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抱牛斋 2012-02-03
玉无纹,天无云,珠宝商界有一句口头禅:“十宝九裂,无纹不成玉”。玉器内部石纹是指在内部存在、而在外表则难以判断的纹理。这种现象大都是在玉石早期形成的地质过程中,受内应力作用而而产生,在其后的地质过程中往往又被后期的矿物充填愈合,因而一般是封闭的。石纹在透射光照射下容易辨认,而在反射光下并不明显。

在古玉的表现形式上;其一,由于质内部的晶体异向性的影响,沿着一个或几个方向有规律地裂开,面显得平整光滑,且存在有固定形状、方向和规律性。其二,这种解理面不是破碎面,破碎面在发生破裂时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规律性。这种解理我们俗称“冰裂纹”,实际上这是一种绺裂的变化。

在漫长的时光隧道演变过程中,各种相关的、贴近玉器本身的、在空气中辖带或在盘玩过程中物质缓慢地沿着玉质的绺裂以及玉质疏松书沁入里肌产生沁色。而沿着解理绺裂形成的表现形式会愈发明显地表现在玉质上,这种裂纹“抚之无痕,视之可见”。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仍见不到明显的缝隙。一般情况沁色会沿着冰裂纹沁进,同时也有各个时期冰裂纹呈现在一件器物上的现象一般来讲早期的冰裂纹有明显的沁色,中期的冰裂纹有一些沁色,晚期的或者说未入土的冰裂纹没有沁色。

    绺裂的表现为多种多样的,一般可以分为断裂纹、破碎纹,龟背纹、炸心纹、炸惊纹等。

断裂纹:受力形成。裂纹长而深,仅在局部部位,容易发现。

破碎纹:受力形成。裂纹碎而多,长短、深浅、走向无一定规律,容易观察清楚。

龟背纹:受冷热变化而形成。纹似龟背,在表面。

炸心纹:受冷热变化而形成。纹自内向外作散状,如蒜瓣。不易从外表观察到。

炸惊纹:这是玉内应力所表现出的裂纹。这种裂纹在开始时一般不易被发现,但当条件变化后,如遇干湿、酸碱、冷热等诸多影响和变化,它就会渐渐地表现出来。玉质在形成沁纹后,沁纹处沁色相对较深,欲向周边扩散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沁纹处往往凹陷状。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以上两张相片为古玉表面冰裂纹的表现形式之一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以上两张图片就是火烧泼水形成的裂纹。整体纹路呈放射状,抚之有拉手感,绺裂处有明显的缝隙开片直接下去,无古玉的斜开片(与表体呈45度之间)之感。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现代赝品冰裂纹上面这个比较象,但是,这个也有点年代了,仔细看看它的水线和闪石结构就清楚了。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冰裂纹不同于自然沁色,图的沁色虽鲜明,但是没有温差作用的开,称不上是冰裂纹。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以上前二张相片为,古玉的乱柴纹表现形式,第三张相片是真正的木头乱柴纹了,比较一下像不像?可以用心找找感觉。(许多朋友将乱柴理解为树枝状,这是一个误区,柴在这里的了解应该是相片中类似的木柴纹理)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明代玉器上的牛毛纹表现形式,纹理呈相向方向排列和自然伸展,其状有细密如耗牛毛般的感觉。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上图为典型蚂蚁脚沁纹的形态,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呈不规整网状击碎纹,纹线边缘似微锯齿状,纹路稍有凹陷。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宋  哥窑鱼耳炉欣赏


    综上所述,前面三集所讲的每一个特征及其观察要领都必须需要具有严谨的、细致的、综合的、全面的态度,不能取其一点加以否认和肯定。最近我接到许多朋友的来电,我在这里告诉大家。虽然我的确下了许多功夫在学习和研究古玉,但对博大精深玉文化的认识还是十分肤浅的。写得东西或用的相片可能由于自己学识有限发生错误和不当,在此欢迎大家指正和交流。在我这里没有交易,只有交流。

 

玉润墨香拙笔

10.06.13

欣赏篇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古代铁砣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解玉砂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妇人与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