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0089 |
|
|
第一篇兵权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机,操兵之要势,
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
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大意】
该篇主要论述兵权对于将帅的重要性。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握有
兵权的将帅好比猛虎添翼,锐不可挡;失去兵权的将帅则好比脱离了江湖之
水的鱼和龙,无法施展其特长。
第二篇逐恶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
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
伺侯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引远而不可亲也。
【大意】
该篇讲军队和国家的五种危害,一是结党营私,二是服饰奢侈怪异,三
是宣扬神道妖术,四是拨弄是非,五是通敌。
第三篇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
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辩以观其
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
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大意】
该篇首论知人之难,接着介绍了七种知人之道:一是通过考察他对是非
之事的处理来看他的志向,二是通过辩论诘难来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向他
讨计以观察他的见识,四是告诉他祸难以观察他是否勇敢,五是让他喝醉以
观他的本性,六是诱之以利以看他是否廉洁,七是与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
第四篇将材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
将。
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
贵而不骄,胜而不持,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
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
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
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
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
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
见贤若渴,从谏如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大意】
该篇根据将帅的不同特点概括了九种类型的将才,它们分别是:仁将、
义将、礼将、智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大将。
第五篇将器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
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
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人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
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天下,信义服邻国,上
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
【大意】
该篇根据将帅能力和作用大小的不同,把将帅分为十夫之将、百夫之将、
千夫之将、万夫之将、十万人之将、天下之将六种。
第六篇将弊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馋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
曰狡言而不以礼。
【大意】
该篇论述了作为将帅必须避免的八种弊病:一是贪得无厌,二是嫉贤妒
能,三是听信谗佞,四是无自知之明,五是犹豫不决,六是沉缅酒色,七是
奸诈怯懦,八是巧言无礼。
第七篇将志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欠,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
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
而已。
【大意】
该篇论述为将之人必须一心一意,以身报国,而不要受荣辱、权势和美
色等的诱惑和影响。
第八篇将善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
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欲战欲奋,谋欲密,众
欲静,心欲一。
【大意】
本篇讲述作为将领必须具备“五善四欲”,“五善”指善于知道敌方的
情况,善于知道何时何地该进该退,善于知道国家的虚实,善于知道天时和
人事,善于知道山川等地理形势。“四欲”是指要出奇兵,计划要周密,要
镇静,要一心一意。
第九篇将刚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胜,以柔制刚。纯柔纯弱,
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大意】
本篇论述为将者必须处理好刚柔间的关系,太刚易折,太柔易曲,所以
必须做到不柔不刚,才是符合了常道。
第十篇将骄吝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将不可,则赏不行,
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冠实。孔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不美,使骄且,其余不足观也已。”
【大意】
本篇强调为将之人切不可骄傲、吝啬,因为骄傲就会失礼,吝啬就会不
赏有功人员,结果会导致众叛亲离、国力空虚。
第十一篇将强
将有五强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悌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
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谋不能料是非,理不能任贤良,政
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
败不能无怨谤,此之谓八恶也。
【大意】
本篇论述了为将的“五强八恶”。“五强”是指:以自己的高尚气节激
励人民,用孝悌来名扬天下,与朋友相交讲求信义,通过深思熟虑来宽容众
人,通过身体力行来建立功业。“八恶”是指:不能判断是非,不能任用贤
良之人,不能严明刑法,不能救济穷困,不能防患于未然,不能防微杜渐,
不能举荐自己所知的贤能之人,失败了不能无怨言。
第十二篇出师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斋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
太师进钺于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
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
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
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
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
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大意】
该篇主要讲述国家面临战争危难时国君应持的态度。一方面,国君应告
诫将领们与士卒同甘共苦;另一方面,国君应充分信赖将帅,让他们全权处
理军中事务。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十三篇择材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而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
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阵之土;有轻足善步,走如奔
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
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
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大意】
该篇指出,应把军队中的士兵根据他们的不同特长分编为报国之士、突
阵之士、搴旗之士、争锋之士、飞驰之士、摧锋之士六类。
第十四篇智用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
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
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大意】
该篇认为,为将之道,必须顺天、因时、依人,三者缺一不可。
第十五篇不陈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
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
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
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回,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大意】
该篇用具体史实说明了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兴建军队,善于建军的人不
兴兵,善于兴兵的人不攻伐,善于攻伐的人不失败,善于失败的人不灭亡的
道理。
第十六篇将诫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故行兵之
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
书,先仁义而后智勇;静如潜鱼,动如奔獭,丧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
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山雨,击溃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
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
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
有谗者覆者,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人,
不以宠而作威;生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
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大意】
该篇详细论述了将帅在引兵打仗时必须注意的种种事项,如严刑罚、揽
军心、明刚柔等等。
第十七篇戒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
不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
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
不虞,不可以师。”又曰:“豫备元虞,古之善政。”又曰:“尚有毒,而
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
也。
【大意】
该篇强调了戒备对于一个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这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行动中的军队,都必须慎重对待的。
第十八篇习练
夫军无练习,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
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
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积知劝。然
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
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千人,千人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
可胜矣。
【大意】
该篇强调了训练士兵对于军队的重要性。认为经过训练的士兵,一人可
当百人;不经训练的士兵,百人不如一人。至于训练的方法,先是要教以礼
义、忠信,然后申明赏罚,最后教之以列阵、起卧、散聚等法。只有这样的
军队,才能无往而不胜。
第十九篇军蠹
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应时机,阻敌师徒,
乍前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不恤饥寒;非言妖
辞,妄陈祸福,无事渲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擅
给其财。此九者,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
【大意】
该篇论述了军队中的九种危害,如盲目出师、扣军饷、妖言惑众、恃勇
犯上等等。
第二十篇腹心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
无手足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
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沈申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大意】
该篇认为,善于为将之人,必须要以博闻多智的人为心腹、以严谨慎密
的人为耳目、以勇敢善战者为爪牙,只有耳目、心腹、爪牙健全,才能战无
不胜。
第二十一篇谨候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
五焉。一曰虑,间谍明也。二曰诘,谇候谨也;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
廉,见利思义也;五曰平,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曰宽,能容众
也;八曰信,重然诺也;九曰敬,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谗也;十一曰谨,
不违礼也;十二曰仁,善养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殉国也;十四曰分,知
止足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
【大意】
该篇总结了避免败军丧师的15条行兵打仗的规则,它们分别是:思虑周
密、重侦察、不畏强敌、廉洁、均赏罚、忍耐、宽容、讲信用、礼敬贤能、
不信谗言、遵礼法、善待士兵、忠于国家、安分守己、知己知彼。
第二十二篇机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
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
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大意】
该篇认为,要以自己的智谋战胜他人的智谋,就必须把握时机。时机又
分事机即事情变化的机会、势机即形势变化的机会、情机即人心变化的机会
三种,善为将者,就必须把握这三种时机。
第二十三篇重刑
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
耳威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
立,士可怠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大意】
该篇认为,在行军打仗时,往往用战鼓来威慑耳朵,用旌旗来威慑眼晴,
用刑法来威慑军心。所以战鼓一定要清亮,旌旗一定要鲜明,刑法一定要严
明。
第二十四篇善将
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
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经
也。
未有纲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
进则不能禁,故与军同亡。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伏,谄顽
登用,是以我必败散也。
【大意】
该篇从正反两下方面说明善为将者,必须做到四条:一是要约束军队的
进退,二是要晓以仁义,三是要严格是非标准,四是要赏罚严明。
第二十五篇审因
夫国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
不能与争功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
矣。
【大意】
该篇着重说明了顺应时势潮流对于获取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十六篇兵势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
星合度,孛慧之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动,
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
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大意】
该篇认为,行兵之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天势,二是地势,三是人势。
为将者如果能顺应天时、地势、人心,就能所向无敌。
第二十七篇胜败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
相劝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三军数惊,士卒惰慢,下无礼信,人不畏法,
相恐以敌,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大意】
该篇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是否用贤人、远小人,三军是否同心,士卒
是否服从,战士是否勇敢,刑赏是否公平,是战争胜败的前兆。
第二十八篇假权
夫将者,人命之所悬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下假之以
赏罚,亦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使之辨青黄,不可得
也。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口之谋,韩白
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周亚夫曰:
“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大意】
该篇强调君主不干预,由军队将领全权处置军务对于决胜的重要性,重
申了“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训。
第二十九篇哀死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
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
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若此,所向必捷矣。
【大意】
该篇主要论述为将者应如何对待自己的部下,其中的一条重要准则,是
要把士兵看成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人人听命。
第三十篇三宾
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悬流,奇谋不测,
博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如熊虎,捷若腾猿,
刚如铁石,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引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
此常人之能,可引为下宾。
【大意】
古时行军打仗,往往设置幕僚,为将帅们出谋划策。该篇把幕僚们分为
上、中、下三等:多才多艺、奇谋叠出的为上宾,勇猛刚健、气势锐利的为
中宾,偶有小计、才气平庸的为下宾。
第三十一篇后应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先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
已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
也。身冲矢石,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大意】
该篇分列了为将者用兵打仗的三个高下层次:智将是料敌先机、举重若
轻,能将是在短兵相接中战胜敌人,下将是与敌交锋,难料胜负。
第三十二篇便利
夫草木丛集,利于游逸;重塞山林,利于不意;前林无隐,利于潜伏;
以少击众,利于日暮;以众击寡,利于清晨;强弩长兵,利于捷次;逾渊隔
水,风火暗昧,利于博前擒后。
【大意】
该篇论述了战争中的一些具体规则,如在草木深厚的地方,利于进行游
击战;在山峦重重的地方,利于袭击;敌众我寡时,应在傍晚进行袭击;我
众敌寡时,应在清晨发动进攻;等等。
第三十三篇应机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敦能见机而作?见机之道,
莫先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士彷徨而失色。
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
【大意】
该篇阐发了出其不意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要取得战争胜利,
就必须把握时机,而出其不意则是把握时机的最好方法。因为攻敌无备、祸
出不测往往能乱阵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十四篇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熟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
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
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
决矣。
【大意】
该篇讲述了古代善于用兵的人预料战争胜负的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是通
过对战争双方的领导者、国力、军力部署等方面的比较来预测战争的结果。
第三十五篇轻战
螯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倚其备也。是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
故甲不坚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揉候
不谨,与无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
【大意】
该篇说明要使军队能轻松地投入战斗,必须有很好的战前准备,这包括
要有锐利的武器、坚固的盔甲、精密的侦探、勇敢的将帅等等。
第三十六篇地势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
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
此弓弩之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
枪矛之地也。
【大意】
该篇指出要根据地势的不同来部署自己的军队:山林土陵,丘阜大河,
有利于步兵作战;土高山窄,连绵不断,有利于战车的骑兵作战;依山靠涧,
林高谷深,有利于使用弓弩;草浅土平、前后开阔的地方,有利于使用长戟;
芦苇、竹树交相掩映的地方,有利于使用枪矛。
第三十七篇情势
夫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
智而必怯者,有谋而情缓者。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
贪而喜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谋而情缓者可
袭也。
【大意】
将帅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有的勇敢而不怕死,有的急于求成,有的
贪婪,等等。在战争中,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不同特点采取具体的克制办法,
如对勇敢而不怕死的,可去触怒他;对急于求成的,可有意拖延他;对贪婪
的,可设计贿赂他;等等。
第三十八篇击势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小习,
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吏刻剥,赏罚轻懈,营阵失次,战胜而
骄,可以攻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午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救,
敌有此者,引而计之。
【大意】
该篇强调要善于根据敌方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对一支士气低沉、军
备不足的军队,可以实施攻击,相反,就得待机而动。
第三十九篇整师
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
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
退不可逼,前后应接,左右应旄,与之安而不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
可用而不可疲矣。
【大意】
该篇要求在战争中,军队必须严整。严整的军队的主要标准是:驻扎时
有秩序,行动时很威严,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敌不敢追,前后左右都能
互相照应。
第四十篇厉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
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老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
以人,则士兵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大意】
该篇讲述了激励士气的方法,主要包括:给将士们一定的地位和财物,
讲求信义,严格执法,身先士卒,赏罚分明,等等。
第四十一篇自勉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法古。骄者招毁,妄自稔祸,多语者寡信,
自奉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大意】
该篇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准则。
第四十二篇战道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
或发于后。
丛战之道,利用剑盾。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
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人无措手足。
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
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以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
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冲
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
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耳
目而攻之,可以胜矣。
【大意】
该篇具体介绍了在丛林中作战、在草木丛生地带作战、在山谷中作战、
在水中作战、在晚上作战时的种种方法。
第四十三篇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
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胜于匹夫,况众
人乎。
【大意】
该篇说明了人和对于战争的重要作用。
第四十四篇察情
夫兵起而静者,持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
也;尘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
杖而行者,饥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
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窘也;屡罚者,
困也;来委谢者,休息也;币重而言甘者,诱也。
【大意】
该篇介绍了在战争中考察敌情的种种方法,如军队半进半退,是诱人深
入;士兵扶杖而行,是因为饥饿;旌旗乱动,说明军队已乱;等等。它们都
是对实际战争经验的总结。
第四十五篇将情
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
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大意】
该篇强调为将者一定要与士兵同甘共苦,不要有丝毫特殊化。
第四十六篇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
也。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贵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
纣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全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之类也。
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大意】
该篇说明了法令对于统御军队的重要作用。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