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原对城市性质定位做出调整

 卫启云 2012-02-01
太原对城市性质定位做出调整

http://www. 2007年12月17日 10:11 山西新闻网

  本报12月15日讯 (记者 胡斌)今日,太原市在全市和谐社会建设暨城市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推进会上透露,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2007―2020年)工作已形成初步方案,对太原市城市性质的定位做出调整。

  太原市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于今年7月启动,方案将太原市城市性质定位为:山西省省会,承东启西的区域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全国重要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华夏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表示,下一步将以新修编的规划为基础,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山西晚报)

龙城寻根:山西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经典三问

http://www. 2007年09月24日 11:52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太原,也叫“龙城”。唐宗曾“龙潜”于此,盛唐“天王三京,北都居一”者,是太原;宋祖恐再度“龙兴”,毁其城以断“龙脉”的,也是太原。——即使此地早已与政治的中心没有关系,太原仍然自傲并乐道于这段历史。

  对历史,她的自傲有据可循;对现实,她的自傲未免有些孤芳自赏。煤炭、钢铁、重污染……在外界,她的形象至今模糊不清。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果将这组西方哲学最经典的命题指向一座城市,它将带给我们诸多的思考。

  2006年9月,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新的目标定位:将太原建设成为“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这是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等定位之后,首次从文化上对这座城市所下的定义。

  我是谁?

  一个重工业城市的文化定位

  世界上有几座城市拥有5000年的文明和2500年的建城史?太原,就是屈指可数中之一。

  可是,就在2003年这座城市举行建城2500周年庆典的时候,时任太原市政协副主席的王继祖被到访的“老外”追问:能表现你们太原历史和特色的东西在哪里?东道主尴尬万分。

  当然,不止太原如此,“千城一面”已是今天中国城市的流行症候。我是谁?这个问题会让所有稍稍回过头去眺望一下历史的人们惊出一身冷汗。

  王继祖讲了一个故事。1980年代,他主持编写太原街巷地名史,关于“解放路”,曾热情洋溢地写过一篇《“解放了的”解放路》。文中提到,现在宽阔通达的“解放路”正是1955年太原老城几十条古老街巷被拆掉、打通后修建的——而这,堪称这些大街小巷的“解放”。

  这个故事的颇有意味之处,就在于它恰好体现了一种曾经普遍的发展观以及洋溢其中的简单热情——旧的就是不好的、土的、落后的,因而“解放”就是除旧布新,进而,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就是旧城改造高楼大厦。而在此思路指导下的具体操作中,必然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保护,历史的原则让位于商业的原则。

  正是在这种传统发展观指导的发展模式下,上世纪50年代,太原被定位为“内陆地区新兴重工业城市”,80年代要建成 “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90年代中期提出建设“以能源重化工为基础的高科技、大流通、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事实上,几十年发展塑造出的太原形象,就是以其能源和重化工产业为代表的。正如山西以“煤”名,太原以“钢”名;却不是以全国50%以上的地上物质文化遗产名,以王之涣、王维、白居易、元好问名。

  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太原开始了一场席卷全市、寻找自我的运动……在追寻中,唤醒城市记忆,弥合与强化身份认同。

  ——因为,只有首先廓清这个问题,这座城市才不会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左右摇摆、继续彷徨和再度迷失。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示:我们要为历史负责。

  我从哪里来?

  包袱与财富,自卑与自负

  2006年,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一时。以粤菜粤点闻名省城的迎春楼广东酒家深入 “乔家大院”所在地祁县乔家堡采风,推出本地系列月饼“乔府晋月”。这款月饼捧回当年的“中国最佳特色月饼”奖。据悉,这是山西月饼首次以本地风味获此奖项。就此,总经理唐兰生形象作比:你是吃小米长大的,吃遍山珍海味后,会发现还是小米最适合你。

  文化的回归,就是回归这样的 “小米”。

  旅游是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最紧密的产业。有外地人感慨:你们太原人可能是最喜欢旅游的了,哪里是旅游热点去哪里。曾几何时,发展中的相对沉寂使太原人习惯了妄自菲薄,他们认为,外面的才是好的。

  事实上,身为唐尧故地、赵国初都、秦汉旧郡、北朝霸府的太原,随处都有不同的文物古迹可以追溯华夏文明的源头,但至今,其在外界的旅游声名、文化形象差不多仍仅限于晋祠;而对这处西周诸侯家祠的推介多半还要归功于吴伯箫作于上世纪的游记散文 《难老泉》。

  “宣传不够”。说起太原的文化形象模糊,许多人归咎于这一点。以 “宣传不够”为代表的发展不足勾勒出太原长期以来发展的误区和今天面临的困境。

  厚重的历史对于这座城市而言,既是财富,也是包袱,这造就了今天太原的自卑与自负。

  改变在悄然发生。

  2006年10月,太原首次打出18个旅游黄金周以来本土旅游的旗帜。拥有晋祠、蒙山大佛、天龙山石窟等名胜的晋源区推出文化旅游周活动——“晋之源”。文化的自信、自觉相当明显。

  今年6月,一台原生态歌舞晚会将太原南郊话、清徐背棍、卖烧土、打夯搬上青年宫演艺中心的舞台。人们蓦然发现那个已湮没在现代化浪潮之下的乡土太原……

  演出大获成功,远在主办方太原市委宣传部和承办方太原市文广局的意料之外。对此,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范世康说:“这说明土的不一定不香,丑的不一定不美。”

  ——认识到 “土得掉渣儿的”才是自己本来的、并坦然面对且大加弘扬,就是一种自信,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体现。

  我将到哪里去?

  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为迎接首届煤炭博览会的召开,今年,太原对全市路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宽改造。在重新开通的南内环街等主干道上,镂空设计、传统窗棂式的公交车候车亭让人眼前一亮且深感欣慰:太原开始在城市规划的细节方面追求对历史记忆的体现。有市民因此说,这古香古色的公交车站才能配得上这座城市的历史。

  建筑和街巷就是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与符号。去年以来,太原启动 “三城联动”战略:改造出一个环境友好的宜居旧城,打造出一个亮点突出的魅力新城,开发出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其中,以 “拆旧城、创精品、保古建”为重点,全面推进旧城改造,将旧城打造成为城市的历史文化区、中心商务区、休闲旅游区。同时特别强调,要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街坊进行保护、恢复和展示,形成具有晋阳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

  今年1月,公布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月,出台文件加强老字号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避免对老字号建筑的盲目拆除与迁建。

  6月,对北齐时代开凿的高达66米的蒙山大佛进行全面修复。

  8月,前后延续了一年之久的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活动达到高潮。太原在一部晋剧 《傅山进京》、一部电视专题片《名士傅山》、一座中华傅山园、一套傅山文集和三个相关的国际研讨会之外,收获了外界对这座城市的重新认知。

  “此次活动将大大提升太原的文化形象”,这句话成为一年多来人们总结这些活动的重要评语。

  此外,试水动漫业,研讨发展会展业的可行性……人们看到,太原正在小心翼翼地迈出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重要步伐。从打造经济名片到打造文化名片,发展观念正在悄然变化。

  —— 以深厚灿烂的历史赋予的文化自信,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文化自觉,谋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一轮发展中的文化自强。太原市文广局局长吴国荣说: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就是让太原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太原,任重而道远。

  本报记者 原蔚

 

太原最早的通衢大道五一路 随历史发展前行(图)

http://www. 2007年09月03日 10:38 山西新闻网
太原最早的通衢大道五一路 随历史发展前行(图)


太原最早的通衢大道五一路 随历史发展前行(图)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古老的五一路也在前行

太原最早的通衢大道五一路 随历史发展前行(图)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旧址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和革命教育基地

太原最早的通衢大道五一路 随历史发展前行(图)
站在五一路口的五一百货大楼,虽然往日风光不再,但在老太原人的心中,它已成为一个标志


  街名来历

  五一路,南起五一广场,北至胜利街,是条饱经沧桑的老街。

  先来说说五一路的历史演变。从现存的太原地方志可以看到,金元时代,太原东郊坊铺相连、人流熙攘。这里就是五一路的前身。

  到了明代初年,晋王朱我 (即明太祖朱元璋的四皇子)的老丈人永平侯谢成在给自己的女婿选一块风水宝地建王府时,一眼看上了太原城东郊这块繁华热闹之所,于是把这一块地方圈入了新建的太原城中,这条昔日的东关古道就成为了晋王府直达承恩门 (此时太原城的南门)的大道。

  清代中叶,承恩门大街改称“新南门大街”。辛亥革命爆发,太原义军由新南门占领太原城,为了纪念此次义举,新南门改称“首义门”,新南门大街也易名为 “首义门街”。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修筑了一条南接首义门街,北通松花坡、红市街与新民中街的水泥马路,取名“新开路”。至此,五一路的雏形基本形成。

  太原解放后,太原人民将新开路、首义门、松花坡、精营中正街、新民头条、新民五条拓宽新建,于1955年9月20日完工。为寓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之意,取名“五一路”。

  如果说有 “太原之最”,那么五一路应该就是太原市最早问世的通衢大道了。

  一条路 无声地述说历史

  漫步于五一路街头,从气势雄浑的五一广场到工厂毗连的胜利街,上下千余年积淀下来的沧桑感,像陈年的酒一样醉人心脾。

  不必说一片片上了年代的低矮聚居平房散发着古旧的味道,不必说路两边的店面墙使用着灰白色的仿古建筑样式,不必说附近乘凉的老街坊挥着扇子就将太原市近代历史说个七七八八,单说旧貌换新颜的拱极门,保留有国学风骨的国民师范学校旧址,位于精营西边街、晋商云集的浑源会馆,早期商业标志性建筑五一大楼,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象征太原城市面貌的五一广场,在五一路这条见证了太原市历史巨变的街道上俯拾皆是……

  沿着并州路一直向北,远远地就看见五一路的标志性建筑——五一广场。穿过广场,便进入了五一路的南段。“记得刚修好五一百货大楼的时候,这里就是全省各地人们买东西的胜地,每天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热闹非凡。”80多岁的赵大爷用颤巍巍的手指着眼前的五一百货大楼说。

  而今,各种商场越来越多,五一大楼曾经的光芒也逐渐被掩盖,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顾客还对它“情有独钟”,或许只是一种习惯,或许,仅仅是出于对过往的一种怀念。

  从五一路往北,走到府东街口,街市的喧嚣逐渐减少,历史和文化的味道也越来越浓。在太原大学斜对面,有一排很不起眼的土灰色建筑群,这就是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旧址,进入青黑色的砖砌大门,庄严肃穆的校园呈于眼前。

  郁郁葱葱的古树枝桠低垂,和平安详地随风低吟;似乎还能听到满腔热血的青年学生曾在这里倾谈国家大事,抒发抱负愿景;遗留的旧校舍饱经风霜依然屹立,一砖一瓦都述说着校园旧事。

  “现在我们看到校舍基本上是后来修缮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来学校占地面积有20公顷,校舍约890间,每年要在各县招收1200多名学生。现在的五一路,其实是从当时学校的中间横穿过去的。”由此不难看出,几十年前的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规模之大。

  在五一路的最北端,即将竣工的“拱极门”旧貌换新颜,红砖绿瓦的精心修缮,逐渐恢复着它往日的风采。

  住在附近的太原大学旅游系主任康玉庆说:“这里原是明代‘锦绣太原城’的八座城门之一。当时战事多发,北方外族常常南下侵扰,它作为晋王府的北门,取‘众星拱北极’之义,与同为北门的‘镇远门’共同保护着太原百姓的安全。”

  现在,“拱极门”修缮即将完工,将以新的面孔向游人讲述太原人民抵御外侮、保护家园的正义之战,并继续记录太原市新的辉煌。

  老房子 我生命的一部分

  “在还没有五一路的时候,这里家家户户全是那种独门独院,每个院子都有四五个小孩,逢年过节的时候,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放炮、游戏,大人们就玩玩扑克打打牌,可热闹了。”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池梅老人回忆起过去的情景,兴奋和怀念的神情溢于言表。“孩子们让我跟着他们住楼房,可我就是不习惯也不舍得,不舍得这些老房子,也不舍得这些老街坊!”现在,池梅一个人独自居住在旧式的砖砌院里,儿女们都成家立业,每天忙于工作,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会回家陪老太太住上一两个晚上。

  池梅的子女们不止一次地劝说她离开这里,可她总觉得,住了几十年了,这些老屋旧巷就像老朋友一样,已经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感情上实在难以割舍。

  提起这几十年来五一路的变迁,老人滔滔不绝:“解放前,我们这里就算是太原市最中心的地方,解放后,政府也很重视它,1951年最先着手修的就是这条路。后来,五一百货大楼建成,吃的用的啥都有,可红火了好多年呢!”

  在老人看来,五一百货大楼最辉煌的时代,也就是五一路留给她的最难忘的记忆了。过年前,池梅总要到五一大楼去转一圈儿,扯好布,买上跟衣料相配的扣子,再置办点针头线脑儿,准备给孩子做衣服的材料。她说:“那年头,我们都是买布做衣服,去了五一大楼就不用到别的地方了,特别方便。”

  慢慢地竟然成了习惯,只要一有空,池梅就和老邻居们约好,三五成群地去百货大楼转转。老人说:“其实每次去也不一定买啥东西,大家手拉着手上街,在大楼里逛一逛,说说笑笑的,就图个高兴!”

  如今,池梅老人还会经常和老伙伴们一起去逛五一大楼。说起现在逛商场的感觉,老人爬满皱纹的脸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会儿的东西可比以前多多了,有好多物件儿,我们都叫不上名儿来呢。”

  坐在街边,看着熙熙攘攘的购物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池梅老人感叹道:“你瞧瞧,这五一路的变化多大呀,路平,好走,我们的老房子、旧院子都快拆完了,盖了这么多的高楼,街道整齐好看,真是没想到啊!”“社会不断发展挺好的,可我一看见还没有拆的老房子,就想起以前的日子,尤其是那些老邻居们。”说着,老人的眼圈红了。

  为孩子 举家搬来很值

  王茜一家从阳曲县搬到太原市五一路居住仅两年,已对这条路了如指掌,“五一路上商场、超市、医院都特别集中,孩子上学也很方便。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一出大门就能解决,我们住得很舒心。”

  今年32岁的王茜,在省城一家私企上班。工作之余,她最喜欢的消遣方式就是逛街、购物,五一路上哪儿有什么店,她如数家珍。“我基本上隔一个礼拜就要光顾一次干果店,那儿的干果品种我都快尝遍了。”在她常去的一家干果店,各种零食琳琅满目,有常见的桃李杏皮,也有一些稀奇的果脯,但都很新鲜。

  更让王茜记忆犹新的是,那次儿子半夜看病的经历。“如果不是住在这儿,那次儿子半夜突然高烧,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王茜说:“去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们带着儿子回了阳曲老家。可能是好吃的吃多了,有点积食,路上又吹了点风,孩子晚上回到太原,半夜就开始发烧。我们两口子赶紧出门打车,跑到山医大二院挂了个急诊。医生说,再晚点过来就烧出脑膜炎了!”她现在还有些后怕,“幸亏交通方便,又离医院近!”

  王茜举家搬到太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儿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王茜的儿子现在在五一路小学上学。她说:“现在家家就一个孩子,社会竞争又激烈,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好发展,现在上个好学校非常关键。这儿房价虽然贵一点,但是为了儿子,值了!”

  搬来之前,王茜和爱人还担心五一路是市中心,车多人多比较吵。现在感觉住在高层建筑上也挺安静的,这儿是市中心,交通便利,去哪儿都特别方便。尽管王茜两口子承受着巨额房款带来的压力,但他们依然十分乐观:“市中心的房价升值快,我们买房也觉得踏实,不怕买亏了!”

  本报记者 李莉 见习记者 薛琳 实习生 冯帆 本报记者 毋涛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