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节趣谈

 zhentiancheng 2012-02-08

 

趣谈元宵节

 %u5143%u5BB5%u706F%u4F1A
元宵灯会

  元宵节在中国古代也称为上元节,是指夏历的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叫“元宵”;又叫“元夜”、“元夕”。元宵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也是最热闹的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始于唐代。

  为什么元宵节在古代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呢?说来话长。也许有读者听说过“金吾不禁”及“放夜”这两个词。“金吾”是古官名;负责皇帝的警卫、仪仗以及徼循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其名称、体制、权限历代多有不同。汉有执金吾,唐宋以后有金吾卫、金吾将军、金吾校尉等。古代由掌管京城警卫的金吾禁止夜行,唯于正月十五日开放夜禁,称“金吾不禁”。据唐·韦述《西都杂记》记载:“西都京城(长安)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曰:“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放夜”和“金吾不禁”是一个意思。正月十五夜前后各一日暂时弛禁,准许百姓夜行,称为“放夜”。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放夜》记载:“唐睿宗先天二年(西元713年)正月望,初弛门禁;玄宗天宝六年正月十八日,诏重门夜开,以达阳气;朱梁开平中,诏开坊门(古时街巷之门)三夜……太平兴国六年(西元981年,宋太宗的年号),敕然灯放夜为着令。”

  据笔者考证,宋·高承的记载有误。元宵“放夜”或“金吾不禁”的规定,肯定是在唐睿宗先天二年(西元713年)之前就有了。因为史书记载最早的元宵闹花灯之事是唐中宗景龙四年(西元710年)。而笔者发现在《全唐诗》中,有一位唐高宗(西元649年-西元683年在位)时期的文人崔知贤,写过一首诗记载了闹花灯的见闻:

  今夜启城闉,结伴戏芳春。鼓声撩乱动,风光触处新。
  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
  (【上元夜效小庾体】《全唐诗·卷072_004》)

  唐朝的大诗人陈子昂(西元661年-西元702年)也曾记载了元宵闹花灯之事:

  三五月华新,遨游逐上春。相邀洛城曲,追宴小平津。
  楼上看珠妓,车中见玉人。芳宵殊未极,随意守灯轮。
  (【上元夜效小庾体】《全唐诗·卷084_030》)

  陈子昂诗中的“三五”一词其实就是“十五”。崔知贤诗中写了“歌舞达明晨”,那是一定要“放夜”才行了。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过元宵节及闹花灯的习俗应该是从唐高宗时期开始的。

  之所以开放夜禁三个晚上,是为了让老百姓闹花灯、逛灯市;而且有时连皇上都要微服出宫,与老百姓共赏花灯。据史书记载(详见《旧唐书·中宗纪》),景龙四年(西元710年)上元夜,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微服出宫观赏花灯,发现灯市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中宗跟皇后一商量,干脆让宫女们也来看看热闹,所以让几千个宫女都换上平民服装,一起出宫逛灯市。怎见得灯市热闹呢?有当时的大臣张说的诗为证: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全唐诗·卷089_032》)

  诗中的“灯轮”是指一种大型的灯彩,或者说是一种大型的花灯,当时从西域进贡来朝的“灯轮”并不大。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元宵花灯(或灯彩造型)是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前由唐人制造出来的,据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记载:“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代的1尺大约等于现在的0.267米。那么二十丈高的灯彩大约是现在的53.4米,至少是现在的18层楼高。而且里面还点燃着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我们不得不佩服唐人的智慧和制造工艺的神奇。

  前面讲到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微服出宫观赏花灯,后来还逛到中书令萧至忠的府第坐了一会儿,才起驾回宫。没想到的是那放出宫看花灯的几千名宫女有一大半没有再回皇宫了。也许是唐太宗有放三千余名宫女出宫任其自由婚嫁的先例吧(详见《贞观政要·仁恻》),唐中宗也没有把宫女不回皇宫的事情放在心上,所以第二天晚上又拉着皇后再次出宫去逛灯市。

  那么,元宵节除了看花灯、逛花市之外还有一些什么节目呢?当然,唱歌跳舞的节目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唐·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云:“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这里的“鱼龙百戏”是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亦为该项百戏杂耍名。据《汉书·西域传赞》记载:“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唐代经学大师颜师古注曰:“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也就是说,正月十五元宵时有一个“鱼龙百戏”的节目,很值得观赏。

  南宋诗人范成大写的《灯市行》诗中也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两品争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儿郎种麦荷锄倦,偷闲也向城中看;酒垆博塞杂歌呼,夜夜长如正月半。灾伤不及什之三,岁寒民气如春酣;侬家亦幸荒田少,始觉城中灯市好。(《全宋诗·卷05》)

  诗中的“灯影戏”,我想一定是大人小孩都爱看的节目。“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是讲花灯制作的巧夺天工。而“博塞”亦作“博簺”。即六博、格五等古代掷采下棋的比赛游戏。这种游戏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流行了。

  从宋代开始,正月十五元宵节,皇宫中也开始制作花灯,并悬挂花灯供皇上等观赏。据《宋史·文苑二》记载:“元夕,上(宋太宗赵光义)御干元门观灯,嘉正献五言十韵诗。”又据《宋史·嘉礼四》记载:“政和三年(宋徽宗年号,西元1113年)正月,诏放灯五日。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诏景龙门预为元夕之具,实欲观民风、察时态、黼饰太平、增光乐国,非徒以游豫为事。特赐公、师、宰执以下宴,及御制诗四韵赐太师蔡京。”

  明朝的文渊阁大学士、少师杨荣曾写了一首诗记载了元宵时被赐入宫观灯所见:

  【元夕赐观灯(三首)】
  海宇升平日,元宵令节时。
  彩云飘凤阙,瑞霭绕龙旗。
  歌管春声动,星河夜色迟。
  万方同燕喜,千载际昌期。

  禁苑东风暖,青霄月正中。
  鱼龙千队戏,罗绮万花从。
  云峤祥光丽,星桥宝炬红。
  太平多乐事,此夕万方同。

  像纬临天阙,瑶空集万灵。
  云霞纷掩映,星斗叠晶荧。
  宝地春应满,金门夜不扃。
  千官陪宴乐,拜舞在明庭。

  最有趣的是清康熙二十四年元宵,清圣祖康熙皇帝开放中南海,让大臣及普通百姓进来观灯,与百姓一同欢度元宵佳节。据《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记载:“又四年元夕,圣祖于南海大放灯火,纵臣民使观,嘉炎(徐嘉炎)复应制撰记;皆称旨。”

  文章的最后,笔者献给各位尊敬的读者绝句一首,并预祝各位读者过一个欢快、热闹的元宵佳节:
  中华礼俗蕴清奇,古道心怀士秉持。
  须得法光开四照,乾坤再现正昌期。(作者/明珠)

这个帖子的Trackback地址

http://www./htsrv/trackback.php/123144

元宵节观灯风俗的南北异同趣谈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是春节过后我国第一大传统节日。元宵风俗,以张灯、观灯来庆贺这一节日,故俗称“元宵灯节。然而,虽然元宵节还在年年欢度,但元宵节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早已今非昔比,对传统的完整的元宵节俗已经只能从遗存的文学作品中寻觅了。

       这些年为了写元宵灯节的博文,查了一些资料,倒也发觉我国南方和北方元宵观灯风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些不同的地方。相同在于“人走灯不走”,不同的在于“灯走人不走”。仔细看来,颇有情趣。

      所谓的“人走灯不走”,说的是在固定场所悬挂花灯,让游人来观看。这是古往今来南北地方元宵节观灯风俗的最主要形式。这种风俗形式的描写,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古代小说中都不胜枚举。在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此描写最大量最详尽的文学作品恐怕是《水浒传》了吧?

    《水浒传》中为了烘托北宋时庆贺元宵大放灯火、欢闹热烈的气氛,至少有五处写到了那种家家门前搭灯棚挂花灯的盛况。如第六十六回:“家家门前扎起灯棚,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画片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 这些花灯都是让游人前来观看的。书中有时迁“正月十三日,却在城中往来观看居民百姓搭缚灯棚,悬挂灯火”的描写,还有宋江、柴进、戴宗、李逵四人在元宵节这一天到东京看灯,遍游六街二市,只见“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的场景描写。

      元宵节家家悬灯庆祝的这一古老传统习俗,由来已久。但南宋时元宵节的“灯市”更为光焰夺目,达到了一代顶峰。所谓的“灯市”,即在主要商业街两边的茶肆罗列出售各种彩灯的市场。据《武林旧事》所记“灯之品极多……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在“灯市”活动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也是最令人神往的就是“鳌山”了。所谓的“鳌山”,原来是指古代传说中海上巨龟背负的神山。后世每逢元宵节,即模拟其形,把无数盏绚丽多姿的彩灯扎架而起,供游人观赏,谓之“鳌山”。

      《水浒传》作者在对元宵赏灯风俗极其精彩的描画中,对“鳌山”的描写是最为细致,最为生动的。作者写了东京、北京、清风寨这三处元宵灯景中的“鳌山”。东京御街上的“鳌山”:“鳌山排万盏华灯;夜月楼台,凤辇降三山琼岛。”东京天汉桥的“鳌山”:“鳌山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写北京有四处“鳌山”——市中心、大名府留守司洲桥边、铜佛寺前和翠云楼前,描写也颇为翔实。清风寨的“鳌山”:“玉漏铜壶且莫催,星桥火树彻明开。鳌山高耸青云上,何处游人不看来。”“鳌山”上金莲灯、玉梅灯、荷花灯、芙蓉灯等花灯,“晃一片琉璃”、“散千团锦绣”、“银娥斗彩”、“雪柳争辉”,好一幅灯景!对“鳌山”的观赏,游人都是行走去的。如书中写宋江与家间二三人去市镇中心、宋江等又手厮挽着来到土地大王庙前看那小鳌山等。

       由此可见,当时全国各地通行的元宵观灯风俗都是“人走灯不走”的。

       有没有不一样的元宵观灯风俗呢?——即所谓的“灯走人不走”。以我孤陋寡闻,似乎在古诗词和旧小说中没有看到过。只是近年来闲来写博,倒就在自己的家乡戏里有了新的发现。<br>沪剧是上海地方戏,至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现流传于上海城区和郊县及江浙一带。沪剧有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徐阿增出灯》,它就用唱词的形式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当时“灯走人不走”的场景。《出灯》是剧中一折大段唱,《出灯》中唱出了当时当地元宵花灯巡街的盛况,比较完整地讲述了“出灯”的顺序规矩和彩灯品种。按唱段中的记录,“出灯”顺序和灯名大致如下:

     (1)头排灯。灯上“无戏无古人”,灯上写有制灯人姓氏,说明当地制灯工匠的地位名望和制作的规模化程度。

     (2)二排灯。“盏盏灯上有戏有古人”。

     (3)金锣灯。包括肃静回避灯、清道旗灯、飞虎旗灯等,模仿古时官员巡街。

     (4)牌名灯。三十二盏,以天、地、人、鹅等彩灯组成。

    (5)象棋灯。三十二盏,由将帅士相象车马炮卒兵组成。

    (6)古戏灯。二十盏,有:一箭仇、二进宫、三岔口、四杰村、五台山、六月雪、七星灯、八腊庙、九江口、拾黄金;有:一枝梅大闹宁王府、二狼关炮打韩夫人、三锤击走裴元庆、四平山大战老杨林、伍云召起反南阳地、陆地行舟隋炀帝、七擒孟获诸葛亮、八锤大闹朱仙镇、九进中原金兀术、十打嘉兴柳如春。

    (7)十字灯。十盏灯,如一团和气灯,二龙抢珠灯、三星高照灯、四方平静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封相灯、七星宝剑灯、八仙过海灯、九节连环灯、十面埋伏灯。

    (8)花名生肖戏名灯。三十二盏,此类彩灯颇具匠心,正月梅花老鼠灯,上绘五鼠闹东京;二月杏花老牛灯,红孩儿和牛魔王;三月桃花老虎灯,武松景阳冈上打猛虎;四月蔷薇兔子灯,咬脐郎出猎白兔记;五月石榴云龙灯,唐皇屈斩单雄信;六月荷花青蛇灯,白娘子断桥会许仙;七月凤仙白马灯,马腾出师西凉反;八月木樨老羊灯,杨家将八虎闯幽州;九月菊花猴子灯,孙悟空大闹南天门;十月芙蓉金鸡灯,纣王宠爱妲己精;十一月水仙黄狗灯,杨戬牵着咬天犬;十二月腊梅猪猡灯,猪八戒盘水洞去招亲。(根据唱词整理)

    (9)花篮灯。八盏,有:张果老、汉钟离、蓝采和、何仙姑、铁拐李、纯阳子、韩湘子、曹国舅八仙。

    (10)蔬菜瓜果灯。有冬瓜灯、蕃瓜灯、西瓜灯、塘藕灯。<br>(11)河鲜鱼类灯。 有头有脚乌龟甲鱼灯、无头无脚蚌蛯蛤蜊灯、有脚无头螃蟹蟛蜞灯、有头无脚泥鳅鳗鲡灯。

     由此可见,其中说唱的彩灯种类与旧小说和北方许多歌唱元宵观灯的戏曲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沪剧表现的江浙一带元宵节观灯的形式是“出灯”,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巡街表演,即别处是“人走灯不走”,此处是“灯走人不走”。这在笔者所看到的中国传统元宵节观灯形式中是唯一的,而且“出灯”的顺序、品种相当详细,故颇具史料价值。

     据我了解,南方一些地方至今也还保留着元宵花灯巡游的风俗。如浙江海宁硖石,有“江南第一灯会”的美誉。元宵的夜晚,海宁硖石就成了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29组大型主题灯彩、26个表演方队及近千盏提灯、挂灯、艺术灯,在江南丝竹、腰鼓、打莲湘、硖石威风锣鼓等民间歌舞的伴随下,一路出灯、演灯,如龙行蛇舞,绵延数里。各界群众组成的动物灯队、果灯队、扇子灯队、花篮灯队和花灯舞队,一边闹着跳着,一边出灯演灯。广东汕头、惠州,安徽黟县、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地也有元宵花灯巡游的风俗。当然,现在北方一些地区如山西等地也有元宵花灯结合舞龙、花车等巡游活动的。

     从以上所述元宵观灯南北风俗的异同,可以看出我国民俗民风认同的文化取向——文化兼容与和而不同。观灯的“人走灯不走”是南方北方的共同点,观灯的“灯走人不走”是南方的另一个特点。对此,南北并没有出现激烈的文化对抗,融合成了共识,文化兼容成了我国丰富多彩民俗民风的现实。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从而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与此同时,我国也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具丰富多彩内容的节俗文化。各民族各地域的人们常年乐此不疲地欣赏丰富多彩的节俗文化汇演,并且不断地创造出新节目、新气象,形成了世界历史上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文化景象。

上海豫园元宵灯会


yumingaaaa@sohu

元宵节趣谈
邢庆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在这首《青玉案》词中写到南宋京都元宵节繁华熙攘,满城花灯,满街游人通宵歌舞的热闹景象。花灯经过200多年和多少人的传承,越扎越精细,物料越来越广泛。羊皮、麦秸、玻璃、橘子、西瓜……不胜枚举。造型更是千姿百态:跑马灯、虎龙灯、各种植物动物灯,形状复杂巧夺天成,宫灯、纱灯、花篮灯、鱼灯绚丽多彩光辉四射,发展到现在电光时代更是丰富多彩,诱人眼球。
      始于南宋的灯谜集知识兴趣娱乐于一体,具有不朽的魅力和古老的灯盏相得益彰,交相生辉,使灯会更加流光溢彩。
      齐鲁大地富有农家气息的面灯、胡萝卜灯独具特色。将胡萝卜洗净横切成三四寸长的段,一头用铜钱挖洞,再用二寸许的灯草捻上棉絮插进洞中,倒进豆油点着棉絮后放在屋外们两旁香台上或灶台前,石磨畜禽栏圈鸡舍厕所等处祈福。到了傍晚,孩子们还兴高采烈的到村外放灯,几十步一个,从村头放到山顶,凭目远眺,像一条光芒四射的钻石项链,动人心弦。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蔡愔从印度求佛法归来,称印度摩羯陀国每年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在宫内利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所以此日无论是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古代夜为宵,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故称元宵节或上元节。一年明月打头圆,唐代等会三天,宋代又在十六后加了两天,明代曾多为十天。
      元宵源起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他经过长江,见江面有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品,于是请教孔子。孔子说此乃苹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年糕也称汤圆、圆子、浮圆、水圆,意谓圆美年年升高,通常以芝麻、白糖、枣泥、豆沙、果仁为馅,也有虾仁、鲜肉、火腿作馅的。用糯米粉包成球状水煮或油炸,味道香甜滑软。元宵带有讽刺意味的传说是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因元宵谐音袁消,便下令元宵只能称汤圆、粉果。然而这并不能改变“袁消”的命运,八十三天的洪宾皇帝就在人们的痛骂生中呜呼哀哉了。
      与元宵节有关联的闹灶火的民间娱乐活动由来已久。春秋时代就有孔子看灶火的记载,节目有七十多种。龙灯舞狮、高跷、旱船、花棍、秧歌、毛驴大头娃之哑老背婆叫人捧腹,其高跷阵容最为壮观。队前的门灯光亮闪烁,再后锣鼓喧天、再后便是两人一队相互串行的高跷队,悟空、八戒、武士、渔翁、白蛇、青蛇、许仙、丑婆、傻小算命的盲公神态各异滑稽风趣。令人捧腹的是手持破伞上面挂满各种草药的游医,反穿皮袄,口若悬河宣讲他的灵丹妙药。
      走百病也是与元宵节有关的一项民俗,始于明清。正月十六一大早,人们起得特别早,向喜神方向跑,还有人牵着牛羊围着井转三圈,并向井内扔垃圾,据说能祛百病,喜事连连特顺溜。然后将初一插在门上的柏枝燃着烤火,有的人跑完拿一把端午节插在门上的艾和三支香点燃炙老人小孩的腰带,不生病不生癞。炙过的腰带还可以在门枕梁头上磨擦一下,祈求金银财宝往家流。另外还有人爬城墙进寺庙过月牙桥等活动。
      元宵节热闹开心,但也有些禁忌,十四十五十六不能做活,怕得忙病。有些地方忌讳出嫁女在娘家过十五,免得死公婆。可有些地方新媳妇第一个正月十五要去娘家躲灯,免得小两口打蹬(灯)反目。各地区各民族风俗各异。
      中国人多地广,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执是执非,难分高低。总之人们把元宵节过得舒心畅快和谐健康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