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市永安公墓官方网站 | 永安集团 | 天津殡葬|永安公墓|殡葬文化|生命教育|人文纪念...

 童振诗图书馆 2012-02-02
(一)中国古代的祭祀

  《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本,指本源、根本、来源。类,指家族、种族。

  这是说,人类社会的生存有赖于三类对象,于是形成了三类祭祀行为:

  一是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的自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故谓“生之本”。于是祭祀天地。如明、清时期皇帝亲率王公百官在北京城东南的天坛祭天,在东北的地坛祭地。

  二是先祖,是人们家族、种族的来源,故谓“类之本”。于是祭祀先祖父母。太庙是皇帝家祭祖的地方,明、清时期的太庙在现在故宫东侧,现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地方。民间则有祠堂祭祖,现在中国人仍有清明祭祖的习俗,历文革十年摧残几近销声,文革后又重新行之如故。

  三是先王先师,如黄帝、孔子,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故谓“治之本”。于是祭祀历代圣贤忠烈。因代都有忠烈祠,就是祭祀本朝为国捐躯者,以及历代忠烈之士。由此延伸,旧时乡间幼童入学要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大礼,并向老师行跪拜礼。

  (二)祭祀的社会意义

  中国的历朝历代都将祭祀视为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有两件大事,就是祭祀与武备。两者并列,可见祭祀受重视的程度。那么,祭祀的社会意义何在?

  大体上, 三类祭祀分别可以培养古人的三类心理和意识:

  一类祭祀培植人们的“敬”,所谓敬天崇地的感激之心,达天人合一之心态。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与自然界保持和谐。

  二类祭祀培植“孝”心,对父母、先祖的感恩孝顺之心。以此促进社会的代际联系,并对同血缘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类对象培植“忠”心,对国家、事业、团队的忠诚、责任、归依之心。以此强化社会的向心联系。

  同时,祭祀过程中培养了人们“节制”的心力。所谓节制,就是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对随心所欲,任意妄为。

  在中国古代,祭祀既是民间重要的民俗行为,又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礼仪制度,在民间的社会生活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历朝受到重视。祭祀是一类文化,曰“祭祀文化”。它旨在培养人们的孝、忠、敬、节等品德,以期教化出合格的社会公民,推动社会的良性循环,即建立所谓“和谐社会”。

  在这里,我们应当抛开祭祀的外在形式而求其实质,即它所指向的人心,所欲达到的社会目标!比如说,古人祭祖,我们一些半吊子“理论家”们于是说,人已经死了,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死了就是肉体和精神俱已消散,世界上又没有了灵魂,你祭它干什么?!在这里,神灵只是设定的中介物。祭祀的目的,重在表达对于伟大对象的一类感情,即感激、感恩之心,并培植一类心态,即恭敬、孝顺、忠诚、节制的心态。古代人以这些品德教育小孩,也以这些品德要求自己,因而他们更多地是责己而非责人。这些也正是古代人的心态优于现代人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