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调查报告

 宇宙巫师图书馆 2012-02-09

一、课堂教学流程:

准备阶段课前预习,提出问题 

探索阶段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组织汇报,归纳点拨。

实践阶段自主解题,组内互查,反馈提高 

评价阶段自主总结,集体评价,质疑提问。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

1)采用自学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结合的原则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而制定的。它既具体,又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可当堂检验它的达成情况。自学设计强调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更切合学生发展的动态目标,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内容,采用适当的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教师主导须在“引导”上下功夫,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的引导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如”。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生要全面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主动地调控自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化学生的自我主体感,发展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3)独立学习和多向交流合作相结合的原则。

法国现代教育家寒勒斯坦·弗雷内指出:“群体是个人发展的源泉”。在重视学生自主选择、独立自学、主动发展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课堂内的多向交流,互动合作,如师生间、同桌间、小组间的交流。促进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互助、互补,使学生得到最佳发展。

4)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采取教师讲评、学生自评、互评、他评等方式,让学生从中及时全面地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不断强化正确信息,纠正错误的信息,促使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思维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自学能力培养策略:

1端正教育思想,勇于放手。

我国的一位老教授在《论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中指出:“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教师的作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从大变小,最后消失”。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并让学生明白自身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有目标、自主地学习,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设计学案,做到教为学服务,充分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的暴露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的呈现、方法的引导和知识的形成规律上,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怎样自学。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学兴趣。

教师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养成思考和自学的习惯。问题情境的创设做到以下要求: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各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3问题和情境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尽量避免简单形式化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从而调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

3)增设自学环节,贯穿教学始终。

a、课前预习性自学。课前常规性预习要求学生自读学习材料、提出不懂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开始可以由教师提示本课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的,明确自学要点,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学看书预习,对教材心中有个底。教师根据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事先出好较为详细的系列思考题和尝试题,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划线圈点作旁注,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先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探索过程,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b、课中自发性自学。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重在出好启发性的自学题。①根据教材前后连贯的特点,选准学生已学和将学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保持自学题的延续性。②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抓住已学和将学知识的沟通点和转化点,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所借鉴和启示。③根据年龄特点采用不同自学方式:低年级引导性自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依据思考题、练习题自学;中年级独立性自学:独立发现问题、独自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题;高年级创造性自学:独立选用学习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c、课后小结性自学。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提高自学能力,要求学生不断总结知识规律和解题规律。教师在讲完一节课,一个单元以后,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把一盘散沙知识梳理成一个知识系统。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概括、归纳、总结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贮存于大脑。这种由厚变薄的读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自学能力。

4据教材特点,灵活安排自学形式。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灵活安排自学的形式,以求更佳效果。我们摸索出以下几种形式:

a、先看书,后讨论。这种形式运用最多。适用于大部分教材内容。引入新课后由教师出示自学教材学生开始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然后再由教师主持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b、先独立探讨,再看书。这种形式适用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学生依据已有知识。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可以得出结论的内容。

c、先讨论,再看书。有些内容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可以得出结论。但却往往因此疏忽大意出现错误。这样的内容会使他们对自身的错误认识得更深刻,好学生也会讨论中加深自己对正确意见的印象。

d、教师先讲解,再由学生看书。这些形式适合于难度较大,不经教师先讲解,学生无法看懂的教材内容。教师就先讲解,然后再让学生看书巩固理解。学生就觉得可以学懂。

5)创设自学机会,培养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根据教师指导性强和学生自主性大的特点,注意改进课堂内部设计,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自学,学生训练自学的过程。      

a、揭示重点,引导自学。在要求学生通览自学的基础上,采用剥离外围,去次留主的方法,帮助学生揭示重点和重点部分。然后围绕重点,先揭示带有逐层展开的自学题,通过必要的穿引指点,把思考途径和学习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按要求自己看题看书,前后揣摩,努力探究。

b、凭借例举,模仿自学。教师运用举例的方法,作典型的示范指导,其余则放手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模式(包括学习内容、方法和板书的形式等),运用迁移的方法,自己去领悟筛选,举一反三。

c、设置疑点,探究自学。教师故意设置一些疑点疑题,要求学生自己去联系教材、题意,边看边分析,在充分作好准备的基础上,由同桌两人或前后两桌四人交流商讨,取长补短。

6)指导学习方法 ,养成自学习惯。

学生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之后,还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才能真正受用。只有在养成自学习惯之后,才算真正具备了自学能力。自学习惯主要包括:1、认真阅读的习惯,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依据,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阅读,课内新授、作业时阅读,课后复习阅读等。2、认真审题习惯,审题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要求学生在解题前必须先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与思考,然后再确定解题的策略。3、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做到肯于思考 、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4、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最经常的一项任务,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体现智慧与能力的主要手段,而且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除了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外,还应做到独立、专心、按时,并要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作业的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行动方式。小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四、调查效果

1、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参加试验的班级,在期末统测中均分位于全校第一。学生普遍认为参与自主练习的学习,学得轻松、愉快。

2、学生的自学能力迅速提高,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在教学中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设疑、激思,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知识平衡,引起认知冲突,再进行解疑、释疑,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提高学习能力能力。我们通过调查问卷,90%的学生都已养成了课前预习,课中自学,课后复习,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