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及相关知识

 lizhongchao 2012-02-03

 

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及相关知识

                 

                                    

一、序

天干地支组合成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称“干支纪年法”。

天干与地支分别取义于树木的“干”与“枝”。

天干有十个: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天干的别称与含义:

甲:焉逢: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端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游兆: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强梧: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成丁。

戊:徒维: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祝犁: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商横: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昭阳: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横艾: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尚章: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的别称与含义:

  子:困敦: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赤奋若: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摄提格: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

  卯:单阏: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执徐: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大荒落: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敦牂: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协洽: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涒滩: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作噩:就也,万物成熟。

  戌:阉茂:灭也,万物灭尽。

  亥:大渊献: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二、纪年、月、日、时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支后,又从头循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一甲子或一花甲子。

  月:正月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一)纪年

1、六十甲子顺序:

1 ~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循环。如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

  必须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2、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方法一:

给每个天干、地支一个编号,从4开始循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可得到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如2003年,其尾数为3,对应的天干为“癸”;以122003166,余数为11,对应的地支为未。于是2003年的干支纪年为“癸未”年。注意这是指2003年立春之后,立春之前应为“壬午”年。

如:公元1995年。用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用1995除以12得余数3,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亥”。则公元1995年为农历乙亥年。

如:公元1861年。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地支为“酉”。则公元1861年为农历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则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则该年为丙寅年。公元8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则该年则为辛未年。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方法二: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2010年为例:

天干:2010320072007/1020077对应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为庚;

地支:2010320072007/1216733对应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为寅;

则:公元2010是干支纪年的庚寅年

1987年为例:

天干:1987319841984/1019844对应天干第4位是丁,即天干为丁。

地支:1987319841984/1216544对应地支第4位是卯,即地支为卯。

则:公元1987是干支纪年的丁卯年

3、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7  6   5   4   3   2   1  10  9   8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

换算方法同一。如求公元前155年的干支年:

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4、已知干支年推算公元年

1)列出六十甲子与公元余数对应表:

04甲子(57

14甲戌(47

24甲申(37

34甲午(27

44甲辰(17

54甲寅(07

05乙丑(56

15乙亥(46

25乙酉(36

35乙未(26

45乙巳(16

55乙卯(06

06丙寅(55

16丙子(45

26丙戌(35

36丙申(25

46丙午(15

56丙辰(05

07丁卯(54

17丁丑(44

27丁亥(34

37丁酉(24

47丁未(14

57丁巳(04

08戊辰(53

18戊寅(43

28戊子(33

38戊戌(23

48戊申(13

58戊午(03

09己巳(52

19己卯(42

29己丑(32

39己亥(22

49己酉(12

59己申(02

10庚午(51

20庚辰(41

30庚寅(31

40庚子(21

50庚戌(11

00庚申(01

11辛未(50

21辛巳(40

31辛卯(30

41辛丑(20

51辛亥(10

01辛酉(00

12壬申(49

22壬午(39

32壬辰(29

42壬寅(19

52壬子(09

02壬戌(59

13癸酉(48

23癸未(38

33癸巳(28

43癸卯(18

53癸丑(08

03癸亥(58

(任何一个公元年份除以60后,只要所得余数相同,对应的干支也一定相同。)

2)按下列公式计算:

Y100C1)+PN30±30

Y为所求公元年份,C为公元世纪,N100C1)÷60的余数,其取值范围仅02040三个数,P为所求干支在表上的序数,取值范围为059的任意一位数。

PN0 时,±30取+30进行计算;

PN40时,±30取-30进行计算;

0PN40时,±30取+30和-30分别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有两个。

例:推算公元17世纪甲申年的公元年份。

C17P(甲申年)对应的序数为24N100171)÷60的余数即40。代入公式:

Y100171)+244030±30

16001024±30

因为PN0,所以±30取+30

Y160014301644

得:公元17世纪的甲申年有一个,即1644年。

例: 求公元19世纪的辛亥年。

C19N100191)除以60的余数即N0P在表中对应的序数51,则:

Y100191)+51030±30

180081±30

由于P N40,所以±30取-30

Y180081301851

得:公元19世纪的辛亥年是1851年。

例: 求公元前8世纪的庚午年。

C8N10081)除以60的余数40P对应的表一中的序号(公元前)为51,则:

Y10081)+514030±30

70041±30

由于0PN40,所以±30取+30和-30分别计算,

Y17004130771Y27004130711

得:公元前8世纪的庚午年为公元前771年和公元前711年。

(二)纪月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规定:寅月为正月,卯月为二月,辰月为三月,巳月为四月,午月为五月,未月为六月,申月为七月,酉月为八月,戌月为九月,亥月为十月,子月为十一月,丑月为十二月,所以表示月份的地支是固定的,干支纪月法实际上只须确定正月的天干,就可以下推了。

正月天干的计算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乙或庚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年,正月为庚寅;遇丁或壬年,正月为壬寅;遇戊或癸年,正月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可见,不管什么年,正月总是寅月,则可推出各月地支,然后确定天干即可。

例如:2006年为丙戌年,其正月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下表顺序为:月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实例:2004年大致是农历甲申年。该甲申年自2004241956分立春起,至200524143分立春止。这里的时刻指东经120度标准时。

  丙寅月,2004241956分立春~2004351356分惊蛰

  丁卯月,2004351356分惊蛰~2004441843分清明

  戊辰月,2004441843分清明~200455122 分立夏

  己巳月,200455122 分立夏~2004651614分芒种

  庚午月,2004651614分芒种~2004772 31分小暑

  辛未月,2004772 31分小暑~2004871220分立秋

  壬申月,2004871220分立秋~2004971513分白露

  癸酉月,2004971513分白露~2004108649分寒露

  甲戌月,2004108649分寒露~2004117959分立冬

  乙亥月,2004117959分立冬~2004127249分大雪

  丙子月,2004127249分大雪~20051 5 143分小寒

  丁丑月,20051 5 143分小寒~2005241 43分大寒

(三)纪日

1、说明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应为闰年,但因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

  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2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218日,都是“甲子日”。

2、计算方法

1357911月的日期分别加474647485051,然后取尾数,查找对应的天干;用日期加对应的数的和,除12,所得商的余数,即为地支。

24681012月的日期分别加181718192021,然后方法同上。

天干:甲1、乙2、丙3…… 9、癸0(个位数)

地支:子1、丑2、寅3…….11、亥0(除12得的余数)

例:阳历 2010.7.13 的干支纪日。

7月,日期加48 134861  

尾数为1则天干是“甲”。  

61/125  余数是1,则地支是1,即地支的“子”。

故,2010.7.13是甲子日

例:阳历 2010.10.1

    10月,日期加20 12021  

尾数是1则天干是“甲”。

21/121余数是9,则地支是9,为“申”。

2010.10.1是甲申日。

(四)纪时 

1、干支纪时

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下表是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北京时间(UTC+8)为准:

  时辰地支 北京时间(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子时    23时—1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丑时     1时—3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时     3时—5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时     5时—7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时     7时—9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

  巳时     9时—11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时    11时—13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

  未时    13时—15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

  申时    15时—17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

  酉时    17时—19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

  戌时    19时—21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

亥时    21时—23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每时辰以现在的中间时为“正点”,如子时以二十四时为正点;丑时以二点为正点,依此类推。

2、时辰

周始汉继以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先秦亦实行过十时辰制。昼夜各五分,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3、百刻制

  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源于商代,汉曾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至明末欧洲天文学传入,才提出九十六刻制改革,清初定为正式制度。一个时辰分为八刻,每刻为现在的十五分钟。“午时三刻”即为差十五分钟正点,即现在差十五分钟十二点。现代的“零点”即为古时的“子时四刻”,即二十三点加六十分钟(四刻),亦即二十四点。

4、时辰的名称

古代往往没有现代的严格时间意义。如:

日出称旦、早、朝、晨,日入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称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偏西时称昃、日昳;日入后称黄昏,黄昏后称人定,人定后称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称鸡鸣,鸡鸣后称昧旦、平明,即表示天已亮。古人一日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时辰如下: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之首。(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太阳初升的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就是早饭时间,( 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人定即人静。(21时至23时)。

(括号内为北京时间)

5、更点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用现代时间计算工,则从晚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古代按更在交更时击鼓报时,如一更在现在的晚七时击鼓。一更一击,二更二击,依此类推。

  每更为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每更里的每点为24分钟。

  如:“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36分。

3,刻: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如“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43.2

三、五行与属相、方位

1、属相方位

()属阳水,北方;亥()属阴水,北方。

()属阳木,东方;卯()属阴木,东方。

()属阴火,南方;午()属阳火,南方。

()属阳金,西方;酉()属阴金,西方。

().()属阳土,中方;丑()()属阴土,中方。

2、干支与五行

天干五行:

        甲乙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巳属土,戊为阳土,巳为阴土;

        庚辛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癸同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行五行: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

己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

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四、附注

1、儒略历:十六世纪以前西方采用的一种历法,在公元46年由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颁行。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在公元前4611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于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累积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1582年后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

2格里历:现国际通用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曰“国历”。

 3、中气。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气配阴历十二月,阴历每月二气:在月初的叫节气,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

4、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

1912年为民国元年,与公历年数的差是11,所以换算成公元年数的公式是:

公历年数=民国年数+1911 

民国年数=公历年数-1911

如:民国26年,即261911=1937,为公元1937年。

相反减去11即可

1945年,即1945191134,民国34年。

5、中国历史的几种纪年方法

A.最早是按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

B.汉武帝开始采用年号纪年,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年。如纪元元年等。另有谥号、庙号纪年。

C.春秋战国有天象纪年和干支纪年。这两种纪年产生于哪年朝代没有定论。中国真正开始纪年始于周共和年。

D.公元纪年法。始于欧洲,以耶稣诞生日为公元元年,恰好是中国西汉汉平帝元始元年,所以中国史学家以此年为界,在此之前为“公元前某某年”。我国从一九四九年起采用公元纪年。

E.民国纪年法。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成立,为元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