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津美好老君山185住宅基建工地唐末五代时期砖室墓发掘简报

 伯纳乌小球童 2012-02-07

                         新津美好老君山185住宅基建工地唐末五代时期砖室墓发掘简报                               《成都文物》2010年第3期

2009121824日,新津县文管所受成都市文物考古所的委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省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对美好老君山185住宅基建工地进行文物勘探调查时,发现一座砖室墓,随后成都市考古所联合新津县文管所用8天时间对该墓进行了发掘,编号2009CXMM1以下简称M1,现将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该墓位于新津县邓双镇金龙村11组、12组境内的浅丘缓坡上,小地名朱家山,北靠老君山,东邻舒大湾(该地曾发现一北宋时期的夫妻合葬石室墓),南接金竹村乡村公路,西邻希望农博园人工湖泊。(图一)

 

.

               图一  墓葬位置图

一、墓葬形制。

M1为同一墓圹的券拱双室砖室墓,属同坟异葬的夫妻合葬墓。由墓道、封门、前室、主室、耳室、壁龛、后室、棺台、通道、腰坑等组成。墓圹总长10.8、宽10.8,墓室内长8、宽1.96米。墓向318度。券顶已毁,具体情况不明,墓拱采用肋卷拱砌筑方式,肋卷拱砖有四道,肋卷拱上再用平砖封顶。东墓室M1A、西墓室M1B有通道连接,均采用规格为36×18×4厘米的青灰色砖砌筑而成。墓室内壁抹有一层0.30.5厘米厚的白石灰加以装饰。墓葬填土略呈红砂色,为夹杂有少量白石灰的五花土,结构略紧,显粘性。

由于M1A早年扰动破坏严重,仅剩墓室底部,而M1B保存较好,仅墓顶被破坏,墓室结构保存完好,现以M1B为例,对墓葬形制做具体说明。

墓道为斜坡状墓道,宽2.22.3米,长2米。封门采用平砖顺砌而成,砖墙厚0.36米,高1.4米,砖前再用红砂条石封砌。前室宽2.14米,进深1.3米,高1.4米,前室墓底比主室墓底低0.5米,铺地砖错缝平铺。主室长6.7米,宽1.96米,高0.851.92米,中部还有一棺台,平面呈长方形,长4.10、宽1.46、高0.24米,铺地砖错缝平铺。棺台用五层砖平铺顺砌而成,棺台两侧留有排水沟,棺台铺底砖下面用黄色松散沙土填垫。耳室位于主室中部东西两侧,底部高主室墓底0.38米,宽0.96米,进深1.4米,壁砖砌法为铺地砖上一丁五平交替上砌两组,然后丁砌两层,再平铺四层。壁龛以M1B西壁为例,由北至南依次说明:壁龛①,宽0.44、进深0.2、高0.42米,龛底高后室底部0.12米。壁龛②,呈“凸”字形宽0.24米、进深0.48米、高0.22米,龛底距主室底部0.84米。壁龛③,宽0.64、进深0.36、高0.72米,龛底距耳室底部0.12米。壁龛④,宽0.36、进深0.36、高0.36米,龛底距前室底部0.36米。后室宽1.4、进深0.86、高0.661.16米,后室墓底比主室底部高0.5米,铺地砖错缝平铺。

通道位于M1AM1B主室的北端,宽0.8米,高0.41.2米。在通道南、北壁中部有一处壁龛,呈“凸”字形,宽0.34、进深0.3、高0.34,龛底距通道底部0.44米。在M1B棺台两端各有一个腰坑,为正方形竖穴红砂石坑,边长0.4、深0.4米。M1A棺台中部也发现一腰坑,形制同上。(图二)

二、出土器物。

该墓因早年被盗,清理墓室时仅在壁龛、前室、后室、通道和棺台上发现一些瓷器残片和棺钉。根据瓷片,可判断该墓葬陪葬器物有碗、罐。M1A棺台南侧有一石质内碑座及石质乌龟(?),均风化严重。M1B棺台北侧有一石质内碑座,风化严重。在解剖墓底时,发现腰坑三个(M1A一个,M1B二个),内出土三件四系罐,在每个罐内发现一件铜质小镇墓兽和12枚“开元通宝”钱币。

四系罐 3件。M1A1,出土于M1A腰坑(墓室中部)。直口微侈,圆唇,高领,斜弧腹,腹部有多道凹弦纹,平底,肩部上塑四立耳。器物上施一层化妆土,施有青黄釉,器物外部釉色有脱落。口径13.6、底径18.4、腹部最大径22、通高22.8厘米(图三,1)。M1B1,出土于M1B前端腰坑。直口微侈,圆唇,高领,斜弧腹,腹部有多道凹弦纹,平底,肩部上塑四立耳。器物上施一层化妆土,再施青黄釉,施釉不到底,有流釉现象。口径14、底径19.4、腹部最大径21.2、通高18.8厘米(图三,2)。M1B2出土于M1B后端腰坑,形制同M1B1

 镇墓兽 3件。张口,头顶顶部有尖角,两侧有眼,长尾上卷紧贴背脊,蹲踞在一圆形垫圈上,通体呈淡蓝色,局部色彩有淡褪。M1A2,置于M1A1中,高16.7厘米,前脚宽8.9厘米(图四,1)。M1B3置于M1B1中,M1B4置于M1B2中,均高16.6厘米,前脚宽10厘米(图四,2)。

铜扣 1枚。M1B5,填土内发现,扣径2.4厘米。

开元通宝钱币 36枚(三个腰坑各出土12枚),形制相近,均方穿,面背皆有郭。正面铸阳文“开元通宝”四字,背面光素,锈蚀较严重。钱径在2.42.5厘米之间,穿宽0.7厘米(照五)。

三、结语。

M1没有发现明确的文字断代材料,且墓葬也遭到严重破坏,出土器物也极少,无法确定墓主人身份,也给墓葬的分期断代带来很大困难。下面根据墓葬形制及陪葬器物对墓葬的年代做大体推断。M1墓室后壁砌有壁龛,墓葬形制跟广汉烟堆子遗址晚唐、五代墓地M3相近,腰坑出土的四系罐跟成化村五代墓M25相近,小镇墓兽跟成都市龙泉驿区红河大道南延线唐宋墓地M127广汉烟堆子遗址晚唐、五代墓地M383相似,另外出土有光背开元通宝。而碗、罐、光背开元也是成都地区唐末五代砖室墓葬基本器物组合。根据以上分析,M1应为唐末五代时期墓葬。

M1中出土的四系罐泥料较粗,含有细沙粒,胎面施有化妆土。再结合器物形制及釉色,该罐应为邛窑系产品。该四系罐为研究邛窑系制瓷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时期邛窑系在成都地区的影响力和繁荣程度。

M1A棺台中部和M1B棺台两端均发现有腰坑(有研究者认为,此类腰坑又称为“生气坑” ),为正方形竖穴红砂石坑,坑底无砖。每个腰坑内各埋藏一个四系罐,罐内各放置铜质镇墓兽1件及钱币12枚,镇墓兽与钱币放在一起,应有守护钱财之意。这种器物组合方式是否有其他寓意?值得留意。

该墓背靠老君山,老君山为道教圣地,是五斗米道一传教点。汉安二年(143年),张道陵在老君山创建二十四治中中八品第四治——稠梗治。该墓址选择毗邻老君山可能跟墓主人的道教信仰有关。

M1不远处的舒大湾,文物部门分别于1987年、2003年清理过一座北宋时期的夫妻合葬石室墓。该墓出土有人首蛇身俑、神怪鸟、镇墓兽等器物,还有墓志一通,上刻“宋故王府君墓碑”。 据四川大学白彬教授考证,其中的人首蛇身俑,应为“地轴”,这种人首蛇身形明器应为道教太极雷坛四维神中的东北之神“洞阳幽灵”。我们注意到,该墓与M1墓址都毗邻老君山,年代较接近,都为夫妻合葬墓,墓葬都带有道教因素。那么此墓与M1有没有关系?是家族墓地?值得注意。由于M1提供了信息不多,难以给出准确回答。

新津美好老君山185住宅基建工地唐末五代时期砖室墓虽被施工扰乱遭严重破坏,但墓葬规模大,形制比较复杂,这在四川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很少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该墓的发现也为四川地区唐末五代时期墓葬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考古材料。

 

本简报撰写过程中,得到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刘雨茂老师的悉心帮助和指导,特此致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卢引科老师对原图纸提出了修改意见,曹桂梅老师重新绘制了图纸,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①⑥刘雨茂、朱章义:《四川地区唐代砖室墓分期初论》,《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

 ②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市文管所:《2004年广汉烟堆子遗址晚唐、五代墓地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5年第3期。

朱章义:《成都市五代墓出土尊胜陀罗尼石刻》,《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驿区文物保管所:《龙泉驿区成都市龙泉驿区红河大道南延线唐宋墓葬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1),科学出版社2003年。

雷玉华:《唐宋丧期考——兼论风水术对唐宋时期丧葬习俗的影响》,《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

刘雨茂、陈蕾、陈昌军、郑卫:《新津县邓双乡北宋石室墓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2),科学出版社2004年。

白彬:《雷神俑考》,《四川文物》,2006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