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010089
2012-02-06 | 阅:  转:  |  分享 
  
第一篇兵权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机,操兵之要势,

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

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大意】

该篇主要论述兵权对于将帅的重要性。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握有

兵权的将帅好比猛虎添翼,锐不可挡;失去兵权的将帅则好比脱离了江湖之

水的鱼和龙,无法施展其特长。

第二篇逐恶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

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

伺侯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引远而不可亲也。

【大意】

该篇讲军队和国家的五种危害,一是结党营私,二是服饰奢侈怪异,三

是宣扬神道妖术,四是拨弄是非,五是通敌。

第三篇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

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辩以观其

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

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大意】

该篇首论知人之难,接着介绍了七种知人之道:一是通过考察他对是非

之事的处理来看他的志向,二是通过辩论诘难来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向他

讨计以观察他的见识,四是告诉他祸难以观察他是否勇敢,五是让他喝醉以

观他的本性,六是诱之以利以看他是否廉洁,七是与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

第四篇将材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

将。

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

贵而不骄,胜而不持,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

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

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

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

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

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

见贤若渴,从谏如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大意】

该篇根据将帅的不同特点概括了九种类型的将才,它们分别是:仁将、

义将、礼将、智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大将。

第五篇将器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

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

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人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

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天下,信义服邻国,上

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

【大意】

该篇根据将帅能力和作用大小的不同,把将帅分为十夫之将、百夫之将、

千夫之将、万夫之将、十万人之将、天下之将六种。

第六篇将弊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馋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

曰狡言而不以礼。

【大意】

该篇论述了作为将帅必须避免的八种弊病:一是贪得无厌,二是嫉贤妒

能,三是听信谗佞,四是无自知之明,五是犹豫不决,六是沉缅酒色,七是

奸诈怯懦,八是巧言无礼。

第七篇将志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欠,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

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

而已。

【大意】

该篇论述为将之人必须一心一意,以身报国,而不要受荣辱、权势和美

色等的诱惑和影响。

第八篇将善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

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欲战欲奋,谋欲密,众

欲静,心欲一。

【大意】

本篇讲述作为将领必须具备“五善四欲”,“五善”指善于知道敌方的

情况,善于知道何时何地该进该退,善于知道国家的虚实,善于知道天时和

人事,善于知道山川等地理形势。“四欲”是指要出奇兵,计划要周密,要

镇静,要一心一意。

第九篇将刚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胜,以柔制刚。纯柔纯弱,

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大意】

本篇论述为将者必须处理好刚柔间的关系,太刚易折,太柔易曲,所以

必须做到不柔不刚,才是符合了常道。

第十篇将骄吝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将不可,则赏不行,

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冠实。孔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不美,使骄且,其余不足观也已。”

【大意】

本篇强调为将之人切不可骄傲、吝啬,因为骄傲就会失礼,吝啬就会不

赏有功人员,结果会导致众叛亲离、国力空虚。

第十一篇将强

将有五强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悌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

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谋不能料是非,理不能任贤良,政

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

败不能无怨谤,此之谓八恶也。

【大意】

本篇论述了为将的“五强八恶”。“五强”是指:以自己的高尚气节激

励人民,用孝悌来名扬天下,与朋友相交讲求信义,通过深思熟虑来宽容众

人,通过身体力行来建立功业。“八恶”是指:不能判断是非,不能任用贤

良之人,不能严明刑法,不能救济穷困,不能防患于未然,不能防微杜渐,

不能举荐自己所知的贤能之人,失败了不能无怨言。

第十二篇出师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斋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

太师进钺于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

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

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

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

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

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大意】

该篇主要讲述国家面临战争危难时国君应持的态度。一方面,国君应告

诫将领们与士卒同甘共苦;另一方面,国君应充分信赖将帅,让他们全权处

理军中事务。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十三篇择材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而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

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阵之土;有轻足善步,走如奔

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

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

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大意】

该篇指出,应把军队中的士兵根据他们的不同特长分编为报国之士、突

阵之士、搴旗之士、争锋之士、飞驰之士、摧锋之士六类。

第十四篇智用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

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

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大意】

该篇认为,为将之道,必须顺天、因时、依人,三者缺一不可。

第十五篇不陈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

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

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

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回,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大意】

该篇用具体史实说明了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兴建军队,善于建军的人不

兴兵,善于兴兵的人不攻伐,善于攻伐的人不失败,善于失败的人不灭亡的

道理。

第十六篇将诫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故行兵之

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

书,先仁义而后智勇;静如潜鱼,动如奔獭,丧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

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山雨,击溃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

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

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

有谗者覆者,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人,

不以宠而作威;生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

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大意】

该篇详细论述了将帅在引兵打仗时必须注意的种种事项,如严刑罚、揽

军心、明刚柔等等。

第十七篇戒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

不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

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

不虞,不可以师。”又曰:“豫备元虞,古之善政。”又曰:“尚有毒,而

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

也。

【大意】

该篇强调了戒备对于一个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这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行动中的军队,都必须慎重对待的。

第十八篇习练

夫军无练习,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

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

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积知劝。然

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

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千人,千人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

可胜矣。

【大意】

该篇强调了训练士兵对于军队的重要性。认为经过训练的士兵,一人可

当百人;不经训练的士兵,百人不如一人。至于训练的方法,先是要教以礼

义、忠信,然后申明赏罚,最后教之以列阵、起卧、散聚等法。只有这样的

军队,才能无往而不胜。

第十九篇军蠹

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应时机,阻敌师徒,

乍前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不恤饥寒;非言妖

辞,妄陈祸福,无事渲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擅

给其财。此九者,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

【大意】

该篇论述了军队中的九种危害,如盲目出师、扣军饷、妖言惑众、恃勇

犯上等等。

第二十篇腹心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

无手足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

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沈申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大意】

该篇认为,善于为将之人,必须要以博闻多智的人为心腹、以严谨慎密

的人为耳目、以勇敢善战者为爪牙,只有耳目、心腹、爪牙健全,才能战无

不胜。

第二十一篇谨候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

五焉。一曰虑,间谍明也。二曰诘,谇候谨也;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

廉,见利思义也;五曰平,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曰宽,能容众

也;八曰信,重然诺也;九曰敬,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谗也;十一曰谨,

不违礼也;十二曰仁,善养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殉国也;十四曰分,知

止足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

【大意】

该篇总结了避免败军丧师的15条行兵打仗的规则,它们分别是:思虑周

密、重侦察、不畏强敌、廉洁、均赏罚、忍耐、宽容、讲信用、礼敬贤能、

不信谗言、遵礼法、善待士兵、忠于国家、安分守己、知己知彼。

第二十二篇机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

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

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大意】

该篇认为,要以自己的智谋战胜他人的智谋,就必须把握时机。时机又

分事机即事情变化的机会、势机即形势变化的机会、情机即人心变化的机会

三种,善为将者,就必须把握这三种时机。

第二十三篇重刑

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

耳威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

立,士可怠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大意】

该篇认为,在行军打仗时,往往用战鼓来威慑耳朵,用旌旗来威慑眼晴,

用刑法来威慑军心。所以战鼓一定要清亮,旌旗一定要鲜明,刑法一定要严

明。

第二十四篇善将

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

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经

也。

未有纲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

进则不能禁,故与军同亡。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伏,谄顽

登用,是以我必败散也。

【大意】

该篇从正反两下方面说明善为将者,必须做到四条:一是要约束军队的

进退,二是要晓以仁义,三是要严格是非标准,四是要赏罚严明。

第二十五篇审因

夫国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

不能与争功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

矣。

【大意】

该篇着重说明了顺应时势潮流对于获取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十六篇兵势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

星合度,孛慧之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动,

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

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大意】

该篇认为,行兵之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天势,二是地势,三是人势。

为将者如果能顺应天时、地势、人心,就能所向无敌。

第二十七篇胜败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

相劝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三军数惊,士卒惰慢,下无礼信,人不畏法,

相恐以敌,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大意】

该篇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是否用贤人、远小人,三军是否同心,士卒

是否服从,战士是否勇敢,刑赏是否公平,是战争胜败的前兆。

第二十八篇假权

夫将者,人命之所悬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下假之以

赏罚,亦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使之辨青黄,不可得

也。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口之谋,韩白

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周亚夫曰:

“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大意】

该篇强调君主不干预,由军队将领全权处置军务对于决胜的重要性,重

申了“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训。

第二十九篇哀死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

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

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若此,所向必捷矣。

【大意】

该篇主要论述为将者应如何对待自己的部下,其中的一条重要准则,是

要把士兵看成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人人听命。

第三十篇三宾

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悬流,奇谋不测,

博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如熊虎,捷若腾猿,

刚如铁石,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引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

此常人之能,可引为下宾。

【大意】

古时行军打仗,往往设置幕僚,为将帅们出谋划策。该篇把幕僚们分为

上、中、下三等:多才多艺、奇谋叠出的为上宾,勇猛刚健、气势锐利的为

中宾,偶有小计、才气平庸的为下宾。

第三十一篇后应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先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

已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

也。身冲矢石,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大意】

该篇分列了为将者用兵打仗的三个高下层次:智将是料敌先机、举重若

轻,能将是在短兵相接中战胜敌人,下将是与敌交锋,难料胜负。

第三十二篇便利

夫草木丛集,利于游逸;重塞山林,利于不意;前林无隐,利于潜伏;

以少击众,利于日暮;以众击寡,利于清晨;强弩长兵,利于捷次;逾渊隔

水,风火暗昧,利于博前擒后。

【大意】

该篇论述了战争中的一些具体规则,如在草木深厚的地方,利于进行游

击战;在山峦重重的地方,利于袭击;敌众我寡时,应在傍晚进行袭击;我

众敌寡时,应在清晨发动进攻;等等。

第三十三篇应机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敦能见机而作?见机之道,

莫先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士彷徨而失色。

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

【大意】

该篇阐发了出其不意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要取得战争胜利,

就必须把握时机,而出其不意则是把握时机的最好方法。因为攻敌无备、祸

出不测往往能乱阵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十四篇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熟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

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

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

决矣。

【大意】

该篇讲述了古代善于用兵的人预料战争胜负的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是通

过对战争双方的领导者、国力、军力部署等方面的比较来预测战争的结果。

第三十五篇轻战

螯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倚其备也。是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

故甲不坚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揉候

不谨,与无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

【大意】

该篇说明要使军队能轻松地投入战斗,必须有很好的战前准备,这包括

要有锐利的武器、坚固的盔甲、精密的侦探、勇敢的将帅等等。

第三十六篇地势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

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

此弓弩之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

枪矛之地也。

【大意】

该篇指出要根据地势的不同来部署自己的军队:山林土陵,丘阜大河,

有利于步兵作战;土高山窄,连绵不断,有利于战车的骑兵作战;依山靠涧,

林高谷深,有利于使用弓弩;草浅土平、前后开阔的地方,有利于使用长戟;

芦苇、竹树交相掩映的地方,有利于使用枪矛。

第三十七篇情势

夫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

智而必怯者,有谋而情缓者。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

贪而喜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谋而情缓者可

袭也。

【大意】

将帅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有的勇敢而不怕死,有的急于求成,有的

贪婪,等等。在战争中,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不同特点采取具体的克制办法,

如对勇敢而不怕死的,可去触怒他;对急于求成的,可有意拖延他;对贪婪

的,可设计贿赂他;等等。

第三十八篇击势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小习,

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吏刻剥,赏罚轻懈,营阵失次,战胜而

骄,可以攻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午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救,

敌有此者,引而计之。

【大意】

该篇强调要善于根据敌方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对一支士气低沉、军

备不足的军队,可以实施攻击,相反,就得待机而动。

第三十九篇整师

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

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

退不可逼,前后应接,左右应旄,与之安而不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

可用而不可疲矣。

【大意】

该篇要求在战争中,军队必须严整。严整的军队的主要标准是:驻扎时

有秩序,行动时很威严,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敌不敢追,前后左右都能

互相照应。

第四十篇厉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

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老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

以人,则士兵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大意】

该篇讲述了激励士气的方法,主要包括:给将士们一定的地位和财物,

讲求信义,严格执法,身先士卒,赏罚分明,等等。

第四十一篇自勉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法古。骄者招毁,妄自稔祸,多语者寡信,

自奉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大意】

该篇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准则。

第四十二篇战道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

或发于后。

丛战之道,利用剑盾。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

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人无措手足。

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

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以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

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冲

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

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耳

目而攻之,可以胜矣。

【大意】

该篇具体介绍了在丛林中作战、在草木丛生地带作战、在山谷中作战、

在水中作战、在晚上作战时的种种方法。

第四十三篇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

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胜于匹夫,况众

人乎。

【大意】

该篇说明了人和对于战争的重要作用。

第四十四篇察情

夫兵起而静者,持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

也;尘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

杖而行者,饥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

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窘也;屡罚者,

困也;来委谢者,休息也;币重而言甘者,诱也。

【大意】

该篇介绍了在战争中考察敌情的种种方法,如军队半进半退,是诱人深

入;士兵扶杖而行,是因为饥饿;旌旗乱动,说明军队已乱;等等。它们都

是对实际战争经验的总结。

第四十五篇将情

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

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大意】

该篇强调为将者一定要与士兵同甘共苦,不要有丝毫特殊化。

第四十六篇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

也。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贵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

纣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全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之类也。

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大意】

该篇说明了法令对于统御军队的重要作用。



献花(0)
+1
(本文系zrynhzp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