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书谱》解说 (二)

 聽雨軒sjh 2012-02-06
用墨
原文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予尝评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则缓来,舍之则急往,世俗谓之揭箭1 ;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谓之回性2;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邪?故长而不劲,不如弗长;劲而不圆,不如弗劲。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
注释
      1 揭箭:拉弓放箭。
      2回性:恢复原来的本性、模样。
择意
      一般作楷书,墨色要求干些,但不可太干燥。写行、草书,则要求干笔和润笔交相使用。以润笔增强字的妍媚,以干笔增强字的险劲。如果墨太浓,则笔运不动,有点板滞,如果墨太干,则笔稍燥浮,形成干枯。这一点不可不知道。对于笔的选择,要注意到,锋长、毫尖劲而有力。锋长含墨就多,便于挥毫运笔;笔尖劲挺,就刚健有力;笔身圆满,写出的字就会艳丽多姿。我曾经评说社会上有三件东西,它们的作用虽不相同,可是能够体会到相同的道理:就拿一张好弓来说,在拉弓的时候,要缓缓的用力才能逐渐开张,如果合弓时,就一下子松开,弓就马上合拢了。民间把这叫做”揭箭”;再拿宝刀来说,如果按它一下,就会弯曲,如果松开,刀就会很快复原,和当初一样。民间把这叫做”回性”,对于运用笔锋,也要这样有”回性”,如果刚刚写出一笔,笔锋就已弯曲,不能恢复挺直,怎么能够顺从人的意旨呢?因此,如果笔锋长而没有弹性,还不如不长,如果有弹性而不圆满,倒不如没有弹性。所以,纸、笔和墨,对于练好书法,会起到帮助作用。
解说
      这一节谈墨也谈笔,笔墨是相连的,墨无笔不能染纸,笔无墨何以写字。此谓真书与行草的燥润程度不同,也看纸的性质而定,在书写以前要调墨试纸,使之适度,然后书写自然,可以适应了。在过去是用砚磨墨,现在多用墨汁,墨汁的浓度不同,也要加以调合再用,这是书家所尽知的。至于笔锋要长些,圆劲有力,正如作者所云,无可非议。古人谓笔有四德,就是尖、圆、齐、健。尖是在把笔毫聚拢时,它的锋端是尖锐的;圆是指笔头饱满,成圆锥状;齐是指将笔头散开看,它的锋端是平齐的,健是指笔锋有弹性,提按皆能自如,有弹力。这与制笔人的选材有关,明人屠隆《考盘余事.笔笺》说:”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毫坚则尖,毫多则色紫而齐,用  帖衬得法则毫束而圆,用以纯毫,附以香狸(鼬的一种),角水得法,则用久而健”,正如作者所评三物:良弓,好刀、健笔。笔健则刚劲有力,足为书家之一助。
行书
原文
      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不相远。《兰亭记》及右军诸帖2 第一,谢安石、大今诸帖3 决之;颜、柳、苏、米4 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各具5 ,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学,可以兼通6 。
注释
      1 尝夷考:尝,曾经;夷,语助词,无意义。考,研究考查。
      2《兰亭记》:即《兰亭序》。右军诸帖,王羲之法帖甚多,除《兰亭序》外,最有名的有《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及《十七帖》等。
      3谢安石、大令诸帖:谢安石,即谢安(320385),陈郡夏阳(今河南太康)人。字安石,以战功卓著,进拜太保,卒增太傅,封庐陵郡公,谥文靖。擅行、隶书。传世书迹有《近问帖》、《善护帖》《中郎帖》等。大令,即王献之(344386),王之第七子。工书法,以行草擅名,传世书迹有《洛神赋十三行》《中秋帖》、《鸭头丸帖》等。
      4 颜、柳、苏、米:即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蒂。颜有《郭氏家庙碑》、《颜礼勤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争坐位帖》、《祭侄文稿》等,柳有《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兰亭帖》等,苏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墨妙亭记》、《行书归去来辞》等。米有《溪诗卷》、《蜀素帖》、《虹县诗卷》、《多景楼诗帖》等。
      5 风神洒落,姿态备具:指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采。南齐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书法达到神采奕奕的境地是不容易的,只有技艺纯熟,方能达到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地步。
      6 博学、兼通:此言继承、发展的关系,在博习的基础上,而兼通诸位,方能运以己意,加以融会贯通,终于形成自己的风格。
译意
      我曾经研究魏晋的行书,它自成一体,笔法和草书是大不相同的。大体来看,接近楷书,以便于挥毫书写罢了。草书出于章草,行书出于楷书,无论真、行、草书,各有其固定的体制。统观晋代各名家书法,风格神韵都很接近。《兰亭序》和右军诸帖当为第一;谢安石、王献之诸帖当为第二,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米襄阳,也是后世值得观赏研习的。学好书法,大概以笔法老练为贵,切记运笔不要失误,才能够卷面洒落生辉。行书要有流动之美,要求达到浓纤相间,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呈现出生动的姿态:也就是说,楷书有楷书的姿态,行书有行书的姿态,草书有草书的姿态。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必须博采众长,潜心学习,才能兼通各种书体的奥秘。
解说
      行书相传创始于东汉末年刘德升,其后钟繇、胡昭曾师其法,其实行书并无定体,近于真的叫真行或行楷,近于草的叫行草。大体是真书少为放纵,不拘于真书的整齐方正而已。到了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出,遂为定则,因此后也习行书的人,皆以《兰亭亭》为宗了。在这段文章里,姜夔说,行书”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似乎比之草书为宽放些,但行书正唯无有一定局限,所以写好亦大不易,难能做到”  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可见任何  一种字体,若要作到一定的高度,都非一朝一夕之功。
临摹
原文
      摹书最易,唐太宗云:”卧王 1于纸中,坐徐偃 2于笔下”,亦可以嗤萧子云3 。唯初学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4 。其次双钩蜡本5 ,须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世所有《兰亭》6何啻 数百本,而定武7 为最佳。然定武本有数样,今取诸本参之,其位置、长短、大小,无不一同,而肥瘠、刚柔、工拙要妙之处,如人之面,无有同者。以此知定武虽石刻,又未必得真迹之风神矣。
字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刻之金石,其可苟哉!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虽然,尤贵于瘦,使工人刻之,又从而刮治之,则瘦者亦变为肥矣。或六双钩时须倒置之,则亦无容私意于其间。诚使下本明,上纸薄,倒钩何害?若下本晦,上纸厚,却须能书者为之,发其笔意可也。夫锋芒圭角8 ,字之精神,大抵双钧多失,此又须朱其背时,稍致意焉。
注释
      1 王  :晋代书法家,字仲祖,太原人,善草隶。
      2 徐偃:疑为徐僧权,南朝梁书法家,东海人,以善书知名。或疑为徐偃王。
      3萧子云(486—548):南朝齐书法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官至侍中,国子祭酒,人称”萧祭酒”。工书法,行、草、隶、篆、飞白诸体皆精,为世楷法,善效钟繇、王羲之而微变字体,意趣飘然。
      4 摹临:学书习字的方法,但临和摹却是两回事。临,是面对碑帖,对其大小形势而仿写,以便于掌握笔划形态,摹,则是用纸蒙在碑帖描习,随笔影走,容易学习字体结构的安排布置。统称”临摹”。
      5 双钩蜡本.以透明的薄蜡纸蒙在碑帖上,依照帖字的轮廓,勾描出字来,再逐笔填满。
      6 《兰亭》又名《兰亭集序》《楔序》、《楔帖》,行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年)三月三日,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楔”时,每人作诗一首,汇成诗集,王  之挥毫作序。草稿为行书,既成后,几次誊写,均不及稿本。为王  之生平得意之杰作。书法沉厚静穆,道媚劲健,梁武帝肖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云:”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唐太宗李世民甚爱此帖,推为王书第一,玩赏一生,最后殉葬昭陵。
      7定武:出于欧阳率更。定武本有二:瘦本、肥本,以宋仲温所藏《定武兰亭》肥本为佳。
      8 圭角:即圭玉的棱角,借指字的棱角,亦指锋芒。又称“芒角”。
译意
      写草书是最容易的。唐太宗说:”临摹的方法,就是把王  的字放在纸下面,或是把徐堰的字作仿影,用笔去描摹。”这样就可以嘲笑南朝齐书法家萧子云。当然,只要在书法上,下过功夫,不能永远临摹下去,要能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唯有在初学阶段,不得不对名家墨迹、法帖进行临摹,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进行临摹,才能使手腕受到节制调度,容易取得成就。倘若在临摹上下功夫,要选取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法帖,或放在桌上,或挂在座旁,早晨晚上都要仔细审视,思考运笔的规律,然后就可以着手临摹。这是”谛视临摹法”;此外,还有”双钩临摹法”:就是用蜡纸蒙在碑帖、墨迹上,先用笔钩出轮廓,然后逐字填满,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体现字的精神,同时也不会丢掉字的结构之美。
      至于临书,很容易丢掉原来的结构位置,却能学到运用自如的笔意,摹书,很容易学到原来的结构位置,但却往往学不到运用自如的笔意。一般来说,临书虽然艰难些,但容易进步;摹书虽然容易些,但容易遗忘。因为临书要开动脑筋,摹书则依样画
葫芦,也是收效不同的。
      在进行临摹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失真,那么,所写出的字,精神意态就顿觉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临摹决不能粗心大意,要小心从事,必须仔细谨慎才好。社会上流行的《兰亭序》传本,何止数百种,其中以定武本《兰亭》为最好。可是定武本也有数种,字样各有差异。现在把许多传本都拿来比较一番,它的位置、长短、大小,没有不相同的,但是,字的肥瘦,笔划的刚柔、以及工拙要妙之处,宛如人的面貌,没有相同的。因此,可以知道定武本虽系石刻,又未必能得到右军真迹的风貌和神韵。
      无论碑帖也好,或墨迹也好,都要以风貌飘逸、神韵淳厚为最高准绳。如果刻在金石之上,更不能粗心大意,草率从事。双钩的方法,须用墨填充其中,但墨痕不能溢出字外。填充的方法,从正面填充也可,从背面用朱墨填充亦可,都要求肥瘦适宜,和原来字形一致。但是,填充的墨迹,不要求肥,而以瘦为贵,这是应当特别注意的。如果钩出的字,使工人刻在石上,又要用凿子刻出来,虽然原来的笔划较瘦,也会在翻刻之后变成肥的了。
      有人说,双钩出来的字幅要倒着放,这样,就会更客观一些,不会融入主观意图。在进行双钩的时候,如果下边的原本字迹明朗清楚,上边的纸非常薄,即使倒着双钩,也没有什么妨碍,如果下边的原本字迹昏暗模糊,上面的纸非常厚,这就需要擅长书法的人进行双钩,才能充分发挥出原书的笔意来。
      关于字的棱角锋芒,这是字的精神所在,不容疏忽的。一般来说,双构多不能表现字的精神韵味,所以在用朱墨描其背面时,要稍为在字的精神韵味上多多留心。
解说
      学习书法都要经过临摹,在这段文字里把临与摹的作用和利弊分别作了说明,还是很扼要的。文中引用唐太宗的话说:“卧王  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亦可以嗤萧子云”,往日读《王羲之传论》时,对此曾致疑问,为什么嗤萧子云以王  、徐偃为喻,似乎不类。今姜夔以此二语解释临摹之作用,即是说萧子云的书法无创造性,只是从临摹得来,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而王  、徐偃,无非借谐音的”蒙、掩”二字而已,也就是说当你摹帖的时候,都是用薄纸蒙罩掩盖在范本的笔划上去用笔描写,这样写只能得到字的形式,不能得到字的神彩,所以,唐太宗说他”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言其不能独立的意思,这就可以得解了。
      至于”双钩蜡本”,那是唐人复制墨迹的方法,不是学习书法的途径,也不在临摹之内,唐人为了把名人墨迹不失原样地复制出来,想了种种方法,那时无透明的薄纸,想要能透明就用蜡涂到薄纸上,再把它展平了,蒙在范本上就比较可以看清纸下的范字,然后用细毫的笔在每个字的笔画外围描摹下来,待双钩完毕,再用墨或朱色填充字的笔画,叫做廓填,廓即用的双钩,填即填充笔画的内含。但有时用双钩的人,不能忠实于原来的范本,往往以私意长短粗细,所以,作者说:”或云双钩时须倒置之,则亦无容私意于其间。”就是防止这种毛病的意思。今世传世的《兰亭序》,多是唐代双钩原帖的传本。有人以为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所写皆不如冯承素,不知虞欧等人所写为临本,冯承喜乃为摹本,此所谓”临本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的原因。但今之虞欧等人临本,又为反复转刻,又失去原本之真面目,二者皆去原本真貌,而冯承素却差胜一筹者以此。
方圆
原文
      方圆1 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划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于自然。如草书尤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有积薪束苇2 之状,而无萧散之气。时参出之,斯为妙矣。
注释
      1 方圆:是用笔的表现形式。笔画的直笔有棱角,收笔、转变处成方形的部分,都可成为方笔,又称”外拓笔”。凡笔划的起笔、收笔、转变处不出棱角的部分都是圆笔,又称”内  笔”。
      2 积薪束苇:形容把柴草捆起来堆积在一起。这里引申为笔划横直太多,有些杂乱。
择意
      用笔的表现形式,有方笔、圆笔之分。方圆的表现形式,在楷书和草书得到具体的运用。楷书以方笔为贵,草书以圆笔为贵。如果在使用方笔时参以圆笔,或在使用圆笔时参以方笔,相互交相使用,会使书法取得更为神奇的效果。可是运笔的方圆曲直,是不可以赤裸裸显露的。还要注意藏锋,含蓄浑厚,完全出于自然。譬如草书,尤其不可横直分明,如果横划、直划太多,所写出的字仿佛积薪束苇的形状,却没潇洒悠闲的气韵。对用笔表现形式,在挥毫过程中能够酌为参考,就能领会书法奥妙之所在。
解说
      此段所谓方圆,乃论用笔之法。分言之,方为正直,圆谓宛转,其源出于篆隶,元郑杓《衍极》说:”籀、隶与篆同笔意欤”?刘有定注云:”篆贵圆,隶贵方,八法不同,而六书则同。篆用直,分(隶)用仄(侧),用笔有异,而执笔无异。”这是说用笔有方有圆各从篆隶来的,篆笔圆转,隶笔方折。至云八法不同,八法是真书的用笔法,其中兼有方圆,而六书是《说文解字》,是说文字的制作,如象形、指事之类,当然无不同了。在书法上说,书体不同,用笔自异,尤其是由篆转隶,自然用笔有异了。据刘有定的见解,用笔直下,则锋尝在中,欲侧笔,则微侧其锋,而书体自然方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缀法》第二十一中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赅举其要,尽千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提则筋劲,顿则血融,圆则用抽,方则用洁(提也)。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洁出之。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圆笔出以险,则得劲;方笔出以颇,则得骏。提笔如游丝袅空,顿笔如狮狻蹲地。妙处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或笔方而章法圆,神而明之,在乎其人矣”。这一段话,可与本文参证。最后谈到草书,尤以圆笔为贵。草书贵在萧散,如横直多时,即方笔纵横,则有积薪、束  之状,就失草书之美了。
向背
原文
      向背1 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2
注释
      1 向背:指字的笔划形态变化关系的处理。相向,指左右相迎之字,字体结构左右两部分的精神向内汇集;或指左右背靠的字,字体结构的两部分精神左右顾盼。笔划有向背,偏旁有向背,要做到向不妨碍,背不脱离,各有体势,向背得直。
      2 独步:清乾隆帝称王羲之字体为千古妙迹,古来楷法之精,未有与之匹者。故为古今独步。独步,谓只有他达到这种境地,别人都没有达到。
译意
      字的笔划向背,犹如人的顾盼指画。有的笔划,是相揖相向;有的笔划,是相对相背。从字的形态变化来看,发于左边的起笔,必须和右边相呼应;发于上边的起笔,也须和下边相迎合。大概字的点、划之间,它们的结构安排,每个字都分别有它们本身的情理。按这个标准,在古代书法中寻求,只有王羲之的字,才是古今独步。
解说
      欧阳询书法结字有三十六法,其第五条有向背,谓:”向背左右之势也。向内者,向也,向外者,背也;一内一外者助也;不内不外者,并也,如”好”字为向,”北”字为背,”腿”字为助右,”剔”字助左,“贻””棘”之字并立。”又如”妙”字在结构上,两部分相向,”兆”字在结构上,两部分相背,凡此类之字,无论”向”或”背”均要各有体势,须相互顾盼呼应,神气贯通。再如“非”、“卯”亦为相向,“肥”、“很”亦为相背。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云:”向:“妙”、“舒”、“饬”、“好”。向者虽迎,而手足亦须迥避”,”背:“孔”、“乳”、“兆”、“非”。背者固扭,而脉络本自贯通。”姜夔说:”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备有情理。”其理正复相同。至云:”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可从《兰亭序》等王羲之墨迹中求之,大抵合体字皆可以此类推。
位置
原文
      假如立人、挑土、”田”、”王”、”衣”、”示”,一切偏旁皆须令狭长,则右有余地矣。在右者亦然,不可太密、太巧。太密、太巧者,是唐人之病也。假如”口”字,在左者皆须与上齐,”鸣”、“呼”、”喉”、”咙”等字是也;在右者皆须与下齐,”和”、”扣”等是也。又如宀头须令覆其下,”走”、”  “皆须能承其上。审量其轻重2 ,使相负荷,计其大小,使相副称为善。
注释
      1 位置:即安排字的点划结构。 字的笔划有繁简,结体有大小、斜正,须能安排出妥贴的位置。
      2 审量其轻重四句:是说字的上下左右各部分笔划有多少,形势有偏侧,为求得字的整体上的平衡、相称,有些笔划须当伸张宽展,相依相托。或左边比重大,须得向右倾斜相靠;或上偏者,须得向下倾斜相靠。只有这样,字的结构才能重心平稳,看上去才匀称得体。
译意
    关于字的结构位置,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立人、挑土、田、王、衣、示等偏旁,都应当写得狭长,尽量靠左,那么,右边就比较宽裕了。字的右边亦应参照此理。不可把笔划写得太密、太巧。要知道,结构太密太巧,乃是唐人书法的毛病。例如:口字旁,在左边的,皆须写得稍为靠上些,甚至取齐,呜呼、喉咙等字,是这样的;在右边的,皆须写得靠下些,甚至取齐,和、扣等字,是这样的。又如穴字头,一定让它覆盖着下边;走、等偏旁,一定让它能承托住上面。所以字的结构位置是一种艺术技法,要能够审视笔划的交插轻重,使之能互相负荷;还要考虑到大小适度,使之相副相称,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才是最理想的书风。
解说
      位置是指字的笔画分布而说的。一切偏旁皆须令狭长的缘故,是为了另一边留有余地。在左边的偏旁为右边留有余地,在右的为左边留有余地,这叫互让。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有“让右”、”让左”说,让右如”晴、螟、绩、峙”,宜右耸而左手,若左边有固逊之仪;让左如”助、幼、即、却”,须左昂而右低,若右边有谦逊之象”。《欧阳询书体三十六条结构法》也有”相让”一项,其言曰:”相让者,让高就低,让宽就窄,让险就易也。然亦须有相助之意为善。就位置论,字形有上宽者,如”宁”,”市”等字,下部应收紧,以让上宽,方可相应。有下宽者,如”夫”、“太”等字,上部宜收敛,以求相称。字形有上平者,如”师”、“明”等字,左方须狭,上必求平;有下平者,如”钦”、”叔”等字,右方宽放,或较短,下必求平。字有占地步不同者,如“哲”、[曾]等字,上方笔画较繁,须让上;又“禹”、”孟j等字,下部笔画宽放,须让下。要以审情度势,使不散漫为宜。清黄自元有《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言之甚详,且有举例,可以参看。
疏密。
原文
      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如”佳”之四横,”川”之三直,“鱼”之四点,“画”之九画,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乞2 ,当密不密,必至形疏3 。
注释
      1 疏密:即指章法布局。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对着黑处和空白处的安排和布置,做到黑白分明,疏密相间,恰到好处,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弘一法师说:”写字最要紧是章法,章法七分,书法三分,合成十分。”
      2寒乞:寒酸气。
      3 凋疏:松散不紧凑。
译意
       字的间架结构,要着意布置,笔划的疏朗和密集,和字的风韵有莫大关系。一般认为疏朗表现神采,密集表现老练,必须着意布置,使之疏密停匀。例如:”佳”字的四横,”川”字的三竖,“鱼”字的四点,”画”字的九画,必须下笔健劲干净,疏密适当,最为妥善。倘若对于结构安排粗心大意,当疏朗时而不疏朗,反成寒乞之象;当密集而不密集,必然显得凋零萧散,因此,对于字的结构艺术的研求不可忽略。
解说
      此节与上两节《向背》《位置》皆就结构而言,所谓疏密,指写字时笔画安排的宽舒与紧密,疏密得法为佳作,不得法则为恶札。姜夔说:”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都是有关字体美感的。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云:”疏排,如爪、介、川、不,疏排之撇须展,不展则寒乞孤穷”;”缜密,如继、缠,缜密之画用蹩,不蹙则流宽开放。”又云:”疏,如上、下、士、千,疏本稀排,乃用丰肥相壮”。”密、如赢、龟、密虽紧布,还宜自老安舒。”清邓石如说:”字划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气,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在章法上,也须如此。释智果《心成颂》说”繁则减除,疏当补续,”与此不同。姜夔所云乃在字的本体而论,谓笔画布局,而智果则谓字的笔画增减。此在旧日碑贴中往往见之,如”新”字在”斤”后加一点者(斥),如“曹”字少一笔画写作  ,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其字当如何书写,这等增减笔画,自己生造,古人虽有此等作法,但在今天讲求字的规范化,则不宜沿用。
风神
原文
      风神1 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2 。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3 ,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注释
      1 风神:指书法艺术的风采气韵,是书者特有的人品、书品的集中表现,也是书法艺术作品的品评标准。
      2时出新意:指书法的艺术美,是通过书写,造出新结构美、流动美、线条美和韵律美。
囱癯:清瘦。
译意
      为什么说字有风神,它必须具备以下这些条件:一要人品高尚,二要师法古人,三要纸笔俱佳,四要笔意险劲,五要技法高明,六要翰墨润泽,七要向背得宜,八要时出新意。如果能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写出的字,就非常瑰丽多姿:字体长的宛如衣冠楚楚的学者,字体短的仿佛短小精悍的伙伴;笔划瘦的如同栖居山泽的隐士,笔划粗的如豪富显贵的阔少;风格强有力的就像英勇的猛将;柔妍娇媚的像是能歌善舞的美女;姿态有时倾斜好像醉仙,有时端庄如同贤人君子。能书者任笔挥洒,都能达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解说
      风神本来谓人之风采,如说人的气度,风神高迈,仪容俊爽。论书法则谓字之气韵。大概字也像人一样,各有性格,表现于外者必有其内。论人在其修养,论字自然也要看写字的人了。所以姜夔说: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就此八项而言,有几个书家能做到的,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风神,都是不够真实的。如果把这八项作为书法具有风神的条件,那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孙过庭《书谱》说.”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流。”其下即言五乖五合,五合是:“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五乖是.”心遽体留,意违势屈,风燥日炎,纸墨不称,情怠手阑”。最后则谓,乖合之际,优劣互差,……若五乖同萃,则思遏手蒙,五合交臻,则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这又是一种境地,也可以说是一种风采能否表现的条件。有了不同的条件,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正如姜所说:”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揩如贤士”了。根据以上所说,风神的表现如此其广,而条件又如此其难,然则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目的呢?明项穆《书法雅言》中有《神化》一章似乎说到一点门径。他说:“所谓神化者,岂复有外于规矩哉?规矩入巧,乃名神化…神化也者,即无机自发,气韵生动之谓也……人之于书,形质法度,端厚和平,参互错综,玲珑飞逸,诚能如是,可以语神矣。世之论化者,徒指体势之异常,毫端之奋笔,同声而赞赏之,所识何浅陋者哉……”孟子曰:”深造、自得、左右逢源。生也、逢也、皆由不二。深造得之,是知书之欲变化也,在诚其志,不息其功,将形著明,动一以贯万,变而化焉,圣且神矣。噫,此由心悟,不可言传。字者孳也,书者心也。字虽有象,妙出无为;心虽无形,用从有主。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徇象丧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未书之前,定志以伸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勿忘勿助,由勉入安,斯于书也,无间然矣……”。这一段话,可谓走向表现风神的道路,学书者可以反复地读读它。
迟速
原文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2 。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
注释
      1 迟速:用笔方法之一由于中国书法书写工具和用纸的特殊性,用笔的轻重缓急,都与书法效果有密切关系。
      2迟以取妍,速以取劲:言笔法迟与速,具有强烈的对比性。用笔迟缓其效果丰厚而妍媚,用笔急速则生刚硬遒劲之神采。应依据字体结构的需要和篇章结构的需要,当急则急,当缓则缓。
择意
      关于书写的速度,快慢的掌握,也有一定的客观规律:运笔慢,用来取得风韵美妍,运笔快,用来取得刚劲有力。但是,在练字过程中,首先必须能够熟练,达到快速,然后再要求把速度放慢。如果平时写字速度不快,而只单纯地求慢,那来,就会无精打彩,缺乏神气;如果一味地求快,就会养成草率的习惯,缺乏工整的姿态。
解说
      此段论迟速的文字甚简单,而在行笔上至为重要。孙过庭《书谱》云:”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正是姜夔用以发论的根据。至云”迟以取媚,速以取劲”乃手熟者得之,若不精炼,迟速皆不能工,何能取媚、取劲!而”必先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皆是未能精熟之病。唐张怀  《书断》说:孙过庭和王秘监是好朋友,两人都是书法家,王秘监写字过于迟缓,而孙过庭就过于急速,如果两个人能够互相折衷一些就合适了。可见迟速是习惯,而迟速各有得失,怎样才能折哀呢?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缀法第二十二说:”行笔之法,十迟五急”似乎以迟为主。古人以”意在笔先”为贵,如行笔过速,势必意在笔后,卫夫人《笔阵图》云:”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著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虽言执笔,而以”意前笔后者胜”似乎与康有为”十迟五急”之论,较为适宜。我们以为行笔迟速要看字中笔画以及书体而定,如真书就较草书行笔为缓,而行笔在转折处亦较一般为慢,又未可一概而论呢!
笔势。
原文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2 有折锋3 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又有平起4 者,如隶画;藏锋者5 如篆画。大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则妙矣。
注释
      1 笔势:指每一种点划依着各自特殊的形体姿势的写法。因点划在字的结构中所处位置不同,各位书家的用笔结体特点不同而有异。笔势是结体的基础,主姿态美丑,为历代书家所重视。
      2 搭锋: 笔法之一。指一个字第一笔划起笔的x笔锋,承上一字最后一笔的笔锋的写法。此法行草书多用。
      3 折锋:指起笔时,笔锋欲左先右,往右回左;作直划时,上下运笔也是这样:笔锋欲下先上,往下回上,使笔笔生姿。
      4 平起:平锋起笔,平法,指横向用笔,写横的方法。
      5 藏锋:与露锋相对称。藏锋,指笔锋藏在点划中间而不外露。古人贵藏锋,汉代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说:”“藏锋”,点划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择意
      在挥毫的开始,所运用的基本笔画,有的是”搭锋”,有的是“折锋”。一个字的形体构成,决定在下笔之初。一般书写的规律,第一个字,多是”折锋”;第二、三个字,由于承接上一个字的笔势,多用”搭锋”。如果就一个字的结构来看,右边常常用”折锋”,这是和左边照应的缘故。又有用平锋的,如隶书的笔画;有用藏锋的,如篆书的笔画。大概”折锋”、”搭锋”,显示精神蓬勃;“平锋”、“藏锋”,显示笔意含蓄,若能兼而有之则就更加奇妙了。
解说
      书法讲笔势由来已久,蔡邕《九势》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王羲之有《笔势论十二章》,莫不言势,所谓笔势者,指每一字的笔画都有它的姿势。在用笔的时候,因其形势而用笔取势各有不同,这是由于书写人的性格和功力有所不同的缘故。又时代不同,要求各异,书体不同,用笔也有所不同,其中也有巧拙、强弱之别。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缀法第二十一》有云:“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形势,义固相同。得势使,则已操胜算。”可见笔势的重要。至言”搭锋”、”折锋”,则属于笔法范围,搭锋,即搭笔,指一字起笔之笔锋,承上一字最后一笔之笔锋的写法。折笔指起笔时笔锋从相反方向逆锋着纸,随即转锋行笔,使笔毫再行平铺而出,所谓逆入平出者是。所以姜夔说: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按其语意,盖谓每一字的第一笔用折锋,第二笔用搭锋,起笔用折,续笔用搭,固无所谓上下左右也。又有”平起”、”藏锋”之说,谓隶书笔画为平起,篆书笔画为藏锋。按平起指笔毫平铺纸上,四面圆足,使笔毫根根皆起作用,故隶书多用之。藏锋指笔画一端隐藏起来,不露锋芒,即笔尖逆落纸上,即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然后回笔,即可使笔锋藏而不露,如圆柱头形,故篆书多用之。大抵单一不如兼备,故云”大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多含蓄,兼之则妙矣。”
情性
原文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送高闲序》1,孙过庭云:”一时而书,有乖有章,合则流媚,乖则雕疏 3。神怡务闲4 ,一合也;感惠询知5,二合也时 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6 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7 ,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8 ,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注释
      1 韩愈(768—824):唐代古文家,善书,曾有《送高闲上人序》,论张旭作草书取得的成果。高闲,唐代僧人,湖州乌程人,居湖州开元寺,善草书,曾师怀素,成就较高。
      2 有乖有合:乖,不和谐,不顺当。合,合心顺意。
      3流媚:流露出使人喜爱的美感。雕疏,凋落粗疏,拙劣。
      4 神恰务闲,精神愉快,事务闲暇。蔡邕谓:”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意,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精也。”
      5 感惠徇知:为知己意气感发。如蔡襄为欧阳修书《集古录序》,即属此类。
      6 纸墨相发:纸和墨都很称心,自然起到映衬作用。周密云:“王右军少年多用紫纸,中年多用麻纸,取其流丽,便于行笔。蔡中郎非流纨丰素,不妄下笔。”当即此意。
       7意违势屈:不高兴写,屈于形势又不得不写。
      8 情怠手阑:精神不振,腕下无力。
译意
      凡艺术达到了顶点,没有不与精神相贯通的,这个道理,见于唐代韩愈《送高闲序》,孙过庭说过:在写字的时候,有顺意和不顺意的区别。顺意就能透露出使人喜爱的美感,不顺意就显得字体笨拙。大体上说,顺意与不顺意的原由,各有五点:心情舒畅,没有杂务,这是顺意的第一点;感人恩惠,赠送知己,这是第二点;天气睛和,气候宜人,这是第三点;纸墨笔砚,称心应手,这是第四点;灵感忽来,偶然有兴,这是第五点。反之,心慌意乱,身体困倦,这是不顺意的第一点;违背心愿,为势所屈,这是第二点;烈日酷暑,天气燥热,这是第三点;纸墨笔砚,皆不称心,这是第四点;精神不振,手腕无力,这是第五点。在顺意和不顺意的不同情况下,写出字来就有优劣的差别。
解说
      孙过庭《书谱》有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前已言之,此不具论,今姜夔云:“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似以精神为情性也。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有云:”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木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今(高)闲之于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姜所指,大概为此。至于引用孙过庭五乖五合一段,前已有解,兹不多及,而《书谱》中,能透露书家情性者尚有一段,足为参证,如:”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国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诚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己叹。”皆足为情性的表现。
血脉
原文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  然盈楮1 ,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黄庭》小楷与《乐毅论》不同2 ,《东方朔画赞》 3又与《兰亭序》殊旨,一时下笔,各有其势,固应尔也。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山谷云:”字中有笔,如禅句4 中有眼”,岂欺我哉!
注释
      1然盈楮:很鲜明的洒满在纸上。楮:指纸张。
      2 即黄庭经,又称《换鹅经》。因李白诗称:“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传晋王羲之书。小楷,六十行。书法雍容和穆,为小楷上品。《乐毅论》,晋永和四年十二月王羲之书。小楷,四十四行。书法开阖纵横,柔中寓刚。唐诸遂良谓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列为王羲之正书第一。
      3 东方朔画赞:传东晋王羲之书。
      4 禅句:指佛学中的词句。
译意
      用笔技法有藏锋、露锋的不同,挥毫落纸,布置得井然有序,一定要做到首尾相应,上下一致为最佳。后世学书的人,仅凭自己的记忆,模仿写出所临摹的字形,未能融会贯通,熟练地掌握,因而写出的字皆支离松散,不相连贯。《黄庭经》和《乐毅论》的风格各异《东方朔画赞》和《兰亭序》的韵味有别,由于当时书写的情况各有其特殊要求,当然是这样的。我曾经观赏古代书法家的名作,没有不点画凌厉生动,好像看到这些书法名家挥毫自如的神态。宋书法家黄山谷说过:”写的字要富有神情笔意,好像参禅的人,所说的偈语中,蕴藏着玄妙的禅机(句眼)一样。”果然是这样的。
解说
      血脉指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即笔势相连犹如脉络的相贯通一般。姜夔渭:”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即是此意,清王澍《论书剩语》云:”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以为人”。言外作字也要具备此八者,方可成为完美的字。又墨法亦称血法,按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池学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有《血法》,其言曰,”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捺以匀之,抢以杀之补之,画以圆之。述贵乎疾,如飞鸟惊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滞,仍不得重改。”言之可谓详尽,从知不知血法,则字支离而不相贯穿。至于说。”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乃运笔有力的表现,黄山谷所谓”字中有笔,如禅句中有眼”。按佛家谓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限、佛眼是也,在这段文字中,既言血脉,即是字的墨法,点画振动,即是用墨得法,在我们观看古人名书的时候,在他们的笔法上,也要用慧眼,去观察,才能窥见它的妙处。
书丹1
原文
      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为奇,而圆熟美润常有余,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欲刻者2 不失真,未有若书丹者。然书时盘薄3 ,不无少劳。韦仲将升高书凌云台榜4 ,下则须发已白。艺成而下,斯之谓欤!若钟繇、李邕,又自刻之,可谓癖矣。
注释
      1 书丹:古代刻碑,先以朱笔在碑上写字,然后镌刻。后亦泛泛指书写碑上的文字。
      2 刻:指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等石制品或摩崖石刻。同时上面刻有文字、图画。
      3 盘薄:亦作”磅礴”,形容宽阔广大。
      4 韦仲将升高书凌云台榜: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韦诞,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楷书,汉魏时皇宫、馆舍及珍贵器物,全是韦诞题的字。魏明帝曹睿兴建凌云台。由于总监一时大意,先钉好匾额而没有题字。于是就用筐子盛着韦诞,用滑轮、长绳把他吊上去,叫他在上边题匾。匾额离地足有二十五丈高,韦诞胆战心惊,当他下地后,鬓发都白了。
译意
      在书写时,拿笔用墨尖来写,笔划就瘦,拿笔用银  来写,笔划就肥。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因此,在书丹的时候,尤其以笔划瘦为佳,但往往写出的字,它的风韵达到圆熟美润为多,常常达不到燥劲老古的程度。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使用银  的缘故。因此,要想使石刻不丧失真迹的神韵,没有比用银  书写的办法更好的了。然而书写时,要脱掉衣服,有时在石刻上趴着,或侧着身子来写,是十分吃力的,须使书法家吃了很多苦头。三国魏时,书法家韦仲将悬高为凌云台书榜,写完下来之后,累得胡须头发都白了。有了技艺,便为役使,要竭尽心力,完成艰巨任务,这就是典型例子。又如钟繇、李邕,不仅亲自书丹,而又亲自刻石,可以说是有特殊癖好了。
解说
      《后汉书.蔡邕传》:”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后称书写铭志为书丹,此即书丹一词原始。今姜夔谓”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何故?盖丹砂为行笔滞涩,不易作细划之故,再加刻工刮制,则瘦者亦肥矣。所以书时要求其瘦,以期圆润。至云”韦仲将升高书凌云台,下则须发已白”,此非因书丹之故,特言善书不是好事,故有”艺成而下”之叹。自刻碑之说,盖恐刻工易于失误笔意,非有此癖好,然亦须书者有此技巧方好,否则何能保证不有失误么?传颜鲁公亦尝自刻所书碑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