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述你不知道的溥仪

 家住苍烟 2012-02-07
讲述你不知道的溥仪
 

图片

 

    1912年2月12日,养心殿,雍正皇帝手书的“中正仁和”大匾依旧高悬,红木龙椅宝座、楠木黄缎案桌静立一旁,年仅6岁的宣统皇帝溥仪以一纸诏书宣布退位,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
    如今,100年过去,巍巍紫禁城依然保持着它固有的神秘。3岁登基,6岁退位,关于溥仪短暂的帝王生活,各种传说还在延续。
    2012年1月24日,大年初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拜访了晚清研究学者、《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作者贾英华。他采访过300多位与末代皇族有关的人士,与溥仪遗孀李淑贤、弟弟溥杰、妹妹韫龢(音同“韵合”)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他还是第一个整理溥仪遗物和日记的人。
    贾英华的家中,有一个以“晚清”为特色的书房,轻易不肯示人。这里收藏有数百卷100年前外国人记述中国晚清宫廷生活的各种外文原版书,以及蘸金书写的藏文经卷;还藏有溥仪等晚清人物的一批珍稀档案史料,包括数十小时录像、数百小时录音、数百位亲历者的口述资料,相当一部分堪称孤本;作为一名研究者,贾英华还收藏有不少溥仪用过的物件,如溥仪的镜子、两副眼镜、原始病历复印件、多封亲笔信及实寄封,溥仪老师陈宝琛和朱益藩的亲笔书法和扇面,以及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未定稿的各种版本,等等。书房的架子上还有几个大册子,里面珍藏着贾英华拍摄或收藏的数千张历史照片,其中包括光绪年间的皇城照片集,堪称珍罕。
    “用第一手史料和文物讲述历史”,是贾英华一贯的主张。他通过这些文字、声音、图像以及物件,还原出一个世纪前真实和鲜活的紫禁城,记录下溥仪3年帝王生活中不为人知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摇篮是粉彩果盘
    “现在人大多都不知道,溥仪还有个小名,叫午格。不过因为皇帝的名字不仅不能随便写,也不能随便说,溥仪50多岁时,有一次看父亲载沣的日记,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个小名。”贾英华告诉记者,“我最早是听末代老太监孙耀庭讲的,他当过皇后婉容的贴身太监,也伺候过溥仪。”
    后来,贾英华从韫龢那里了解到了“午格”的来龙去脉。当初为给溥仪起名,载沣考虑来考虑去,起了好几个,最后拿给溥仪的祖母刘佳氏看,老太太挑来拣去,选了午格。溥仪出生于1906年2月,按照传统的干支纪法,这一年是丙午年,这个月又是壬午月,而且还是午时出生,占了几个“午”。至于“格”字,贾英华分析可能是“命格”的意思。略一沉思,他又笑着说:“当然了,王府里小姐都叫‘格格’,是不是因为起女名好养活,这就不好说了。”
    紧接着,贾英华又告诉记者另一个“秘密”——溥仪的摇篮是个粉彩果盘。刘佳氏卧室的桌子上,曾摆着一个很大的康熙官窑的粉彩果盘。“这瓷盘是大内珍藏的极品,御赐给了醇亲王府,平常专门摆放几位老太妃赏赐的水果,谁也不能动。”后来,溥仪跟这个果盘结下了不解之缘。溥仪从小就爱哭,怎么哄都不行,王府甚至仿照民间的土办法,往外贴过帖子,“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看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可一点儿用没有。后来有一次,刘佳氏无意中把溥仪放进了粉彩果盘里,说来也怪,他立马就不哭了。其实,这里也有原因,“老祖母第一次把溥仪放进果盘里是个酷热的夏天,他光着小屁股坐进凉果盘里,自然挺舒服。后来这个果盘就成了溥仪的摇篮,老祖母怕他着凉,还亲手做了一个软绣垫儿放在果盘上。”
    说起溥仪的哭,里面又有很多故事。就在慈禧召溥仪进宫,所有人因溥仪的哭闹急得团团乱转时,乳母王焦氏出现了。她瞧溥仪哭得可怜,就把他抱进怀里,还真立竿见影,溥仪很快安静了下来。从此,溥仪再也离不开王焦氏了。对于这个乳母,溥仪感情至深,他在《我的前半生》中曾这样记述:乳母,是宫中唯一使我保留了人性的人,他甚至用“卓越”两个字来形容乳母王焦氏。“特赦后的溥仪一度想娶乳母的孙女为妻,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这事没成。”这种想法,也许是溥仪爱屋及乌的一个表现吧。
    贾英华说的每一段故事背后总能牵出更为有趣的秘闻。“当初王焦氏怎么就当上了溥仪乳母?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当的。”贾英华介绍,当年王府选乳母,参照的全是宫里的标准。“皇室向来都对选乳母非常重视,从明代就专门设立了征用乳母的机构‘奶子府’,地点在如今灯市口和王府井北大街交叉路口。进了‘奶子府’的乳母没一个不想出来的,她们吃的东西好归好,却一点儿盐都不准放。而选乳母的标准更是苛刻,必须得是良家妇女,体貌端正。此外,最重要的是检验乳汁,办法也是秘不外宣的:要把乳汁直接挤进白瓷盘子里,放到阳光下暴晒后阴干,从色、味、状三方面来检验。晒过后,乳汁就起变化了,有变成血色的,也有的有难闻的腥味或其他异味,还有出渣儿的,这都不成,自然就淘汰了,只有晒过后,洁白如脂——羊脂玉的‘脂’,才算合格,要达到这个标准,可以说百里挑不出一二。”
二哭慈禧
    谈溥仪,就不能不提到慈禧太后。贾英华说:“没有慈禧,溥仪不可能成为皇帝。不过,溥仪即便当上了皇帝,充其量也只是慈禧的‘四步棋’之一。第一步棋,她将妹妹婉贞嫁给老醇亲王奕譞(音同“宣”);第二步棋,让婉贞之子载湉(音同“田”)进宫当光绪皇帝,弟弟桂祥之女静芬当光绪皇后(即隆裕太后);第三步棋,让荣禄之女瓜尔佳氏嫁给光绪的弟弟载沣;第四步棋,让载沣与瓜尔佳氏之子溥仪成为宣统皇帝。工于心计的慈禧,就这样牢牢把控了同治、光绪、宣统晚清三代皇帝和奕譞、载沣两代醇亲王。”
溥仪在记述当年第一次见慈禧太后时,用了“三个陌生”来形容——他突然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了许多陌生人,最后在阴森森的床帐内见到了一个陌生的瘦得怕人的老太太。
    贾英华对这次见面的讲述则更加生动,“慈禧太后伸手想抱一下溥仪,溥仪却被满脸病态的慈禧吓得大哭。慈禧就让人拿糖葫芦哄他,没想到,溥仪接过来一下子摔在了地上……一般病重垂危的老人,最怕孩子哭,不吉利。溥仪一哭,又不让她抱,慈禧很不痛快,就说:‘这孩子真别扭,让他上那边玩去吧!’溥仪与慈禧唯一的见面,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溥仪的哭并非总让人头痛,他第二次哭慈禧既真实也及时,大臣们的评价是“当哭则哭”。1908年11月15日,慈禧离世。“在慈禧出殡之日,许多王公大臣和侍卫、太监,都簇拥着溥仪在慈禧灵前叩头。按照规矩,太监首领拖着长腔大喊一声:‘举哀——’,然后再拍三下巴掌。‘举哀’这个仪式是祭奠时必须有的,当时清宫的规矩跟如今鼓掌的意义截然相反,大人物去世才能拍巴掌。巴掌拍完了,宫内顿时哭声震天。溥仪小小年纪,不被吓哭那才怪呢。但滑稽的是,现场除了溥仪是真哭,大多数人都在假哭,并且还是例行假哭。”
手握“傀儡虎”登基
    贾英华拿出一张黑白老照片给记者看,一个小男孩穿戴整齐,右手的架子上摆着只天球瓶,背后是仙鹤翩然飞舞的屏风,这是溥仪在醇亲王府家里拍的。之后,这个小男孩被抱进了宫。一个月后,1908年12月2日,清廷举行了登基大典,不满3岁的溥仪即位称帝,年号“宣统”。
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溥仪先是在中和殿接受了领侍卫内大臣等人的大礼朝拜,又被抬到太和殿的宝座上接受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的大礼朝贺,没想到,溥仪放声大哭。载沣单膝侧身跪在金銮宝座下面,双手扶着溥仪,不让他乱动。可是小孩子哪管那套啊,边哭边喊:“我不挨这儿!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溥仪后来在《我的前半生》里这样回忆自己在登基时的表现。
    1956年,香港记者潘际垌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采访了溥仪。当时,溥仪抽着烟,从容地讲述着40多年前的情景。潘际垌掏出随身携带的清末进士金梁所写的《光宣小纪》,翻开一页给溥仪看。那段文字的大意是,登基仪式上,载沣见溥仪大哭不止,怎么哄都不行,连忙让随从拿了一个玩意儿放在溥仪手里,他这才停止大哭。当时,大臣们都非常惊讶,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贾英华就藏有原版的《光宣小纪》,“溥仪玩的是庙会上一种哄小孩儿的玩意儿,叫‘虎小儿’,就是纸糊的小老虎,老百姓又叫‘傀儡虎’,一听这名儿大家就明白,岂止不祥之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傀儡虎’叫得简直太确切了。”
    当时,为了能看得清楚些,溥仪特意从口袋里摸出一副黑边眼镜。看过之后,溥仪并没有否认,只是用手指着文中“讶为不祥”,说了3个字——“唯心的”。这个评语竟然出自当年的皇帝之口,潘际垌不禁意味深长地向他看了一眼。
    登基大典上,让人“讶为不祥”的,除了溥仪手握“傀儡虎”,还有载沣的一句话。据说,登基大典上为了哄溥仪别哭,载沣慌不择语,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这话从宫内传出去,很快就搞得满世界风风雨雨,“快完了”,这可是不祥之兆啊!就连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也这样写。然而,贾英华却从韫龢那里听到了另一种说法,“我父亲从来就不承认当时说的是‘快完了’,他说自己明明说的是‘快好了’,此话被误传,以致从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都把大清朝灭亡的原因归结在他说的这句话上了。他可真是气坏了,却百口莫辩,直到临终也咽不下这口气。”
    其实,这些所谓的“不祥”确如溥仪所言,是“唯心的”。贾英华收藏的一套邮票,准确地诠释了清朝覆灭的原因。溥仪登基时,清廷发行了一套宣统登基纪念邮票,共3枚,面值为2分银、3分银、7分银,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套“帝王登基”邮票。贾英华告诉记者,“主持发行这套邮票的是载沣,当时,他驳回国内所有印厂呈递的样稿,不惜花费重金,委托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印制。邮票主图是天坛祈年殿,两侧则是巨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枚纪念大清帝王登基的邮票上竟然以英文‘Chinese Empire’标示中国国名,连面值也是英文字样,中国皇帝登基的邮票由外国人印制,具有鲜明半殖民地的历史烙印。仅从这一点上,就反映了晚清社会的状况,我用八个字形容——风雨飘摇、国力衰微。”
误以为是自己“复辟”
    溥仪登上皇帝宝座时,还是不满3岁的幼童,他压根儿不了解晚清宫廷内外你死我活的夺权之争,更不可能洞悉中国历史正在酝酿着的一场政治巨变。梁启超曾预言:如不改革,“不及三年,国必大乱以至于亡!”
    果然,不及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敲响了封建帝制的丧钟。之后,清廷的权力核心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10月30日,清廷迫于形势,罢免溥仪的六叔载洵。仅隔一天,又罢免溥仪的七叔载涛,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凯回京主政。12月6日,载沣被迫辞去摄政王位,溥仪赖以支撑皇位的“保护伞”彻底垮掉了。1912年2月9日,南京政府向袁世凯转交《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2月11日,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千年帝制走到了尽头。
    贾英华的藏品中,有一张100年前清廷理藩部印制的《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极为珍贵。“我手里的这份虽不是当年隆裕皇太后在养心殿拿的原件,但当年这个文件就没多少。当初都认为是满汉文,我查了资料后确认是蒙汉文。”
    “1915年,袁世凯为称帝四处活动。溥仪曾一度产生错觉,误以为袁世凯要让他复辟登基。当溥伦贝子代表清皇室和八旗向袁世凯递上《劝进表》时,溥仪才恍然大悟所谓‘复辟帝制’与己无关,而是袁世凯自己要当皇帝。”贾英华感慨道:“然而,袁世凯也仅仅做了83天的皇帝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袁世凯成了个螳臂挡车的小丑。”
    作为晚清研究学者,贾英华认为,溥仪从登基到退位仅仅3年,就个人而言,生在帝王家又少不更事的溥仪,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叶漂萍。然而,这段历史带来的思考与教训,却是深刻的。“我采访过的皇族成员都说,清朝亡于‘气数已尽’。那么这个‘气数’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他认为,清朝覆灭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清末官员选拔制度从任人唯贤蜕变到任人唯亲。“清晚期,‘家天下’愈演愈烈,竟出现了‘皇族内阁’这种荒诞的任人唯亲闹剧,是社会制度的退化。”贾英华说,2月12日起,他将开始在新浪网上讲述《揭秘最后的圣旨》,和更多的网友进行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及其带来的警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