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童话吧!让它成为孩子心灵的“解毒剂”

 大闲人 2012-02-09
 

读童话吧!

让它成为孩子心灵的“解毒剂”


姜澎  文汇报2012-02-09 


  • 读童话吧!让它成为孩子心灵的“解毒剂”

      惠特曼曾经说过,“最初读到什么东西,最初看到什么东西,这些就会成为你未来生活的一部分”。

      时下,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抨击语文教材被人为添加了“三聚氰胺”,教材文字被删改得变了味,内容安排不甚合理。但也有一群人,身上没有“火药味”,努力尝试给孩子们的语文教材带去“解毒剂”——把童话引入课堂。

      他们坚信一点:儿童文学自成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被赋予任何额外的教化功能,也没有被赋予任何功利色彩。儿童文学最接近人的本性,它们会使孩子们的心灵柔软……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

      

    儿童文学进课堂,五年前才刚起步

      本以为缺少阅读是偏远山区孩子才有的问题。没想到在上海,即使是那些就读名校,或家庭条件还不错的孩子,都没条件阅读儿童文学。

      200年前,安徒生为全世界孩子写下第一个专属故事,儿童文学开始出现。在此之前,全世界的孩子们都没有属于自己的书,更不用说属于自己的文学。

      半个世纪前,中国童话文学才慢慢起步。而儿童文学正式进入沪上学校,是5年前才开始的事情。

      回忆,让叶凤春很感慨。在上海师范大学读研时,叶凤春师从沪上儿童文学家梅子涵。5年前,她偶遇上海一所名牌小学的校长。

      其时的叶凤春已经知道,国内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太少,但那次和校长聊天后,她又有了新认识,且这个认识并不那么鼓舞人心:眼前那位令人尊敬的小学校长,也是上海市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可就连这样的“人物”,对儿童文学亦十分陌生。

      “我们谈到一些世界儿童文学经典著作,他连写下《长袜子皮皮》的林·格伦都没听说过。林·格伦可是世界童话之母,她写的童话在全球销售近2亿册,被称为瑞典的民族英雄。”至于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是安徒生文学大奖、纽伯瑞文学奖、凯迪克图画书大奖,中国作家孙幼军和秦文君曾获得安徒生文学奖提名这档子事情,对方更是闻所未闻。

      听完叶凤春对儿童文学的介绍,那位校长兴致勃勃地找来了学校语文老师一起座谈。叶凤春惊讶地发现,语文老师对儿童文学同样陌生。对他们来说,儿童文学只是书本上那些被删改过的课文。而孩子们能够读到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本以为缺少阅读是偏远山区孩子才有的问题,是因为经济条件落后和图书资源匮乏。没想到在上海,即使是那些就读名校的孩子,或者家庭条件还不错的孩子,都没条件阅读儿童文学。”叶凤春的导师梅子涵那时已在全国不少地区推广儿童阅读,一听说上海本地的孩子也遭遇阅读缺失,师徒俩当即决定,要把儿童文学带进学校的课堂,“还”给孩子。

      上海推进儿童阅读实验组5年前成立,第一批组员涵括了梅子涵和叶凤春熟悉的三四十所学校。实验组每年1月制订当年推荐阅读数目及相应的阅读指导方案,会定期把好书介绍给学校老师,并通过这些学校的老师,把儿童文学阅读带到孩子们的生活中。

      5年后的今天,加入实验组的学校已增加到了100多所。

      

    难忘那一课:感伤并充满人性

      泰戈尔曾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虽然这是人类所能想到的描述生死最美的语言,但对一个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没有经历过任何苦难的孩子,如何解释生死这样一个人生的终极命题呢?有一位语文老师把《爷爷变成了幽灵》这篇童话带进课堂,为孩子们上了一堂难忘的情感课。

      我们最熟悉的语文课是这样上的:语文老师花大量时间讲段落分析、中心思想概括,文章被分拆成一个个部件。可叶凤春时常回味她曾经试听过的一节语文课。那是阅读实验组成员学校之一、闵行莘庄镇小学一堂让人感伤而又难忘的阅读课。

      那时,有个孩子因为家中长者去世,闷闷不乐。当孩子和语文老师糜娜诉说后,除了寥寥安慰,老师也无法找到疏解孩子情感的办法。

      泰戈尔曾经说过:“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虽然这是人类所能想到的描述生死最美的语言,但对一个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没有经历过任何苦难的孩子,如何解释生死这样一个人生的终极命题呢?对一个刚刚遭遇了生离死别、眼里总有阴霾的孩子,如何让他放下心灵的重负?恰好莘庄镇小学阅读组那段时间正在推介《爷爷变成了幽灵》,糜娜决定把这本书带到课堂上,为孩子们上一堂认识死亡的课——

      爷爷走在马路上,突发心脏病倒地去世了。艾斯本最喜欢的就是爷爷,他很伤心,哭个不停。妈妈安慰他:“爷爷变成天使去天堂了,他会在天堂里看着你。我这么说,你是不是好受点了呢?”可是艾斯本一点也没有好过点,因为他想象不出爷爷穿着白长袍张开翅膀的样子;爸爸告诉他,爷爷要埋在土里,重新变成泥土了。艾斯本也想象不出爷爷变成泥土的样子。

      晚上,爷爷却来看望艾斯本了。根据艾斯本看过的书,他告诉爷爷,这是因为爷爷去世前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完成,所以变成了幽灵在人世间游荡。一连4个晚上,艾斯本都在帮爷爷一起找他去世前究竟忘记了什么事情。假牙?眼镜?……他累得白天直打瞌睡,都上不了学。在这4个晚上,爷爷回忆起了很多事情,他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奶奶的故事,艾斯本爸爸出生的事情,他和艾斯本一起做过的事情……艾斯本也回忆起了他和爷爷在一起时度过的很多快乐时光。最后,爷爷终于想起了他忘记做的事情——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和艾斯本相关的事情。爷爷说:“我想起来我忘记什么事情了,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艾斯本和爷爷都哭了。

      哭完,爷爷和艾斯本约好,艾斯本以后要乖一点,但也不需要太乖;要时常想着对方,但也不需要一直都想。爷爷安静地走了。艾斯本也放下对爷爷的牵挂,放心地爬上床去,开始用一颗平常心怀念爷爷:“明天我想可以去上学了。”

      在糜娜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整个教室安静极了,连一根针掉下的声音都能听见。所有的学生都坐得端端正正,生怕错过了什么。读到“爷爷想起了忘记做的事情”的时候,有的学生眼睛红了。

      “那时候我就想,什么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根本就无需我再费口舌来和学生们分析了,所有的学生都听懂了,也都理解了其中的情感。”隔了很久,学生的情绪才平复下来,糜娜组织大家交流发言。

      学生们讨论得很认真,把前后的情境都联系起来,甚至连爷爷的回忆,那一长段话都能够记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了人生的必经过程和人生的真谛:要正确面对亲人死亡,懂得珍惜每天拥有的快乐时光。

      讨论时,连班里最调皮的学生都抢着站起来说:“我也很喜欢我的爷爷,看到艾斯本回忆和爷爷之间的快乐时光,我想到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我想我以后不会再那么调皮了,和亲人们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大家都开心,珍惜这些在一起的时间。”

      上述这般生动的课堂案例,阅读组老师或多或少都能说上几个。

      “我们现在赋予了语文教学更多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文学性,语文课应该可以承担更多培养人的心灵、使学生获得哲学思考的机会。”老师们陷入了反思:过去,语文老师常常把学生看文学作品贬抑成“看闲书”、“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只有把头埋在教材和教辅书里的才是好学生。现在,虽然语文老师嘴里的调调已经改了,提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学生读课外书的话题,总是泛泛而谈。

      “我们总是生怕1学期4个月的时间不能分析完一本教科书,做不完所有的练习,从来没有想过腾出一点点时间让自己与孩子一起去读一本真正想读的书,一起去分享读书的乐趣。”一位语文老师感慨地说道。

      

    远离教化和功利,所以珍贵

      对如今的语文教学来说,儿童文学之所以被“看好”,一个理由是,它还没有被学科化——当很多文学作品都被赋予教化功能时,还没有人想过要对儿童文学赋予什么教化功能,这使它完全贴近人性。

      儿童文学逐渐开始被语文老师认为是“好东西”,但要把它从课外读物变成课内读物,仍然面临一些争议。

      “很多人至今都认为,儿童文学是浅薄的。”同为阅读实验组指导专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詹丹记得,有一年他参加高考语文命题的情景。“出阅读理解题时,我选了一篇童话。当时很多人反对,认为儿童文学太浅薄了。后来我又选了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区别》,结果很多老师一看就说:太深了”。

      儿童文学到底是太浅,还是太深?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先看看《爱心树》的故事——

      有一棵大树,他深深地爱着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每天来和大树玩耍,捉迷藏、爬树摘苹果,累了就躺在树荫下睡觉。后来他长大了,很久都没来。

      终于有一天他来了,大树高兴得发抖,邀请男孩一起玩耍,男孩说,他长大了,不想玩了,他想有钱买东西,这样才快乐。大树让他把苹果摘下到镇上卖了,就会有钱,男孩把苹果全摘走了。大树很快乐。

      再来时,大树还是很高兴。男孩说,他想有妻子和孩子,所以想要一间房子。大树让男孩把他的树枝拿去造房子。大树很快乐。

      隔了很久,男孩又来了,大树还是高兴得话都说不出。男孩说,他又累又伤心,想离开这里去远航。大树说,你可以把树干砍了,造一条船去远航,这样就可以开心了。男孩把树干砍了,造了一条船远航去了。大树很快乐,可不是真的。

      隔了很久,男孩来了,大树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男孩说,我什么都不要了,我又老又累,只想坐下来休息。大树努力挺直身子说,一个大树桩正适合坐着休息。男孩高兴地坐了下来。大树很快乐。

      对于这则故事,幼儿园的孩子会说:这个故事好悲伤,大树的树干都被砍掉了;

      小学低年级学生说:大树为什么要让小男孩砍掉,大树为什么这么傻;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读了会说:小男孩太自私了,大树太无私了,我们谁都不能做这样的小男孩:

      一个成年人看了这则故事也许会说:我们都是这个小男孩,生命中总有一些人,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忧伤着我们的忧伤,爱我们胜过爱自己,这是我们的妈妈,也许是我们的朋友。

      《爱心树》的作者希尔佛斯坦更被成年人所热爱的一篇作品也同样是一篇童话——《失落的一角》,这个故事几乎蕴含了人世间最深刻的哲理。

      “这就是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同年龄的人都能够阅读,而且能读出不同的味道。”詹丹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存在深或浅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儿童文学是浅薄的,是因为他们对儿童文学的作品进行了浅理解。对如今的语文教学来说,儿童文学之所以被“看好”,一个理由是它还没有被学科化——当很多文学作品都被赋予教化功能时,还没有人想过要给儿童文学赋予什么教化功能,这使它完全贴近人性。“儿童文学维持着它的整体性,给作品带来了多种解说的可能性。”

      阅读实验组的另一个成员,航华二小在一堂英语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带去了一篇原版童话《青蛙和蟾蜍》:

      青蛙和蟾蜍是一对好朋友,青蛙生病了,病得脸都绿了。蟾蜍去看望青蛙,想为他做点什么,减轻青蛙的痛苦。青蛙说:“好想听个故事啊。”蟾蜍一口答应,开始努力想故事。他绞尽脑汁,跳起来想,倒立着想,头上扎上毛巾想,打开门、从里面跳到外面,外面跳到里面想,爬到房顶上想,用头边撞墙边想。但是,还是没有想出一个故事。正在这时,青蛙说:“蟾蜍你不要想了,现在我的病好了。”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因为是原版读本,简洁而有韵律的语言让学生体会了语言的美感。很多学生听完这个故事都笑了。为什么笑呢?学生们的讨论演绎出五花八门的无厘头笑话:“这个故事说明,你发现朋友的脸很绿,就说明他要听故事了”、“说明要为朋友做点事情也不容易,只有热心是不够的,蟾蜍做了很多事情也想不出一个故事”、“说明了不阅读的人心里是没有故事的,只能用头撞墙”……

      其实,这个从头到尾就写了蟾蜍想不出一个故事的故事,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获得过无数的好评。

      

    不会看童话的老师和很会看童话的孩子

      “成年人眼中的世界也许很单调,但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却很丰富,孩子的思想也很立体。作为老师,我们要让童话故事丰富他们的心灵,而不是让语文课把他们的思想单一化”。

      更多阅读实验组的指导老师,在到各个学校听课的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童话作品面前,学生往往是更好的读者,而老师则不然。

      有位中学语文老师给学生们上课,讲的是《火与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课讲完了,老师开始提问。第一个问题是:“宙斯是什么样的人?”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残忍、自私、心狠手辣。”也有人说:“宙斯是暴君,完全不顾人类的命运”。还有学生说:“也许宙斯是天神,看不到凡人的需求,就像大象无法了解蚂蚁的需求一样。”

      不料,老师在收集完大家的意见后,对宙斯的“人品”一锤定音:宙斯是个暴戾的天神。然后,老师问孩子:“大家同意不同意?”学生异口同声:“同意。”老师接着又问:“普罗米修斯值得赞美吗,值得敬佩吗?”学生再次异口同声:“值得。”……

      “很多老师不会提问,但学生们‘很会’回答。”记者在阅读实验组采访时,听到不少专家这样评论课堂里的师生表现。很多语文老师似乎忘记了,读各种书、读各种人写的书,就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不是只有一类形容词可以做它的标签。

      “这个世界不是只有黑和白、好和不好的二元世界。如果找一些希腊神话来看看,了解宙斯的出生和他的经历,那么宙斯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普罗米修斯盗火,就很好理解了。老师提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不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些单线性的、封闭性的问题,根本无法激发孩子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

      参与阅读实验组指导工作的《收获》杂志副主编叶开也有类似感触:“语文,教的应该是语言文学,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语言和文学的魅力,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充满了简单粗暴的工具理性色彩,跟真正的语言文学的意义完全风牛马不相及。”

      时下,很多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最熟悉的莫过于“加点字解释”这类题型。至于一些流传至今的古文的深意,孩子们并未探寻。

      阅读实验组的推荐篇目中,同样列举了不少可爱的文言文故事,适合孩子们阅读。比如,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孺编撰的《玄怪录》属于唐代“传奇文”中的一部名作,专谈“怪力乱神”。再比如《来君绰》,一位猛将来君绰和几个饱读诗书的朋友逃难,居然在野外无人处,深夜碰到了一条大蚯蚓,风度翩翩地跟他们谈天说地,吟诗作赋,大吃大喝。大蚯蚓才思敏捷,学问渊博,把几个秀才说得哑口无言。

      在针对阅读实验组学校的调研中,有一位学生说:“每次上儿童文学阅读课,我们都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幸福,这么一个让人觉得很重很重,而且很难求得的词汇,在孩子们小小的心灵里,却有着如此坚定而又清晰的判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