,下有四个昂首侧视的卧兽以背承器。腹与圈足用窃曲纹装饰,内底有铭文“奚口单自乍口盘其万年口口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匜的前部有槽状流,下有四条兽状扁足,后部有一龙形执銴。沿下及腹部分别饰窃曲纹与瓦纹。器内底亦有铭文。

   

    盘、匜均为水器。据《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受巾。”“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商周时期宴飨前后行“沃盥之礼”。沃盥,即洗手。以匜浇水于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两器配套使用。


       匜的前部有槽状流,下有四条兽状扁足,后部有一龙形执銴。沿下及腹部分别饰窃曲纹与瓦纹。器内底亦有铭文。

   

    盘、匜均为水器。据《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受巾。”“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商周时期宴飨前后行“沃盥之礼”。沃盥,即洗手。以匜浇水于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两器配套使用。



【春秋篇】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13件青铜器,计有鼎、敦、簠、盘、匜、缶、舟等,这批铜器的器型与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器物相近,应是蔡东迁州来之前都新蔡时的遗物。
    蔡为周克商后最早分封的姬姓诸侯之一。春秋时期,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由上祭(今河南上蔡)迁至吕亭(今河南新祭)。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将国都再迁州来(今安徽寿县)
       
    簠为食器。长方形,直口斜壁,短边两侧各有一个兽首形耳,平底,矩尺形四足。体饰细密的蟠虺纹。盖与器造形、纹饰均相同。该簠仅存下半部。内底有铭文:“祭公子义工之飤簠”,字体修长隽美。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春秋篇】

镶红铜龙纹扁壶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1936


    壶体呈椭圆形,颈部附一对环钮,颈部饰象纹、鸟纹各一周。腹部附四个环钮,并饰上中下三周镶嵌红铜龙纹,龙回首相顾,如蹑虚空。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春秋篇】

夔龙纹方壶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

1997年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中行东周遗址出土


    器束颈,垂腹,圈足。方杯形盖,盖上部立盤形捉手。颈部两侧附龙首形环耳,并各吊一圆环。盖顶面饰夔体龙纹,盖下四边饰连体双鸟纹。器颈部饰波带纹,腹部饰勾连龙纹和隼鸟纹,底座饰环带纹。纹饰相互蟠连,寓动于静。祭祀坑中出土同样的青铜壶两件,应与郑国贵族郑伯的某次祭祀活动有关。

战国篇】

错金银铜辕首(战国)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车具,春秋,淮阳县平粮台出土。


        辕首是装饰在车辕前端的饰件。该辕首筒形,一头封顶,封顶处呈龙头状,龙张口露齿,双目圆瞪。前额、后颈根部有长方形穿孔,用以将辕首固定在车辕上。面、颈部多处错银卷云纹,鼻、耳部错金。

    此件辕首出土时套在七号战车的车辕前端。设计巧妙,制作精美。错金银工艺纤细秀丽,线条流畅,丰富了龙首的装饰,给人以动感。整个器物从造型到纹饰图案,显示了战国时期错金银装饰工艺的精湛。



【战国篇】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错金银豹镇(战国)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铜席镇是古代用于压席子的四角,使之不易在地上滑动的实行重物。这件错金铜镇,豹作蜷卧状,勾首衔尾,浑身布满错金卷云纹。以一爪搂定中部长方形的插孔。



【战国篇】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跽坐人漆绘铜灯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文物原属】 :宫廷器具
  【文物现状】 :现藏河南博物院
  【出土时间】 :1974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简介】 :通高48.9厘米,灯盘径23.7厘米,重7.5公斤。
  

    此灯为分段铸造,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俑作跽坐姿态,偏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以带钩扣合,两臂平伸,手握丫形灯架,架上托环形灯盘,灯盘圆形,盘内有三个尖钉形烛座,可以同时承蜡三只,整体髹漆尽脱。灯盘下有丫形把柄,下端插入双手持的构件上端的方銎内。灯盘外缘髹有三角形纹彩漆,把柄表面原来髹有朱色漆,现仅见精湛,是战国灯具的精品。



【战国篇】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鸟兽纹贯耳壶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出土时间】:1953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
    【简    介】:

    壶体截面为圆角方形,有盖,束颈鼓腹平底,腹侧各有一兽面纹贯耳。器身以夔纹附地,用浮雕式工艺铸出盖四角的蛙纹、耳下的对虎纹以及腹部的兽面纹、凤鸟纹、虎、鹿等纹饰,动物塑造生趣盎然。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战国篇】

错金银嵌松石方鉴、错银髹漆蟠螭纹方罍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1975年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鉴为斗状,四壁各附一龙形耳,龙卷曲俯卧,作探水状。腹外壁方栏内有错金嵌绿松石方形几何图案。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罍束口,直颈、宽肩,鼓腹,平底,方圈足。腹外壁有错金几何纹组成的方形格栏,格栏内饰蟠螭纹。盖顶部外缘铸叶状装饰,并髹有黑漆。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勺细长柄,环形柄首。

    出土时,罍置于鉴中,罍内又有提勺一件,可见它们是一套器物。方鉴和方罍相加的空间,既可放入冰块,又可置入木炭,作加热或冰酒之用。鉴和罍制作精细,纹饰富丽,造型优美,展示了我国战国时期青铜器镶嵌、错金银工艺高度发展的风貌。



【春秋篇】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蟠虺(huī)纹提梁盉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该盉为平定盖,盖钮有活链与提梁相连。下有三个兽面蹄足。肩设龙首圆柱形提梁,腹中部一侧有曲形兽首状流。盖与腹部细密的蟠虺和绹索纹。整个器型设计精巧,将龙形兽纹与造型融为一体,带有南国之灵秀风格。

河南博物院之青铜器篇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