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肥胖

 淄水渔夫 2012-01-26

1、概述: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身肥体胖,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重者患者极度肥胖,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病症,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病、继发性肥胖病等。

2、病因病机:肥胖的病因为年老体虚、过食肥甘、缺少运动、久病正虚、情志所伤等,其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但与肾气虚衰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有关,其基本病机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病理性质有本虚标实,其本虚者多为脾肾阳气虚衰,或兼心肺气虚,标实者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肥胖的病理演变过程一是虚实之间的转化,二是各种病理产物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三是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瘅等病证有关,极度肥胖者,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病症。

3、诊断依据

⑴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或体重质量指数超过24为肥胖,排除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因素,即可诊断为本病。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Broca标准体重)

体重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2(m2

⑵初期轻度肥胖仅表现为体重增加20%~30%,常无自觉症状;中重度肥胖常见伴随症状,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喘、腹大胀满等。

4、辨证论治:

肥胖的辨证首先应辨标本虚实,本虚应辨气虚、阳虚之不同,标实应辨痰湿、水湿及瘀血之差异。其次应辨脏腑病位的不同,肥胖病在脾、肾、心肺之不同,临证时需加详辨。肥胖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泄实,补虚者应健脾益气、结合益气补肾;泄实者应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方法,其中祛湿化痰是治疗本病的最常用的方法。具体证型分证论治如下:

⑴胃热滞脾证: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心烦头昏,口干口苦,胃脘灼痛,嘈杂,得食则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胃热滞脾、精微不化、膏脂瘀积所致,治疗宜清胃泻化、佐以消导为主,方药选用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大黄、厚朴、枳实、山楂、六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等。

⑵痰湿内盛证:形盛肥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头晕目眩,口干而不欲饮,嗜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为痰湿内盛、留于体内、阻滞气机所致,治疗宜燥湿化痰、理气消痞,方药选用导痰汤加减: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南星、枳实、生姜等。

⑶脾虚不运证:肥胖壅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濡细;为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内停所致,治疗宜健脾益气、渗利水湿,方药选用参苓白术散合防已黄芪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生甘草、炙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防己、黄芪、生姜、大枣等。

⑷脾肾阳虚证: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为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饮内停所致,治疗宜温补脾肾、利水化饮,方药选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白术、白芍、炮附子、生姜、桂枝、甘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