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握课程标准 促进有效备课

 学习快乐 2012-02-04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上好具体的一节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即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做一个计划,来减少教师在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种方向感,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落实和实施服务。

谈到备课,不少教师会认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其教育生涯中,这是与其所有的课堂教学紧密连在一起的活动。如果我们再追问,“备课究竟是备什么”?也许,我们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声音:“备课就是钻研教材,弄懂每个教学的知识点”。“备课就是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罗列出来,以免上课的时候打无准备之仗”。“备课就是收集设计练习题目,提高教学效果”。“教育理论书籍上说了,备课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改,辅,考”,即使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的观点来看,备课依旧是排在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首位。的确,备课是我们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一项活动。如果我们反思指导课堂教学开展的是什么,我们要回到教学的源头—课程标准。

可能不少教师会认为备课时没有必要学习课程标准,认为那是比较上位的文件、理论性过强,觉得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只需要“吃透”教材就行了。不研读课程标准,真的能“吃透”教材吗?教材的编写依据在哪里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了各门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背离了课程标准精神的教材不是好教材,同样未达到课程目标规定的教学不是好的教学。作为执教者,教师必须首先明白教育为什么?自己所教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课程?即教师首先要具备课程标准意识,逐字逐句地研读,细细揣摩、内化课程标准,这是教师有效备课和有效教学的保证。

 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内涵:一、课程标准主要对学生在经过了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的具体规定;二、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三、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不仅仅是知识要求。是否能准确握好课程标准的内涵,直接影响教师在备课时能否从只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否从关注部分学生走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能否从单一关注学生知识的接受转向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在理解了总的课程标准精神和内涵后,教师还要深入研读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要在理解总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一般先在前言部分明确课程性质,阐述基本理念,描述设计意图;再介绍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接着再具体介绍内容标准;然后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管理、教材编写等提出原则性建议。首先是前言部分,它是对每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作定性描述,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进行说明。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规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前言部分看似没有实质性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也许会忽视与该部分内容的对话和研读而直接转入与目标、内容标准的对话。但是我们假设语文教学设计没有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没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在工具性上达到的程度再高,都不能算是合格的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是纲领和灵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站在这一高度,课才能备得更“远”。其次是课程目标部分,这一部分内容明确了各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共同而又具有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就说,他把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抄下来,贴在教案本的首页,经常看。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结果性目标主要是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是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域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势必会认真研究课程目标,为了课程目标更好地落实于备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看到结果性目标的声音,还要认真聆听体验性目标的要求,融合两种目标的要求,使其达到和谐共振的效果。再次是课程内容部分,这一部分按学习领域、主题或者目标要素阐述了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教师在研读这部分内容时,应充分领会其基本精神: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不应把眼光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上,只要是能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可以采用的,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更好地激发学生、激活课堂。最后是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它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各项建议力图体现课改精神,旨在改善教学行为、变革学习方式,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体现评价的发展功能。教师在与这些建议对话时,可结合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有选择性地创建性地运用这些建议,进行有实效的、有个性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源头、方向、方法。读课程标准,就象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因此,有效备课先从研读课程标准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