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六器说玉琮

 抱牛斋 2012-02-03
六器说玉琮作者:文浩说玉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转载]六器说玉琮

六器说玉琮

喜欢古玉器的人都知道,玉琮在古代玉器中为六器之首,一般来说,人们认识玉琮是从良渚玉器中的玉琮开始的,其间,全国各个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中也出现很多玉琮,但是以良渚玉琮之大之精美为最。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但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史前玉琮,有玉琮王之称的还是良渚文化的玉琮。

对于玉琮的认识,是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有人推测,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土了良渚玉琮,因为宋代的琮式瓶的造型和良渚玉琮如出一辙,如果没有见过良渚玉琮的实物是不可能做的如此一模一样的。在春秋吴王室窖藏玉器中也出现了用良渚玉器,但是已经切割开片,是当成玉料人使用的。在春秋玉器中,有一种三角形的玉器,一看就知道明显是用玉琮改制的。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误以为玉琮是轿夫抬轿子的工具,所以称之为“辋头”。并且在玉琮上题诗赞美,对于玉琮的认识,在中国古代玉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是有一个过程的,是一步一步拨开迷雾的。玉琮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并且和早先的丧葬文化有关系。玉琮玉敛葬说的起源同样来自《周礼》,在《周礼》中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描述之后,随即就写到璧琮以敛尸 据历史记载,古代巫师常用劣质的玉琮、石琮,或是被烧过的玉琮来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祈福禳灾,同时,用刻有神祗形象的玉琮随葬,很可能还有祈求神灵庇佑的意思。考古证实,一些墓葬也的确有带火烧痕迹的玉琮出土,与历史资料吻合。因琮、璧主要均是出土于墓葬中,和祭祀遗迹相关的很少,因而许多学者认为,以祭祀天地之说来解释良渚玉琮的文化内涵并不恰当,良渚玉琮的真正用途应该是 玉敛葬,是墓主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与良渚文化中的宗族制度紧密相连。以良渚文化早期的反山墓为例,玉琮主要放置在墓主人上肢部位以及胸腹部位等双手可以秉持的位置,而不是随意摆放,这说明玉琮应该是墓主人所持之物,是一种法器,具有祈求神灵庇佑的功能,而墓主人极有可能就是部族酋长,大祭司巫师等上层人物,据此分析,在良渚文化里占有玉琮的人,就是至高无上的掌握神权者,这大概就是迄今为止商代所出土的玉琮均属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丰富的大型贵族墓葬,并且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而中小型墓葬中却未见玉琮随葬的缘故。 然而,玉敛葬说的观点然未能得到确定,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释日:瑞玉,大八寸,似车轴。《白虎通义、文质篇》载:圆中牙身方处曰琼琮。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琮来看,玉材为产于宁镇地域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台阶痕迹。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中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燧石和宝石等工具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不再制造。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特点是老提油的工艺特征比较多。

综观上述,玉琮的产生、发展、消亡、再出现的发展过程,与当时社会有关,在良渚文化早期遗址中,造型多为圆鐲形,纹饰纤细繁密,中晚期四角凸起,逐渐演变成宽高方形,纹饰也由繁到简,向抽象化过渡,同时也出现了多节长高形玉琮。新石器时代其他区域也出土玉琮。如薛家岗文化墓葬玉琮。商周时期,玉琮仍在流行,但不如良渚文化时那么辉煌,因为青铜礼器取代了玉礼器。到战国两汉时期,其用途又发生变化。随着科学考古发掘的不断出上,对玉琮有不同的看法,夏鼎先生在《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中指出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玉琮就它们在墓中的位置和件数而言,似乎并不象帝王祭祀天地的玉器。那志良先生曾根据琮的形态提出质疑,认为祭地之器物,何必即象地方又象天圆呢?另外,对干《周礼》,文献认为是一部战国晚年的作品,是编撰者依据字义和儒家理想而系统化的著作,对记载玉琮也有出入。从其出上看,与原始宗教巫术及某种殓葬的宗教仪式有关,起着保佑死者平安吉祥、避邪去凶恶的作用。玉敛葬是我国独特的丧葬习俗,起源于5000年前的良渚王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远古的先民就相信灵魂不灭,并且认为玉可以通灵,同时可以保护死者的灵魂,以玉敛葬的习俗也因此产生,随葬玉器包括玉衣、玉握、玉塞、玉含蝉等各种器物,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都有随葬玉器出土

小时候在海边大人会叫孩子拿起海螺放在耳边听海的声音,而现在如果我们听玉琮的声音,会不会听到几千年前先民们的声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