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随笔——任应秋

 health house 2012-02-02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温而散,既能泻肺经郁滞之邪,使其宣肃,而愈咳嗽、气喘、水肿诸症;复能引营分羁留之寒,达于肌表,而发腠理固密之汗。故为宣肺解表要药。其根与节则甘平,反能止汗。
桂枝:功专调和营卫,温通经络。若卫受风伤,不能内护于营,津液不固而汗自出者,桂枝能驱卫分之风以固营,则津液敛而汗自止。复能温通心肝之阳,化膀胱水寒之气,凡心阳虚而悸动,肝阳虚而郁滞,膀胱之气不化而水气上冲者,均能治之。至肉桂,则为专补肾阳要剂。
细辛:为足少阴肾经主药。性味辛温,辛则善行,能引肾中阳气上升于脑;温则胜湿,凡下焦寒湿郁闭,能温化之而使其消散。故实为行阳散寒之品。
紫苏:辛温能散,芳香通泄,为疏肺利气之品。凡风寒之邪闭于肺,肺气失去宣肃之用时,惜其辛散通泄之力,则能开闭、行滞、降逆,而愈外感、咳嗽、胸痹诸疾。苏子开郁下气,用作消痰定喘药。
荆芥:辛温香散,气味轻扬,入于肝经气分。凡风邪客于皮、膜之间,而见肌肤灼热,头目昏眩者,用之最见良效,皆其轻扬之力所致。与防风相较,防风不如荆芥之轻扬,而以入于骨肉见著也。
防风:为驱风散湿要药,以其温通全身经脉,以至骨肉之间也,若与独活相较,防风自上以达于周身,独活自下以达于周身;防风以治风为主而兼散湿,独活则以散湿为主而兼治风。
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胃经驱风散湿要药。凡驱风药,往往有耗散津液之弊,惟白芷性极滑润,既能驱风胜湿,又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故头面诸疾如:眉棱骨病、牙龈痛、面黑瘢疵等常用之。
辛夷:清香入肺胃,味薄而散,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故凡风寒入脑而致鼻渊浊涕不已,或头痛、龈痛而鼻塞不利,均可用之。
生姜:带皮者,辛温入肺而开胃,肺气通条,故能解表而散寒;胃气运行,故能降逆而止呕吐。
煨姜:辛性减,温性增,故发散之力已不多,而温脾胃,除寒湿之力则较强。
生姜皮:辛而兼凉,专走皮表,行水散湿,故为五皮饮中之要药。
生姜汁:辛散温通之力最全,对于寒湿有所停滞,最能消除,所以寒痰、湿痰、痰结诸症多用之。
干姜:因久干,体质收缩,温性过于生姜,止而不行。与生姜相比,辛散性较少,而专用于温散里寒,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炮姜:性苦温,辛性已大减,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常用于血虚发热证(如产后)。因此热乃阴虚而阳无所附之热,忌用寒凉表药,惟用炮姜入肝引诸药生血,与补血药同用,其热自退,即“热因热用”’,“从治”之法。
葱白:善于发散阻闭的邪气,通彻上下。其解表是利肺通阳的作用,阳气被阻,不能达于四肢时,故亦用以通阳复脉(通脉四逆汤:炙草、干姜、附子、葱白。治少阴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
豆豉:应名淡豆豉,它的发散,主要是由于它的体质轻虚,能启发津液上滋的缘故。用于上焦阳气郁抑而不能宣导,有烦闷的感觉时最好。
柽柳:性温入血分,又善于发泄,故用以透疹甚效,因其通达之性较速而剧,一般不用重量。
胡荽:辛温祛风寒,香窜避秽气,内通心脾,外行腠理,凡属秽浊邪气,以及有表邪为滞气所阻,不能透达时多用之。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入肺兼入心,能引诸药入于营分或卫分,为解散上焦风热之品。
牛蒡子:疏散上焦风热,透发经络壅滞,尤善透发热毒,故多用于咽喉痛、麻疹等病。
蝉蜕:味甘气寒,善于泻气分之热;体质轻虚,善于解表郁之邪,为虫体之蜕,近于血肉,故性柔而善于解痉,多用于小儿风病。
浮萍:入肺经,达皮肤,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适用于热实邪气之宜于发散者,亦即“火郁发之”之义。
桑叶:甘寒清润,降多于升,善于泄降肝胆之郁热。兼入胃、大肠,最适合于热而兼燥者。
桑枝:宣通肝络,疏利两胁支撑疼痛。
桑白皮:入肺经气分,凡因肺气不清,而湿热胶结的水肿、痰饮诸症均宜。
桑椹:甘寒,味厚于气,优于养阴清热,凡精血不足而见燥热证者最宣。
菊花:以滁菊花(白菊花)为上,杭州产的次之,黄色甘,白色苦,惟滁菊花甘而清香,凡芬芳药,多属气清而升,能治头目诸疾,但香气胜者,往往辛燥,惟菊花绝无燥烈之弊,疏风清热,专能抑降肝胆上炎之火(惟野菊花一般不作内服药用,为疡科外敷药,其叶尤良)。古人说菊能“壮水制火,扶金抑木”,意思即是说菊是清润之品。
蔓荆子:疏散风热,主要是偏于疏散肝气内动之风热,所以王好古的《汤液本草》认为是“搜肝风”的药,近人张山雷亦说它降多于散,用于内动风邪的头目痛,《本草纲目》谓蔓荆子主“头目风虚”之证,说明亦是内风。总之,蔓荆子“搜风凉血”的作用是较强的,所以王好古、李时珍、张山雷的意见,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葛根:轻扬升发,鼓动胃气上行,开发腠理,故能解肌退热,又能生津止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若热郁于经,气血不能通畅,则痘疹不能宣发于外,便借葛根升散之力,以泄热外能因而麻疹得以透发。
升麻:能引阳气于最下之处而使之上升,凡阳气郁抑于中焦而不能宣发的,用之最好。所以它能引参芪之甘,以固卫气之表;引石膏之寒,以止阳明龈痛;引犀角之凉,以透血中斑疹;引葱白之辛,以解皮肤表邪。它的宣发之功,颇似麻黄,但麻黄只能入肺解上焦之邪,升麻则专入脾胃,为中焦宣透的主药。
柴胡:性升属阳,舒肝解郁,在脏主血,在经主气,脏为里,经为表,是为和解表里气血的专药。肝主藏血而多郁,得柴胡苦平疏散之性,郁即解而血亦宁,故常用以舒肝。柴胡升麻均轻清上升,有些相似,但柴胡以宣发少阳之半表半里为主,而疏解肝胆之抑郁;升麻则宣发阳明之肌肉腠理,而升举脾胃之下陷,是其大异。

二、泻下药
1.攻下
    大黄:性沉降,入血分,走而不守,善于除实热燥结,下有形积滞。六腑以通为用,故凡有热实诸邪滞于府,均可用此泻之;营血以和为责,故凡有瘀蓄癥瘕蓄于经,均可用此消之。
    芒硝:气薄味厚,性降善走,其用有三:去实热一也,涤肠中宿垢二也,破坚积热块三也,散积除热与大黄颇相似,而软坚之力尤过之。
巴豆:辛热迅利,故善于涤陈寒固结;通开峻剂,宜用于冷积坚癥。巴豆与大黄同用。为攻下之品,但大黄性冷,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病多寒者宜之,但仍须去油而后用。
2.润下
    火麻仁:生津润燥,性最滑利,凡津伤而有留滞时,用之最足润燥通滞,其生津之力,颇与地黄相似,但地黄入脏生津以养阴,麻仁入腑润燥以导滞,则又大异。
    郁李仁:性润而降,故利于肠中燥结之癥积;苦清辛通,故善导水气阻滞之隆闭。其润燥之功,虽与火麻仁类似,但火麻仁优于润燥、暖中、活血,而郁李仁则导滞、通利、破血。是其大异。
三、利尿逐水药
1.利尿   
茯苓:味甘淡,甘能助阳,淡能通窍,性属温平,而能益脾逐水,善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而出,小便结者,凭其逐水之力可以通;小便多者,借其补脾益气之功又能止。故为补利兼优之品。
    猪苓:行水利湿之力优于茯苓,故消肿通淋多用本品。它与茯苓相较,茯苓入气分,常借补脾益气之功以化水;猪苓入血分,多借消阴和阳之力以行水。张仲景的猪苓汤证中,往往有“渴症”,就是水气逼阳于上,不能化生津液的表现,用猪苓汤消散水气以后,阳气因之以和,使不迫于上而燥渴了。
    薏苡仁:主要在渗湿,湿去则脾胃安,脾胃安则能养四肢而止拘挛,上输津液以补益脾肺,运化水气而消肿胀。
泽泻:入膀胱利小便,入肾经泻火邪,擅利水渗湿之功,而泻血中废物,故与六味地黄丸中与丹皮并用,凡脾胃湿热,用之能令清气上行,而除头目眩晕诸症,皆为清洁血液的效用.
车前子:为行水泻热之品,利水而不泄气,颇与茯苓相似,但此为子实,兼有润心肺的作用,心肺得润,则痰热自消。
滑石:性沉重下降,入足太阳经,色白入肺,则清其化源而入膀胱,故为通利湿热之良品。
木通:上行心包,降火清肺热,使津液化生,下通小肠膀胱,导湿热由小便出,它除湿热之功颇同防己,但防己宜血分,此宜气分,利水之功颇同泽泻,而泽泻宜相火,此宜君火是其大较。
通草:为利水退热之品;与灯草同功,能引热下行而利小便,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凡阴窍涩而不利,水肿闭而不行,用之皆可通。
石苇:功专清肺利水,凡水道不行,固于化源不清者,用以清肃肺气,恢复其通调的作用,小便不利诸症则随之而愈。
瞿麦:功专泻心利水,必须实有湿热壅滞者为宜,若心虽有热,而小肠虚者则不用,脾虚水肿者,亦不适合。
海金砂:善除小肠、膀胱二经血分之湿热,凡属热闭证,须用釜底抽薪法,欲使热从小便去者,用此最宜,可配合桅子、蓬砂用.
金钱草:淡渗利水,能软坚化石,盖因其偏入气分,善于解郁散结,郁结既散,则凝积之石亦可分解矣。
茵陈蒿:茵陈之所以善退黄疽,主要是由于它有清湿热之功,它之善清湿热,是由于它有发汗利水的作用,表里之湿,或从汗解,或从小便利,则热自清除。
防己:辛能走散,通可行滞,善下行,长于除湿,气颇慓悍,为祛风行水之品。凡湿热流注十二经脉,以致二便不适利者,惟此效速。治水用汉防已,治风用木防己。
冬瓜子:善解热毒、愈脓疡,故用于肺痈,肠痈,以肺与大肠为表里之经,痈多为营分热腐所致也,其利与润的作用颇与泽泻同,但泽泻利多于润,而冬瓜子则润多于利,故“上消”病亦常用之。

2.逐水
甘遂:长于攻决行水,能疏通十二经,攻里破结,直达水气所结之处,凡系上焦湿热壅积,须使宿积水湿从谷道而出者,用之最宜。
大戟:上泻肺气下走肾阴,其泻脏腑水湿之功,优于甘遂,惟尚能破恶血,去秽毒,却偏入血分。
芫花:为行水之品,能直达水饮窠僻之处,故用于热痰内壅之证,取效甚捷。与大戟、甘遂相较,甘遂泻经遂之水,大戟泻脏腑之水,而芜花对于表里水闭,均能开闭散结。
牵牛子:峻下善走,专于行水,泻气分湿热,见效甚速,白牵牛善于利肺,除壅滞气逆,通大肠风秘,故有利于上焦痰饮证;黑牵牛泻肾兼泻脾胃之湿,利大小便秘均佳。与大戟相较,均能泻肺肾之水,上下分消,但大戟偏于入血分,牵牛子则偏于入气分。
四、祛风湿药
羌活:气雄而散,味薄上升,能急走经络,祛寒散湿,透肌表入风之邪,止周身百节之痛。与川芎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最灵,因羌活能祛太阳之水湿,川芎能温厥阴之血寒也。
独活:升中有降,能通达周身,散风胜湿,凡肾经之伏风头痛,以及两足湿痹不能动者,非此不除。气缓而善搜,故能入最深最下之经络。与羌活相较,羌活入太阳膀胱经,独活入足少阴肾经,羌活性燥而散,独活性专而达;羌活主要治上,独活主要治下,故临床上疗风多用独活,兼水则用羌活。
威灵仙:纯阳,性升,主要入膀胱经,善于行气祛风湿,对于五脏亦能疏宣,尤其用以横行攻窜,功效特著。故以之治疗积年风湿痢疾,大有殊功。古人形容它的功能说:“猛烈善攻故曰威,朝服夕效故曰灵、曰仙。”
海风藤:温通辛散,最善于通经入络,其辛味大于温性,故其入经络以后,最善于通闭解结,泄壅消滞,凡因风、寒、湿诸邪之留于经脉而为痹为痛者,皆得治之。
秦艽:苦能燥湿,辛能散风,为泄散疏利之品,其苦多于辛,则优于燥湿邪;而辛兼以苦,亦能除肝胆风热,故于驱风、除湿、泻热之剂用之,均能显其效用。
苍耳子:苦以燥湿,甘以和血,温则通畅,虽入肺经,尤善于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毛。故能发汗而散风湿,治鼻渊鼻瘜,是其能使清阳之气上行的效果。对于妇女血风攻脑,头旋闷绝亦治之有效者,亦是其善通巅顶的作用。
豨莶草:可升可降,属阴,其性走而不泄,入肝经则能活血而祛风,入肾优于除温而疗痹。生用则寒,熟用则温,凡风中经络用之,最能活络胜风。
木瓜:降多于升,理气利筋,气散者得之能收,气滞者得之能和,筋急者得之能舒,筋缓者得之能健,入肝脾血分,实为利筋骨、调营卫之良品。
桑寄生:气性平和,不寒不热,寄桑而生,得桑之性味最多,比桑尤胜,善于益血养营,凡因营血不足,而风湿侵入经脉为痹为痛,或因血不养肝,风气内化用之均有养营柔筋,驱风散湿的作用。
五加皮:功专养肝肾二经,肝得其养,则邪风去而筋强,故拘挛、痛痹诸证得除;肾得其养,则邪水去而骨壮,故腰痛、脚软诸症得愈。它之所以能壮筋骨,去风湿诸在此。
白花蛇:凡蛇性皆善窜、善走、善行、善蜕,故一切风痛用之,能引药至经绝难达之处,白花蛇专食石南藤,所以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之力甚强,又为血肉之品,其柔肝熄风的效用尤捷。

五、祛寒药

附子:功长入肾,温补元阳,能引补药行十二经,以复散失之元气,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温养不足之营血,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寒湿。皆是其扶阳之力的作用。

附子用盐浸,取其能入肾,分黑附片、白附片两种,几经炮制,性味减弱,功用较缓.

制川乌:辛味强,较附子辛窜,用于驱风寒湿痹较好,补阳作用,则远不如附子。

草乌、川乌,均为辛热去风寒湿药,不用于扶阳。

吴茱萸:气味俱厚,能散能温,能升能降,既入肝肾二经气分,兼入脾胃二经血分,为下气开郁,除风、散寒、燥湿之良品。性虽热,却能引热下行,凡浊阴不降,原气上逆,隔塞胀满诸症,效用显著。

川椒:能升能降,升则入肺,能消散肺中寒湿,以奏止咳下气之功;降则入肾,能扶阳益火,并有引火归元之效,籍其辛热之性,既能温脾散寒,尤能燥湿杀虫。

高良姜:大辛大热,专治脾胃寒冷重证。凡因中焦寒盛而呕吐、腹泻、绞痛诸症,均可凭其辛热之力,而制呕、止泻、镇痛。与干姜虽类似,但本品尤营解秽浊,流行时多用之。

草果:辛能去滞,香能入脾,热能法寒燥湿,故最能消食驱寒,燥湿破滞,除山岚瘴气,消秽化浊,故常配常山知母,以治疟疾。

丁香:性升,为泄肺、温胃、补肾之品。化湿痰,消胀满,即其泄肺之功;止呕逆,制泄泻,是其温胃之力,疗腹冷、起阳萎,为其补肾之效。

小茴香:辛热不窜,善降浊阴之气,为开胃治疝之良品,凡属中下焦虚冷,而有湿浊邪气滞者,用之最良。

艾叶:可升可降,通十二经血气,以之内脏可以走三阴而逐寒湿;以之外灸,可以挽回垂绝之元阳(炙丹田、气海最效)。

六、祛  暑  药

西瓜:味甘色赤,能引心胞之热,下入膀胱而出,令人心胸凉冷,烦渴遽消,所以有天生白虎汤之誉,白虎汤本所以除肺胃之热,消烦止泻,而西瓜的功效,亦与之相似,其除烦生津之力尤速。

青蒿:为肝胆二经血分药,肝胆均属相火,故善于清解血分热邪,凡苦寒药多于脾胃不利,独此芬芳袭脾,不犯冲和之气,最是特点。

豆卷:质甚疏松,性则宣利,既能利水泄湿,疗郁结胀满之患;亦善解肌达表,治筋挛腰痛诸疾。本是用黑豆浸泡而成,长于利水行血,及其生芽变为黄卷,更能破瘀舒筋,统是其舒发通达的效用。

香茹:可升可降,惟其升,则上疏肺经,辛散皮肤之蒸热,惟其降,则下利小便,温解胸腹之凝结,即兼有散热渗湿之长,所以常用为暑季解表之品,团暑热常挟湿而病人也。

佩兰:富含清芳之气,辛可散滞,香能解秽,专人脾胃二经气分。凡胃中有陈腐之物,以及湿热蕴结于胸膈,皆能荡涤而使之宣散,故口中发甜味,或溢出清水者,用之即除。《素问》说“兰草除陈气”即指此而言,当夏季暑湿郁蒸之时用之,实为开胃和中的妙药,与藿香同为夏令治理中焦之品,不过佩兰偏于胃,霍香偏于脾。

藿香:禀清和芳烈之气,升多于降,清和便能化浊,芳烈则可除秽,故凡属中、上二焦有秽浊和壅滞的病变,最运台用以芳香化浊,通利气机。

七、清  热  药

1.清热降火

石膏:虽属石类,却体轻而质松,故可升可降,升则凭其辛甘之味,既能发汗解肌,又能缓脾升津,降则藉其寒凉之性,引中、上二焦之热,使其屈曲下行,与知母、甘草同用,使名之为白虎汤。白即指石膏之色;虎,所以形容其清热之迅猛也。

知母:气味俱厚,性降属阴,为泻火滋水之品。凡苦寒之品,多因其苦味厚而化燥,如黄芩、黄连、大黄之属,惟知母苦寒却偏于润,为泻热生津之良品,多与黄柏同用泻相火,惟黄柏用量宜轻,知母用虽不妨重,即此之故。

栀子:可升可降,升则上行于心肺,泻其邪热,故可治烦热消渴不眠诸证,降则下走于肝、肾、膀胱,泻其邪热而治淋闭、便结、尿赤诸症。故为泻三焦湿热,解五志郁火之良品。

竹叶:通行肌表,淡渗下降。其清上焦风热,即其辛散解肌之功,其泻下焦热闭,即为淡渗下走之力。用以消痰,亦为痰之兼风热者。

芦根:甘能益胃和中,寒能清肺降火。肺火即清,胃气得和,刚胃中津液即输于肺,使肺气通调而小便自利,以胃为肺之化源,肺为肾水之上源也。

夏枯草:入肝胆二经血分,善于通利血脉,解散郁结。凡因肝有郁滞,热结不解,而变为类瘰疬,用之最能散结解热,为治妇女肝胆诸病的良品。

决明子:苦能泻热,咸能软坚甘能益血,入于肝肾二经,凡肝肾阴精不足,得此甘咸之品,则能益血滋精,精血得滋,则火自清而风以宁,故因肝肾亢热而致头目诸疾,皆得以治。

2.清热凉血

犀角:性最走散,入胃经血分,解血中热毒,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中水谷为化血之源,故胃中之血热毒邪能解,诸经之血热,亦因之而消,兼入肝心二经,以热毒既解。两脏的神志得以清也。

干地黄:即生地黄,善于凉血润燥,毕竟是以凉血为主,凡血中蕴有火热邪气者,用之方为适合,若血中无热而用之,其苦寒之性,反足以阻滞阴邪,必须注意。

牡丹皮:为清伏火,除血热之品,伏火,即相火,丹皮既能清泻血中之实热,又能清肝肾中的相火,与黄柏相较,黄柏性寒而燥,此则寒而不燥,泻阴中之火,使火退而阴自生,所以六味丸用丹皮而不用黄柏。

地骨皮:入肺降火,入肾凉血凉骨。凡热淫于内,而见骨蒸潮热,咳嗽不宁,均可应用,以其甘淡微寒,实为补阴退热之品。与丹皮相较,同治骨蒸,但丹皮味辛,宜用于骨蒸而无汗者;此则味甘,用于骨蒸之自汗者,最为适合。

白薇:为清虚火降血热之品,凡属阴虚火动,内热生风诸疾,用之最宜。因内风之动,病变自肝,白薇有养阴柔肝之用,血得养而火不焚,肝得柔而风自息也。

银柴胡:为少阳半表半里之品,用于半表则凭气味轻清,芳香疏泄之力,引正气以祛邪,则表自解;用于半里,则能疏理滞气,助肝以畅达其疏泄条达之性。

紫草:专以凉血,凡痘疹血热毒盛,以致枯结不能外越时,用紫草以凉解血热,则血行而毒出,绝不同于发散之品,惟其性凉而润,故亦可用于大便热秘者。

白头翁:为泄热凉血之品,用于胃肠之湿热内滞,邪入血分,便下脓血之痢疾最有效者,因湿热得泄,则清浊攸分而滞下愈,血热得除,则腐浊尽消而脓血净。

白茅根:清热泻火,理血利水,凡苦寒之药,往往伤气败胃,惟此味甘性纯,既能除内热,而又不犯胃气,故劳伤虚羸,血分有热者用之,最为适合。

3.清热燥湿

黄芩:为除湿清火之品。枯而大者,轻飘上升以清肺,虽利于热痰,肺之湿热清,则痰自去;实而细者,沉重下降以利肠,虽利于热泻,肠之湿热清则泻自愈。

黄连:味苦,苦能燥湿而去垢;性急寒能胜热而不涌。与黄芩相较,同为除湿清火之品,不过黄芩专入肺与大肠,黄连专入心与脾为异耳,因此,凡属心经脾经湿热诸疾,惟黄连之力最专。

黄柏:入肾泻火,入膀胱泄热,但均以用于实火实热则宜,用于虚火虚热,必须与滋阴药同行,否则便有损而无益,例如往往与知母同用,其分且亦应轻于知母,因知母有滋阴之功,黄柏则徒燥湿耳。

龙胆草:大泻肝胆火邪,兼入膀胱除下焦湿热,它与防己相饺,都能利中下焦湿热防己利湿之力优于清热,而龙胆草则清热之力大于除湿。

苦参:大苦燥湿,大寒胜热,虽名为“参”,毫无“参”之用,其效用全在于苦味,故徐大椿称其“以味为治”。与黄连相较,黄连治心经之火,苦参以去心腑小肠之火为多,以黄连之气味清,苦参之气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也。

白鲜皮:味始微咸,后微辛,后即纯苦。苦寒之性合之以辛而入血分,最能清散血中之热滞,谓其能治风疹、疥癣、疮毒等,无一而不是其清散血热之功。

鸦胆子:味极苦,善凉血止血,兼能化瘀生新,凡痢疾之偏于热者,或痢下脓血、血水者,用之皆有淀效。其治血痢之功,颇似白头翁,但白头翁优于治急性痢,此则于休息期中之便脓血尤宜。

4.清热解毒

金银花:为清热解毒药,芳香而甘,性极平和,泻中有补,善解血液之毒,清经络之热,入肺经,最能清敞风热诸邪;走入血分,善于清解脓肿痛疽。

连翘:气味俱薄,轻清而厚,专行气分,为散结清火之品,称为疮家圣药,其清热解毒之功颇与金银花相似,但银花入肺为主而清经络,此则入心为主而行气分。

紫花地丁:为散结泄热解毒之要药,以其专入血分,故于肝热心火诸疾,能借其苦寒之性以胜之,于痈肿恶疮诸痛,能凭其辛寒之性以散之。

蒲公英:功用与紫花地丁相似,故其亦名黄花地丁,善于清热解毒消肿痛,不过对于脾胃诸热结,消散之力尤强。

蚤休:为苦泄解毒之品,善于清解肝胆二经之郁热,凡热毒郁结于营血,而成痈肿疮疡者,用之多效。

大青叶:味苦入心,色青入肝,性降而寒,为解热散毒之品,对于流行性热病,其退热之功效尤著。心主血,肝藏血,故凡热毒发疹,用以凉血透疹最宜。

马勃:体极轻虚,故专入肺,善于治上焦热郁诸证,其所以能治喉痹咽痛者,亦其清肺解郁之功,用以外敷,辛散热毒,免使内攻,尤优于他药。

山豆根:大苦大寒,功专泻心保肺,降阴经火逆,为解咽喉肿痛要药,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所致,用此以降其上逆之势,使火自上而下定,故咽喉之痛可止。

射干:辛苦而寒,功专泻火解毒,散血消痰,然究其毒之所始,血之所聚,痰之所积,无一而非因火之煎熬而成,射干苦能降火,寒能胜热,兼以辛散,停火降热除,而血与痰与毒皆得以治愈。

马齿苋:为凉血散热之品,用以治恶疮、痈肿、赤带、赤痢诸疾,统为血中积热得以消散的结果。

败酱草:性专下泄,为解毒破血排脓之品,其入胃,入大肠,入脓均以散热积,破瘀血,消痈疡为特长,足见其仍为凉血药,

土茯苓:为除湿清热之品,善于入络,搜剔湿热之药毒,化清分浊,其作用颇同于萆薢,惟萆薢解毒之力远不如土茯苓,故常以之洽杨梅疮毒。

绿豆:通行十二经,而以入心、胃为主,为清热解毒之品。其效用在于皮,如去壳,不仅药效大减,反能令人气壅。

八、止咳平喘化痰药

1.止咳平喘

杏仁:为理肺定喘药,其治肺气不利的咳逆喘急,肺受风寒的咳嗽有风肺气郁闭的大肠燥结,都是气滞于肺之证,用之不仅有理气润肺之功,而且有润肠治燥之效,因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脏通则腑通,脏顺则腑顺也。

桔梗:为升提肺气要药,凡上焦邪热郁滞于气分,不得宣泄,而见胸痛、痰浊粘滞等症,用之最宜,泻肠小脓浊亦有效,肺气肃而肠道清也,非热郁之证用之,颇有使津液上行的作用。

前胡:善于除痰满,降逆气,为清肺泻肝之品。肺热郁而痰浊盛,肝火炽而逆气横,借此苦泄之力,能获显效。与柴胡相较,柴胡外散,前胡下降,是其大不同处。

白前:善于降气,为保肺清肃的要药。凡因水气上行,痰壅热滞而见咳喘诸症,用之皆效。白前与前胡均能降气,但前胡偏于气分,白前能治水饮,故又有所不同。

旋复花:下气行水,耍坚通脉。虽有走散之功,却无香燥之弊。凡上中下三焦痰饮水湿留滞,而致痰涎胶着,咳喘呕逆者,用之多效。白前、旅复花虽均能治水饮,但旋复花之力尤强,白前仅入肺肝,而旋复花则偏行三焦也。

紫苑: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故为肺脏要药。其止咳定喘之力,颇同于杏仁,惟杏仁偏于气分,此则偏于血分,故用于咳血、衄血诸症,最为适合。

款冬花:辛温,既散且降,对于肺的宣肃作用,大有补益,既顺肺中之气,又理肺中之血,凡肺虚久嗽,用以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功效颇著。与紫苑相较,彼则善于润燥止血,此则温补过之,故治虚嗽。

百部:温润降气,止嗽杀虫。肺虚损咳嗽,用之最宜。其润之力,颇同天冬,但天冬甘腻,可治燥热咳嗽,不宜于寒饮痰滞者;百部则温润不燥,且能开泄降气,凡嗽皆宜,尤适合于久咳虚嗽。

马兜铃:为宣通肺气化痰开闭之药。故用于痰浊郁结之咳最佳,而不宜于虚咳.肺气通于大肠,凡因燥热在肺,壅滞不宣,竟成血痔瘘疮者,亦能清利宣通。

葶苈子:大泻肺中水气凡水肿痰壅,热气伏留,咳喘闭结诸症,用之均能起到泄闭散结的作用。葶苈大黄,均能泄闭,大黄泻胃汤阴分血闭,葶苈泻肺阳分气闭,是其不同。

胖大海:开发之性最强,无论寒热诸邪,使肺气闭塞,甚至咳不出声,窒而音嘶者,用之升宣肺气,通泄皮毛,最有速效。

2.清化热痪

贝母:为润肺消痰之品,但宜用于消燥痰,即肺中火热郁滞,熏灼水饮而成之痰,以其性偏于寒也,川产者良。与半夏相较,半夏性温,优于祛湿痰,此则性寒,善于除燥痰。

瓜萎:善润肺燥,涤痰消滞。凡痰热滞于胸中,而致气壅喘咳者,用之即能宽胸隔,降逆气,除痰热,并使之经胃肠而外泄。大凡蒌皮优于导滞,蒌仁善于涤痰,蒌根为生津止渴要药。

海浮石:体轻气浮,成寒润下,既能上升,复能下达,其在上善清肺中郁结之热痰,其在下善泻湿热蕴结的诸淋,为耍坚解结药中之最缓和者。

海蛤壳:为清热利湿之品,凡湿因热聚而成的痰饮诸症,用之能祛能化;热入湿中而成的肿、泻诸疾,用之可消可止。因其有利湿清热之功,故用于妇女带病亦良。

海藻:每用以耍坚散结,消瘿瘤,除结核,旨因其苦咸而寒,善清肝胆火邪之所致。火热既清,便不致灼痰凝结而成诸疾矣。

昆布:与海藻的性味功用,可说基本相同,但昆布的滑利,远胜于海藻,故其消散水气之力尤优。

常山:为截疟之特效药。盖疟本于湿痰,常山善于逐痰燥湿,故有殊劝。惟有催吐的副作用,须酒浸炒适,用量不超过一钱半,便效捷而不吐。以其善催吐,故认为劫痰,其实,一般祛痰药均不用之。

礞石:平肝下气,为治惊利痰要药。凡因肝热侵脾,脾不能运,以致痰火胶结之症,用之斯为适合。

牛黄:最长于清心化热,凡因热盛而成惊、结痰、以及神志不宁者,均可用。邪热入脏,九窍多滞时,用之最能利窍清神。

3.温化寒痰

半夏:具有辛、燥、滑、降之性,辛则能散,燥则去湿,滑可去着,降可止逆,故于脾胃湿痰阻涌诸症,用之可收到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

天南星:为祛风痰要药。无论风邪或痰湿滞于经络,而见麻痹、眩晕、口噤、强直、筋脉拘孪、口眼歪斜诸症,用之均有良效,其性虽类似半夏,但半夏专走脾胃而性缓,南星专入经络而性烈也。

白附子:辛温,专散阳明风冷。性升上走,善于治头面游风瘢疵,口眼诸疾。性虽略同于白芷,但白芷优于散风湿,此则以通阳祛风为主,是其所异。

白芥子:豁痰利气,尤其善洽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因其辛温能宣肺达表,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虽在窠囊亦无从阻隔之故,故子痰核阴疽多用之。

皂荚:性辛燥,宣通窍,搜风痰。凡顽痰阻滞,喘喝难安,甚至牙关坚闭,口噤不语,用之均有显效。研末吹鼻,开窍尤速。皂子善治大便燥结,皂刺善消肿溃脓,均煅存性用。

九、 理气药

橘皮:辛香,专入脾、肺。脾肺二脏为后天元气之本,橘皮善于理气,故为二经要药。克奏健脾开胃,顺气消痰之功。去白者名橘红,则专理肺气;橘络善通经络滞气;橘核专治疝气;橘叶舒肝散气,消乳痈最灵。

青皮:苦辛气温,性颇沉降,凡肝气横逆,壅滞胸胁用以行滞破积,或肺脾有所坚积,以之消散,亦可见速效。

香附:为开郁散气良药,欲使上行胸膈则生用,欲使下走肝肾则炒用,与木香实异,木香气味苦劣,通气甚捷,此则解郁居多,而性和缓。

木香:为三焦气分散药,虽以温通中焦脾胃虚寒凝滞为主,却能通彻上下,消除秽浊之气上以止呕吐,下以止泻利,惟其辛燥之性,不利于肝耳。

乌药:辛温香窜,上理肺,中入脾,下通肾,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可用之,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优于入脾爽滞,香附善于开郁散结,此则为疏解胸腹逆邪要药,是又不尽相同。

白豆寇:散肺中滞气祛胃中停积,全借其芳香之气以为功,一经火炒加热,便减功力,故宜研未,待诸药煎好,乘沸点服最妙。

砂仁:为醒脾相胃,快气调中之品。用于因冷湿气滞而致之腹痛、痞胀、泄泻诸症,最见功效,以其颇具升清消滞之力也。

枳实、枳壳:均为破气、消积、化痞之品。第枳实体小性酷,下气较迅;枳壳体大气散,下气较缓。凡气结胸中,则用枳壳;气结胸下,则用枳实。气机阻滞,则用滞壳,邪气坚结,则用枳实。轻重缓急之间,不可不辨。

厚朴:散气、燥湿、化积,皆因其具辛温之力所致,故为平胃宽肠要药,大抵气辛则散,故利于湿滞,味苦则降,故能通实满。

薤白头:主要作用为通阳解秽,开痹散结,以其具有辛苦温滑之性也,凡因秽浊阻滞,阴寒凝结,以致阳气不能宣通,而为痹、为满、为痛诸症,用之辄效。

柿蒂:味极涩,具有敛降的作用,故为下气止呃之要药。一般往往与丁香同用,其实丁香辛热,宜于寒性呃逆;柿蒂苦温平,宜于热性呃逆,各有侧重。

十、理血剂

1.行血

川芎:辛温升浮,贯上行于头目。故凡寒、湿、风、血诸因的头痛,均常用以取效,惟用虽不宜过重耳。川芎与当归相较,当归偏于补血,川芎偏于行血,故于补血之剂用之,量尤宜轻,或竟不用。

丹参:为去瘀生新,活血调经药。尤适用于血分有虚热,而为胁痛、腹痛、诸症。与当归、川芎相较,归芎皆辛温,丹参则微寒;当归偏于补,川芎偏于行,丹参则既能补亦能行。但补血之力既不如当归,而行血之效亦不如川芎。

益母草:去瘀生新,活血调经的作用,颇与丹参无异。惟更具有消水的作用耳。无论胎前、产后、经闭、崩漏,用之均能使活血行气而不推荡,使血气流通而无阻滞,故有补益于血分。

桃仁:若用以去瘀活血,必须连皮打碎,多用,才能借其赤色,直走血分,发挥其功效;若用以治血枯便秘,血燥便难,便须去皮,取其纯仁,以入大肠,而显其润枯、开结、通滞之功。

红花:体质轻扬疏达,专入血分,为疏通经结、活血行滞之品。性走而不守,迅利四达,故一服用量不宜过大。

苏木:少则能和血,多用则能破血。功用颇与红花相似,第红花性温,此则性寒;红花轻疏,此则沉降;红花行血滞,此则尤能破死血也。

乳香:即熏陆香,性温香窜,既能入心,使血脉宣通,又能入肾,使阳气与阴血互相通活,俾气不令血阻,血亦不被气碍,故为行气活血之妙品。临床经验:乳香能托里护心,其理亦在此。乳香没药虽经常同用,但没药功专破血,究推陈有余,致新不足。

没药:活血散瘀,消肿定痛。以其对血脉有辛通苦泻之用也。

元胡:入于肝心,能行血中的气滞,亦能行气中的血滞。故凡气血积而不散者,用之皆能通达,以其辛温之力,对于气血,可行、可畅、可润、可散,所以能理一身上下之痛也。

五灵脂:功专行血,尤善消诸经隐僻处所之瘀结,故常用以治血气刺痛,效果良好,防其腥秽动吐,酒飞后用较佳。

瓦楞子:散血块,消痰癖,皆为其味咸软坚解凝的作用,行血药中同时亦能祛痰者,惟此药较突出。

三棱:泻气破血,化积聚,消癥瘕,大破肝经血分之气,与血药用,则功专破血,与气药用,使力能导气,皆其味苦泻之所致。

莪术:功用同于三棱,惟入肝经从气分逐血,故凡因气滞而血瘀、痞积、癥瘕诸症,以其辛温疏利,则气与血均无闭结不解之患。

水蛭:为利水破血药,凡水蓄血瘀,而致少腹硬满,癥瘕积聚诸症,用之则水利血行,坚结自消。盖其味咸,咸既入水,又能胜血也。

虻虫:破瘀积,消癥结,专作破血通经药。凡血在脏腑经络者,祛、通、攻、下,是其所长。常与水蛭同用,水蛭性下趋,能化瘀使之下泻;虹虫性上走,虽至高处所之血瘀,均可逐之。水蛭能行水,而虻虫不能行水,故仍自有别。

蟅虫:即土鳖虫。破血瘀,消坚癖。凡因热邪内郁,以至经脉不通,气血坚结而成块成癥者,用此咸寒软坚泻热之性,便瘀化结解矣。

牛膝:运经络,消积滞,破瘀活血,故可用作利腰膝药,皆其苦降酸泻,开闭通滞之力所致。或谓之填骨髓,补肝肾,便不符合临床实践。

穿出甲:通经脉,消痈肿,为活血下乳药。性至走窜,味咸耍坚,故有上述的作用。但性味咸寒,仍宜用于火郁热结诸症。

郁金:专入血分,能行血中之气,下气行血,开郁解闭,是其专长,体轻气窜,辛散苦泻,常能自上达下,故为调逆气,行瘀血之要药。

2.止血

白芨:止血生肌,无论用于内外疮疡,均有显效。以其味苦寒而性涩,苦寒则清热,性涩则收敛,热去血止,则病毒自消而溃疡愈。

仙鹤草:诸种出血均能止,以其味苦而涩,苦能泻热,涩能收敛,血中热除,则不妄行,复惜收涩之性以敛之,血自止矣,用于内脏出血尤优。

棕榈:止血作用与仙鹤草相同,亦因其性味的苦涩而奏功,所不同者,仙鹤草不须炒炭,而棕相必须炒炭用也。

乌贼骨:性温涩,为用于虚证的止血药,如崩漏之因于肝肾两伤,冲任之气不能约制经血而致者,用之辄效,以其能益肝肾之阴气,血因气而得固也。

蒲黄:专入脾经,脾虚失血,炒用之以摄血归原,使之不妄行,但其性缓,常作收功药用,失血初期用之,多无效验。

灶心土:止血全凭其温中作用,因脾能统血,中气伤而不能统摄时,便血、崩漏等失血症随之而生,灶心土温益脾气,复其统摄之权,则血脉和调,血自止矣。

三七:性味甘温,散瘀止血。用小量借其甘缓调和气血之力,止血最良,用中等量,则温通经脉,消散瘀血,用大量则温辛而窜,破坚消积,血块癥瘕,无不攻散矣。

血余:须煅成炭而后用,和血止血,最是专长,其气味苦温,苦能下泻,温化气血,故用于大小便出血,效果颇著。

茜草:止吐、衄、下血,能祛瘀生新,凡吐、崩、尿血,因于血滞而见艰涩不快者,用之能使血脉通而血止,此其以通为止的特点。

大蓟:降气而止血。气之所以不降,阴虚而阳亢也,大蓟气味甘凉,能益阴以制阳亢,亢阳下降,血自安宁而止,小蓟虽亦凉血,究不能益阴以制阳亢,故力稍逊于大蓟。

侧柏叶:凉血而止血,凡因燥热妄行,以致吐、血、崩、漏者,用之均有良效,子仁则润养心脾,故以宁神定志见长。

旱莲草:一名鳢肠,多汁色黑而粘,最能养阴制阳,凡阴虚火旺而血妄行者,用以凉血止血,颇著效验,故其为入肾滋阴之品。

地榆:既能清降,又能收涩,清不虑其过寒,涩不虑其或滞,故为清热止血要药,复因其降而下走,凡下焦血热妄行诸症,用之最良。

槐角:性苦寒,走下焦,凡因肝经热郁,而见痔血肠风,以及阴疮湿痒诸症,治之皆效,以其气理纯阴,为凉血要药,故能除热、散结、清火而止血也。槐花功用与槐角相同,尤能清肺止衄血。

十一、芳香开窍药

麝香:通窍辟秽,按风逐邪,为兴奋及回苏药,自内达外,无处不到,凡关窍闭塞诸症,用之均有良效,惟其香窜之性甚烈,透肌骨,开经络,宜少用而不可过。

冰片:即龙脑香,通诸窍,散郁火。凡风湿内入骨髓,郁而化热,惟冰片能透发之自内而外,毫无残留,皆其辛香窜散之力所致。冰片颇与麝香近似,但此能散郁火,麝香则不能。

石菖蒲:辟秽开窍,宣气远痰,辛苦而温,芳香而散,为宣发心气的要药。凡痰湿壅滞经脉,心气抑遏不能宣发时,用以辛温开发,无不立验。

十二、安神镇惊药

1.安神定志

朱砂:色赤而性寒,内含真汞,专入心解热,安神定志,故常作镇痉药,惟中病即止,不能多服。

磁石:补肾潜阳,善纳冲气,一入肾中,镇摄真阳,使其不能上越,凡有虚气上浮者,亦能因其重镇而摄纳之。

龙骨:敛心神,潜浮阳,固精镇惊,气味甘寒。凡阳虚而气不归元,阴虚而发热盗汗用之则阴律阳气均能敛摄,而神志安定。

牡蛎:入肾软坚,化痰散结,收敛固脱,皆其咸涩微寒之力所致,其因涩之用,颇同龙骨,但龙骨以镇惊安神见长,此则以软坚消结见著,大有一补一泻之别。

酸枣仁:补肝胆,宁心神,敛汗,为镇静滋养药。临床运用有生熟之分,生则清虚热,用于肝热嗜眠昏睡诸症;熟则敛津液,用于胆虚不眠盗汗诸症。

远志:强志益精,为肾经气分药。精与志皆藏于肾,精足则上交于心而志聪,精虚则不交于心而志衰,远志能补益肾气,故有功效。正因其能通于心,几痰涎沃心,堕塞心窍者,用之可收豁痰利窍之功。

2.镇惊熄风

羚羊角;平肝熄风,清热安神,用作镇痉药。以其苦咸大寒,功专入肝泻火,兼清心肺,三经之火动气逆,神不宁者,用之皆能清、能降、能安。

石决明:潜阳熄风,清热明目,目为肝窍,石决明咸寒入肝,凡肝风入木,血被风阻,而内障以起;或血虚有热,热极生风,而青盲赤痛,并能治。

代赭石:色赤入心肝二经血分,体重有镇怯降逆作用,苦寒善燥湿清热止泻,故用作清热降气收敛药。

天麻:为肝经气分定风药。以其厚重坚实,明净光润,富于脂液,善于入肝滋津养血,凡后血虚风动之眩晕惊痫等症,均可奏效。

钩藤:入心肝二经,肝主风,心主火,风火相煽,在小儿则惊痫瘛疭,在大人则头晕目眩,用此轻平宣泄以熄风涤痰,则惊眩自愈,用于风热病之初期良。

白蒺藜:宣散肝经风邪,凡因风胜而目赤肿翳,以及白瘢瘙痒,治均有效。与沙苑蒺藜相较,此则质轻,偏于入肝宣散;彼则质细,偏于入肾益阴。

全蝎:搜风治惊药,性善走窜,功专开泄,凡风淫盛而挟痰湿,如惊痫之类,势所必用,蝎尾开宣之力尤专。

蜈蚣:辛温有毒,性善走审,辛能善风,故治小儿惊痫风搐,温能散结,故冶血瘀积聚。瘰疬疮疡用之,为以毒攻毒之义。

白僵蚕:功用有二,一是辛散,二是清解。凡风气内盛,结而为风致成惊痫诸疾,则能入肝祛风化痰而辛散之;凡痰热上壅,郁结不行,致成喉痹诸症,则能入肺涤热解滞而清降之。故为祛风化痰、治惊痫、疗喉痹药。

十三、固涩药

山茱萸:补肝肾,益精气,用作强壮药。以其性温而涩,入于肝肾,温养精气而因秘之,则精气两无所泄,肾有所温,肝有所养,故有强阴益精,止小便,煖腰膝等功效。

桑螵蛸:固肾气,益肾精,治遗尿,皆其温养肾脏之功。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得所养,则膀胱自固,气化无阻,尿不能遗矣。

金樱子:涩精固肠,生者酸涩,熟者甘涩,当取其将熟之际得微酸甘涩之性,甘酸以化生阴精,又从而固涩之,则凡滑精,遗尿,虚泻诸症,皆得以收敛。

五味子:味酸而涩,在肺能收其耗散之气以为肃降,在肾能滋其虚损之精从而固涩。主要作用在既滋且敛,故为敛肺涩肾,固精止汗之滋补收敛药。

乌梅:颇与五味子同,既能收涩津液,又能资生津液,在脾在肺,则以生津为主,在肝在肠,则以收敛为主,并善杀蛔虫,五味子则无此功效。

诃子:敛肺涩肠,用作收敛药。生用则能清肺降气,消痰定喘;煨熟用则能温胃和中,涩肠固泻。性味酸苦温涩,其清肺则为酸苦之用,其固泻则为温涩之用。

赤石脂:涩肠止泻痢,愈疮疡。其性酸涩甘温,酸涩便有收敛的作用,复以体重色赤,专入下焦血分,故能止泻固下,甘温则能益气生肌,故每用于气血溃疡不敛者。

禹余粮:重涩固下,清热止血,专入下焦。凡大肠热滞,久久腹泻而不愈者,借其清热重涩之性,可以制泻固下,与赤石脂相较,彼则性温,此则性寒,而重坠之力尤过之。

肉豆蔻:辛温苦涩,辛温则善行而消宿滞,故有宽中消食之用;苦涩则燥湿而收敛固下,故有涩肠止泻之能,用时宜煨去油。

秦皮:味苦气寒,色青性涩,是以入肝则泻热,入肠则固泻,故风挟湿热而上犯者,能清以降之,湿热挟风而下者,能清以收之。

芡实:补脾利湿,故泄泻带浊可助固肾敛气,故滑精遗尿能疗。功与山药相似,但山药益阴过于芡实,芡实固涩过于山药,山药兼益肺阴,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肺。

莲子:入心、脾、肾三经,在心能益气安神,在脾能化浊固泻,在肾能涩精止泄,用作强壮滋养药。

浮小麦:体轻虚而味甘性寒,为五谷之属,最善于补养心气,心气得养,则虚热敛而表气固,烦热、自汗、盗汗诸症自愈。

十四、补养药

1.补气

人参:为补心、脾、肺之品,味甘性微寒,最善于益气生津。心之津气补则血脉和,脾之津气补则运化强,肺之津气补则呼吸利,人参功用,止于是矣。

党参:虽为人参之一,究偏于补脾,益气之力大于生津,故常用作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品。

黄芪:入脾补气,入表卫实,为补气诸药之最。固表当生用,则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益脾当炙用,则益气温中,长肉生肌。

山药:补肺益脾滋肾,但总以生养阴精为主,故善除虚羸烦热,以其味既甘平,而又多汁故也。

白术: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煖脾生津,且其性最温,服之则能健食消谷,故为入脾补气第一要药,惟皆当炒用。生用则除风湿,散腰间水气。苍术气味辛烈,散多于补,怯风寒湿痹多用之。

白扁豆:味甘、气香、性温。甘入脾而能补,香入脾而能醒,温入脾而能燥,补以治虚,醒以治困,燥以治湿,则脾气健强,水湿以去,泻痢诸病自愈。

甘草;生熟的功用各别,生用能泻火解毒,适用于疮疡痈毒诸症,炙用则甘缓补脾,适用中气虚弱等症。

2.助阳

鹿茸: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峻补肾中精,温养元阳,为补精煖血之品,于精亏气损。腰脊虚冷诸症,最具捷效。鹿角则散热行血消肿,熟用则益肾强精补虚。鹿角胶温补肝肾,滋养精血,用作滋补药。鹿角霜补肾阳,祛风湿。

胎盘:为血肉之品,最补气血,尤其善补卫气。以其为卫气生发之源也,男女一切虚损之症。

巴戟天:首补肾中阳气温养精水。凡因肾阳虚损,风邪内入于骨节者,用之强筋骨,祛风湿。

淫羊藿:甘温而辛。甘温入肾,便能补益其阳气,以暖精水,而坚筋骨。辛则通行经络,凡风寒湿诸邪滞于经脉而为痹者,用之可以祛除。

益智仁:功专燥脾温胃,及敛脾肾气逆,藏纳归原。是以胃冷而见涎唾,脾虚而见不食,肾气不纳而见小便失禁,均能用此以敛之、益之、固之。

补骨脂:补肾阳,益脾气,用作强壮药。肾中真阳之气得补而上升,则脾胃运化腐熟水谷的功能亦因之而振奋,脾胃两补,则腰痛、虚泻、膝冷诸症自除。

杜仲:为补益肝肾药。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运动,皆属于筋,腰膝冷暖,皆属于肾,肝肾不虚,则筋骨强,气血充,胎气安矣。

续断:为疏通气血筋骨要药,能入肾以养骨,能入肝以养筋,甚至因跌扑折伤,筋骨关节气血所滞之处,服之皆可通利。

菟丝子:甘温质粘,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为补益肝肾脾气要剂。补肝而强筋骨,补肾而滋精髓,补脾而益中气,无一而非其甘温之用。

沙苑子:即沙苑蒺藜,温补肝肾,能强阴益精、明目,夫阳之萎缩,精之衰少,目之昏暗,皆由肝肾精气两虚所致,得此甘温填精益气之功,则诸症自愈。

肉苁蓉:甘温质润,峻补精血。凡肾中精少、精清、精冷,得此温养滋润之力,皆可奏功。正因其滋润之力大,故亦可用于津枯便秘者。

狗脊:苦以燥湿熄风,温以补养肾肝,湿除风熄,则气血自固,肾得温补,则筋骨自强,故为通血脉,强腰膝,去顽痹的强壮药。

3.补阴

沙参:性寒泻热,体轻入肺。凡肺因燥烈所侵,津涸气逆,而咳嗽不止者,惟此甘苦轻淡,清热润燥,生津制逆,最为合适。

天门冬:专清肺火,纯以柔润养液为功。肺本轻虚,凉则气宁而不犹,热则气逆而不降,得此甘苦寒凉之剂,自清肃而咳逆平矣。

麦门冬:有类天冬,但麦各甘味多,寒性少,天门所主在肺,而麦冬更在肺与心,所以它既消痰止嗽,又能解热除烦。但其热皆属津伤之虚热,而非实火。

玄参:滋阴液,清肾火。凡肾水受伤,其阴失守,孤阳无根,浮游于上,发为火病,而致咽喉肿痛,得此寒润之性以为制节,则阳得阴归,火气消而咽痛止。

石斛:养胃阴,除虚热。热病后而胃肠津液未复时,用之最为恰当。滋肾火,涩元气,凡阴虚燥热的喉证,用之有养阴清热之效。

百合:甘淡微寒,甘中有收,最宜于气阴两虚,而寒热不盛,神志不宁者用之。

玉竹:味甘性平质润,于肺胃津气两损,低热缠绵而不净者,用之则津气两益,肺气而胃津复,则热退神清,惟气平力薄,非大量不为功。

女贞子:气薄味厚色黑,善益肝肾之阴。见肝肾阴虚,阳热浮动,而见腰膝不利,髪白目暗诸疾,用之能益阴以养阳,则浮热退而诸病愈。

龟板:养阴液,潜亢阳,用作滋养药。凡因肾水亏虚,致相火无依,或心虚血弱,而见劳热骨蒸,用此至阴之性,每能息其炎上之火,颇有柔以克刚,静以制动之义。

鳖甲:补阴气,潜肝阳,消癥瘕,总属削肝除热之品。与龟板相较,彼则入肾通心以滋阴。此则走肝益肾以除热。

4.补血

何首乌:阴不甚滞,阳不甚燥,补肝肾,敛精气。颇与熟地相似,但熟地为峻补先天真阴之药,首乌乃调补后天营血之需。藤名夜交藤,是其补血之中,尚有化阳之力,阴阳相济,故善治失眠。

当归:入心补血。心无血养,则脉流不通,血无气附,则滞而不行,当归气味辛甘,即不虑其过敏,复不虑其过缓,得温中之润,阴中之阳,故能通心而血生,为血中气药,凡血枯、血燥、血脱、血闭等症皆可用。

白芍:入肝经血分敛气。血之与气,阴阳相依,两不相亢,凡血中之气躁动不安,必赖白芍苦酸之味故而收之,则气平而血宁,故为泻肝、敛气、和营、止痛之品。赤芍则通营、活血、敛气之力较逊。

阿胶:味甘气平质润,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至入肺经,尤能清润下降,故为血分养血润燥,养肺除热要剂。

鸡血藤:甘苦微温,善入肝肾二经血分,借其甘温之性补益阴血,尤善于深入经络,使血行通畅,以燥湿胜风,故又为搜风除湿药。

龙眼肉:气味甘温。有似于大枣,但此甘味更重,润性尤多,于补气之中,复有补血之力,故为补益心脾要药,善治劳伤而见健忘、怔仲、惊悸诸症。

十五、消导药

莱菔子:分生熟用,生能升,熟能降,升则散气结,吐风痰,去邪热;降则定痰喘,缓后重,磨食积,皆为其辛窜利气之功。

神曲:辛不甚散,甘不见壅,由养胃、顺气、燥湿、清热诸药窨造而成,有散气调中,温胃健脾,消食化等作用。

谷芽:甘温微辛,在中焦有助脾阳升清气的作用,脾气能升,胃的消磨功能亦健行而不息,故为快脾开胃,和中消食之品。

麦芽:体轻性锐,轻可去实,锐能消散,生用力猛,主消麦面食积,炒香开胃,善除胀满。胃为多气多血之经,麦芽又善于行血导滞,用于乳房胀痛,而乳汁不行者良。

山楂:味酸而咸,故不收而泄,善于消油腻肉食之积,化血痰癖瘕之疴,色赤入心,味酸入肝,心主血,肝藏血,今用以通畅血行,止心绞痛良。

鸡内金:即鸡肫(读作“zhun”)之内皮,肫即鸡之胃,善于消磨坚硬食物,故亦用以理脾胃,消水谷,尤善于消酒积,以其颇有利湿清热之用也。

十六、驱虫药

使君子:甘温补脾,杀虫除积。凡脾胃虚弱,运化不良,湿阻热滞,蛔虫最易由之而寄生,使君子甘温健脾胃,湿热去,虫无所附,是为根本之图,故杀虫而不伤脾胃之品,当以此药为首选。

苦楝子:即金铃子。善泻肝热,治热郁腹痛,疝痛而见囊肿茎强,自下而上,多为热疝的见症,用以止痛甚效,因其性味苦寒,善于泻热故也。苦楝根皮杀蛔虫之力较强,并可用以治疥廯,亦为其有杀虫之功所致。

榧子:善治肺与大肠的燥热。凡肺燥而见咳嗽不宁,以及肠痔、便秘、诸虫等症,均可清燥、消痔、泻秘、杀虫。

槟榔:辛苦而温,体重下走,善于除胀泻满,宣滞破坚,并杀诸虫。凡虫症而有腹满、腹痛、腹坠诸症,用之皆可取效,因其苦温辛散之性,以为开泄、行气、破滞、杀虫之用耳。

雷丸:功专入胃,除热消积化虫。几湿热内郁,虫积殆甚,腹大气胀,服之即能有效。以其性味苦寒,燥湿泻热之力颇著也。

南瓜子:甘润入肠,善于饵诸虫而诱杀之,尤善于杀绦虫,凡病虫而有咽干口燥,便干里急诸症时,效用甚著。

贯众:具苦寒沉降之质,故能燥湿泻热,嗅之气极浓厚,几时疫热结,用之使邪势透泄,而热解神清。杀虫之药,苦味为多,故对绦虫、蛔虫、钩虫等,均有杀灭作用。

大蒜:性味辛温,臭气强烈,善于开窍排秽浊。色白入肺,解肺中痈肿诸毒,杀大小诸虫,消臭秽浊痰,效用均捷。

十七、外用药

硫黄:性大热,外用能治疮疥一切虫毒,凡属阴湿疮疱,傅之皆验。内服则大补元阳,凡阴寒内结,桂附之力所不能及的,用之能起寒厥,惟含有信石,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雄黄:辛散苦燥入于血分,大去血中风湿,通利经脉百节,故寒热痈肿诸疾可除,其质中并含三硫化砒,能毒杀诸虫,为疮疡科要药。

砒石:性味苦辛而咸,大热大毒,杀诸虫。无论内服外敷,一般均当慎用,惟寒痰牢固之冷哮症,不得已可借此成苦涌泄之品,配它药以化之。痔久不愈,可配明矾以枯之,但用量亦必须严格掌握。

轻粉:泵水银昇炼而成,虽化纯阴而为辛操,究阴毒之性犹存,故能杀虫治疮,却痰消积,烈毒之性,定而不守,故亦须慎用,常用以配方治梅毒。

铅丹:即黄丹,辛咸走血,善于杀虫解血热,质颇重坠,故亦能降痰祛积。惟具有投毒去瘀,长肉生肌的作用,故一般均用以为煎熬膏药的赋形剂。

硼砂:气温,色白,质轻,辛甘微咸,能解上焦胸膈肺经之痰热。辛能散,咸能耍,其消痰治喉痹之性在此,喉中诸症,往往与膈上之热与痰有关,兹既清热而化痰,故为喉科要药。

蟾酥:辛温有毒,能拔风火热毒外出,盖辛温行散,使邪尽从汗出而解,故常用于风火内郁,疔肿发背,阴疮阴蚀,疽疠恶疮诸症。

血竭:性味甘咸,甘能和血,故用以生肌止痛,味咸则消,故可引脓,专入肝经血分破瘀。凡内伤血聚,气血刺痛,均可用以通气活血止痛。

番木鳖:即马钱子,苦寒大毒,善于活络续筋,为骨伤科接骨消肿要药。用轻量能令人兴奋,过虽则麻痹,不善于炮制者,不宜轻试。

蛇床子:辛苦性温,入肾补阳,祛风燥湿。凡肾阳虚于下,而致风湿内淫,病见阴痿囊痒,女子阴户虫蚀,子脏虚寒,带下脱肛诸症,均可用之。外洗善治虚风身痒及妇女阴痒。

炉甘石:甘辛而涩,专入胃经,甘温和血,故能消肿,辛温则散,故消退翳膜;涩则收敛,故亦为溃疡不敛的生肌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