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

 富硒帮富硒食品 2012-01-27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

  •                    一、姜的生物学特性
                           
    下篇:大姜催芽

    1、姜属于姜科姜属,供食用的部分为其根状茎。姜的根系不发达,一般每个姜块只能生7-9条肉质根和少量须根,入土浅,对肥水的吸收能力弱,根系分布在土壤0-30厘米处,深度超过30厘米的根无吸收能力。

    2、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姜喜温但怕高温,不耐霜冻,5以下易受冻害,15-16以上开始萌发,生长适温在20-2326以上生长受阻,超过35时可造成死亡,昼夜温差在12-15时块茎膨大最快。

    2)光照:姜喜阴凉,不耐强光,光照强度在3-5万勒克斯,幼苗期间需中等光照,否则易伤苗,发芽及茎块膨大需在黑暗环境中进行。

    3)水分:姜的根系浅,吸收能力弱,对水分要求严格。前期苗小,吸收水分较少,湿度大,不利于提高地温,易造成姜种腐烂。地面干旱,地表温度过高易造成伤苗,生产上以小水勤浇,不干地表为准。后期,地上苗生长过旺需水量大,应每隔7-10天浇水一次。

    4)土壤: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无论沙壤土,壤土,粘土均可种植,姜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为5.5-7 

    5)肥料:姜的根吸收能力弱,生产上主要收获姜块,因此,姜块膨大期的施肥量对产量影响较大。对肥的吸收量为:评价每生产1000公斤姜块需氮4.44公斤,五氧化二磷1.29公斤,氧化钾9.64公斤,钙1.30公斤,镁1.36公斤。前期需要氮量较大,后期需要钾量较大。除此之外,还需要较大量的硼、锌、钙肥。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二--催芽

    下篇:播种

    1品种

    安丘大姜作为地理标志产品,以其生长旺盛,分芽多、块茎鲜黄、肉质细嫩、辛辣味浓、产量高、深加工价值高而著称。

    2、栽培时间及催芽

    1晒种:露天地膜栽培可于4月上中旬播种,小拱棚栽培可于3月底4月初进行播种,大拱棚栽培可在320日前后播种。中午气温15℃以上时(二月下旬)即可从储存窖中取出姜种晾晒。注意:时间要掌握在晴天的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温度较高的时段内,早上拿出去晾晒,晚上收起来堆放在室内,连晒2-3天,将姜块表皮湿度晒干为止。在晾晒过程中可结合喷施20%噻菌铜300倍液消毒。

    2困姜:结合晒姜进行,每天晾晒完毕将姜种堆放困种。

    3选种:上炕催芽前进行,选择姜块肥大、色泽鲜艳、皮色光亮、质地硬,不软化、无病虫的姜块做种姜,将选好的姜进行掰分,掰开后的姜块以80克左右为宜(500克重的姜块掰六块左右)。

    4)催芽:应因地制宜,北方主要放在火炕上催芽,现在火炕上铺垫10厘米左右麦草并压平,然后铺放姜种,铺放姜种高度以60厘米为宜,上覆草毡或棉毡密封保温避光。温度保持在20-23℃,经25-35天,当姜芽在0.5-1厘米时(胖而壮,仅见根突起为宜)即可播种。

    5)分芽:将姜芽按大小分开,一般情况下按0.5厘米以下,0.5-1.5厘米,1.5厘米以上分级,已长出超过2厘米幼根的尽量不作种用(试验表明:0.5-1.5厘米的姜芽种植后产量1000公斤的话,0.5厘米以下的芽能产700公斤,已长出2厘米以上幼根的芽只能产300公斤)。按姜芽大小分播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三、播种 

    下篇:苗期及大田管理

          我处提供大姜标准化生产所需各种农药及生产技术,如熏地用药,杀虫剂,及杀菌剂等。

    1)整地施肥: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园植株残体,带出田外集中处理,以压低病(虫)源基数。年前使用机械深翻,深度在25厘米以上。第二年3月上旬耙实,达到深、平、细、净、实,并按行距65-70厘米、深度15厘米开沟。

    2)基肥施用: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整地前每亩撒有机肥2500-5000公斤作基肥。开沟后每亩施生物有机肥80公斤(氮、磷、钾25%以上,有机质25%以上)、有机钙肥50公斤、硼肥1公斤、锌肥2公斤、5%丁硫克百威颗粒10公斤,顺沟撒施,划锄混匀代播。

    3)播种:将开好姜沟的地块灌透水,待水渗下后按株距22-25厘米播种,播种时姜芽朝上,姜种西南向排列(与行向成45°角),播后覆土2-3厘米。干旱年份播后再次浇水。

    4)喷施除草剂:每亩地选择40%新姜蒜草克(乙氧氟草醚加上二甲戊乐灵)乳油120-150毫升或33%施田补(二甲戊乐灵)乳油100-125毫升兑水50-75公斤均匀喷雾。

    5)覆膜:如使用地膜,一定将地膜与土壤贴紧,不留空隙,以防出苗时:“烤苗”,如使用小拱棚,应及时扣棚以利提高地温。

    6)苗前管理:主要是温度和水的管理。大姜出牙前应以提高地温为主,少浇水或不浇水,地表干燥时应浇小水,下午浇水最好。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四--苗期及大田管理

    下篇:收获与贮藏
    、苗期管理

    1)及时破膜放苗:使用地膜或小拱棚时,如发现姜芽出土应及时破膜放苗,以防温度过高而“烤苗”,此时如地表干旱,应及时浇小水降温。

    2)防治地老虎、蓟马:结合除草、中耕划锄保墒,以提高温。(防治方案见后期连载)

    3)遮阴:适宜采用宽80厘米黑色遮阴网遮阴,东西行用木棍支撑遮南部,南北行遮西部。避免使用玉米秸秆做姜草,以减少玉米螟的危害。

     

    5、大田管理

    大姜“三马叉”时进入生长旺期,是大姜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生产上,管理也进入重点。

    (1)  撤膜、撤荫:当气温保持在18摄氏度以上时将地膜或棚膜撤掉;当大姜自身能遮阴时将遮阴网撤掉。

    (2)   浇水:大姜进入生长旺盛期需水量增加,这时应7-9天浇水一次,保持地表湿润。同时,浇水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此时浇水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最好在早晚进行。下雨时注意排水。

    (3)   追肥:大姜根系属肉质根,吸收肥的能力弱,需少施勤施。一般按如下规律施肥:

    第一次:三叉期前。结合浇水每亩地冲施纯氨基酸2公斤,补充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第二次:三杈期。结合浇水每亩地冲施巨能钾(N23.5%P2%K25%、氨基酸8%12-16公斤,硝酸铵钙20公斤,提苗促根。

    第三次:第二次施肥后25天左右。结合浇水每亩地冲施巨能钾(N23.5%P2%K25%、氨基酸8%12-16公斤,培育壮苗。

    第四次:立秋前25天左右。结合小培每亩地追施50%硫酸钾20公斤,利于茎块膨大。

    第五次:立秋前后。结合培土每亩地追施有机生物肥50公斤(NPK25%以上,有机质25%以上)、50%硫酸钾20公斤。

    第六次:培土后30天左右。每亩地冲施高氮高钾复合肥30公斤。

    喷施叶面肥,在根茎膨大期每亩地喷施福施壮30克,或坤奇尔生物菌肥400毫升,隔7天一次,连喷三次,促使茎块膨大。

    (4)  培土:大姜茎块膨大最佳深度在地表以下8-10厘米处,过深或过浅都不利于姜块生长,所以,根据大姜生长特点应不时进行培土,始终使姜块保持在8-10厘米土中;立秋时进入昼夜温差较大的季节,应及时进行培土,一般情况下,立秋前10天小培一次,立秋深培一次,立秋后找培一次。一定要培好,培严,不露姜块。

    (5)   病虫害防治:这一时期是病虫害发生严重时期,应注意防控。                                                      收获与贮藏

    (1)  收获:大姜不耐寒,山东地区在10月下旬初霜到来之前收获。收获前3-5天要浇透水,使土壤湿润以利收刨。收获时,自茎杆基部将地上部茎杆剪除,不需晾晒即可收贮,种姜另收单储。

    (2)  贮藏:大姜收获后不需要晾晒,不过夜,随时放入地窖、恒温库内贮藏,贮藏温度在13-15℃,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5%左右,大姜应在恒温下贮藏,“冬天不凉,夏天不热”,贮藏前将病、

    伤、虫害姜块剔出,大小分贮。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之六--大姜幼芽芽害

    下篇:大姜苗期畸形生长

    a、症状:大姜出苗期,前期嫩芽受害出现水浸状腐烂,后期表皮干枯,一般整个芽不枯死,但不生长。后期大姜由于第一个芽受害,出现二、三、四芽群腐烂现象,造成大姜减产。

    b、发生原因

    I:幼芽遇高温,破膜不及时,或是雨后或浇水后遇高温引起。

    II:在栽培过程中嫩姜芽受凉风侵害或受冻害。

    III:有机肥腐熟不好,造成肥害

    c、防除措施

    I基肥施用腐熟好的土杂肥

    II及时防风,降低棚内温度,浇水选在早晚阴凉时,雨后晴天采取降温措施。

    III种姜时注意天气变化,放姜种的器具最好覆盖一层保温被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七--大姜苗期叶片畸形生长

    下篇:蓟马防治

    a、症状:苗期,幼嫩的新叶在出孔处扭曲不展,下一叶片也不能抽生,几个叶“绞小辫”,外层叶背变白(叶片不展日灼),剥开后叶的正面斑状或条状黄化。

    b、发生原因

    A.   苗期土壤干旱,气温高,浇水不及时或不均匀造成。

    B.   施肥不当造成。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有机肥在土壤中腐烂的过程中生成氨气或亚硝酸气体,使大姜幼根和幼芽受到伤害,造成叶片生长畸形;施肥方式不当,使幼芽受害也能造成叶片生长畸形。

    C.   病虫危害造成。大姜苗期受到蓟马危害也能使叶片畸形生长。

    D.   地面覆垄的姜田,由于地膜和土垄接触不严,留有间隙,形成“小棚”,高温时气体从姜苗处外泄,高温气体对姜芽造成危害,造成叶片畸形生长。

    、防除措施

                     i.              苗期合理浇水。大姜苗期一般不浇水,遇干旱年份应浇小水使田中地面保持湿润,利于提高地温和降低地表以上的气温。

                ii.              施用腐熟有机肥,有机肥多时尽量撒施后耕地,种植时,每亩地施用氮磷钾复合肥一般不超过25公斤,尽量采用沟施,施后要和土壤混合均匀,点施时将肥施到姜种之间,不能接触种子。

          iii.              及时防治蓟马,喷施5%啶虫脒1500倍液或97%巴丹5000倍防治,5-7天后再防治一次。

    如使地膜,尽量使地膜和垄面贴紧,不留间隙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八--蓟 马 防 治

    下篇:小地老虎防治

      黄蓟马(thrips flavus schrank)又叫瓜蓟马、瓜亮蓟马等。属缨翅目,蓟马科。除危害大姜外,还危害多种蔬菜(包括茄科,葫芦科、豆科等)、棉花、大豆、玉米、甘薯等15余种作物,由于黄蓟马危害猖獗,防治困难,是近年来大姜田突发的一种灭害性害虫。

    a)   危害特点:成虫和若虫锉吸大姜的心叶、嫩稍、嫩叶的汁液,被害嫩叶变硬缩小,植株生长缓慢,嫩芽和嫩叶卷缩,心叶不能正常张开,出现畸形。

    b)   生活习性:黄蓟马在山东地区发生代数不详,至少10代。以成虫潜伏在土块、土缝下或枯枝落叶越冬,少数以若虫越冬。每年4月开始活动,5-9月份为发生危害高峰期,以夏初最为严重。初羽化的成虫具有向上、喜嫩绿的习性,且特别活跃,能飞善跳,行动敏捷,以后畏强光隐藏,白天阳光充足时,成虫多隐蔽于叶腋或幼叶卷中取食,少数在叶背危害,雌成虫有孤雌生殖能力,卵散产于植物叶肉组织内。

    c)   温湿度对黄蓟马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其发育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5-35.出现暖冬现象,为它安全越冬和大发生提供了适宜条件,导致黄蓟马大发生。另外,导致黄蓟马爆发成灾的条件还有干旱、少雨天气。

    d)   防治方法

    1)   点片发生时用5%啶虫脒2000倍连续防治2-3次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2)   蓝板诱杀:每亩地使用30×40厘米蓝板20-25块,离作物上部高出15-25厘米排放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九--小地老虎防治

    下篇:姜瘟防治

    小地老虎又称“土蚕”,属鳞翅目,夜蛾科。该虫分布广,危害大,是大姜苗期主要害虫之一。

    a)   危害症状:幼虫一般为6龄,1-2龄群集于大姜或田间旋花科杂草幼苗顶心嫩叶处,昼夜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形成针孔状花叶,或将幼嫩组织吃成缺刻,3龄后分散危害,白天潜伏于杂草或幼苗根部附近的表土干湿层之间,夜间出来咬断幼苗茎基部,造成缺苗断垄,以黎明前露水未干时活动最频繁,常把咬断的幼苗嫩茎拖入土穴内食用。

    b)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5毫米,翅展40-45毫米。前翅黑褐色,中部有一条圆形的环状纹和一个肾状纹,肾状纹外方,有一个三角形的楔状纹,3斑相对;后翅灰白色,翅脉及边缘黑褐色,缘毛灰白色。

    卵:半球形,表面有许多纵横的隆起线,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

    幼虫:末龄体长35-48毫米,暗褐色,表皮粗糙,密生大小不同的颗粒,腹部第1节至第8节背面,每节有4个毛瘤,前两个显著小于后两个,身体末端有比较坚硬的壁板,为黄褐色,上有黑褐色纵带2

    蛹:纺锤形,红褐色,腹部末端有1对毛刺。

    c)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4-5代(高寒地区2-3代),以蛹或老熟幼虫在南方越冬,各地均以第一代幼虫危害为主。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阶段,成虫羽化后由南向北迁移,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迁移盛期,成虫迁移过程中需要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交配后第二天即可产卵,单雌平均产卵量800-1000粒。卵产在旋花科、黎科杂草的叶背面。卵孵化后第一代幼虫先在杂草上取食,然后转移到大姜幼苗的心叶处取食叶肉,形成针孔状或缺刻,高龄幼虫可咬断幼苗茎基部,造成缺苗断垄,5月上旬至5月中旬为第一代幼虫危害时期,5月中旬后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第一代成虫羽化阶段。最后一代成虫一般在10月中旬发生。,成虫昼伏夜出,在土块及杂草间潜藏,具较强的趋光和趋化性。幼虫共6龄,1-3龄昼伏夜出,取食杂草或大姜叶片或嫩梢,4龄后潜入土中,夜间活动,咬食大姜幼芽或将幼苗拖入土中;5-6龄为暴食阶段,此时的危害量约占总量的95%

    d)   防治措施

    1)   物理防治: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每盏灯控制面积为30亩),或放置装有糖醋诱杀剂(诱剂配法:糖3份,醋4份,水2份,酒1份;并按总量加入0.2%90%晶体敌百虫)的盆诱杀小地老虎成虫。也可根据小地老虎幼虫3龄前不入土的习性,清晨在断株或叶片上有小孔或缺刻的植株处进行人工捕杀。

    2)   化学防治:幼虫3龄前,可用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施大姜植株下部。还可用48%毒死蜱乳油(乐斯本)配成150的毒土,以每亩用毒土4-5公斤,或3公斤麸皮炒熟后拌入90%的晶体敌百虫100克于傍晚时分撒于大姜地行间进行诱杀。在虫龄较大的地理,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                                                                              

    •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十--姜瘟防治

      下期:线虫防治

       姜瘟是大姜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又称“青枯病”,产姜地区均有发生,严重时姜株成片死亡。

      a)   症状:主要危害地下根茎和根部。发病初期,植株地上部分叶片变桔黄色、萎蔫、反卷,叶片变黄部分和嫩绿部分的界限不明显。发病严重的地上部萎蔫并青枯。病害由茎基部逐渐向上发展,茎基部和地下根茎变软,呈淡褐色水渍状。纵部茎基部及茎块,可见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有污白色细菌脓从维管束部分溢出。随病害发展,病株的根茎、茎的髓部和皮层也感染而变色,最后根茎基部和茎基部变褐腐烂,腐烂组织有恶臭味。病株发展到后期,地上部萎蔫和枯死,且易从腐烂的茎基部折断而倒伏。

      b)   病原: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属假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单极生1-3根鞭毛;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微隆起,污白色至暗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发育适温28℃,致死温度5210分钟;最适PH6.5-7.3

      c)   侵染循环:病原菌在姜种、土壤病残体上越冬,来年当地温达到20℃以上,水分充足时,从伤口侵染大姜,后经浇水、雨后流水传播。

      d)   发生规律

      发病条件:气温与降雨量是导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一般旬均温度达20℃左右时,病害开始流行。当气温在25-28℃左右,具有充足的水量,形成高温高湿或田间积水时,病害就迅速发展蔓延。尤以雨后及浇水使姜田积水,又遇烈日猛晒时,姜瘟发生迅速。此外,姜苗出土前不合适的灌水方式,特别是大水漫灌,对病害有一定的诱发作用。日平均气温在25℃以上时,潜育期一般在5-7天,最短3天,日平均气温在15-21℃时,潜育期为41天,15℃以下则很少发病。高温高湿、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别是土温变化激烈,有利于本病的发生流行。降雨量的多少和降雨量的早晚也有关系。9-10月份,如果在10-12天内,降雨量达到100毫米时,田间即可出现病株。大雨过后5-7天,田间即可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植地连作、低洼、土质粘重、无覆盖物,偏施氮肥的发病重,中心病株发病早,病菌再次侵染的次数多。

      发病规律:姜瘟在山东半岛地区一般于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前期由于气温较低,雨量少,病害一般零星发生,扩展慢。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大面积中心病株出现和发病中心的形成时期,10月上、中旬是姜瘟发生和流行的高峰时期。此时,正值高温高湿气候,姜块形成及膨大旺盛时期,病菌易于侵入,侵染速度快,严重的可在半月左右造成全田发病,整个发病的高峰时期可持续40-50天,10月中旬后停止发病。

      e)   防治技术:在7-9月姜瘟流行、扩散的时候,是难以控制其蔓延的。因此,必须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尽量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i.              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有差异。安丘大姜、片姜等品种抗病性较强。无丝姜、面姜等品种抗病性能较差。

      ii.              选用无病姜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和选留无病姜种,下种前应对姜种逐块进行鉴定和选择。凡是水渍状、表皮易脱落或者掰开姜块见黑褐色圈纹以及用手挤压有白色液汁溢出者,都是带病姜块,不能下种。

      iii.              消毒处理姜种及姜田土:姜种下种前,可用12.5%松脂酸铜300倍或7000倍硫酸链霉素浸种半小时后捞起堆放催芽。

      iv.              轮作换茬;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后施有机钙肥100-150公斤,起高垄,增施磷、钾肥,实行2-3年以上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或套种。

         v.              加强田间管理;重视姜田排水,严格控制姜田灌水,提倡喷灌。人工浇灌时,严禁大田浸灌、漫灌,深沟高厢,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重施底肥,轻施、巧施追肥,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及有机肥,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拔除,连同窝中土壤带出田外处理,并用鲜石灰对附近土壤消毒。

      vi.              药剂防治;在齐苗期后,用50%施纳宁300倍药剂灌窝,每亩用300公斤进行预防;发病初期也可用上述药剂进行灌窝或喷雾,连续2-3次,每次间隔7-10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十一--  大姜线虫病防治

    下期:大姜块腐病防治

    姜线虫病俗称“姜癞皮病”,是大姜产区主要病害,随着大姜连作时间的加长,危害越来严重,是造成大姜失去食用价值最大的病害。

    A.   症状:姜受线虫危害后,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植株发育不良,叶小,叶色暗绿,茎矮,9月中旬前后可比正常植株矮30-50%,但植株很少死亡,根部受害,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块茎受害部表面产生瘤状或疙疹状并出现龟裂,如有病菌侵染常伴有腐烂。

    B.   病原:据资料介绍,病原主要是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C.   侵染循环:姜根结线虫主要以卵、幼虫在土壤和病姜块茎及根内越冬。翌年姜播种后,条件适宜时,越冬卵孵化,1龄幼虫留在卵内,到2龄时幼虫从卵中钻出进入土壤中。幼虫从姜的幼嫩根尖或块茎伤部侵入,刺激寄主细胞,使之增生成根结。姜根结线虫靠土、病残体、灌溉水、农具、农事作业等传播。一般每年发生3代。

    D.   发生特点

     土壤性质、温度、湿度与线虫病的发生:据调查,含磷量大的地块线虫病发生重;施用化学肥料多、土壤呈酸性,透气松散的沙壤土发病重。姜根结线虫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0-2535以上停止活动,幼虫在55温水中10分钟死亡。

    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布:经不同深度土壤中线虫含量调查表明,姜根结线虫以10-20厘米土层中为多,平均每克土样中有线虫6.75条,最多8.9条;其次为20-30厘米土层,平均每克土样含线虫2.8条;0-10厘米土层中线虫最少,平均每克土样中有线虫2.05条。

    E.   防治姜根结线虫:线虫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在不使用高毒农药的前提下,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防治药剂,因此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   选好姜种:选择无病害、无虫伤、肥大整齐、色泽光亮、姜肉鲜黄色的姜块做姜种。

    2)   合理轮作:与玉米、棉花、小麦进行轮作3-4年,减少土壤中线虫量。

    3)   土壤处理:用硫酰氟(本人空间有详细介绍,QQ:446856429,,欢迎浏览)处理土壤,每亩30公斤,覆膜7天,晾晒7天,然后开沟种姜。

    4)   清洁田园,施用有机肥:收获后,将植株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晒干、烧毁或深埋;采取冬前深耕,减少下茬线虫数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做底肥,合理施肥,做到少施勤施,增施钾、钙肥,增强蜘蛛的抗逆性。

    5)   化学防治:每亩地用3%米乐尔颗粒剂3-5公斤或10%克线磷颗粒剂1.5公斤或5%涕灭威颗粒剂3公斤掺细土30公斤撒施于种植沟内,用抓钩搂一下,与土壤掺匀,然后下种。

    6)   生物防治: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乳油防治线虫病。其方法是: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450-500毫升拌20-25公斤细沙土,均匀撒施种植沟内,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持效期60天左右。
    附:

     

    绿色高效的土壤熏蒸剂

    线虫治理专家硫酰氟

    大姜癞皮的终结者

    大姜癞皮病一直是困扰大姜种植户的棘手问题,大姜癞皮会导致大姜的经济价值大打折扣,农业局植物医院隆重推出绿色高效的线虫防治药品,土壤熏蒸剂---硫酰氟,该产品能彻底根除大姜癞皮病。农业局的专家与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的农业专家在大姜,大葱,茄子等作物的广泛实验的基础上,证实硫酰氟在土壤线虫治理上有其他线虫治理药品无法比拟的优势,体现在:

               i.              增产效果明显,增产达30%以上

             ii.              穿透力强,是同类产品的3

            iii.              不收温度限制,零下55℃以上即可使用

           iv.              中等毒性,相对安全

             v.              使用方便,散气时间短

            vi.              无残留,应用范围广泛                                                                                            

    •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十二--大姜茎块腐烂病防治

      下期:大姜斑点病防治

       

      a)   症状:又称姜枯萎病,烂根病,主要危害地下块茎、根部,块茎变褐,从外表皮向内腐烂,根部坏死,地上部植株心叶干枯,整株呈枯萎状。该病与细菌性姜瘟外观症状易混淆,两病区分为:姜瘟病块茎多呈半透明水渍状,挤压患部溢出乳白色菌脓,镜检则见大量细菌涌出,细菌性姜瘟一般从姜块内部往外部腐烂,姜枯萎病块变褐而不带水渍状半透明,挤压患部虽渗出青液但不呈乳白色浑浊状,姜块腐烂一般从外向里烂,镜检病部可见菌丝或孢子,保湿后患部多长出黄白色菌丝;挖检块茎表面有菌丝体。

      b)   病原:包括尖镰胞菌和茄病镰孢,属结群霉,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均可产生大型和小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单孢或双孢,卵形至肾形。

      c)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两菌均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带菌的肥料、姜种块和病土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传染。植地连作、低洼排水不良或土质过于粘重,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易发病。

      d)   防治方法:

                                     i.              选用抗病品种,耐涝品种。

                                ii.              常发地或重病地宜实行轮作,有条件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iii.              选高燥地块或高厢深沟种植。

                                iv.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

                                     v.              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收集病残株烧掉。

                                vi.              常发病地块在种植前注意精选姜种块,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姜种块1-2小时,捞起晾干下种。、

                          vii.              发病初期于病穴及其四周灌40%施纳宁300倍液,防治1-2次,以控制病害蔓延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十三--- 大姜斑点病防治

    下篇;大姜炭疽病防治

    姜斑点病又称“白星病”

    2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较小,发病初期叶片反面呈水渍状,正面呈黄白色,棱形或长圆形,长2-5毫米,病斑中部易破裂或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影响光合作用,植株长势减弱或停止生长,发病中心明显。

    2      病原及发病原因:该病是由姜斑点霉菌侵染所致。8月中旬始见中心病株,随后蔓延全田,9月中下旬为流行盛期,末期在10月下旬,这期间日平均气温高,气温达30℃以上,最低气温20℃左右,是全年温度最高时期;降雨量大,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时期,高温高湿是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且89月份雨日多,利于姜斑点病借雨水溅射传播蔓延。另外,种姜地片较为固定,连年种植,土壤中积累了大量菌源;肥料单一,氮肥投入量过多,磷钾肥施用偏少,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是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      姜斑点病发生的早晚与汛期出现的早晚有关。汛期来得早,姜斑点病发生的也早。

    2      防治方法;有条件的要避免连作,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加强健苗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搞好田间调查及早发现病株,在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600倍液或30%嘧菌酯1000倍喷雾,每亩用液50公斤,对发病中心进行重点喷雾,隔6-7天喷一遍,连续防治3-4次,防治效果达80%以上。下篇大姜炭疽病防治,请继续关注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十四---姜炭疽病

    下篇:叶片黄化病防治

    *      症状:可危害叶片、叶鞘和茎。染病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湿润状褪绿病斑,可相互连结成不规则形大斑,严重时可使叶片干枯,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略粗糙的小粒点,严重时可使叶片下垂,但仍保持绿色。

    *      病原:此病的病原是辣椒刺盘孢,属于半知菌的真菌。分生孢子盘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后突破表皮呈盘状。辣椒刺盘孢的分生孢子盘上长有暗褐色刚毛,具2-4个横隔膜;分生孢子弯月形,无色,单胞,大小为20-31×3-6微米。病部所见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无性世代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有性世代在山东省内不常发现。病菌还可侵染多种姜科和茄科作物。

    *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潜伏在姜种内越冬,播种带菌姜种便能引起幼苗发病;病菌还能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季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后长出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溅散、昆虫或淋水而传播,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从寄主表皮的伤口侵入。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的分生孢子,传播后可频频进行再侵染。

    *      发病条件:高温高湿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如平均气温26-28℃,相对湿度大于95%时,病菌侵入后3天就可以发病。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透性差、施肥不足或氮肥过多、管理粗放引起表皮伤口,或因叶斑病落叶多、果实受烈日暴晒等情况,都易于诱发此病害。

    *      防治方法:防治姜炭疽病应采取以加强栽培控病措施为主,结合喷药保护的综合防治方法。

    1)   减少菌源。彻底清洁田园,勿施用混有病残体堆积而未完全腐熟的土杂肥,深翻晒土,均可有效减少初侵染源。

    2)   轮作:不要与茄科或姜科的其他作物连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效果好。

    3)   高畦深沟种植,施优质有机底肥,整平畦面,及时中耕培土,清除杂草降低田间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 。

    4)   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可选喷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75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隔8-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十五--叶片黄化病防治
      下篇:贮藏

             症状:大姜生长进入“三叉期”后,叶片黄化,上部叶片先黄,后变白,最后干枯;块茎不膨大,根系不发达,植株矮化、瘦弱,光合作用降低。

             发生原因:主要由土质不良造成。地块整理太过或严重缺乏有机质,其营养元素不平衡;种植时施肥不合理,在有机质缺乏时,缺铁、镁、铜、锰、锌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黄化就是叶绿体失去功能,很大原因是缺镁、铁、铜、锌、锰造成的;镁是叶绿素的成分,铁和铜是连接色素和水的中介;铁是叶绿素与酶结合必需的,锰是水参与光合作用的催化剂;锌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必需的;它们缺少时叶绿素都不能合成。但是这些元素的作用大部分需要在有机质的作用下发挥作用。)

             防治措施

      1)   充分了解姜地的历史,整平过的地块熟土下压,生土上浮,这样在施肥时应多施优质土杂肥,大量补充中微量元素。建议每亩顺沟撒施双绿基肥保(一种微量元素肥)50公斤。

      2)   大姜出齐苗后,结合浇水追施一次含量10%以上氨基酸液2-3公斤,补充有机质,叶面喷施一次300倍氨基酸铁,10-15天后再喷施1次。

      

    •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十六---贮藏期异型迟眼覃蚊
           下篇:大姜生产日历表

       

      *      形态特征:成虫为体长约3-5毫米的黑褐色小蚊子,前翅近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棍。幼虫体细长(老熟幼虫体长近7毫米),头漆黑,体白色,无足。以幼虫在姜窖内繁殖危害。成虫善飞,白天喜在阴湿弱光环境下活动,幼虫喜湿并有腐食特性,但土壤过湿和过干不利于孵化和羽化。

      *      危害症状:大姜贮藏期,异型迟眼覃蚊在切除的茎杆部危害,使姜块顶部内凹,使大姜的商品价值降低。

      *      防治方法:入窖前用80%敌敌畏乳油600倍液给窖体及覆沙喷雾;入窖后每1000公斤姜用1公斤3%辛硫磷颗粒剂,随放姜随撒施,最后姜堆顶面均匀撒一层,覆盖上5-10厘米的湿沙。贮藏期过长,需继续防治时,再用80%敌敌畏原液熏

            

    • 大姜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之十七:
      山东大姜生产日历表

      时间

      工作

      工作内容

      注意事项

      2月下旬至3月上旬

      拿姜种/晒姜种、催芽

      晾晒2-3天(中午),选种,困姜,催芽适温20-23,湿度在40-60%

      15以下不能晾晒,密闭催芽

      3月中旬至4月上旬

      播种

      露天地膜栽培可于4月上中旬播种,小拱棚栽培可于3月底4月初进行播种,大拱棚栽培可在320日前后播种,提起打沟施肥,播后喷除草剂,覆膜。

      行距60-70厘米,株距20-25厘米,深度15厘米,覆土2-3厘米。

      4月上旬至5月初

      破膜放苗,防治小地老虎

      及时破膜放苗,进入4月中旬及时防治地老虎

      防“烤苗”,慎浇水

      5

      遮阴,浇水

      5月上旬开始,即可为姜苗遮荫,可采用搭架遮阴,或地面覆草遮阴,或间作遮阴,或黑色地膜遮阴

      避免用玉米秸秆,施肥时应少施,勤施。

      5月至6

      防治蓟马,浇水,施肥

      发现蓟马时,一般5-7天防治一次

      交替用药

      6月上中旬

      防治钻心虫

      一般65日左右防治第一次,7天一次,连防3

      交替用药,兼治蓟马

      6月下旬至9

      防治甜菜夜蛾,棉铃虫等,撤膜,撤遮阴网,小培土

      一般7-10天一次

      交替用药,培土时不可过深或过浅,

      7月至9

      浇水,防涝,培土,施肥

      一般10天左右浇水一次,雨后排涝,结合浇水培土施肥

      田间不能有积水,地表保持湿润

      7月下旬至8月中旬

      培土,施肥

      3次进行,立秋前10天一次,立秋一次,立秋后10天一次施高氮高钾肥30-50公斤

      培严,培实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收获

      初霜前收获完毕

      分级贮藏

      11月后

      贮藏

      前期注意通风,后期注意保暖

      夏天不能晒透,冬天不能冻透

       

      绿色高效的土壤熏蒸剂

      线虫治理专家—硫酰氟

      大姜癞皮的终结者

      大姜癞皮病一直是困扰大姜种植户的棘手问题,大姜癞皮会导致大姜的经济价值大打折扣,安丘农业局植物医院隆重推出绿色高效的线虫防治药品,土壤熏蒸剂---硫酰氟,该产品能彻底根除大姜癞皮病。农业局的专家与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的农业专家在大姜,大葱,茄子等作物的广泛实验的基础上,证实硫酰氟在土壤线虫治理上有其他线虫治理药品无法比拟的优势,体现在:

                 i.              增产效果明显,增产达30%以上

               ii.              穿透力强,是同类产品的3

              iii.              不收温度限制,零下55℃以上即可使用

             iv.              中等毒性,相对安全

               v.              使用方便,散气时间短

             vi.              无残留,应用范围广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