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愈青春期抑郁问题的“良方”

 黎明小子 2012-02-07
  青春期抑郁“深藏不露” 与成人状况有所不同———

  据研究显示,近年来,心理精神障碍有低龄化倾向。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医师肖春玲认为,近来儿童及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有社交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在青年阶段发展为抑郁障碍的危险增加,对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利,多数会复发,某些抑郁障碍可持续到成年。青春期抑郁虽“深藏不露”较难发现,但专家认为它与成人情况有所不同,保证睡眠和运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青春期抑郁“深藏不露”难发现

  中考临近,初三女生小文却不像其他同学一样沉浸在紧张的复习之中。小文母亲说,小文以前是个乐观开朗的孩子,现在快中考了也不好好复习,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看穿越小说,也不愿搭理父母,一让她去上学就哭哭啼啼不肯去学校。看着孩子闷闷不乐的样子,家长只好带她去医院。然而专家的诊断却让家长大吃一惊:孩子患有双相情感抑郁!

  台湾地区心理治疗师金韵蓉谈到,许多有抑郁症倾向的学生潜藏在学校内,不仔细观察根本看不出来,再加上不少老师或家长误以为孩子缺课多,白天在教室里昏睡、早上又爬不起来上学是偷懒的现象,除了不断施压、恶化症状之外,也忽略了孩子可能有抑郁的情绪困难。中山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关念红指出,不仅家长容易忽视孩子的病情,“医生也不能观察到孩子的全部病情,所以极易误诊,造成不良后果:一是病情拖延太久,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孩子不能正常学习生活;二是抑郁期极易自杀;三是导致孩子与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沟通、思维水平很难再跟上同龄人。”

  早发现才能早治疗,家长对孩子的种种异常征兆不能疏忽大意。金韵蓉老师在新作《爱让成长不烦恼》中谈到青少年抑郁症的常见反应时指出,青少年的抑郁表现以外向的烦躁为主,他们一改往常的温顺,表现出暴躁易怒、具有敌意和攻击性、容易受挫折和突如其来的大发脾气。青少年抑郁时,虽然也会减少和他人互动的频率,和同学朋友出去玩的次数减少,但却不会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他们会继续保持几份特殊的友谊,一般来说,他们所关闭的沟通之门主要面向父母。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患上抑郁问题?

  从安定医院青少年门诊目前的接诊情况看,近两年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由原先的行为问题困扰为主转变为情绪障碍者居多,原来多发的多动症、躁动症、品行障碍等问题被抑郁、躁动、强迫等问题替代。这些有情绪障碍的孩子多集中在初一至高三这个学龄段上,占所有发病孩子的80%左右。调查发现,出现抑郁情绪症状的青少年最受困扰的事件包括:学业(85.4%)、与家人的关系(65.4%)、个人经济(61.4%)、同辈关系(59.3%)以及外表(59%)等。值得留意的是,这些青少年对某些困扰事件的求助率相对很低,例如他们遇到和外表有关的情绪问题时,求助率只有27%。

  谈到青少年抑郁的原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央电视台特约心理专家王颖老师指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环境不适应。“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升学,小学是比较被动地被督促着学习,而到了中学更多的靠自觉,有些学生就调整不过来;另外,如果因为升学考到了好学校,竞争就更激烈了,以前学校里的尖子生,现在变成默默无闻的小辈,孩子们很可能会一蹶不振。”二是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三是学业的压力。四是对很多社会现象的不满。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王鸿涛老师说:“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感情问题——失恋,或者追不到异性。另外我觉得,现在家长对于孩子过于娇惯,总是给予孩子过于富足的物质供给和过度的精神关注(有时可能是无形给孩子施压),导致其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普遍偏弱。学业方面的原因也有,比如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挂科频繁、留级等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睡眠和运动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根据国内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在感到抑郁时,有54.1%的人会告诉朋友,只有18%的青少年会告诉父母,不过还有高达28.2%的青少年表示感到抑郁时“无人可说”。只有1.8%的青少年感到抑郁时会告诉专业的辅导人员。

  金韵蓉老师指出:“青春期抑郁又被心理学家称为情境性抑郁,它不完全如同成年人的抑郁症,它和青少年的学业成就、人际交往能力有关,通过一定的技巧就可以缓解或痊愈,不一定需要吃抗抑郁药物。”

  北京市大兴区精神病院精神科医生古特告诉笔者:“防止青春期抑郁要以缓解精神压力为主,要让孩子做到有效的劳逸结合。”金韵蓉老师在《爱让成长不烦恼》中谈到:要让孩子保证良好的睡眠。睡眠是情绪的杀手。“如果家里的青少年正面临着升学考试,又不得不牺牲睡眠时间来复习功课的话,我们就要保证做到几件事:一是保证孩子每晚至少有6个小时以上的睡眠。二是保证孩子每天都有足够的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例如可以在每天放学后到公园待上半个小时,跑跑步、做做伸展运动。三是保证孩子有充足而均衡的营养摄取,尤其是多摄取具有舒缓神经系统功能的绿叶蔬菜。”另外,建议帮助孩子养成固定的运动习惯。运动能够使身体得到放松,产生抗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从前我在医院从事心理治疗工作时,就总是要求父母或家人盯着患病孩子每天跑步至少1公里以上,或在泳池里游泳至少5个来回,这个方法屡试不爽。”金韵蓉老师说。

     文/艾思思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