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都城隍庙

 蓦然书馆 2012-02-05
中华传统文化 [名胜古迹] 傅功振-西安都城隍与纪信
  作者:don-quixote 提交日期:2008-10-01 13:46:12 访问:826 回复:3 楼主
  西安都城隍与纪信
  
    □傅功振
  
    从原始信仰说起
  
    远古时期,农业经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在“万物有灵”与“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有关神灵的崇拜和祭祀仪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大蜡八”是指什么?郑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许慎《说文》云蜡“从虫昔声……曰年终祭名者矣”。所以大蜡八即年终祭祀的八位神,他们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其中水墉居其七。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后来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兼容并包是我们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城隍信仰亦是如此。随着城隍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斋蘸请神仪式中开列城隍的法位的记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道教许多法事活动中,都要请城隍神到场。道教源于民间而又影响民间,甚至渗透到千家万户。城隍原本是民间的神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城隍神开始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 如宋代佛教的“水陆法会”就开始将城隍神列为重要的恭请神明之一。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它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民间信仰的神灵群体可以说并无体系可言,但这些信仰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尚和”的文化精神特质。
  
    从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到宗教信仰,它们原发于农耕文明。古长安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以其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成为精神文化的传播地。由此,古长安也自然成为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
  
    纪信是最早的城隍人格神
  
    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希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代的纪信最早,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据《长安县志·王曲城隍庙会》记载:“相传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成汉王,解救刘邦出围,致被项羽烧死。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汉代纪信救刘邦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及地方相关资料上均有叙述。刘邦称帝后,厚赏、追封纪信,并赐黄袍加身,择上林苑(今王曲镇)修建大型庙堂并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据传文景二帝时期,为了顺应民心、强化统治,遂将供奉的纪信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据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周瑜和城隍庙要早四百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王曲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王曲城隍紧邻唐长安城,更成为官府及民众祭祀的对象,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祭祀活动的盛况。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借用神明的威力来管制官吏。王曲城隍纪信也被封为“忠祐安汉公”,元代时追封为“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并完善了祭祀城隍的制度。城隍神与现世行政机构相对应,但其职能高于现世行政长官,由此来达到对地方官吏和百姓的精神统治。王曲城隍被明王朝封为“忠烈侯”,享正三品,祭祀活动更显重要和隆重。清代继续沿用明代制度。
  
    据民间调查,关中民间相传纪信是陕西户县王守村纪家庄人。因此,户县村民至今供奉纪信,每年农历正月中旬,户县19个村子还传承着“迎送城隍爷纪信”的风俗,并有非常隆重的民间艺术表演。
  
    西安都城隍
  
    西安都城隍庙是在明代建成的。朱元璋十分重视民间信仰,他大力提升城隍的地位,进一步利用城隍信仰加强对民间的精神统治。据《西安志·城隍庙》记载:“朱元璋的次子朱樉被封为秦王,就藩西安,统领西北事宜,他于洪武二十年(1387)主持修建了西安的都城隍庙。最初在东门里,到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1433)移建于西大街。”西安都城隍庙在清代顺治时期(1644~1661)屡加扩修,雍正九年(1731)大殿毁于火后,川陕总督年羹尧用拆除明秦王府的木材砖瓦又扩充修建了都城隍庙,后乾隆、嘉庆、道光、光绪时都曾修葺。民国12年(1923)都城隍庙前院遭大火,陕西督军陈树蕃令作价出售,后遂建作商业铺面,保留至今。历史上,西安都城隍庙一直为道教正一派的道场,直至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城隍庙香火一直旺盛,游人信士众多。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有庙会,四月初八、六月十九日为神诞节祭祖盛会,人山人海,鼓乐铿锵,秦腔连唱,香火最旺。
  
    西安都城隍最初祭祀的城隍神是谁?我认为应该是纪信。首先,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土壤,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民众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并且这种文化是伴随着生产习惯而形成的。城隍信仰的深厚社会土壤使其有着非常广阔的生存空间,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因政治上的需要,强制推行统治阶级的文化意识形态,这对民间信仰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史记·封禅书》中详细记载了官方用行政命令引导民间的文化信仰活动,西汉将全国各地的主要神祗集中于长安一地,还将民间信仰作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其中就有城隍神。这对城隍信仰的长期存在也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源于长安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自汉以来一直保留了下来。
  
    其次,长安王曲城隍和户县城隍皆为纪信,祭祀活动保留至今,千百年来一直香火不断,由此可见城隍神纪信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西安都城与长安王曲、户县属同一区域,不管是从民众的信仰、感情的传播上,还是祭祀活动的影响上看,都应该是一致的,这是一种民众的集体记忆。
  
    再次,自陇西直至陕南再至华中,纪信皆被尊为城隍神。据城隍庙主持刘世天介绍:“以前,在西安都城隍庙里也按照不同级别供奉城隍牌位,有王曲城隍、天水城隍、户县城隍、澄县城隍等,在文革时期遭到了破坏。西安都城隍与王曲和户县、天水等地城隍神有关系。”这样看来,从甘肃、长安到河南,城隍神皆为纪信,那么西安都城隍神是纪信也是毋庸置疑的。
  
    西安都城隍庙拜谒的人之所以络绎不绝、香火不断,也就是信仰产生的结果。城隍信仰寄托了人们对惩恶佑善、公平正义、幸福平安的祈盼。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西安都城隍庙、城隍祭祀活动和其他民间活动正在逐步恢复起来。2008年的新春祈福庙会,聚集了许多民间传统艺术的表演:送春联、新年头炉香、祭城隍、迎财神、民间绝活、秦腔、高跷、社火、茶道表演、鼓乐表演等等,吸引了约50万人前来观看,为市民打造了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交融的新春民俗盛宴,这充分证明了城隍信仰在关中民间这块土地上是多么根深蒂固。
  
    如今,王曲规模盛大的城隍庙会活动、户县“迎送城隍爷”民俗活动与西安空前的都城隍庙会活动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城乡结合、官民互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空间,定会为西安和陕西的文化经济建设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
  西安都城隍庙祈福祭灶仪式。 尚洪涛 摄
  
  



作者:冠男 提交日期:2008-10-02 08:19:06  1#
  学习~
作者:爱国蚂蚁 提交日期:2012-02-03 14:05:03  2#
  支持
作者:萧玛 提交日期:2012-02-05 18:53:24  3#
  看到城隍庙图片好亲切, 想起外婆曾带我去那里买绣花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