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桥边老人
2012-02-10 | 阅:  转:  |  分享 
  
《桥边的老人》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脚踝青稞裸露颗粒无收B山湫泥鳅揪住瞅他一眼

C蹒跚隐瞒颟顸满目疮痍D桑葚湛蓝斟酌疲惫不堪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轮辐幅射一幅画一副眼镜B凝视怀疑凝结凝望星空

C浇幸浇水绕口令岁月不饶人D拥挤踊跃波涛汹涌拥上街头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你没家?”我问,边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②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

③我的任务是过桥去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A注视暴发侦查B凝视爆发侦查

C凝暴发侦察D注视爆发侦察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桥边的老人》用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课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残酷的战争把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D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迷惘的一代”这个称呼的来历,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之口。

B人们普遍希望,美国作家应该以美国人的身份和精神来写作,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坛的竞争和繁荣作出他们自己的贡献。

C批评家称海明威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没有必要的那些“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D海明威在19岁时被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自愿到意大利去做救护车司机,结果在皮亚韦前线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弹片击中了他,负了重伤。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A用不同的方法,即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方法,可以表达同样的主题——人的忍耐力,或者说:人敢于和不可知的自然拼搏的能力。

B说起这两三年,在京都,地震啦、旋风啦、火灾啦、饥馑啦,等等,灾难一起起地接连不断。

C我们能分辨出这是出自一个作家之手吗?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小说里,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腔调说话。

D《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7、下列有关课文及作者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凭《桥边的老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

B《桥边的老人》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战争毁了他们的家园,使他们流离失所。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对善良的人性的揭示是这部小说的主旨。

C《桥边的老人》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但“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

D《桥边的老人》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如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啊。

二、阅读理解。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水面慢慢飘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加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桨、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副大鱼的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垂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1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14、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15、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









16、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人与海》可以看作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人物自始至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壮的。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人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E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四、语言表达

17、西方一颇有影响的防务学者奉政府之命给“人道干预”作了如下解释。请将它们改为一个长句。

①人道干预是由一些国家采取的武力强制行动。

②人道干预不必得到被干预国的同意。

③人道干预的目的是预防或制止严重而广泛违反人权或国际人道法。

④人道干预的实施可以经过联合国授权也可以不经过联合国授权。











18、为下则短文拟写一个不超过7字的标题,以概括该文内容。

“澳”字的本意,指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在古代,又指对外通商的地方。“澳门”这一称呼的由来,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个被用做“澳”的港口有两座山对峙,好像一座门,所以就叫做“澳门”了。也有人认为,珠江口外许多水道的出口都叫“门”,如虎门、横门、磨刀门等,澳门的得名不过是习惯罢了。

献花(0)
+1
(本文系文化的传播...首藏)