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货币的多寡是股市牛熊的根本

 chxz2000 2012-02-04
什么才是股市上涨的真正动力?什么才是股市牛熊跟替的内在规律?什么时候见顶?什么时候会接近底部?如果搞不清楚这些,无疑于瞎子在大海里游泳。岸在哪里,什么时候到岸都不知道,游起来还有什么意义?可是很多人什么都不知道就下海了,闻着声音四处游动,被鲨鱼、大鳄生吞活削再所难免。

什么才是股市上涨和下跌的正直原因呢?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经济,有的说是信心,还有的通过K线来寻找。这些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本人认为真正决定股市牛熊的内在动力是市场货币量的多少。只要货币的增量大于某个数,股市就会走强,反之就会走弱。在中国这个数值就是15。

为什么会是15呢,因为中国的GDP在10左右,通涨在2-3,剩下在2-3个点被各个原因占用。因此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量就应该在15%左右。

物价(包括股价)就像一架天平,左边是货币,右边是实物。货币多了,物价变要涨,通货膨胀要来了,实物多了,物价就要跌,通货紧缩来了。经济学家和管理管的功能就是要保持货币和实物的相对平衡,社会有多少实物,就投放多少货币,当平衡被打破时就增加或减少货币;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制造不平衡,乘机牟利。不是我们坏,因是资本控制着我们,而资本的本性是趋利的。

货币的多寡除了为了维持物价的相对稳定,还有一项功能就是为济经升温和降温,当经济衰落时,可以多印货币,刺激经济;当经济过热时,回收货币,抑制经济。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货币可以随时印,而实物只能一点一点的生产。

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物价可以基本理解成为股价。

下面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图,分别是2007年1月-2010年12月的CPI、PPI,M1、m2和新增信贷。三条坚线将四年分开。(新增贷款数据2007年缺失)

我们先看最下面的新增贷款,它受实体经济影响,而又影响实体经济。在政局稳定的情况下,你可以理解为实体经济决定新增贷款,也可以理解为新增贷款决定经济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图中3个小圈可以清楚的看到每年1月份是一年中最高的,因为银行得到贷款额度后早放贷早收益,1月份就后大量把钱放出去。同样4、7、10月份也相对较多一点,这是因为中国除了按年给银行额度,还按季给额度。这个延续N多年的惯例2011年改变了,由原来的按年给银行一定数量年度贷款总额度,改成了不确定全年会有多少额度;由原来每季度给一次额度,改成了每月给一次额度。这充分说明了CPI给管理层的压力有多大,同样也说明了管理层的控制CPI的决定有多大。更说明了股市未来的很不妙。

社会货币的多寡是股市牛熊的根本

我们再来看新增贷款中2009年1-6月份的新增贷款量的变化,也就是图中大圆圈中所示的区域。这一段时间正值08年底世界金融危机传到国内,管理层强烈发行新增贷款以刺激经济。据统计,2008年全年的新增贷款量是4.9267万亿元,2009年全年的新增贷款量是9.5829万亿元(2010年全年新增贷款量是7.9235万亿元)。2009年的新增贷款是2008年的近两倍。可以从图中M1、M2中看出,2009年开始这两顶指标明显开始上升,这意味着管理层放出的货币已经流通到社会上,已经开始显现其威力。

需要注意的是,大量的放贷固然可以刺激经济,同是地推高了物价。前文已经说过,货币可以随时印,而实物只能一点一点的生产。这么多货币一下子发行到社会上,实物并没有一下子增加之么多,因些只能体现在物价的上升上。我们可以看到图中最上面的CPI、PPI从2009年的低位在2010年开始上涨,直到现在。

从2009年初管理层大量投放货币,到2009下半年M1超过20%,再到2010年年底CPI超过3。基本上传导时间在半年左右。如果看更为敏感的PPI,时间其实更快一些。

现在的问题是:2009年初大量发行的货币怎么办?

从2010年全的的新增贷款来看,这个数字并不低,也就是说2009年多发行的货币还没有造出相应的实物来平衡它。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2011年货币的发行,让生产出来的实物平衡掉2009年多发行的货币。从而让物价低到一下适当的位置。换句话说就是让CPI和PPI降到适当的位置。今年管理层定的目标是降到4。这个数已经很高了,管理层不是不愿意把它降到更低,而是实在很难。难在什么地方呢?还是难在2009年放的钱9.5829万亿实在太多了,我们来量化的计算一下具体多出了多少,正常情况下按年新增贷款15%算。

2008年:4.9万亿

2009年应发行货币量为:4.9+4.9*15%=5.635万亿

2009年实发行货币量为:9.5829万亿

2009年多发行货币量为:9.58-5.6=3.92万亿,约4万亿

2010年应发行货币量为:5.635*(1.15)=6.48万亿

2010年实发行货币量为:7.9235万亿

2010年多发行货币量为:7.9-6.5=1.4万亿

也就是说2009年和2010年两年尽多发行货币量为:3.92+1.4=5.32万亿。

通过这个量化计算可以看出,5.32万亿的货币在不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用实物来平衡掉是需要时间的,最起码2011年一年是不够的,所以管理层只能把CPI定在4,2012年管理层才有可能把这个数字降的更低一点。

现在管理层调高存款准备金也好,加息也好,高强度发IPO也好,总之就是想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把多出的钱收回来(事实上是要冻结起来),把流动的钱尽快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生产更多的实物以抵消多出的货币。

有人说既然社会上的钱已经很多了,很多物价都在涨,为什么股市就不涨呢?这确实是个问题,但不能怪管理层,更不能怪市场,只能怨自己看不清大势。

第一,社会上钱很多是事实,物价都在涨也是事实,股市为什么不涨?其实股市已经不低了,创业板、中小板市盈率平均40多倍难道不高吗?除了银行、地产,中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并不低,而银行、地产在严厉的货币政策下只有走下坡路,这样的市盈率也是它的正常表现。如果非要和6000点时比就大错而特错了,3478点近两年也不要想。更不要说价值投资了,中国股市从来没有过到达可以价值投资的低点,更不要说现在。前文已经专门说过。

第二,最高管理层为了收紧流动性压力已经够大了,而在股市IPO是一举多得,即收紧了流动性,又刺激了实体经济,更重要的是给了想给的实体经济。不管尚某某愿意与否,还得听上面的。IPO保持高压是肯定的,别看50倍的新股破发了,过两天40倍30倍的照发。一批城市商业银行又要上市,一批去年上市高价发行的新股解禁的又要上市,当然还有永远饥渴的大型银行融资……

第三,市场预期收紧,股市炒的是预期,在预期不好的情况下,谁还去投钱呢。靠分红利去投吗?笑话。

有了以上三个因素,可以说现在的股市没有上涨的基础。

什么时候牛市才能来临呢?

正如博文标题所说,社会货币的多寡是股市牛熊的根本。经过前文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11年不会有趋势性的牛市,正常情况下2012年下半年才会出现牛市,因为股市反映预期的特性,趋势性的牛市可能会早一点,但在形成之前不可轻易进入。

依据是:

1,2009年和2010年两年多印的5.32万亿货币需要1-2年的时间用实物来消化。

2,在这些货币消化之前CPI不会降到管理层的许可范围内。

3,在CPI不降到许可范围内之前,货币宽松政策不会来临,紧缩政策会持续。

最后可以再看看这两张图之间的关系,货币的多寡与股市的牛熊。

社会货币的多寡是股市牛熊的根本

社会货币的多寡是股市牛熊的根本




基本判断:

1,较高的 CPI 和较高的 M2 决定现阶段宏观货币政策是由宽松向正常过度。

2,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大力扶持七大新兴战略产业(还有更多的新兴产业)是国策,新股发行将是管理层刺激经济的良药,无所不用其极。决定了2011年新股发行仍然保持高压。

3,创业板和中小板估值已经很高,2011年将是泡沫破裂的一年,也是大浪淘沙的一年,90%的股票将被打回原型。

4,金融和地产股在中国已经过了黄金发展阶段,要想在3-5年翻番已经基本不可能。只有短期的投机价值,没有长期的投资价值。

5,在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值得投资的股票已经非常稀少,只有下跌才能跌出价值。

操作计划:

1,1-2月份满仓,2月底3月初开始半仓。主要基于一季度资金面会有暂时性的补充,两率加过进入观察期。

更改:由于人民银行以前每季度给各银行贷款额度,前几天已经明确由以前的按季改成按月给额度。这样一来前两月银行大量放贷的可能性已不存在,最起起码大大削弱了。因此1、2月份市场流动性宽松的可能性也没有了。股市的后续资金跟不上,操作计划第一条满仓的基础已经不存在,因此现更改为:1月份减仓到一半以下,除贵州茅台外,其它股择机出货。

2,3-4月份半仓,主要跟踪年报行情和高送转行情。此时新一轮的政策调控可能要开始,资金面再次收紧,年报行情已经到了起动晚期。

3,4-6月份,以空仓为主,在设定止赢点和止损点的情况下可半仓以下短期抢反弹。此时的政策面不明确,M1,CPI可能还没有降到合理位置。

4,6-12月份,视宏观经济面的CPI、M1的情况择机进入,为未来3-5年的大牛市建仓。从全球和中国的经济整体形势来看,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期完全有可能。

操作规则:

1,不许在交易时间临时改变计划。

2,认真思考3天后再执行改变计划。

3,不得轻易改变计划,要改变时请执行前两条。

一定要做到谨慎交易,独立思考,防止侥幸心理,买入谨慎,卖出果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