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历史学科讲学稿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学习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火烧圆明园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 ※(3、)主凶和帮凶分别是谁? ※(4、)他们犯下了那些罪行?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侵占我国领土面积最多的条约是什么?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获利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为什么?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____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____发动起义,建号____,起义军称____。 (2、)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为____,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列举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两次大捷。 二、课堂展示 (一)合作探究: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拓展延伸: 1、1.2003年10月,圆明园罹难143周年时,曾被英法联军掠走的铜猪首、铜虎首、铜牛首、铜猴首四件国宝重归故里,在圆明园与广大观众见面。那么我国这四件国宝是怎么被抢走的呢? 2.我国现在的领土是960多万平方公里,可是你知道原来我们的国土面积比现在还大,那么究竟是哪个强盗抢走了我们领土最多呢? 3.我们刚学习完鸦片战争,怎么又一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三)系统总结:(见课件) 三、知识反馈延伸 轻松入门—练基础 一)选择题:(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1.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 ) A.英、法 B.英、法、俄 C.英、法、美 D.英、法、美、俄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帮凶”,且又单独“作案”的国家是( )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美国 3.有人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花费一文一钱,不必动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更多的好处”指( ) A.得到巨额赔款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C.强迫清政府开放数处通商口岸 D.从中国抢走无数珍宝 4.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尼布楚条约》 5.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的领袖是(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华尔 D.洪秀全 6.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7.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两次战争的性质相同 B.两次战争的规模相同 C.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D.挑起战争的借口相同 8.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因为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关天培 C.华尔在浙江慈溪的战役中被清军击毙 D.这次农民运动的结果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二)、列举题: 9.列举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
10.列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通过哪些条约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1.列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犯下的罪行。 拓展创新——练能力 三)、材料解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龙潜海角恐惊天,暂却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坤乾” ——洪秀全 材料二:在我国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着一首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民谣:“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 (1)材料一反映了洪秀全什么思想?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 (2)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发动了什么行动? (3)材料二中“红头军”指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反对洋人? (4)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红头军”所发动的这场运动的性质。 四、课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
|
来自: 楼兰密语 > 《8,上历史讲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