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厚德立身 学者本色

 平平网 2012-01-27

    ——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常务副校长翟小宁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赋予生命的应该是健康,是幸福,是温暖,是向上的力量。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教育应该在人的心灵中播种爱心,播种善美,播种智慧,播种光明。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教育应该用文化的火种点亮心灵,点亮希望,点亮未来。

——翟小宁

2011年,一个初春气息渐浓的上午,我们见到了翟小宁老师。他笑容亲切,热情而谦和,儒雅而健谈,讲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声音极富磁性。出口成章的才华,再配上他对教育人生的深入理解、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让我们在沉醉之余,丝毫觉察不到时光的流逝。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有幸躬逢盛世,我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有幸踏上讲坛,我感恩这片教育的热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我常体会到一种生命的激情。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从事教书育人的事业,虽夙兴夜寐,却深感幸福。

——翟小宁

在与翟小宁的交谈中,他常常满含深情地谈到所生活的这个伟大的时代,谈到对教育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谈到人大附中,谈到当代著名教育家刘彭芝校长。他说:在人大附中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夜以继日,辛苦劳累,但再苦再累,也感觉幸福愉快。他说,自己常常生活在一种感动之中,刘彭芝校长教育家的胸怀、思想与追求深深地影响着他;刘校长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时刻感动着他;王珉珠书记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风范时时感染着他;人大附中教师的敬业精神不断激励着他,使他受益匪浅。在人大附中,他从一名特级教师,到常务副校长,使他逐渐从语文课堂延伸开去,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教育教学;与著名教育家刘彭芝校长共事多年,刘校长的大爱和智慧、奉献和执著,使得翟小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耕耘教育的沃土。

翟小宁,文学硕士,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北京大学语文教师“国培计划”特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全国青年联合会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山东省第九届人大代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委,中央电视台大型文艺专题片《红楼情》点评嘉宾,曾荣获全国语文课堂教学比赛第一名,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主持或参与了数十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研究,曾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育研究》等报刊发表多篇论文,主编参编著作多部。他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艺术精湛,德艺双馨,功底深厚,多次在大型教育教学会议上讲学或执教示范课,多次在国内外教育论坛发表演讲,他在英国伦敦“第二届世界名校长论坛”发表的演讲《教育的使命:源于中国文化的思考》,深受国内外同仁赞赏。

从山东省十佳教师第一名,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到著名特级语文教师,荣誉的背后是翟小宁对学生心灵的培育、对自我人格完善的追求;从硕士到博士,从名师到教授,再到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界著名中学的常务副校长,一直伴随着翟小宁的是对文化、对学问、对教育的深厚感情。他刻苦用功,淡泊名利,保持着学者的本色,有着文人的内涵。他用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无声地滋润与培育着学生的心灵。

中国文人常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正的文人或者说知识分子都是站在未来看现在,他们是人类精神的燃灯者,他们异质、多思、敏感、深邃,在精神的浩瀚夜空熠熠生辉。在翟小宁的人生词典里,出现频率最多的几个关键词是善心、善行、心灵、信念、人格、文化,也正是对这些关键词的感悟和实践,使得他对课堂教学的精髓、对教师成长成才的规律、对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对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翟小宁生长于齐鲁大地,源远流长的齐韵儒风,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赋予了他真诚善良、谦虚涵容、坚毅厚重的性格。对文化的崇尚,又使他养成了读书与思考的习惯。他喜欢的人生格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声音,是文化的基因。这富有灵性的文字,是有呼吸、有情感、有生命、有灵魂的。与这样的文字对话,就是在感受民族文化的呼吸、情感、生命与灵魂!

面对内涵如此丰富的母语,我们又怎能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亲切地吟咏,深切地品味,自由地书写,去领略母语世界的美好风光呢?

——翟小宁

20世纪80年代,怀着满腔的热情,翟小宁开始了自己的教育人生之路。从此,他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享受着一种纯净的幸福:白天上课,体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深刻内涵;晚上备课,与课文和文章的作者进行深度的对话。与人为善的天性,辅以精彩的课堂教学,使得他和学生的关系和谐融洽。他常常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但却乐在其中。

二十多年过去了,翟小宁对自己踏上讲坛所教的第一堂语文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那是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在课堂上,翟小宁和学生们一起,沉浸在朱自清先生所创造的美妙艺术境界中流连忘返。第二堂课,他刚走进教室,同学们就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那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欢迎和肯定。在以后的岁月中,这个场景定格在了翟小宁的记忆中,成为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上的鼓励。

为了备好第一堂课,翟小宁几乎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他从图书馆找来了所有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资料,然后着重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个性、思想感情、文学主张和主要作品。他总觉得文字的后面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美感,需要慢慢去品味,去体会。在反复品味中,他逐渐进入到朱自清先生的心灵世界和《荷塘月色》的艺术境界,感觉到文章中每一个字都似乎有了温度、呼吸和力量,每一句话好像都有了情感,有了生命,在他的心中活了起来,课文所传达的那种情致萦绕在心中。

教朱自清先生的《绿》,作者浓墨重彩描绘的梅雨潭的绿究竟是怎样的颜色?他让同学展开了探讨,逐渐进入到先生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境界。《雨中登泰山》是一篇较长的课文,他采用了点面结合、重点段落品读的教学方法。《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名篇,文中洋溢着先生激烈而沉郁的情感,为了让同学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激情,他带领学生们反复朗读,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

学生们热切期待着上他的课,亲切地叫他“小宁老师”,多年之后,每当师生相聚的时候,学生们都会回忆起当年上课的情景,甚至对课堂上的很多细节都记忆犹新,充满深情。一位学生后来给他的信中说:“难忘那荷塘月色,难忘那梅雨潭的绿,真想再听您一堂课!”

正是凭着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对课堂效应的孜孜以求,对学生心灵的精心呵护,更重要的是做一名好教师的善心和良心,翟小宁渐渐成长为有影响的语文教师。从山东省淄博市语文教师课堂大赛的第一名,到山东省第一名,直到全国第一名,翟小宁在对教育的奉献中不断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翟小宁把自己生命的感触投射到课文里,以心灵中的情感浸润着课堂,用智慧来教课,对学生充满了爱心。这奠定了他语文教学的基调:把每一篇课文作为一个生命体,让每个文字都跳动着生命的气息,挖掘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追求主体课堂、文化课堂和生命课堂,在教育教学的情景中提升心灵的境界。

浸润心灵 涵养德性

让心灵在和谐的氛围中舒展,让青春在文明的阳光下绽放,让生命呼吸着道德的空气健康成长。

——翟小宁

有学生曾问起翟小宁对真善美的理解,他说,三者中善是根本,缺失了善,真和美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他认为做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善良,教师的心应该是慈悲的,宽容的。教师没有了善良,教育就没有了道德;教师没有了宽容,教育就没有了和谐。

2008年春天,翟小宁收到了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那是班上全体同学赠送的:一本写满全班同学感言的本子,一幅学生为他画的素描画。当翟小宁为我们打开这本感言簿和素描画时,春日的暖阳射进窗户,照在翟小宁微笑的脸上,让这张脸有一种别样的生动,也让记者的心头体验到了一种为人师的幸福。

——在语文这个学科上,您是对我改变最大的老师。您给我的启示就是:学语文不是为了争分数,而是为了提高文学素养。您引导我们走进了超脱考试的文学之门,让我们知道这扇门的背后,有无限宝藏,并且这扇门是虚掩着的。

——亲爱的翟老师:此时此刻,我已不知如何向您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那一天,我一边回答着您的问题,一边泪水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泪眼朦胧中,我却清晰地听到您对我说的三个字“你真棒!”虽然只是简短的三个字,却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许您已经忘记了这一幕,但我却记忆犹新。至今,我对您说的这三个字仍然充满着感激:感谢您给我的这份甘露般的鼓励,将我带入了这座我向往已久的学习殿堂……

——翟校:有一件事我必须要告诉您,我一直觉得您特别神奇!太神奇了!以前总是看您穿着风衣上下主席台,后来突然有机会天天地看见您上下讲台才渐渐发现您如此神奇……您神奇到只要一站在讲台上就可以集中所有人的注意力;您神奇到当您开始读课文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立刻安静;您神奇到就算没有那么多硬性作业但只要一想到是您的课我们就会好好学;您神奇到哪怕从来不讲什么那些所谓的技巧但凭借您给的知识和课上无形当中教给我们如何的读书,我们已可以在考试中有很好的成绩……

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辞行之际,向他请教如何才算过好大学生活。翟小宁告诉他四点:做个好人;读点好书;制定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加强锻炼,有个好的身体。

美国心理学博士吉诺特曾经说过:“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出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创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使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在翟老师看来,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悲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发现生活的美好,保持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心灵中永远有希望。

培育信念 铸就人格

教育是以人格影响人格的事业,为人师者,首先应该把自己的人格塑造好,把自己的心灵修炼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必先修心,教师除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要提升心灵的境界。教师之修心,尤其应该修养仁爱之心、宽容之心、真诚之心、平等之心。仁者,爱人;宽者,容人;真者,感人;平者,得人。

——翟小宁

在教师发展上,翟小宁把仁爱、宽容、真诚、平等之心作为教师美好心灵修炼的基本要素。课堂内外的他也一直在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翟老师总是温和地微笑,他总能发现每一位孩子身上或许并不显著的优点,并给予真诚的赞美;他聆听每一个学生阐发对文本的独到见解,并给予激赏和引导;他会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上长长的批语;他会推心置腹地与学生畅谈人生、生活……他说,作为教师,应该以舒展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的道德、塑造幸福人生作为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好老师绝不只是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孩子们需要的是能够与自己真诚交流的宽厚慈爱的长者、智者,也只有在这样的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才会变得更好,更有智慧,更加幸福,从而为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翟小宁看来,优秀教师不仅要用力工作,用脑工作,更重要的是用心工作,要以宽厚仁爱的心关怀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引领学生,以崇高的信念将自己每一天的生活照亮。他赞赏美国教师凯伦·道森的教育信念:“帮助学生走出迷茫,发现自我。”他也喜欢另一位教师的教育信念:“每一个人都有价值,每一个差异的存在都值得庆贺。”

他认为优秀教师是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教师,一位好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功底,卓越的教育教学能力,善于思考、探索和创新,从教育实践、文化典籍中不断汲取智慧的源泉。

翟小宁尤其关注心灵境界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他说:“心灵的天空有多高,人生的境界就有多高;心灵的气象有多美,人生的风景就有多美;心灵的力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非凡的心灵造就非凡的人生,教师是靠心灵而高尚的。”这是翟小宁对教师职业的感悟,也是他对教育使命的理解,同时也昭示出他在教育教学中所领悟到的生命境界。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夏丏尊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时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可见,教师的素养其实是一个人全部素养的集成,他的课堂、演说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乃至他的言谈举止、语默动静,无一不是整个人生修养的体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翟小宁把提高人生修养、提升心灵境界作为生命的核心要素。

教书育人 舒展生命

人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那里有日月星辰、江河湖海,教育就是点燃学生心灵中向上的力量,精心培育,使之发扬光大。

心灵是田地,美德是种子。播种真善美,才能生长真善美。

——翟小宁

作为人大附中常务副校长,翟小宁要着眼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参与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关注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发展努力工作,同时他亦在道德教育中致力颇深。刘彭芝校长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强调要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始终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德育的基础,始终坚持把德育贯穿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始终坚持德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始终坚持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多年来,翟小宁秉承刘校长的教育理念,一直探索道德教育的规律,以求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的突破和创新。他认为,德育是直指心灵的事业,只要在学生心中播种一点善,一点爱,它就会像种子一样在稚嫩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会像涟漪一样扩展开来,对社会就会多一点好的影响。

“不拘一格育人才,万紫千红总是春”,翟小宁始终践行着教书育人、生活育人、文化育人的理念。在他的语文课上,诵读声中,学生们领悟了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洒脱;书卷之间,学生们看到了寂然逝去的弱小的生命,听到了史铁生在地坛的生命沉思……教书与育人从来就是一体的,教学应为灵魂安家,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在德育实践中,翟小宁注重中学阶段每个孩子所经历的重要时刻,每一次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成人仪式,他都高度重视,并和老师们一起进行仪式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孩子们听到了师兄师姐的经验分享,感受到了学校赋予他们的荣耀及使命。翟校长每年都要向新生做专题报告,“一德立而百善生”是他多次讲到的话。

在《塑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人大附中人》的报告中,翟小宁讲道:

“一个人既可以使自己的生命碌碌无为、暗淡无光,也可以使自己的生命焕发出美德和智慧的光彩,这完全取决于如何塑造自己。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绝不应该忽略了思想、情感、道德和智慧的价值,绝不应该忽略了高尚人格、美好品行的培养,绝不应该忽略了文明形象的塑造。

“塑造美好的形象,必须首先塑造美好的品格。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是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心灵是美德的源泉,一切真善美都是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我们要正心、明理、崇德、笃行,懂得责任、爱心和同情,学会尊重、自律与合作……如果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在成人仪式上,学生们庄严宣誓:

“从今天起,十八岁,做一个大人,肩负起成年的责任。用信心对自己负责,用诚心对他人负责,用爱心对家庭负责,用热心对社会负责,用赤心对国家负责。要勇敢,不要鲁莽;要理智,不要冷漠;要谦和,要宽容,要坚强,要诚信。珍惜生命,珍惜情谊,坦荡处世,真善待人。做一个大人,十八岁,从今天起!”

“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是刘彭芝校长提出的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正是基于对这一理念的深刻领悟,翟小宁在道德教育中努力建设一种融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文明成果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善良的心灵,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

每年4月,学生可以从“寻找身边的榜样”大型表彰活动见证校园榜样的力量;5月的电影节,他们自己的电影盛大上映,主创人员踏上红地毯,走上颁奖台,让梦想璀璨绽放;12月的歌舞嘉年华,热爱唱歌舞蹈的孩子都能报名参加,在同伴们的见证下产生年度校园最佳歌手、最佳舞者;一年一度的篮联、足联、乒联,更是每个人体会体育精神的重要盛会;模拟联合国、纵横社、国学社、书法社、光影社、音乐剧社、中医社、槐雪诗社等近百个学生社团,更是学生们兴趣与才华展现的自由领地,他们每年参与社团文化节的展示,每学期开学初展开盛大的社团招新。学生不仅在校园绽放风采、展现才华,更走出校园、走进广阔的社会,关注农民就医情况,调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走入空巢老人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这些活动把道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领悟并尊重每个生命的价值,获得了珍贵的道德体验。

“人的道德教育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基本道德,培养的是合格公民;第二个层面是高尚道德,培养的是贤明君子;第三个层面是圣贤道德,古往今来圣贤寥若辰星,但我们可以用圣贤的精神来教育学生。” 翟小宁校长倡导从基本道德做起,以圣贤精神育人,怀着崇高的信念,做实实在在的工作,潜移默化,积善成德,体现出一种可贵的践行态度。在呼唤道德回归、精神重建的今天,这种探索和实践,何其可贵,又何其感人!

2001年,人大附中志愿团在期待中起步,时至今日,这株曾经青涩的幼芽展开了碧绿的枝叶,成为一株常青树。志愿团立足校园,走向社会,奉献爱心。

2003年3月3日早晨,在人大附中的升国旗仪式上,600多名学生组成的志愿团全体宣誓,接受刘彭芝校长为他们授的志愿团团旗。

这是一面由人大附中学生自己设计的团旗。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语“青年”(YOUTH)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面向世界,奔向未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面对国旗,面对志愿团的团旗,新入团的志愿者们大声宣誓:

我志愿加入人大附中志愿团。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人大附中人形象,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志愿团的足迹遍及校园和京城:图书馆里留下了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一本本图书摆放得井然有序;运动会赛场洒下了志愿者辛勤的汗水,一块擦汗的毛巾,一句关心的话语,诠释着团结与感动;在校园各个角落,志愿者们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关掉别人走时忘关的灯,拧紧还在滴水的水龙头;在志愿者日,大家折了一个个纸鹤,写下一张张祝福的纸条,寄托着信念与希望。

一个人,一群人,几个班级,所有年级,人大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志愿者。他们与盲人孩子同游天安门广场;到敬老院、临终关怀医院、培智学校奉献爱心;到宋庆龄故居义务讲解;为受病魔侵袭的同龄人捐款;高考刚结束就主动到贫困山区义务教学……

在志愿活动中,“临终关怀”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更为强烈。“从出生走到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经的历程,我们既然出生在温暖的家庭中,就应该让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爷爷奶奶们也安睡在幸福的氛围里。”怀着这样的信念,志愿团的孩子们从2002年开始,就定期到松堂临终关怀医院,看望那些垂暮的老人。

当志愿者们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走进松堂医院时,没有闻到扑面而来的消毒水味,也没有听到连绵不断的呻吟声,而是看到大厅里20余位老人围成圆圈正在传球,还有几位在晒太阳,大家被这温馨的画面感染了,从这些老人身上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与尊严。一位志愿者曾写道:“我在这一个个温暖的瞬间中受益良多,我思索:真正的给予是不考虑回报的,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然得到了心灵的升华。”

在志愿团的影响下,“临终关怀”扩大为人大附中全校性的志愿活动,人大附中在松堂关怀医院建立了自己的“爱心小屋”,爱与责任随之在更多同学间传递。一位志愿者谈到自己的感想时说:“从老人的皱纹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流逝,时间的无情;从老人的笑脸上,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在付出爱的同时,也对爱有了新的认识,对生命有了新的体会。绝不虚度生命中的每一秒钟,这就是我到临终关怀医院后最大的感想。”

爱可以抵达的地方,就有志愿精神的存在。志愿者的光辉,闪耀在每个人的心里。人大附中的志愿者们就这样一路走来,有欢颜,有泪水,有沉思,有感动。他们肩上扛起的,是对自身,对社会,对人生,沉甸甸的责任。在爱心奉献的同时,学生们也收获了对生命更丰厚的认识。作为一名有思想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翟小宁为人大附中志愿团倾注了心血和热情,他为学生的感动而感动,为学生的成长而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