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百年来无此君

 闲之寻味 2012-01-31

 一
  
  造访王铎故里,是我的夙愿。
  王铎是中国书法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师级人物。生前,他是个矛盾重重的悲剧角色;死后,却上演了一场颇带传奇色彩的悲喜剧。乾隆皇帝曾鄙夷地把他打入“二臣”之列,查毁并禁止出版他的所有著作及书画作品。他被历史尘封了近300年之久。今天,他却成了中国书法界最受尊敬的大师之一。他的影响随处可见。在每届国展展出的作品中,都会看到王铎的影子。不少人因迷恋他,受到他的影响,最终戴上了书法家的桂冠。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书法曾刮起一股劲风,名曰“ 中原书风”。有评论家认为,此风的源头来自王铎。
  一切都应归功于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宽容的时代。影响了中国政治生活达2000年之久的儒家行为规范,不再是人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惟一尺度。皇帝的诏书,不再是评价王铎的惟一定论。
  王铎如果地下有知,他应该深感欣慰。他生前“所期日后史上,好书数行”的惟一遗愿,已经实现。他在去世300多年后所受到的礼遇,则是他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象甚为壮观的“王铎书法馆”,供人常年观赏。书法馆落成剪彩之日,同时举办了有多国艺术家和学者与会的“王铎书法国际研讨会”。沈鹏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词。他称王铎是我国文化史上杰出的天才人物,书法家、诗人、文论家、画家。他说:“自古洛阳出才子,当1592年中州大地向华夏贡献了这位艺术天才后,就在他并不很长的60年生涯中,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并以其非凡的诗作、文论、绘画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多方面的才能。”“优秀的艺术遗产属于全人类,王铎的艺术杰作,架起了中国通往世界各国的桥梁,成为连接中国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纽带。”这次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王铎研究的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王铎在老城村的故居,经过整修,已于2000年4月向游人开放,如今成了会盟镇一道亮丽的景观。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书家数以千计,享此殊荣的,能有几人?
  在一个惠风和畅的日子,我来到思念已久的王铎故里。
  
  二
  
  孟津是一个古老的县。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孟津”二字因夏禹治水,自三门峡至此建立第一个渡口而得名。“孟”在古语中意指第一,“津”为渡口。这个渡口到今天已销声匿迹。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取代了它。它的上游不远处,在一个名为“小浪底”的地方,建起了一座令世人瞩目的大坝,截住了滔滔奔流的黄河水。会盟镇称得上一个历史名镇,历史上曾是孟津的县城。相传武王伐纣时在这里与各路诸侯会盟和渡河,故有此名。从郑州去小浪底观光,必经会盟镇。在镇中心的十字街头,一幅巨大的横标时刻都在提醒游人:“神笔王铎故居——城东2公里”。
  王铎故居现已划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变迁和战争纷扰,王铎故居大多房屋已毁于战火。少数保存下来的房子,曾经是人民公社的办公大院。用作公社会议室的一间,是王家的宗祖祠堂,四周墙壁上镶嵌着90块王铎手书的汉白玉碑刻——这便是书法界熟知的“拟山园”碑帖。正因为它作为公社会议室的独特地位,“文化大革命”才免遭破坏,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修复后的王铎故居,均按王铎故居原貌重建,1998年11月破土,约历时一年竣工。现对外开放的故居,包括故居和宅居园林两处,占地面积180余亩,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
  王铎故居为五进院落,其建筑形式以前厅、客厅、中堂、后堂、后屋为主体,以东西厢房,构成每进庭院的单独结体。每进庭院分别以青砖青瓦构建,体现明清建筑艺术风格,展现明清官邸建筑巍峨、壮观、肃穆的文化氛围。为全面展现王铎书法艺术的风貌,以“神笔王铎”、“独尊羲献”、“五十自化”、“大哉斯道”为主线,以楷书、隶书、行书、草书、诗画分设展室,以手迹、石刻、木刻、拓片的形式,鲜明地展示王铎的书画艺术成就,让游客领略其书画艺术的雄强、精微和魅力。
  走进上挂“太保府”匾额的大门,便进入院落的前厅。这是管家、仆役居住、料理杂务之地。厅内展出王铎生平及家世介绍。十分醒目的是一幅王铎的自画像。这是后世保留的王铎的惟一画像。350多年的人世沧桑,已在上面留下了印记。画像斑驳不堪,但面部完好,依然一副长满络腮胡子的伟岸男子的面孔。彭而述在《拟山园诗集》序中写道:“先生伟貌修髯,望若神人。似可引数百石强弓。” 画像上的美髯公与他的描写是一致的。
  王铎是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农民的后代。生于1592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年。父亲王本仁,以农耕读书为业,教子甚严。这是一个不断衰败的家庭,王铎家原有田地200亩,后在疯狂的土地兼并中被迫缩减到13亩。父亲依靠黄河南岸仅有的13亩薄田支撑着全家的生活。王铎是长子,下面还有4个弟弟、两个妹妹、另有一个姐姐。家庭最艰难之时,连一日两粥都不能维持。乡绅为侵吞王家财产陷害王本仁,给少年王铎留下了终生不能忘怀的痛苦记忆。苦难生活激励着少年立志的王铎,也养成了倔强而独立的性格。王铎14岁开始读书,18岁就学于山西蒲州河东书院。王铎并非东林党人,却是东林党人的朋友和支持者。在未入仕途之前和进入仕途之后他所结拜的师友中,不少人是东林名士。乔允升是重要的一位。乔官至刑部尚书,万历四十二年作为东林骨干分子告老还乡。王铎因品学兼优受到乔允升器重,并得到乔经济上的资助,使他度过了万历四十四年大饥荒。1621年8月,王铎在开封府中乡试。翌年3月,31岁之年考取进士。后又从进取的409名进士中考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同时还有倪元璐、黄道周。从此,他们三人结下深厚友谊。由于他们志同道合、交游甚密、才华出众,被时人称为“三株树”和“三狂人”。三人后来都成为开一代新风的大书家。近来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犹如黄石斋之崖岸,倪鸿室之萧逸,王觉斯之腾挪,明知后劲,终当属此数公。”在明亡之际,倪黄二人先后为大明殉节,英名为后人景仰。王铎却选择了苟生,成为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王铎从少年时代起就酷爱诗词、书法和绘画。入仕之后,几乎每天都要动笔做诗和写字,这是他最感兴趣的事情。他的诗名最早大于他的书名。作为官员,他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但他的文人气质不适宜险恶莫测的官场。他的官宦生涯从来没有欢畅过。天启年间,王铎同文震孟、黄道周等直接参与同逆流阉党的斗争,被魏忠贤爪牙列入黑名单中。他曾同朝廷理论,与皇帝直言,差一点受到致命的“廷杖”处罚。得罪权臣常常使他政治上失意。他曾两度上书“乞归省亲”,遂获准。1640年(崇祯十三年)9月,受命南京礼部尚书。随之老父老母在几个月内相继病故。王铎无法到任。家乡陷入农民起义军的战乱之中。几年之内,王铎率家人四处逃难,流落在河南、河北、江苏、湖北之间。发妻冯氏和两个儿子都死在逃难途中。1644年2月甲申事变,北京被李自成攻陷之时,王铎尚在丰、沛一带运河的船上。这时一个意外的任命,使他有了第二次的政治生涯,如果没有这一次的政治生涯,王铎的历史就会重新改写。王铎在流落江湖的日子里,无意搭救了后来弘光小朝廷的福王。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占洛阳时,杀了福王朱常洵,其子朱由崧坠城而逃,在乡下得到王铎兄弟的保护而脱离了险境。为了报恩,当上南明弘光皇帝的朱由崧命王铎任东阁大学士。复命之时,王铎当时尚流落在苏杭一带。弘光朝廷是一个腐败而短命的政权。仅存活一年左右的时间。《清史列传》载:“本朝顺治二年5月,豫亲王多铎克扬州,将渡江,明福王走芜湖,留铎守江宁。王铎同礼部尚书钱谦益等文武数百员,出城迎豫亲王,奉表降。”这是正史的说法。有研究者认为,迎降与事实不符,对王铎来说,是个冤案。并举出《明季南略》一书中的记载加以说明。王铎入南明后,看到弘光帝腐败无能,马士英独断朝政,失望中六请告归,均未获准。在清军进逼之际,王铎挺身而出请督师江北。《明季遗闻》中记载:“大学士王铎请督师江北,以报国仇,不允。”王铎降清后,清廷为了稳定政局,瓦解笼络明末旧臣,给王铎一个有名无权的虚职。之后的7年中,王铎极其痛苦,一直生活在政治失节的阴影中,常常借酒浇愁,纵情声色,麻醉自己。他当时痛苦而矛盾的心境,在他晚期诗稿和书法作品中都有明显的表露。他与清廷的合作是消极的,后招致清廷的严重不满。这从乾隆年间敕修《二臣传》,把王铎列入乙编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入乙编的原因为“进退无据,谬托保身者”。
  王铎做过一些好事,已为历史所铭记。他不愿与阉党同流合污,不畏权势,表现出磊落的胸襟。他同情劳苦大众,有过主张减免赋税,并在灾荒之年开仓放粮,为灾民开设粥场的善举。
  作为两朝官员,王铎是一个失败者。事物都有两重性。从另一方面看,王铎又是一个成功者。他充满磨难的经历,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的勤奋。他长期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索请”,从不间断。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弃过手中的笔。在艺术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者,有胆有识,敢于向同代人的所谓权威挑战。他的作品燃烧着炽热的生命之火,充满勃勃生机。他的创新是继承传统的创造。他曾警告同道者“书不入晋,终成野道”,后又提出“独尊羲献”。他创造了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艺术语言。在崇祯年间,由于他杰出的书艺,曾享有“神笔”之誉。
  前厅大门上方横匾上写着“神笔王铎”4个大字,书写者是日本著名书法家村上三岛。村上三岛从青年时代起就崇拜王铎,学习王铎,研究王铎,终生不渝,成为日本承传王铎书风的代表性书家。他创办的“王铎先生显彰会”,以弘扬王铎书法为宗旨,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
  
  三
  
  从前厅出来右行,可到王氏祠堂,祠堂后屋的墙壁上存有著名的“拟山园”帖。据帖尾所刻王铎的次子王无咎清顺治十六年的跋语,可知此帖的镌刻起因和过程:王无咎鉴于其父50年中所写的墨迹流传很多,早些时候虽有些已刻入“琅华馆”等帖中,但未经刻石的仍有不少,深恐日久散佚,便从顺治八年(1651年,即王铎去世前一年)开始,广泛收集其父墨迹。经过收集、整理、编排、请吕昌将墨迹以双钩摹写石上,由石匠张翱镌刻,经8年多时间,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5月28日全部完工。
  此帖按“天干”10字为序分为10册,计18000余字,隶、楷、行、草,诸体兼备。内容有临拟古人的法帖,所写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所写自撰的诗文,书札、题跋等。清人张伯英在《法帖提要》中这样评价该帖:“拟山园帖十卷……草书尤雄肆,长弓劲弩,所向无前,一时见者皆为辟易。明季书家董香光(董其昌)外罕与为敌,或谓其突过香光。”此石虽久经拓印有所磨损,仍不失为研习王铎书法的珍品。
  前厅的对面,是二进院,分东西厢房,皆为王铎子女学习场所,观展出明代以来名人名家论王铎的语录及王铎的历史定位。
  王铎的同时代人黄道周这样评价王铎:“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这一评价常被研究者引用。因为这是一个高屋建瓴有惊人预见性的结论。作为已有近20年交情的同道好友,黄道周十分清楚王铎在艺术上已经达到的高度和发展趋势,他确信王铎在50岁后能自臻化境。王铎50岁以后的创作实绩印证了黄道周的话。这个预见既得到了王铎的首肯,也得到了数百年后评论家的共鸣。

(原载《时代青年》2004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