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雕作品的意境之美

 oO梦Oo 2012-02-02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的内在美。由于我国古代的艺术以诗、书、画为上,故讨论意境的材料多半由诗、书、画而生发。意境指的是诗词、书画、戏曲、园林等几类艺术中,借助于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所成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而进入无比广阔的空间的艺术意境。意境这一美学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哲学在艺术领域的体现。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以玄,众妙之门。”因此,艺术之妙、之美之最高境界就在于以可道之言,可名之物,可象之形来表达自然界中的不可道、不可名、不可形的“道”。

 

 
 
 
  玉雕艺术尽管也属于艺术的范畴,但由于它的创作方式的独特性,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使我国古代的文人美学家们所不为。因为不曾有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也就对艺术大师们如何进行美的创造,很少言及,或避而不谈了。所谓玉雕艺术就是利用玉这种特殊的雕刻材料,通过琢、磨等艺术手段,使其呈现为具有特定形态、动作的人或物的形象,借以表达创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的艺术。玉雕作品的制作过程大致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的:审玉—设形—治形—传神。也就是一个将景与情逐渐融合在一起创造意境的过程。

 

 
 
 
  审玉是一个触境的过程,每一块玉都是它自己,都有它自己特有的定性,有自己的大小、形状、颜色、透明度、绺裂特征,这些特征就是一幅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景物。当我们的眼睛接触到这一自然风景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其中的美点,通过心灵的加工,即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对景物进行取舍而组织成一幅新的图画。明代画家董其昌论作画时说:“每朝起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审玉也是如此,须从不同角度方向反复进行审视才能发现美点。


 
 
 
 
 
  设形是审玉的继续,通过审玉,创作者形成了一幅朦胧的图画,确定了大致要表现的主题,如人物题材,花鸟题材、香炉器皿等。设形就要将这种朦胧未现的图画用画笔绘在料上或图纸上,使其由隐到显。这是玉雕作品创作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生“意”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确定。因为雕刻艺术是破坏性的,只能去料,不能填料,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在没有形成一幅有意境的图画之时,是不能轻易开琢的。 

 
 
 
  治形是玉雕制作的实质性阶段,即通过铡、錾、标、扣、划、冲、轧、钻等技术手段使玉料逐步变成一幅理想的立体雕塑形态。
传神在玉雕工艺中称为精细修饰,是使作品增添神采的过程。在这一步需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皮、服饰花纹,兽鸟的眼睛、毛发、爪尖、嘴角等最能传达神韵的部位进行逼真的刻划。 

 
 
 
  当然要使作品传神、有意境,不是任何人都能作得到的。可以说每一块玉料都有其本身之意,本身之境,只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根据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将自己主体内部的意与境与玉石本身的意与境相谐和,从而用自己的艺术技巧将这种结合变成具体的可以供人欣赏领略的艺术形象。 

 
 
 
  要欣赏一件玉雕作品,看其是否有意境,就要从玉雕作品的玉质、色彩、题材、造型以及它所表现的精神风貌上来把握。 

 
 
 
 
  总之,一件玉雕就是一件艺术品,它的美,或在于形态,或在于色彩,或在于意境,也可能兼而有之,而意境之有无是我们对玉雕整体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